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前後二室,以牆隔之,前砌鐵鍋,後燃薪以俟,更須密室,不為風寒所侵。近牆鑿具轆轤,為竅引水以入。後為溝,引水以出。澡具巾悅,鹹具其中。
“譯文”用牆將其分隔為前後二室。水鍋、爐灶,前後分置,前室架鐵鍋盛水,後室砌爐灶燒火。前室密閉,不讓寒風進入。靠近牆邊鑿井並架設轆轤提水,在牆上鑿孔引水入內。屋後開溝排水。洗浴用具都置備其中。熱湯圖古代的沐浴起源很早,殷商時已出現。不過,最初的沐浴不僅僅是一種個人衛生,也是一種禮儀規範。浴池明確出現大約在秦始皇執政期間,這是從杜牧《阿房宮賦》中“二川溶溶,流入宮牆”、“渭流漲膩,棄脂水也”得以推證的。唐代時,還盛行過溫泉浴。宋代之前,宮廷浴室和佛教浴室得以發展,到宋代公共浴室開始流行。古代沐浴燒7K稱為“溫湯”。曆史悠久的浴室文化沐浴在中國有悠久的曆史,商代甲骨文中即有“沐、浴”二字出現。洗澡能去除汙垢,益卞神醒腦,有益健康。
我國晉代已有浴室之稱,北魏時稱浴堂。曆史上最早的浴室是東晉人石虎的“焦龍池”。
到了唐代,浴室已相當普及,當時長安的武德門、朱雀門一帶還出現了浴室殿院一條街,上至天子皇妃,下及平民百姓,皆可入室沐浴。
宋代的浴室被稱為香水行,浴室在當時已經成為了一種帶有商業性質的場所。蘇東坡曾在泗州雍煦塔下的浴室洗了個痛快澡後,感到精神倍增,隨即揮毫寫下一首流暢而又風趣的《如夢令》詞:“水垢何曾相愛,細看兩俱無有。寄語揩背人,盡日勞君揮肘。輕手、輕手,居士本來無垢。”詞中也表明了宋代浴室中已有擦背、揩身、按摩等服務項目。
到了明代,民間的浴室已經很普遍了,一般均以白條石砌築浴池,而且池與池相通。池下放置數口大鍋,水燒沸後,有專人將冷熱水攪動調溫,所以浴室又被稱為“混堂”。水溫還分熱、溫、涼三種,方便不同季節、不同年齡的人沐浴。
到了清代,人們在浴室門前懸掛燈籠,而且在門的兩邊題上“金雞未唱湯先熱,紅日東升客滿堂”之類的聯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