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曰:鬥間妖氣起東方,黯黯行雲蔽日光;螢焰隻應依草木,怒螂空白逞魍魎。
文翁化俗還隨俗,黑闥稱王卻悔王;路入青徐悲往事,嗟哉白骨臥斜陽。
話說玉支把鴻儒扯進房坐下,道:"檀越有何心事,神精恍惚?"鴻儒道:"沒有甚事,睡熟驚醒,故此心神未定。"玉支笑道:"罷了,罷了,隻是丟得那夢中人冷落些。"鴻儒道:"沒有甚麽夢中人。"玉支笑道:"就是施銀鐲的那人。"鴻儒驚訝道:"這和尚真是異人,竟能未卜先知,不但知我心上之事,連這夢寐中事他都曉得,真是異事。"於是答道:"弟子道行不堅,塵緣未斷,有犯吾師法戒。"玉支道:"非也。人皆從欲界生來,這一點種子怎麽脫得?莫說凡人難脫,卻即輩修到無上之境,亦不能無欲。須直修到無欲天人之地,方能解脫。
男女之際,雖聖人亦不能忘情,何況公等少年?但此事亦要有緣。夫妻相配之正緣,T情相愛謂之傍緣。我看此女不特俊俏聰明,且多貴氣。我留他在此,亦非無意,且看公的緣法如何,若有緣,管你成事。"鴻儒道:"老師若與弟子玉成,弟子生死不忘!"玉支道:"再遲數日,等他住定了再處。"又過了數日,乃二月十九日觀音大士降誕之辰,起建慶賀道場。早齋後,玉支領眾登壇焚香,讚誦過,然後登台,說一回法,講一會禪。無非是三豐喻品外像皮毛,午後才收卷。隻見許多男女擁在台下叩頭道:"弟子等蒙老爺塵旨,在此聽法悟道,日聽老爺發明經旨,略有解悟,但不知從何處悟起。望老爺大發慈悲使弟子明悟真空,脫離苦海,永不忘恩。"玉支道:"道在人心,原是明朗的。但你等眾生生身之後,為情欲所迷,掩了本來麵目。那一點靈明本體,原未盡絕。就如鏡子一般,本是光明的,為塵垢所汙,把光掩了,一加磨洗,依舊光明。惟在大眾自家努力。爾等既有誠心,今晚可都到方丈裏來,各含神水一口,回去默坐存想,自見本來麵目。"說罷,下台入內去了。眾男女叩頭念拂,起身各散。
傍晚時,玉支叫執事僧眾取潔淨缸一口,放在方丈當中滿貯清水,焚香念咒,書符三道焚之。叫大眾入來,各含一口,慢慢咽下,回去寧神打坐。那和尚卻也古怪,不知用何法術,人人所為之事,一生善惡皆見,嚇得眾人毛骨悚然。
次早,往方丈中叩頭念佛,稱謝道:"老爺法力玄妙,使弟子等回光返照。"玉支道:"也算不得甚麽法力,不過撥開你們的塵迷,現出本真,於爾等亦無大益。若果能於此一明之後,日日加功刮磨,方有進益。若今日稍明,明日又蔽,依舊於道日遠。然此等功夫,必須死心塌地,先要把腳跟立定了,生死不顧才可。若有一點疑惑,終成畫餅。"眾男女叩頭哀告道:"弟子們愚蒙半世,如夢方醒,望老爺超脫苦海。"玉支道:"爾等不過片時回照,所謂在境厭境;若遇火宅,又被他焚了。
必先於死生性命關頭,打疊得過,方有根基。然後方得入靜定戒。但悟雖有遲早,聞道有難易,早的放下屠刀,立刻成佛;遲的千魔萬煉,方得成空。傳道要因材而薦,受戒要勉力而行。
雖日夜不離,受苦中之苦,方才入門,心無係戀,誌向不移方可。汝等大眾,須要自己斟酌定了,另日再報。"詩曰:似嫌慧口破愚頑,白日常尋一釣竿;男女傾誠來受戒,個中秘密不能言。
