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鬆、柏古雖並稱,然最高貴者,必以鬆為首。天目最上,然不易種。取栝子鬆植堂前廣庭,或廣台之上,不妨對偶。齋中宜植一株,下用文石為台,或太湖石為欄俱可。水仙、蘭蕙、萱草之屬,雜蒔其下。山鬆宜植土岡之上,龍鱗既成,濤聲相應,何減五株九裏哉?“譯文”鬆、柏,古時雖然並稱,但最高貴的,一定是鬆列為首位。天目山的鬆樹,最好,但不易種植。用栝子鬆種在堂前庭院,或廣台長壽象征——鬆中國人視鬆為吉祥物,鬆被視作“百木之長”,稱做“木公”、“大夫”。鬆淩霜不凋、冬夏常青。因此,古人視鬆為常青之樹,古代有長生不老鬆之說,人們賦予鬆延年益壽、常青不老的吉祥寓意。鬆也是吉祥的夢兆。鬆更普遍地是被視為祝頌、祈盼青春永駐、健康長壽的象征物。常見的吉利畫有《鬆齡鶴壽》、《鬆柏長青》、《鬆菊猶存》等。
魏晉繼承漢末喪亂,經曆了王莽“托古改製”以來人文道德價值的崩潰和碰撞,因而士人的鬆、柏崇拜事實上是從“青青陵上柏,白楊何蕭蕭”的情境中開始的,與前代相比有很大不同。一種不知所從何來的甚至是非理性的情調攫住了靈魂,代替了漢以前人與自然關係中那種樸素且相對正常、理性的觀照,隨之而來是實用主義的自我保護,犬儒主義的自我糟踐,或者是掩飾著巨大煎熬的誇張和矯情舉動。
魏晉士人鬆、柏崇拜主要表現為三類:第一類為服食延年。第二類為品藻人物,自礪。第三類為種植於墓、舍,以寄玄思。
鬆·《馬駘畫寶》 清代清人李漁在《閑情偶寄》中載,“蒼鬆古柏,美其老也”。作為“百木之長”的鬆樹,在曆代文人心中地位頗高,以耐寒常青、堅韌挺拔的特點,贏得諸多青睞。秦漢唐宋之際,詠鬆、讚鬆之作不遜前代,文人雅士都爭相以“鬆柏”自喻,以示清高,堅挺,“鬆”成為古人品格的象征。宋人還喜歡以鬆、竹、梅同納畫中,稱“歲寒三友”。之上,不妨對偶相植。室內也可種一株,下麵用文石做成台,或者用太湖石作欄杆,都可以。水仙、蘭蕙、萱草之類,種在樹下。山鬆宜植於土坡山岡之上,山鬆成林之後,鬆濤陣陣,回蕩山穀,哪裏亞於五株、九裏的雄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