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在山水之問為上乘,居住在山村稍遜,居住在城郊又差些。我輩縱然不能棲居山林,追尋古代隱士的蹤跡,即使混跡世俗都市,也要門庭雅致,屋舍清麗。亭台有文人的情懷,樓閣有隱士的風致。應多種植些佳樹奇竹,陳設些金石書畫,使居住其間之人,永不覺老,客居其間的人,忘記返歸,遊覽其問的人,毫無倦意;即使潮濕悶熱也感到神清氣爽,寒冷凜冽也覺和煦溫暖。如果居屋隻是追求高大豪華,崇尚色彩豔麗,那就如同腳鐐手銬、鳥籠獸圈了。
門“原文”用木為格,以湘妃竹橫斜釘之,或四或二,不可用六。兩旁用板為春帖,必隨意取唐聯佳者刻於上。若用石相,必須板扉。石用方厚渾樸,庶不涉俗。門環得古青綠蝴蝶獸麵,或天雞饕餮之屬,釘於上為佳,不則用紫銅或精鐵,如舊式鑄成亦可,黃白銅俱不可用也。漆惟朱、紫、黑三色,餘不可用。
“譯文”用木做門框的橫格,橫斜地釘上斑竹,隻能用四根或者兩根,不能用六根。門的兩旁用木板做春聯,一定要根據自己的興趣選取好的唐詩聯句刻寫在木板上。如果用石頭做門檻,就一定要用木板門扇。用作門檻的石頭,應選方正渾厚的,自然不俗氣。門環最好用蝴蝶,或者天雞、饕餮等形狀的古青銅,否則,就用紫銅或者精鐵,像舊式那樣鑄造而成的,黃銅和白銅的都不能用。漆,隻能用紅、紫、黑三種,其餘的都不能用。
清朝學者張潮在閑情偶作《幽夢影》中提過,“觀門徑,可以知品”。“品”可以理解成品位,古代文人對建築藝術的情有獨鍾、精心布置和生活品位,就體現在這道“門”上。
門是建築物的臉麵,是一問房、一座屋的出入口,它的獨立具有重要的意義。古人常言“宅以門戶為冠帶”,道出了門的形象作用。再加之實用性(安全、溫暖、方便),古人十分重視門的構建。
據功能用途以及設置地點的不同,門有殿門、宅門、閣門、山門、屏門之分,亦有邑門、裏門、閭門、巷門、坊門之別。而眾多“門”中,唯宅門、閣門等私家建築最為普遍,也最受重視。
宅門,整個門的構造由門軸(樞)、門檻、門臼(承托門軸)、門框、門扇、門楣等幾部分組成。房屋牆壁砌嵌門框,以裝門扇,門扇上方橫木叫楣,下為門檻。
作為整個建築的門麵,其形式美異常受到重視。大戶人家門扇上多施朱漆、黑漆,杜甫詩“朱門酒肉臭”,“朱門”就是塗有朱紅漆的門戶。朱門也是主人尊貴身份的象征。當然不施任何“粉黛”的門戶,也就是平民百姓家門則稱“白板扉”。門環、鋪首以及門閂是門扇的另一點綴,門扇上裝門環,便於開門關門,而門閂則是為安全所設,這些部件最初為實用所設,之後人們日益注重其裝飾美感。
除代表品位外,門更是古代封建社會中品位等級和身份地位的象征。“門第相當”、“門當戶對”這些詞準確表達了這種等級的差距。而在實際構建上“屋宇式”大門和“牆垣式”大門是這種等級差異的具體表現。另外,古人大門前還常設拴馬柱和上馬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