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二月

  此行也,與子春偕,舟中並不苦寂,而餘則涕泣登舟,慈容遽隔,聽欸乃之櫓聲,撥餘心而欲蕩。滄波路杳,遊子魂孤。

  推篷一望,遠山蹩恨,如愁亂攢,寸寸離腸,為渠割斷。湖水作不乎之聲,嗚鳴咽咽,亦若和人飲泣者。江春早景,大足娛人,離人視之,傷心慘目。

  子春見餘不樂,則曲相慰藉,謂:"蘇常猶邾魯耳,一水相通,往還至易。小別數月,何事戚戚為也?"餘歎日:"餘非戀家,戀老母耳。"餘與子春別二年,此二年中,餘家小劫滄桑,子春固未知一二。今日餘願膺斯職,在子春亦未嚐不以為訝,謂與餘之初誌相違也。一舟容與,絮絮談心,乃以不得已之苦衷,告餘良友。

  子春聞之,亦深為扼腕日:"枳棘叢中,非棲駕鳳之所。

  子姑安之,騰達會有期也。"夕陽在山,暮煙寵樹。餘舟已傍岸歇。子春先登,旋偕石癡來迎餘。行裝甫卸,肴核紛陳,同席者為副教員李杞生、石癡及其父光漢,此外尚有一叟,崔其姓,五癡之戚也。子春一一介紹於餘。

  石癡為人,風流倜儻,矯矯不群,一見如舊相識,若與餘三生石上,訂有夙緣者。其父年約六旬,精神矍鑠,談吐甚豪,絕非鄉曲頑固者流。副教員李杞生,去冬畢業於錫金師範學校,石癡聘之來,任音樂、體操、圖畫等科。與餘寒暄數語,即知為毫無學養者,其一種浮囂之氣,幾令人不可向邇。

  近來新學界人物,類李者正多。餘性介介,厭與若輩交接。

  前所以不願投身此中者,正以薰獲之不能同器耳。今初次任事,即遇此人,姑無論其人品如何,學問如何,而聆其言論,察其行為,已與餘心中所厭惡而痛絕者,一一符合。

  此後將與彼同臥起,同飲食,晤言一室之內,周旋一年之久,寂寞窮鄉,生涯已雲至惡,複得此不良之伴侶,相與其處,其何以堪!餘之來此,其第一事未能滿餘意者,即此是矣。

  是校係私立性質,校費所自出,秦氏之私款也;校舍所在地,秦氏之莊舍也。屋字宏敞,空氣光線,俱十分充足。似此適宜之校舍,求之鄉間,殊非易得。餘下榻處在室之東隅,四麵有窗,地亦不惡,惟與李聯床,殊令餘夢魂為之不安。

  子春已於今晨去,石癡亦將行,交才晤麵,別已驚心。餘於未見石癡之前,意石癡亦常人耳,迨既接其人,豐姿比玉,咳唾成珠,才華之茂,器局之宏,胥足動人欽慕,與餘性情之投契,真有所謂傾蓋如故者。

  嘉賓賢主,晨夕流連,彈鋏曳裾,此緣不淺。惜乎會合無常,別離甚促。剪西窗之燭,夜雨多情;挽南浦之船,東風無力。但看片帆開處,即是天涯。餘心之怏怏為何如耶!餘來校二日矣,尚未開課,枯坐無歡。時過石癡家,與其清談。而可厭之杞生,追隨不舍。餘行亦行,餘止亦止,時來噪聒,其所語乃無一堪入耳者。石癡之意,亦似不樂與之周旋。聞此人來曆,出於當道某公之保薦,石癡不得已而納之者。

  餘初晤石癡時,彼即以全校主持,責餘一人,蓋亦知此人之不可恃矣。今石癡將離餘而去,惟剩此傖日擾餘之左右。未來之歲月,餘正不知其何以消受也。

  石癡之行,餘惜之亦複妒之。當此黃禍燃眉之際,正青年勵誌之秋,餘亦欲東耳,安能鬱鬱久居此乎?顧附尾有心,著鞭無力,相人相我,顯判雲泥,磋跎蹉跎,餘其為終窮天下之士矣。

  此行無意,得遇石癡,石癡亦引餘為同誌,結來短促之緣,莫補平生之恨。從此月明茅店,不敢聞雞。血灑中原,看人逐鹿。天下興亡,匹夫有責。誦顧氏之言,能不令餘汗珠兒濕透重衫耶!