玉支說畢,退了眾人。好周氏母女,走到他房前,卻好迎著劉鴻儒。周氏道:"山主!請坐拜茶。"鴻儒巴不得這一聲,便道:"豈敢!"即隨他進屋裏來。那周氏取過竹椅子,請鴻儒坐下,說道:"連日在此,攪擾不安。"鴻儒道:"好說。忙中有失,管待甚是有慢。老爺問你們悟中可有些省處否?"周氏道:"老爺雖是法言教誨,但我們愚蒙,不能領悟,如今還是麵牆。"鴻儒道:"老爺在大眾前,也不過這幾句勸人為善的常言;若要識本心,沒有下手的功夫,怎能入道?那真切的道理,要人自己去探討懇求,才得到手。常言道:'六耳不傳道,勿作等閑看。'"周氏道:"我隻為討不著丈夫,多行殺戮,故此回頭悟道,求脫輪回。幸得老爺提拔,隻不過隨眾參求,早晚欲求一見也不可得。"鴻儒道:"這不難,老爺每晚出定後,必與我們清談妙果。今晚我引你母女去見他,你們須要齋心靜念,方可見他。至於肯傳不肯傳,就看你們的緣法了。"周氏道:"好極,若得山主大恩引見,我就死也求他一個結果。"鴻儒怕人知覺,連忙起身出來,囑咐道:"黃昏後我來叫你,不可亂行。"果然,母子沐浴齋心。等到晚點燈時,禪堂鍾鼓齊鳴,眾僧課誦畢,小侍者放了施食,各各歸寢。鴻儒悄悄與玉支說過,才來引周氏母女到方丈裏來。走到靜室內,問侍者道:"老爺在何處?"侍者道:"入定未回。"鴻儒輕輕揭開簾子,見幾上香燭齊排,玉支垂頭打坐。鴻儒叫周氏母女跪在幾前,他便抽身出來。
二人跪有半個更次,玉支才開眼問道:"下麵甚麽人?"周氏叩頭道:"是弟子周氏,誌心朝禮,恭叩老爺法座,懇求道法。"玉支道:"你不去信心悟道,卻半夜來我靜室攪擾,是何道理?還不快去!"周氏道:"弟子皈身、皈神、皈命,望老爺大發慈悲,俯垂教誨。"玉支道:"何人引你進來的?"周氏道:"是山主劉老爺。"玉支道:"本當即刻逐出,且看山主分上,且起來講。"玉支也下禪床,叫侍者取茶來吃。隻見兩個清俊小童,捧著一盒果品,一壺香茶,擺下幾個磁杯。玉支道:"清山主來。"少頃,鴻儒進來,道:"二位女菩薩請坐!"周氏道:"老爺在此,不敢坐。"玉支道:"坐下好講。"於是一桌坐下。那乜淑英坐於周氏肩下,未免遮遮掩掩的害羞,不肯吃茶,隻低著頭。王支道:"你們要聞的甚麽道?"周氏道:"弟子隻望老爺超脫苦海,免墮輪回。"玉支道:"法有大乘小乘,有家教象教,皆能超脫輪回,畢竟以大乘為主。凡學道者先守三皈,後遵五戒。何為三皈?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何為五戒?要不貪、不嗔、不愛、不妄、不殺。五者之中要先戒妄,凡事妄言、妄念最難收拾。惟靜、定二字最難,極為緊要。靜則諸念不生,定則諸妄不亂。然此靜定須從悟中來,故入道者先看看你悟性何如。既有心學道,隻在靜室中。"侍者又斟上一杯茶,鴻儒將果子遞在那淑英麵前,乜淑英含羞不接。玉支道:"你為何不吃?"周氏道:"他害羞哩。"玉支道:"羞從何來?你我雖分男女,在俗眼中看,若有分別;以天眼看來,總是一個,原無分別。譬如禽獸,原有雌雄,至於人眼看之,總是一樣,何從辨別?況我等這教何以謂之混同、無為?隻為無物無我,不分男女人物,貴賤賢愚,總皆混同一樣,況我輩修行,隻以一點靈明要緊,至於四大色身,皆是假托,終於毀壞。故我佛如來,先撇去色身,刖足斷臂,不以為意,故能成佛作祖。觀音立雪投崖、舍身喂虎,凡可以濟人利物之事,皆肯舍身為之。你如今先存一點羞念,是從色相中出來,先犯了貪、愛二戒,何以悟道?以後切不可如此!"那乜淑英被他幾句胡言,說得果然忍著羞,接過果子來吃。至更深時,安他母女在禪塌前打坐。自此為始,每日不離。常時花言巧語,謔浪詼諧,把那女子說動了心。正是烈女怕閑夫,婦人家水性,能有幾個真烈的?不久被劉鴻儒弄上手了。正是:一朵嬌花出內闌,何人移種傍禪關?
