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49章 武夷山麓歌吹聲(2)

  然餘猶有所疑者:朱子大者,謂人秉天氣之氣生,死則散還於天地。葉賀孫錄所謂“如魚在水,外麵水便是肚裏水,鱖魚肚裏水與鯉魚肚裏水隻是一般”,其理精矣;而天知祭祀之理,製於聖人,載於經典,遂不得不雲子孫一氣相感,複聚而受祭;受祭既畢,仍散入虛無。不識此氣散還以後,與元氣渾合為一歟?抑參雜於元氣之內歟?如混合為一,則如眾水歸海,共為一水,不能使江淮河漢,複各聚一處也。如五味和羹,共成一味,不能使薑鹽醯醬,複各聚一處也。又安能於中犁出某某之氣,使各與子孫相通耶?如參雜於元氣之內,則如飛塵四散,不知析為幾萬億處,如遊絲亂飛,不知相去幾萬億裏。遇子孫享薦,乃星星點點,條條縷縷,複合為一,於事理毋乃不近耶?即以能聚而論,此氣如無知,又安能感格?安能歆享?此氣如有知,知於何起?當必有心,心地何附?當必有身。既已有身,則仍一鬼矣。且未聚以前,此億萬微塵,億萬縷縷,塵塵縷縷,各有所知,則不止一鬼矣。不過釋氏之鬼,地下潛藏;儒者之鬼,空中旋轉。釋氏之鬼,平日常存;儒家之鬼,臨時湊合耳。又何以相勝耶?此誠非學所知也。

  道士救診

  烏魯木齊千總某,患寒疾。有道士踵門求診,雲有夙緣,特相拯也。會一流人高某婦,頗能醫,見其方,駭曰:“桂枝下咽,陽盛乃之。藥病相反,烏可輕試?”力阻之。道士歎息曰:“命也夫!”振衣竟去。然高婦用承氣湯,竟愈。皆以道士為妄。餘歸以後,偶閱邸抄,忽見某以侵蝕屯糧伏法。乃悟道士非常人,欲為藥斃之,全其首領也。此與舊記兵部書吏事相類,豈非孽由自作,非智力所可挽回歟?

  寶硯

  姚安公雲,人家有奇器妙跡,終非佳事。

  因言癸已同年牟丈瀜家(不知即牟丈,不知或牟丈之伯叔,幼年聽之未審也)有一硯,天然作鵝卵形,色正紫,一鸜鵒眼如豆大,突出墨池中心,旋螺紋理分明,瞳子炯炯有神氣。拊之,膩不留手。叩之,堅如金鐵。嗬之,水出如露珠。下墨無聲,數磨即成濃瀋。無款識銘語,似愛其渾成,不欲椎鑿。匣亦紫檀根所雕,出入無滯,而包裹無纖隙,搖之無聲。背有“紫桃軒”三字,小僅如豆,知為李太仆日華故物也(太仆有說部名《紫桃軒雜綴》)。平生所見宋硯,此為第一。然後以珍惜此硯忤上官,幾罹不測,竟恚而撞碎。禍將作時,夜聞硯若呻吟雲。

  賣新菌者

  餘在烏魯木齊日,城守營都司朱君饋新菌,守備徐君(與朱均偶忘其名。蓋日相接見,惟以官稱,轉不問其名字耳)因言:昔未達時,偶見賣新菌者,欲買。一老翁在旁,嗬賣者曰:“渠尚有數任官,汝何敢為此!”賣者逡巡去。此老翁不相識,旋亦不知其何往。次日,聞裏有食菌死者。疑老翁是社公。賣者後亦不再見,疑為鬼求代也。

  《呂氏春秋》稱味之美者越駱之菌,本無毒,其毒皆蛇虺之故,中者使人笑不止。陳仁玉《菌譜》載水調苦茗白礬解毒法,張華《博物誌》、陶宏景《名醫別錄》並載地漿解毒法,蓋以此也(以黃泥調水,澄而飲之,曰地漿)。