  今夕石癡置酒招餘,與餘作別,明晨出發矣。離筵一席,反令行人作東道主,是亦一笑談也。是會也,杞生以小病不赴。

  席間少此一人,殊快餘意,因與石癡縱飲談心,豪情勃發,借他人酒杯,澆自己塊壘。

  餘之心事,石癡尚不能知。餘對於石癡之行蹤,實不勝前路茫茫之感。石癡固無以慰餘,餘之不能告石癡也。酒酣耳熱之餘,身世之悲,胡能自遏!即席賦詩,以贈石癡,餘亦不自知其為送別之詩,抑為怨窮之作也。

  羨君意氣望如鴻,學浪詞鋒世欲空。

  恨我已成下風手,薺花榆莢哭春風。

  情瀾不竭意飛揚,密坐噤吟未厭狂。

  沽酒無忘今日醉,梅花未落柳初黃。

  唐衢哭後獨傷情,時世梳妝學不成。

  人道斯人慌悴甚,於今猶作苦辛行。

  不堪重聽泰娘歌,我自途窮涕淚多。

  高唱大江東去也,攀鴻無力恨如何。

  榜童夷唱健帆飛,鄉國雲山回首非。

  但使蓬萊吹到便,江南雖好莫思歸。

  更無別淚送君行,擲下離觴一笑輕。

  我有倚天孤劍在,贈君跨海斬長鯨。

  河橋酒慢去難忘,海闊天長接混茫。

  日暮東風滿城郭,思君正渡太平洋。

  林泉佳趣屋三間,門外紅橋閣後山。

  君去我來春正好,蓉湖風月總難閑。

  春宵苦短,小住為佳。竟夕深談,不覺東方已白矣。酒杯才冷,燭淚未幹。惜別有心,留行無計。仆夫負裝相摧,舟子整篙以待,於是石癡行矣。

  出門一望,曉色猶豫,聽啼鳥數聲,權當驪歌之唱。而小溪一帶,稚柳成行,冶葉柔條,尚未為東風剪出,不足供攀折之資料也。風光草草,雲影匆匆,聚散無常,此別亦嫌太促矣。

  石癡既登舟,餘亦惘然返校,五日餘歡,從茲收拾,惟於腦海中,增一良友之影象。花明驛路,不勝去國之思;草長階除,詎免索居之感。迢迢千裏,可與相共者,惟有江上清風,窗前明月耳。

  今日為開課之第一日。第一時上修身課,餘方上講壇,而怪象忽見,幾令餘不能畢講。蓋鄉校情形,本不能與城校例視,而是鄉地點較僻,風氣之閉塞,民情之頑固,尤為錫金各鄉冠。

  餘初謂石癡辦學,夙有經驗,一年中之成績,必有可觀。

  及身入其中,而不可思議之怪象,疊呈於餘之眼簾。其程度與未開化之野人等耳。辦學者過於嚴厲,固足憤事,專事因循,亦少成效。石癡辦是校,蓋坐寬猛不能相濟之弊。鄉人子弟,平日皆所狎習,一旦莊以相蒞,事誠大難。此無庸為石癡諱,且亦不足為石癡咎也。

  然則是校若永遠為石癡自任教務,將終不能有所成成就矣。

  此其故石癡亦明知之,臨歧之際,以全校責任,鄭重付餘,雲"弟去之後,一切總望君以大度容之"。餘方訝其語不倫,而不知其固有為而發也。

  鄉中鮮讀書之士,愚民無知,視學校如蛇蠍,避之惟恐不遑,嫉之惟恐不甚,是校之成立,石癡蓋已曆盡困難,始得規模粗具。而察其內容,實一完全私塾之不若。學生二十餘人,額本未足,而年齡之相差,至堪奇異,有長至二十餘歲者,有幼至五六歲者。是鄉俗尚早婚,學生中已授室者有二人,問其年齡,已屆中學畢業之期;問其程度,則當初等二三年級而不足。有某生者,其子亦七歲矣,與乃父同時入學。子固蠢然,父亦木然,可笑亦可駭也。

