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曰:"將欲翕之,必固張之;將欲取之,必固與之。"孟子曰:"未有仁而遺其親者也,未有義而後其君者也。"夫欲翕而固張,欲取而固與,欲其不遺而先之以仁,欲其不後而先之以義。自眾人觀之,其愛人利物,宜若不知所以為其己之私矣。而天下卒不能忘之,依依切切,常有戀慕感悅之意,出力以供其上,雖甚勞而不辭。蓋嚐讀《噫嘻》之詩,現成王"率時農夫,播厥百穀",而曰"駿發爾私",使之先私而後公也。而治田者乃曰:"雨我公田,遂及我私。"我固使之先其私,而民固樂於先其公。讀《七月》之詩,見其所謂田唆者、公子者,出入阡陌,勞來勸相。至則與之同至,歸則與之同歸,無一念之不在於民。卒也,"載玄載黃,為公子裳","取彼狐狸,為公子裘"。績以為己裳,而公子則以玄黃;貉以為己裘,而公子則以狐狸。我不敢自愛其身,而民卒不敢忘其愛於我。自下者人高之,自後者人先之。古之君臣,以其無私而成其私,大抵若此。
[譯文] 老子說:"將要收攏它,必須暫且張開它;將要奪取它,必須暫且給予它。"孟子說:"沒有講求'仁'的人卻遺棄他的父母的,沒有講求'義'的人卻把國君擺到次要位置。"所謂將要收攏,必須暫且張開,將要奪取,必須暫且給予;想要人們不遺棄父母,就先用"仁"的思想去教育他們;想要人們不把國君擺到次要位置,就先用"義"的思想去教育他們。從普通人的角度觀察,他們友愛他人,益於萬物,好象不知道獲取個人私利的辦法。然而天下的百姓最終不能忘記他們,對他們依戀不舍或深切懷念,甚至常有留戀、愛慕、感激、喜悅的感情,奉獻出自己的力量來供養他們的上司。即使特別勞苦也不推辭。我曾讀過《詩經·周頌》中的《噫嘻》這首詩,觀察周鹹王"帶領這些農夫,在井田裏播種各種農作物",他對農夫們說:"趕快耕種你們的私田。"讓農夫先耕種自己的私田,然後再耕種成王的公田。而那些耕種田地的農夫卻說:"好雨要先下到成王的公田裏,然後再下到我們農夫的私田裏。"我本來打算讓農夫先耕種自己的私田,而農夫原來樂意先耕種公田。讀《詩經·七月》這首詩時,看那被稱作"田峻"的,被稱作"公子"的,出入田間地頭,慰問、勉勵那些耕田的農夫。他們下田便同農夫一起下田,回來便同農夫一起回來,他們一心一意為農夫著想。結果是,農婦們又是染黑色的緞子,又是染黃色的綢子,給公子做衣裳";"獵取狐狸,給公子做皮襖"。紡織粗麻布為農夫自己做衣裳,而用黑黃等顏色的絲織品為公子做衣裳;用貉皮為農夫自己做皮襖,而用狐狸皮為公子做皮襖。我(指公子,即奴隸主)雖然不敢愛惜自己,而農夫最終不敢忘記愛戴我。自謙的人,人們會推崇他;自覺地把個人利益放在後麵的人,人們會先想到他。古代的君主和人臣,用他們無私的奉獻而成全了他們的個人利益,情況大體這,樣。
●三代以還,為人上者,無高見遠識,知有己而不知有人。求以直遂其所欲,而卒得其所不欲。不知夫不自愛者,乃所謂不忘其己也。
[譯文] 夏、商、周三代以後,作統治者的,沒有高見遠識,隻知道有自己,而不知道有別人。他們追求以最快捷的手段來實現自己的欲望,而最終得到的,卻不是他們想得到的東西。不知道那些平時不愛護自己的人,才是人們所說的沒有忘懷自己切身利益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