  豔地春夢

  親串家廳事之側有別院,屋三楹。一門客每宿其中,則夢見男女裸逐,粉黛雜遝,四圍環繞,備諸媟狀。初甚樂觀,久而夜夜如是,自疑心病也。然移住他室則不夢,又疑為妖。然未睡時寂無影響,秉燭至旦,亦無所聞。其人亦自相狎戲,如不睹旁尚有人,又似非魅,終莫能明。

  一日,忽悟書廚貯牙鐫石琢橫陳像凡十餘事,秘戲冊卷大小亦十餘事,必此物為祟。乃密白主人盡焚之。

  有知其事者曰:“是物何能為祟哉!此主人征歌選妓之所也,氣機所感,而淫鬼應之。此君亦青樓之狎客也,精神所注,而妖夢通之。水腐而蠛蠓生,酒酸而後醯雞集,理之自然也。市肆鬻雜貨者,是物不少,何不一一為祟?宿是室者非一人,何不一一入夢哉?此可思其本矣。徒焚此物,無益也。某氏其衰乎!”不十歲,而屋易主。

  明公恕齋

  明公恕齋,嚐為獻縣令,良吏也。官太平府時,有疑獄,易服自察訪之。偶憩小庵,僧年八十餘矣,見公合掌肅立,呼其徒具茶。徒遙應曰:“太守且至,可引客權坐別室。”僧應曰:“太守已至,可速來獻。”公大駭曰:“爾何以知我來?”曰:“公一郡之主也,一舉一動,通國皆知之,寧獨老僧!”又問:“爾何以識我?”曰:“太守不能識一郡之人,一郡之人則孰不識太守。”問:“爾知我何事出?”曰:“某案之事,兩造皆遣其黨,布散道路間久矣,彼皆陽不識公耳。”公憮然自失,因問:“爾何獨不陽不識?”僧投地膜拜曰:“死罪死罪!欲得公此問也。公為郡不減龔黃,然微不慊於眾心者,曰好訪。此不特神奸巨蠹,能預為蠱惑計也;即鄉裏小民,孰無親黨,孰無恩怨乎哉?訪甲之黨,則甲直而乙曲;訪乙之黨,則甲曲而乙者。訪其有仇者,則有仇者必曲;訪其有恩者,則有恩者必直。至於婦人孺子,聞見不真;病媼衰翁,語言昏憒,又可據為信讞乎?公親訪猶如此,再寄耳目於他人,庸有幸乎?且夫訪之為害,非僅聽訟為然也。閭閻利病,訪亦為害,而河渠堤堰為尤甚。小民各私其身家,水有利則遏以自肥,水有患則鄰國為壑,是其勝算矣。孰肯揆地形之大局,為永遠安瀾之計哉?老曾方外人也,本不應預世間事,況官家事耶?第佛法慈悲,舍身濟眾,苟利為物,國應冒死言之耳。惟公俯察焉。”公沉思其語,竟不訪而歸。

  次日,遣役送錢米。歸報曰:“公返之後,僧謂其徒曰:‘吾心事已畢。’竟泊然逝矣。”此事楊丈汶川嚐言之,姚安公曰:“凡獄情虛心研察,情偽乃明,信人信己皆非也。信人之弊,僧言是也;信己之弊,亦有不可勝言者。安得再一老僧,亦為說法乎!”

  何代詩魂

  舅氏健亭張公言:讀書野雲亭時,諸同學修禊佟氏園。偶扶乩召仙,共請姓名。乩題曰:“偶攜女伴偶閑行,詞客何勞問姓名?記否瑤台明月夜,有人嗔喚許飛瓊。”再請下壇詩。乩又題曰:“三麵紗窗對水開,佟園還是舊樓台。東風吹綠池塘草,我到人間又一回。”眾竊議詩情淒惋,恐是才女香魂。然近地無此閨秀,無乃煉形拜月之仙姬乎。眾情顛倒,或凝思佇立,或微謔通詞。乩忽奮迅大書曰:“衰翁憔悴雪盈顛,傅粉熏香看少年。偶遣諸朗作癡夢,可憐真拜小嬋娟。”複大書一“笑”字而去。此不知何代詩魂,作此狡獪;要亦輕薄之意,有以召之。