  因年齡之相差太遠,管理教授上,不免多所窒礙。餘登壇後一見此狀,詫為得未曾有,眼為之花,口為之噤,而當時足以窘餘者,更別有人在,不僅此陸離光怪之生徒也。

  學校者,鄉人所反對者也。既反對矣,對於校中之教師,往往不知敬禮,而加以侮蔑,甚或仇視之。求疵索瘢,尤其長技,即品端學優者,偶一不慎,亦足貽人口實。為鄉校教師,其難蓋如此,況餘非錫人而為錫校之主教,尤足動彼都人士之注意。

  方餘初至,鄉人聞之,麇集來觀,如窺新婦,其情景與漁父初入桃源時,殆相仿佛。幸餘非女子,不然視線所集?至於無地矣。

  今日開課,若輩聞訊,相率偕來,圍觀如堵,來者大率非上流人,短衣窄袖,有赤足者,有盤辮於頂者,更有村婦數輩,隨眾參觀,口中大呼:"看洋先生,看洋先生!"指點喧嘩,無所不至。

  堂中學生皆其子弟,於是有呼爺者,有呼媽者,有呼哥與叔者,甚有徑入課堂,相與喁喁私語者。餘不得已為之輟講,禁之不可,卻之不能,婉言以喻之,無效,嚴詞以拒之,亦無效。若輩不知學校為何地,更不知規則為何物。既不可以理喻,複不可以威脅。若輩非黔驢,餘競為鼯鼠矣。

  去者去,來者來,喧擾竟日,至罷課後始鳥獸散,非特餘不能堪,即杞生亦為之減興。幸至次日,來者漸稀,餘又詔木工於課堂外樹一棚以攔之(是校附設秦氏義莊內,故不得禁人之出入)。彼等乃為之裹足。間有一二頑梗之尤,不得其門而入,則大怒,申申詈教師之惡作劇。餘隻聽之,旋亦引去。

  顧外界之幹涉未終,內部之困難方始。學生程度不齊,頑劣而不率教者,占其大半,如木石,如鹿豕,教之誨之,不啻與木石居,與鹿豕遊也。餘非深山之野人,此間又烏可以一朝居耶!

  今日課罷,晚晴甚佳,杞生邀餘出遊。餘亦因終日昏昏,欲出外一舒煩悶,乃允偕行。杞生身操衣,足皮鞋,橐橐然來,路人多屬目焉。或竊竊私議,或指而詈之曰:"此洋賊也,私通外國者也。"餘一笑置之。杞生怒目相向,然亦無如之何也。

  行盡街,得一橋,過橋達於北岸。北岸無人家,彌望皆荒田,田中雜樹叢生,亂草蓬勃,生意固未歇絕,中有塊然而縱橫者,則暴棺也。

  即而視之,棺多破碎,或亡其蓋。間有小樹出於棺之小穴中,人立而顫,白骨累累,狼藉地上,積而聚之,可成小阜。

  生理學家見之,當居為奇貨,較之尋常蠟製之品,固尤為確而有征也。餘不知研究及此,對此枯骸,徒呼負負。而是間空氣惡濁,更不可以久留,乃摯李去休。歸時拾得脛骨一小枚,以為茲遊之紀念。

  前所記之暴棺,大率皆村中貧農,死不能葬,棄之野田。

  俾與草木同腐,遂使陰慘之氣,籠罩一村。雨夕煙朝,啾啾盈耳,是鄉固不乏坐擁厚資者,而為富不仁,熟視無睹。

  人鬼同居,恬不知怪,埋肉掩骼,一視同仁。此至可仰至可崇之慈善事業,固不能望之於銅臭翁守錢虜也。然長此不加收拾,新鬼故鬼,絡繹趨赴其間,血肉代滋田之水,骸骨為鋪地之金,豈惟人道之賊,抑亦衛生之障!聞每年夏秋之交,鄉人中疫而死者,必以數十計。是豈無因而然歟?