狂蜂浪蝶齊飛入,零亂芳紅一夜殘。
那女子破身後,兩個人如膠似漆。那周氏也才四十餘歲,也打在網內,做了和尚的老婆,把個靜室禪房,變做個錦營花陣。
一日,鴻儒在客寮中同幾個齋公管賬的說:"近日錢糧稀少,一日所入,不夠一日支用,怎麽區處?"幾個老齋公道:"一日有千餘人吃飯,如今正值農忙,人人有事。再一兩日《法華經》講完,且散了人眾,到麥熟時再舉何如?"眾人齊聲道:"其法甚善。"劉鴻儒口中勉強答應,心中忐忑不安,想道:"若要散會,周氏母女拋舍不得;若不散會,又沒錢糧供眾。"隻得在廊下走來走去,鬱悶無計。忽聽得一人說道:"若無錢糧,何不來問我?"鴻儒抬頭看時,隻見一個人坐在大殿台基上捉虱子。見鴻儒走來,便起身道:"山主為何有不豫之色?"你道此人生得如何?隻見他:短發齊眉際,金環墜耳傍;雙眉常凸無,身體更肮髒。
直裰裁深皂,絲絛束杏黃;聲音多響亮,跛李眾稱揚。
這頭陀乃堂中化油供廚的人,姓李,因跛了一足,人都叫他跛李。鴻儒:"老李,你不去化油,怎麽在此閑坐?"跛李道:"油已化完,交與廚上了。因為沒錢糧,故在此尋個計較。"鴻儒道:"正是錢糧不足,不日就要散會了。"跛李道:"山主原約要講《華嚴》、《楞伽》的,如今一部《法華》尚未講完,怎麽就要散了?將來何以服人?我到有個計較,隻要山主請我一齋。"鴻儒道:"果有計策,以齋何難?同我來。"鴻儒同他到禪堂,邀他坐下,叫侍章泡好茶,拿果盒來與他吃。跛李也不謙讓,吃個罄淨。少頃,廚上辦了好齋來,素菜擺上一桌。
他叫了一聲:"多擾!"便低著頭又吃得碗碗皆空。隨後點心湯飯來,樣樣不辭。吃完,才合掌欠身道:"謝山主!"說罷往外就走。鴻儒攔住道:"你怎麽就走?且說這錢糧從何處?"跛李笑道:"山主好狠呀!一頓齋你就要換若幹錢糧。你且莫慌,自有來處,便見分曉。"說畢,大笑而去。鴻儒也沒奈何,隻得獨立在房中納悶。
直到半夜時,正在睡夢中,猛然聽見人喊道:"不好了!那裏火起了!"急坐起來看時,窗子上映得通紅。忙披衣出來,隻見人都亂竄,齊道:"是大殿上。"齊擁前去,隻見正殿上紅光紫焰,有十數丈高。忙叫人取水來救,眾僧俗等俱拿火叉、水桶末。隻見殿上格扇磚瓦絲毫未動,卻又火氣逼人。內中有膽大的,便走上去推開格扇,屋裏卻不見有火。再看時,隻見一個新雕的大佛座上安的一麵鏡上火光進出,還未有佛。忽見跛李拉著劉鴻儒進來看了,向耳邊說了幾句。鴻儒道:"汝等不要驚慌,這是我們的功德感動佛菩薩,降祥光,普照眾生,且請玉支法師來頌聖謝恩。"少頃,隻聽得一派音樂,兩行燈燭,引著玉支和尚上堂誦經。叩謝已畢,說道:"神光從鏡中出來,必有奇異。可取個錦袱子來蓋了,待我入定去恭叩如來,問個明白。"即在殿上放下蒲團跏趺,入定去了。眾人皆散,各各安寢。至天明時,紅光漸收。直至辰時,玉支才出定,宣大眾上堂齊集,他便說鬼話道:"我定中叩見如來,說山主法會精虔,故降祥光於寶鏡,能照人三世;初照前生之善惡,次照今世之果報,三照來世之善果。須以三六九為期。來照者須虔誠頂禮,若稍有懈怠,雷部施行。"說罷,下壇回方丈去了。
是日乃四月初一,到初三日為始,凡在會的都來齊集。玉支便裝模作樣的念誦。跛李為寶鏡護法,乜淑英為捧鏡玉女。
揭開錦袱,跛李手持法水,口中念了咒,將柳枝蘸水灑於鏡上。
少頃,那鏡子就放出光來,約有三尺高。叫男女們分班來照,果然各照出前生善惡,人畜一一皆見。到初六日,又照今生貧富壽夭。初九日又來照後世,或神人鬼畜,一一不同。引得那些愚民皆死心塌地。十數日間,四外傳遍這個消息。那三山五嶽的人都引了來,每日人山人海,施舍金銀、財帛,不計其數。
米糧車載驢馱,堆集如山。也不講經說法,隻是照鏡。
正是無巧不成辭,卻好東阿的田知縣上府,打從九龍驛過,見滿路上男男女女,紛紛攘攘的行走不絕,便叫地方上人來問。
地方稟道:"這是前麵九龍山,有個山主劉鴻儒啟建講經道場,於本月初一日感動佛爺降祥,天賜寶鏡,能照人三世的事,故此遠近鄉民俱來照因果。"田知縣道:"你可曾去照?"地方道:"小的已照過,果然今世一毫不差。"田公道:"那鴻儒是何處人?何等人家?"地方道:"是東阿縣人,祖人說是做過官的,他父親叫做劉天祐。他家三世好善,年年建會。"田公聽到劉天祐三字,不覺觸著叔子相托之事。回到縣中,即叫傳張治、胡鎮來問道:"前日上司有牌來禁上邪教,我差你們頒告示曉諭各鄉鎮,為何如今依舊盛行?爾等坐視不拿,何也?"張治道:"本縣並無此事。"田公大怒,說道:"胡說!