  書生昵狐女

  胡厚庵先生言:有書生昵一狐女,初遇時,以二寸許葫蘆授生,使佩於衣帶,而自入其中。欲與晤,則拔其楔,便出嬿婉,去則仍入而楔之。

  一日,行市中,葫蘆為偷兒剪去。以此遂絕,意恒悵悵。偶散步郊外,以消鬱結,聞叢翳中有相呼者,其聲狐女也。就往與語,匿不肯出,曰:“妾已變形,不能複與君見矣。”怪詰其故。泣訴曰:“采補煉形,狐之常理。近不知何處一道士,又搜索我輩,供其采補。捕得禁以神咒,即僵如木偶,一聽其所為。或有道力稍堅,吸之不吐者,則蒸以為脯。血肉既啖,精氣亦為所收。妾入葫蘆蓋避此難,不意仍為所物色,攘之以歸。妾畏罹湯鑊,已獻其丹,幸留殘喘。然失丹以後,遂複獸形,從此煉形又須二三百年,始能變化。天荒地老,後會無期;感念舊恩,故呼君一訣。努力自愛,毋更相思也。”生憤恚曰:“何不訴於神?”曰:“訴者多矣。神以為悖入悖出,自作之愆;殺人人殺,相酬之道,置不為理也。乃知百計巧取,適以自戕。自今以往,當專心吐納,不複更操此術矣。”此事在乾隆了已、戊午間,厚庵先生曾親見此生。

  後數年,聞山東雷擊一道士,或即此道士淫殺過度,又伏天誅歟?螳螂捕蟬,黃雀在後,挾彈者又在其後,此之謂矣。

  鎮魘木人

  從弟東白宅,在村西井畔後,前未為宅時,繚以周垣,環築土屋。其中有屋數間,夜中輒有叩門聲。雖無他故,而居者恒病不安。

  一日,門旁牆圮,出一木人,作張手叩門狀,上有符籙。乃知工匠有嗛於主人,作是鎮魘也。

  故小人不可與輕作緣,亦不可與輕作難。

  道士為妖所踣

  何子山先生言:雍正初,一道士善符籙。嚐至西山極深處,愛其林泉,擬結庵習靜。土人言是鬼魅之巢窟,伐木采薪,非結隊不敢入,乃至狼虎不能居,先生宜審。弗聽也。俄而鬼魅並作,或竊其屋材,或魘其工匠,或毀其器物,或汙其飲食。如行荊棘中,步步掛礙。如野火四起,風葉亂飛,千手千目,應接不暇也。道士怒,結壇召雷將。神降則妖已先遁,大索空山無所得。神去,則數日複集。如是數回,神惡其瀆,不複應,乃一手結印,一手持劍,獨與戰,竟為妖所踣,拔須敗麵,裸而倒懸。遇樵者得解,狼狽逃去。道士蓋恃其術耳。

  夫勢之所在,雖聖人不能逆;黨之已成,雖帝王不能破。久則難變,眾則不勝誅也。故唐去牛、李之傾軋,難於河北之藩鎮。道士昧眾寡之形,客主之局,不量力而攖其鋒,取敗也宜矣。

  小人之計

  小人之計萬變,每乘機而肆其巧。小時,聞村民夜中聞履聲,以為盜,秉炬搜捕,了無形跡。知為魅也,不複問。既而胠篋者如其事,乘夜而往。家人仍以為魅,偃息弗省。遂飽所欲肢去。此猶因而用之也。邑有令,頗講學,惡僧如仇。

  一日,僧以被盜告。庭斥之曰:“爾佛無靈,何以廟食?爾佛有靈,豈不能示報於盜,而轉瀆官長耶?”揮之使去,語人曰:“使天下守令用此法,僧不沙汰而自散也。”僧固黠甚,乃陽與其徒修懺祝佛,而陰賂丐者,使捧衣物跪門外,狀若癡者。皆日佛有靈,檀施轉盛。此更反而用之,使厄我者助我也。

  人情如是,而區區執一理與之角,烏有幸哉!