  石癡非無力者,知興學以加惠鄉人子弟,獨不見及此,同一公益事,胡厚於生薄於死?此則餘所大惑不解者,異日函詢石癡,石癡當有以答我。

  餘又聞之鄉人雲,是鄉在數百年前,本為叢葬所,杳無人煙。不知何時何人,披荊棘,辟草萊,將土饅頭斫而平之,建築房舍,以居民人,遂成村落。惟所成之屋,悉偏於南,北岸則任其荒棄。即今鄉人棄棺之所,其地原為古墓,實非荒田。

  置棺其中,固其宜也。即今南岸人家,其下皆數百年前之枯骨,鬼不能安,故時有嘯於梁而闞於室者。

  是說也,餘固笑之,而鄉人信之殊篤。有患病者,不為延醫,先事禳鬼,往往因施治不及而致斃,迷信之禍烈矣。

  隻身窮士,舉目無親。傖父頑童,長日相對。俯仰不適,言笑誰歡?課餘無事,欲出遊散悶,而信步所至,途人指摘於前,村兒嬉逐於後,若以餘為遊戲消遣之資者。自撫藐躬,實不堪為眾矢之的,以是不敢出校門一步,埋頸項於鬥室之中,聽風雨於孤窗之下,幾悶煞沒頭鵝矣。

  今日幸於寂寞無俚中,得一良伴,其人何人,則秦氏義莊司會計者,亦秦姓,字鹿蘋。其人雖盲於文學,而豪於談吐,樸實誠愨,渾然太古之民,而野性不馴,疏狂落拓,與餘亦不甚相左。十步之內,必有芳草。萍蹤偶合,蘭臭相投。吾不圖別石癡而後,複於斯地遇斯人也。

  鹿蘋家鄰村,餘初至時,渠適歸。今日來,乃與餘款接。

  彼蓋以會計員之資格,兼任校中庶務一席者也。鹿蘋嗜酒,餘亦為麴生至及。鹿蘋好奔,餘雖不善此,然努力亦可借一。

  四五鍾時,鈴聲一振,諸生鳥獸散,鹿蘋即來就餘。一樽相對,娓娓清談,其味彌永。鹿蘋讀書雖不多,而見聞殊博。

  酒酣耳熱,唇吻翕張,上至國家大事,下至裏巷瑣談,一一為餘傾倒出之。若海客之談瀛,若生公之說法。雖有稽無稽,未能鑒別,語言淩雜,多半荒唐。然能令餘聽而忘倦,其魔力亦複不小。

  殘酒既盡,揪枰遂開,相與馳驟縱橫,追奔逐北,局終興盡,分榻酣眠,不知東方之既白。如是者,亦足償一日之苦矣。

  故自鹿蘋來,餘乃大樂,戲呼之為"黑暗世界之明星"。

  每晚課罷,非酒風習習,則棋聲丁丁,非口誦如流,則手談不倦。一一周旋,猶虞不及。而出遊之念,自歸淘汰。為吾謝村中人,從茲十字街頭,三叉路口,或不複有"洋先生"之蹤跡矣。

  鄉人信鬼,餘已誌之日記中。多見其閉塞之深,迷信之劇而已,然信鬼之說,固非無因。是鄉荒僻過甚,人事無聞,而鬼跡獨著。

  餘來此漸久,乃得聞所未聞,大諳鬼趣。校舍為秦氏義莊,亦為秦氏家祠,講堂之後,木主累累,不知幾百,由下而高,重重疊疊,兀峙其間。若此數百木主,魂各以為依據,此地不啻為鬼之大巢穴。

