閣學周公煌,四川人,自言其祖樵也,孤身居峨嵋山,年九十九未婚。每日入山打薪,賣與山下吳姓鬻豆腐翁。吳夫妻二人,一女,每日買周薪為炊,交易甚歡。
吳年六旬,告周曰:“明日是吾生辰,叟早來飲酒。”周諾之,已而不至,吳之妻曰:“周叟頗喜飲,今不來賣薪,又不來稱祝,毋乃病乎,盍往視之?”吳翌日往訪,見周顏色甚和,問:“昨何不來?”叟笑曰:“我昨入山,將伐薪作壽禮,不意過一深溪,見黃白色累累,得無世所稱金銀者乎?餘竭力運之,現堆床下。若下山,則誰為守者?”吳視之,果金銀,因代為謀曰:“叟不可居此矣。叟孤身住空山而挾此物,保無盜賊慮耶?”周曰:“微君言,吾亦知之,盍為我入城尋一屋在人煙稠密處?”吳如其言,且助之遷居。
未幾,周又至,麵赧然有慚色,手百金贈吳,揖曰:“吾有求於公。吾明年百歲矣,從未婚娶,自道將死,遑有他想?不料獲此重資,一老身守之,複何所用?意欲求公作媒,代聘一婦。”吳睨其妻,相與笑吃吃不休,嫌其不知老也。
周曰:“非但此也。我聘妻,非處子不可。若再醮二婚,非老人鄭重結發之意。
倘嫌我老者,請萬金為聘,以三千金謝媒。”吳雖知其難,而心貪重謝,強應曰:“諾。”老人再拜去。月餘,無人肯與老人婚。老人又來催促,吳支吾無計。
時吳女才十九歲,忽跪請曰:“女願婚周叟。”夫婦愕然。女曰:“父母之意,不過嫌周老,憐女少耳。女聞人各有命。兒如薄命,雖嫁年相若者,未必不作孀婦;兒如命好,或此叟尚有餘年,幸獲子嗣,足支門戶,亦未可定。且父母無子,隻生一女,女恨不能作男兒孝養報恩。如彼以萬金來此,而又以三千金作謝,是生女愈於生男,而女心亦慰。女想此叟如許年紀,獲此橫財,恐天意未必遽從此終也。”吳夫婦以女言告叟,叟跪地連叩頭呼嶽父母者再。嫁,生一子,讀書補廩,孫即閣學公也。
老人年一百四十歲,吳女先卒,年已五十九矣。老人殯葬製服,哭泣甚哀。
又四年,老人方卒。所居村,人題曰“百四十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