九龍山妖鏡惑眾,你們難道不知?"胡鎮道:"九龍山是鄒縣的地屬,小的們怎敢越境去拿?"田公道:"地界不屬東阿,山主可是本縣人!犯出來關乎本縣的考成。他今敢於如此橫行,必是先買通了你們的,得了他多少錢,快快直說!"張治道:"小人們頗知法度,何敢受髒。"田公道:"我也不問你得錢不得錢,你隻代我拿劉鴻儒來見我。"取一根板簽標了,交與二人道:"限你們三日內繳!"二人領了下來,即刻上馬,竟到九龍山來。見那裏人眾,不好說話,隻說是來照鏡子的,尋到劉鴻儒,邀二人到靜室裏吃齋,俟無人時,才說:"本官叫請相公去,因欠了錢糧要算。"鴻儒道:"舍下錢糧各項俱完,至於雜事差役,自有管事的。我知道二位的來意。"遂進去取出一百兩銀子來,道:"二位請收,凡事仰仗。"張治道:"一文也不敢領,隻屈駕到縣一走,沒甚大事。"鴻儒道:"也不難,明早同行。"安排他們在客房歇了。
次早催促起身,那裏見鴻儒之麵。二人發作了半日,隻見一個老者道:"二位在上,劉山主並不曾犯法,縣主拿他做甚?想是衙門裏諸公要吃他。這裏是二百金,奉送二位;分外一百金,托帶與堂上管事的,諸公善言方便。若要人去,大約不能。"他二人見了六封銀子,先早軟了半邊,想道:"這裏人眾,料也難拿得去,不如收了他的銀子,且回去一頭再講。"隻得上馬並轡回來。
卻值知縣座堂,二人跪下繳簽。知縣道:"人在那裏?"張治道:"劉鴻儒於兩月前往徐州買糧食去了,未曾回來。"知縣大怒,喝道:"九龍山做會惑眾,豈有不在之事!你們得錢賣放,故來遮飾。"說著丟下八根簽子,每人重責四十。先捉兩家妻小寄監,然後複遣二人去拿。二人道:"小的們去了沒用,求老爺改差。"田公道:"你們得錢,叫別人做活!如不去,活活夾死你們!"一麵叫備文詳上司。回文批道:"劉鴻儒既以妖言惑眾,該縣速行拿究,毋得緩縱。九龍山係鄒縣地界,現在缺員,著該縣暫署,便宜行事。"那張、胡二人,隻得又領了簽票,再往九龍山來。坐了兩日,每日好酒好食的管待,隻不得見鴻儒一麵。沒奈何,叫齋公轉道達,齋公道:"山主已不在此,二位枉自勞神,聞得田爺也是個要錢的,竟托二公通個門路,我們孝敬他幾百擔米罷了。"二人無奈,平日也知田公的心事。隻得回縣。且不去銷差,便去尋著平日過付的人通了路,送進三千兩銀子,才緩了下來。
這裏田公到鄒縣上過任,即上省謝各上司。撫院問及劉鴻儒之事,道:"此事不可漠視,貴縣可曾獲住正犯否?"田吉忙打一恭道:"卑縣才接清交代,即來見大人,回去即辦理。因前屬隔縣,不便查拿。"說畢出來。到寓所獨自躊躇:"既得了錢,如何好再拿;若不拿,又難回上司。"複又想,叔子曾托我報仇。如此大事不下手,此仇何時得報?"做官的人把心一變,早將三千金拋入東洋大海。
次日回縣,即拘原差張、胡二人來見。田公喝道:"你拿的劉鴻儒在那裏?膽敢得錢買放!今各上司立等要人,你們速去拿來起解。"二人麵麵相覷,心中說道:"你得過他三千兩,也該罷了,怎麽忽然又要拿人?"隻得大著膽回道:"小的們去了兩次,委實不在。前已稟明老爺。今再去亦是空走,求老爺詳察。"田公大怒,喝道:"大膽的奴才!你們得了他多少錢,敢在我麵前支吾!"掠下簽子,各責了三十大板,下在死囚牢裏。又另差了鄒縣的四個快頭、四個壯丁,限三日要正犯回話。如仍賣放,抬棺木來見。八人聽得目定口呆,隻得拿了火簽,竟奔九龍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