  以餘等數人,與之為鄰,陽少陰多,其必無幸。且聞莊客言,當年平壟築舍時,此間枯骨獨多,與人同處,鬼亦難安。

  時有警告之來,不啻逐客之令。故膽小如鼷者,輒一夕數驚,不久即謝去。今所存之莊客,為數不及十,皆自謂力能勝鬼,故可高枕無憂也。

  又一人言,往年六月,納涼庭畔,月光之下,曾親見一紅衣女子,掩映桐陰,冉冉而沒。餘固不信,然言者鑿鑿,心亦不能毋動。意其言若果可信者,餘今常客是間,亦當有所聞睹。

  此後迢迢長夜,益不愁寥寂寡歡矣。

  餘與杞生同臥室,室之外為庶務室,亦即義莊之會計處也。

  室置一案,賬冊縱橫其上,鹿蘋當據坐是間,持籌握算,一日萬機,非頭腦清明者,固亦無能理此亂絲也。

  其臥處與是室毗連,蕭然一榻,長夜獨眠。室極狹,一榻外無餘地。餘每以不得與之聯床共話為恨。日中餘上課之時間,亦為彼辦公之晷刻。至餘課完,而彼之公事亦畢。

  濁酒三杯,圍棋一局,夜深歸寢,日以為常。蓋彼之辦公,亦有限製,未嚐見其焚膏繼晷,以補日間之不足也。

  疇昔之夜,事乃大奇,風雨聲中,夜闌人倦。餘既就枕,意鹿蘋亦作甜鄉之遊矣。

  急雨打窗,睡魔遠遁,輾轉不能成寐。忽聞有聲來自隔室,知鹿蘋猶未睡,方手撥盤珠,其聲滴瀝盈耳。俄又聞磨墨隆隆聲,展紙颼颼聲,與窗外風聲、雨聲相唱和,益惱人眠。未幾諸聲並息,又聞啟抽屜聲。俄而钅從钅從錚錚,紛然大作,則以銀市相觸而成此聲也。

  餘呼鹿蘋,鹿蘋不應,起視,一燈昏然,群籟未寂,喧擾達旦,那複成眠!黎明即起,入視鹿蘋,方披衣下床。餘訝甚,問之曰:"君徹夜未息,此時不妨假寐,胡便起為?且餘昨夜呼君,君胡以不餘應也?"!鹿蘋亦訝曰:"異哉君言!餘夜睡甚甜,君何所聞而謂餘未睡?"餘曰:"然則昨夜有事於室中者,非君也耶?"鹿蘋笑日:"君真見鬼矣。餘昨夜先君就睡,君寧未知?

  碌碌終日,頭腦為昏,夜長夢多,誰複耐作此瑣碎欲死之生活!"是時杞生亦起,聞之笑餘妄!謂:"餘與君聯榻眠,胡獨一無所聞?君殆誤以雨聲淅瀝為撥珠聲耳。"昔人言鬼而餘不之信,今餘言鬼而人亦不之信也宜也。

  鹿蘋知餘非妄言,則俯首而思。久之,憬然曰:"是矣,餘之前任曰黃老者,精於計學者也,在此任事十餘年,去歲歿,乃承以餘。聞黃老生前,頗能忠於其職,十餘年來,賬冊且盈箱,取而核之,未嚐有錙銖之誤。昨君所聞,必黃老之魂也。

  彼蓋死而不忘其主,深恐後起如餘,或有忝厥職,故不辭風雨而來,一調查餘之成績也。若是則一篇糊塗賬,昨夜必為渠揭破。餘其危矣。"餘曰:"信如君言。餘昨夜悔不聞聲而起,覘其作何情狀。

  人每以人為鬼,而餘則以鬼為人,是仍與鬼無緣也。即便君言果確,餘終堅持辟鬼主義耳。"鹿蘋笑日:"強項哉君也!不幸而幹鬼怒,連夕與君作惡劇,君將奈何?"餘曰:"昨誤為君,致餘心耿耿,覓睡不得。若知為鬼,早甜然人夢矣。"因相與一笑而罷。

  餘初至時,石癡設宴款餘,席上不尚有崔翁其人乎?崔為石癡遠戚,此子春告餘者。當時草草終席,未與一談。餘已忘之矣。

  今日星期,午後乃來謁餘。老人須發皓白,顏色甚和藹可親。傾談之際,乃知此老固以垂暮之年,曆傷心之境。有兒不祿,有女方笄,哀寡媳之無依,恐幼孫之失學。其意欲使餘於授課之餘,惠斯童稚。問其年才八齡,煢煢弱息,祖若母均愛之。雖已屆上學之年,不忍令其勝衣就傅,與村中頑童為伍也。

  翁之來意,蓋欲餘移榻其家,趁黃昏之多暇,沐絳帳之餘春。且謂家有精舍,亡兒往日曾讀書其中,小築一椽,地頗不俗。庭前花木,亦略具一二,足供遊賞之資。已遣童仆掃除,敬候高賢之駕。察其言若甚殷勤,餘正以與李同處,厭惡殊深,今得脫離,寧非大快!且崔翁之意,亦未可負,竟不躊躇,欣然承諾。

  次日,餘下榻於崔氏之廬矣。崔氏子名鵬郎,紅氍覦上,拜見先生。冰神玉骨,非凡品也。乃祖雲:"兒性頗慧,若母嚐於繡餘之暇,教之識字,今已熟讀唐詩數十首矣。"試之,果琅琅上口,不爽一字。孺子洵可教也。何物老嫗,生此寧馨,有兒如此,其母可知矣。