  惡有惡報

  張某、瞿某,幼同學,長相善也。瞿與人訟,張受金,刺得其陰謀,泄於其敵。瞿大受窘辱,銜之次骨;然事密無左證,外則未相絕也。俄張死,瞿百計娶得其婦。雖事事成禮,而家庭共語,則仍呼曰張幾嫂。婦故樸願,以為相憐相戲,亦不較也。

  一日,與婦對食,忽躍起自呼其名曰:“瞿某,爾何太甚耶?我誠負心,我婦歸汝,足償矣。爾必仍呼嫂何耶?婦再嫁常事,娶再嫁婦亦常事。我既死,不能禁婦嫁,即不能禁汝娶也。我已失朋友義,亦不能責汝娶朋友婦也。今爾不以為婦,仍係我姓呼為嫂,是爾非娶我婦,乃淫我婦也。淫我婦者,我得而誅之矣。”竟顛狂數日死。

  夫以直投怨,聖人不禁。張固小人之常態,非不共之仇也。計娶其婦,披之已甚矣;而又視若倚門婦,玷其家聲,是已甚之中已甚焉。何怪其憤激為厲哉!

  惡少魂遊冥府

  一惡少感寒疾,昏憒中魂已出舍,悵悵無所適。見有人來往,隨之同行。不覺至冥司,遇一吏,其故人也。為檢籍良久,蹙額曰:“君多忤父母,於法當付鑊湯獄。今壽尚未終,可且反,壽終再來受報可也。”惡少惶怖,叩首求解脫。吏搖首曰:“此罪至重,微我難解脫,即釋迦牟尼亦無能為力也。”惡少泣涕求不已。吏沉思曰:“有一故事,君知之乎?一禪師登座,問:‘虎頷下鈴,何人能解?’眾未及對,一沙彌曰:‘何不令係鈴人解。’得罪父母,還向父母懺悔,或希冀可免乎!”少年慮罪業深重,非一時所可懺悔。吏笑曰:“又有一故事,君不聞殺豬王屠,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乎?”遣一鬼送之歸,霍然遂愈。自是洗心滌慮,轉為父母所愛憐。

  後年七十餘乃終。雖不知其果免地獄否,然觀其得壽如是,似已許懺悔矣。

  老僧澄止

  許文木言:老僧澄止,有道行。臨歿,謂其待曰:“我持律精進,自謂是四禪天人。世尊嗔我平生議論,好尊佛而斥儒,我相未化,不免仍入轉回矣。”其徒曰:“崇奉世尊,世尊反嗔乎?”曰:“此世尊所以為世尊也。若黨同而伐異,揚己而抑人,何以為世尊乎?我今乃悟,爾見猶左耳。”

  因憶楊槐亭言:乙醜上公車時,偕同年數人行。適一僧同宿逆旅,偶與閑談。一同年目止之曰:“君奈何與異端語?”僧不平曰:“釋家誠與儒家異,然彼此均各有品地。果為孔子,可以辟佛;顏、曾以下弗能也。果為顏、曾,可以辟菩薩;鄭、賈以下弗能也。果為鄭、賈,可以辟阿羅漢;程朱以下弗能也。果為程、朱,可以辟諸方祖師;其依草附禾,自托講學者弗能也。何也?其分量不相及也。先生而辟佛,毋乃高自位置乎?”同年怒且笑曰:“惟各有品地,故我輩儒可辟汝輩僧也。”幾於相哄而散。

