“原文”順插為楊,倒插為柳,更須臨池種之。柔條拂水,弄綠搓黃,大有逸致;且其種不生蟲,更可貴也。西湖柳亦佳,頗涉脂粉氣。白楊、風楊,俱不入品。
“譯文”枝葉朝上的是楊樹,枝葉下垂的是柳樹,柳樹最好種在池塘水邊。柔枝輕拂水麵,黃芽綠葉相映,頗具閑情逸致;而且柳樹不生蟲,更是可貴。西湖柳也很好,頗有女子風韻。白楊、風楊都不入品。柳柳樹枝條柔韌,葉片細長,極易生長。古人庭院植柳,看中的是柳條的垂姿,不垂的柳最好不種,另外柳條還要長,這樣輕風拂過,才會搖曳多姿。夏日庭堂幾株柳樹,鳥蟬棲居奏樂,也減少了主人因夏日炎熱帶來的思縷寂寞。
柳的趣聞自《詩經·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開始,柳就與中國詩歌結下了不解之緣。以柳寫春的古典詩歌中,當數賀知章的《詠柳》詩最為著名:“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僅在西昆詩人所崇尚的李商隱集中,以柳命題者,就有近二十首之多。這些詩無不寄托著曆代詩人個人情感經曆和生命體驗。
柳之所以又被稱為楊柳,有這樣一個典故。唐代傳奇《開河記》一書中的記載雲:“功既畢,上言於帝,決下口,注水入汴梁。帝自洛陽遷駕大渠,詔江淮諸州,造大船五百隻。龍舟既成,泛江沿淮而下。到大梁,又別加修飾,砌以七寶金玉之類。於是吳越取民間女年十五六歲者五百人,謂之殿腳女。至於龍舟禦楫,即每船用彩纜十條,每條用殿腳女十人,嫩羊十口,令殿腳女與羊相間而行,牽之。時恐盛暑,翰林學士虞世基獻計,請用垂柳裁於汴渠兩堤上,一則樹根四散,鞠護河堤,二乃牽舟之人護其陰,三則牽舟之羊食其葉。上大喜,詔民間有柳一株,賞一縑,百姓競獻之,又令親種,帝自種一株,群臣次第種,方及百姓。時有謠言日:‘天子先裁然後百姓裁。裁畢,帝禦筆寫賜垂柳姓楊,日楊柳也。…其後明人馮夢龍在《醒世恒言》二十四卷、清初褚人獲在《隋唐演義》四十回中又分別演繹了以上傳說,使得該說在民間廣泛流傳開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