  由餘寓達餘校,僅一裏有半。餘從此朝為出穀之鶯,暮作還巢之燕,相違咫尺,往返匪艱。而昔日村人每見餘,輒作眈眈之視,今餘日日徘徊中道,渠等已屬司空見慣,因任餘自去自來,不複加以注意。

  而餘與杞生,昔為鴉鳳之同巢,今作管華之割席。投館如歸,恍釋重負,寧複惜奔波之苦者?惟鹿蘋與餘,無半月之流連,有十分之交誼,豪興方酣,頓被橫風吹斷,從茲棋局酒杯,一齊擱起,燈昏月落,大難為情。此事若餘不即允崔翁而先就商於彼,彼必力為沮尼也。

  餘自寓居崔氏後,作客之苦,渾然若忘。思家之念,於焉少殺,蓋崔氏之所以供餘者良厚。感賢主之多情,占旅人之幸福,窮途得此,亦足以少自慰藉矣。

  崔氏之家庭,寥落之況,與餘家如同一轍。崔翁之子,博學能文,而天不假年,遽赴玉樓之召。崔翁衰年喪子,老淚痛揮,何來矍鑠精神?隻有頹唐病體。家庭間瑣屑之事,更不足以攖老人之心胸。一肩家政,擔之者誰?則鵬郎之母耳。

  聞鵬郎之母,係出名門,夙著賢譽,清才淑質,曠世寡儔。

  十五嫁作崔郎婦,十六生兒字阿鵬。紅袖青衫,春光大好,笙歌聽盡,便唱離鸞。年才周夫花信,鏡已斷夫菱根。偕老百年,遂成幻夢。遺孤六尺,又複累人。阿翁促搖燭之年,稚子待畫荻之教。秋月春風,如意事消磨八九;事老撫幼,未亡人生活萬千。女子中不幸之尤,殆未有若斯人者。

  餘也萍蹤飄蕩,身為人幕之賓;花事闌珊,魂斷墜樓之侶。

  絳盤雙蠟,尚知替客長啼;春水一池,漫說幹卿底事。蒼昊無情,遍布傷心之境;青年多難,孰非失意之人。不知我者,謂我輕薄,知我者,謂我狂癡。杳杳天閽,真欲訴而無從矣!

  鵬郎之母,白姓而梨影其名。此餘得之於其侍婢秋兒之口者。

  秋兒年十四,頗慧黠,且勤敏能治事,凡餘室中整理灑掃之役,以及捧匜沃盥,進膳烹茶,皆彼任之。彼自雲乃梨夫人遣以侍餘者,稍怠且獲譴。又為餘言,夫人深敬先生,所進肴撰,皆夫人親作廚,娘纖手自烹調者。且偵知餘嗜飲,每飲必設醴。

  晚餐已具,秋兒旁侍,餘則引壺徐斟,津津有味。秋兒喃喃為餘述閨中韻事,謂夫人才貌俱優,劣者命耳。婢於侍夫人久,知其夙嫻吟詠,幼時有學士之稱。既來歸,郎君亦複嗜此。

  妝台之畔,牙簽玉軸,觸目琳琅。蘭閨春永,夫婿情深,紅袖添香,彩窗分韻,鳳凰於飛,和鳴鏘鏘,見之者以為神仙眷屬也。

  迨少主人歿,夫人哀痛之餘,心灰淚涸。加以百務叢脞,亂其芳心,由是吟情銷歇,筆硯荒蕪者且半載。其後卒因結習難蠲,而無窮幽怨,舍此更無從發泄。月夕煙晨,複時作孤猿之悲嘯。婢子每見其悄背銀釭,輕拈斑管,伸紙疾書,颼颼作春蠶食葉聲。一幅書成而淚滴盈盈,與墨痕同透紙背。

  迄今案頭叢稿,積有牛腰。惜婢子不識字,不知其連篇累牘而說不了者,為何種傷心句也。

  餘聞秋兒言,乃知夫人非惟賢婦,抑亦才女也。秋兒言時,不期而淚被麵。卻喜雛鬟能解事,燈前細說可憐蟲。餘獨何人,能聞此語?梨影梨影,亦知天壤間尚有傷心人何夢霞耶?
更多

編輯推薦

1聚焦長征...
2聚焦長征--長征中的...
3紅軍長征在湖南畫史
4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5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6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7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8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9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10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