  餘謂各以本教而論,譬如居家,三王以來,儒道之持世久矣,雖再有聖人弗能易,猶主人也。佛自西域而來,其空虛清淨之義,可使馳騖者息營求,憂愁者得排遣;其因果報應之說,亦足警戒下愚,使回心問善,於世不為無補。故其說得行於中國,猶挾技之食客也。食客不修其本技,而欲變更主人之家政,使主人退而受教,此佛者之過也。各以末流而論,譬如種田,儒猶耕耘者也。佛家先其初旨,不以善惡為罪福,而以施舍不施舍為罪福。於是惑眾囊財,往往而有,猶侵越疆畔,攘竊禾稼者也。儒者舍其耒耜,荒其阡陌,而皇皇持梃荷戈,日尋侵越攘竊者與之格鬥;即格鬥全勝,不知己之稼穡如何也。是又非儒者之顛耶?夫佛自漢明帝後,蔓延已二千來,雖堯、舜、周、孔複生,亦不能驅之去。儒者父子君臣兵刑禮樂,舍之則無以治天下,雖釋迦出世,亦不能行彼法於中土。本可以無爭,徒以緇徒不勝其利心,妄冀儒絀佛伸,歸佛者檀施當益富。講學者不勝其各心,著作中苟無辟佛數條,則不足見衛道之功。故兩家語錄,如水中泡影,旋生旋滅,旋滅旋生,互相詬厲而不止。然兩家相爭,千百年後,並存如故;兩家不爭,千百年後,亦並存如故也。各修其本業可矣。

  耕者誤犁漢塚

  陳瑞庵言:獻縣城外諸丘阜,相傳皆漢塚也。有耕者誤犁一塚,歸而寒熱譫語,責以觸犯。時瑞庵偶至,問:“汝何人?”曰:“漢朝人。”又問:“漢朝何處人?”曰:“我即漢朝獻縣人,故塚在此,何必問也?”又問:“此地漢即各獻縣耶?”曰:“然。”問:“此地漢為河間國,縣曰樂成。金始改獻州。明乃改獻縣。漢朝安得有此名?”鬼不語。再問之,則耕者蘇矣。蓋傳為漢塚,鬼亦習聞,故依托以求食。而不虞適以是敗也。

  鬼善智鬥

  毛其人言:有耿某者,勇而悍。山行遇虎,奮一梃與鬥,虎竟避去,自以為中黃、佽飛之流也。

  偶聞某寺後多鬼,時嬲醉人,憤往驅逐。有好事者數人隨之往。至則日薄暮,乃縱飲至夜,坐後恒上待其來。二鼓後,隱隱聞嘯聲,乃大呼曰:“耿某在此。”倏人影無數,湧而至,皆吃吃笑曰:“是爾耶,易與耳。”耿怒躍下,則鳥獸散去,遙呼其名詈之。東逐則在西,西逐則在東,此波彼出,倏忽千變。耿旋轉如風輪,終不見一鬼,疲極欲返,則嘲笑以激之。漸引漸遠,突一奇鬼當路立,鋸牙電目,張爪欲搏。急奮拳一擊,忽噭然自仆,指已折,掌已裂矣,乃誤擊墓碑上也。群鬼合聲曰:“勇哉!”瞥然俱杳。諸壁上觀者聞耿呼痛,共持炬舁歸。臥數日,乃能起,右手遂廢。從此猛氣都盡,竟唾麵自乾焉。

  夫能與虓虎敵,而不能不為鬼所困,虎鬥力,鬼鬥智也。以有限之力,欲勝無窮之變幻,非天下之癡人乎?然一懲即戒,毅然自返,雖謂之大智慧人,亦可也。

  奇硯雅字

  張桂岩自揚州還,攜一琴硯見贈。斑駁剝落,古色黝然。右側近下,鐫“西涯”二篆字,蓋懷麓堂故物也。中鐫行書一詩曰:“如以文章論,公原勝謝劉。玉堂翰手,對此憶風流。”款曰“稚繩”,高陽孫相國字也。左側鐫小楷一詩曰:“草綠湘江叫子規,榮陵青史有微詞。流傳此硯人猶惜,應為高陽五字詩。”款曰“不調”,乃太倉崔華之字。華,漁洋山之門人。漁洋論詩絕句曰:“溪水碧於前渡日,桃花紅似去年時。江南腸斷何人會?隻有崔郎七字詩。”即其人也。二詩本集皆不載,豈以詆訶前輩,微涉訐直,編集時自刪之歟?後以贈慶大司馬丹年,劉石庵參加頗疑其偽。然右人多有集外詩,終弗能明也。

  
更多

編輯推薦

1聚焦長征...
2聚焦長征--長征中的...
3紅軍長征在湖南畫史
4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5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6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7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8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9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10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