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管仲奪伯氏駢邑三百,沒齒無怨言。聖人以為難。諸葛亮廢廖立為民,徙之汶山。及亮卒而立垂泣。夫水至平而邪者取法,鑒至明而醜者忘怒。水、鑒之所以能窮物而無怨者,以其無私也。水、鑒無私,猶以免謗,況大人君子懷樂生之心,流衿恕之德。法行於不可不用,刑加乎自犯之罪,天下其有不服乎?
[譯文] 春秋時,管仲剝奪了伯氏駢邑三百戶的采地,伯氏到死也沒有絲毫怨言。孔子認為這是一般人很難做到的。諸葛亮將廖立削職為民,流放到汶山地區。諸葛亮死的消息傳到汶山後,廖立傷心地流淚了。水麵是最平正無頗的,人們往往用它來衡量物體是否正直;鏡子是明察秋毫的,醜陋者用它來照見自己形象時竟忘掉了發怒。水和鏡子所以能夠準確無誤地顯示物體的正與邪或人的美與醜而又不至於招致人們的怨恨,正因為它們公正無私。水和鏡子公正無私,還能免去人們對它們的毀謗,何況大人君子胸懷安生救死的思想和傳播寬厚仁愛的品德呢?法律是用在不得不用的時候,刑罰是加在那些自行犯罪者的頭上,這樣,全國上下難道還有不遵守法治的嗎?
●伊尹曰阿衡。衡所以權萬物之輕重,而歸於平。周公曰太宰。宰所以製百味之多寡,而適於和。惟其和平而已矣,故為重為多者無所德,為輕為寡者無所怨。衡宰之上,實無心也。故古之事君者,亦無心而已。昔叔向被囚,而祁奚免之,叔向不告免也而朝;範滂被係,而霍訝理之,滂往候之而不謝。嗚呼!國之大臣,其用心如祁奚、霍訝,則名跡之或匿或見,權勢之或遠或近,皆可以兩忘也。夫周之於商民,至矣。勸之之辭曰:"天惟畀矜爾,我大介齎爾。"懼之之辭曰:"爾探天之威,我致天之罰。"我豈以喜怒之私而行乎勸懲之間哉!有天存焉,吾聽之而已矣。待商民以天,不以己意。吾心無愧於天,亦無愧於人矣。
[譯文] 伊尹的官職稱阿衡。衡是用來量萬物輕重的,掌衡的目的是為了公平。周公的官職稱太宰。宰是調製百味的厚薄,目的是為了使食物的各種味道調和適中。正由於衡和宰的作用在於調和、公平,因此持有物品重量多的人和喜歡味道濃厚的人不會感謝他(它),持有物品重量輕的人和喜歡味道清淡的人也不會怨恨他(它)。掌衡的人與掌膳食的人在從事本職工作時,的確沒摻雜個人的思想感情。因此古代為君王效力的人,也同樣不摻雜個人的思想感情。春秋時,晉國的叔向被關在監獄裏,祁奚赦免了他。叔向出獄後,不去向祁奚報告自己已被赦免的消息,[以表示感激之情,]而去朝見君王。東漢的範滂被朝廷逮捕,霍諝負責審理這起案件,範滂出獄後去探望霍謂時並沒有表示感謝。唉!國家的大臣,他們的思想境界都像祁奚和霍謂那樣,那麽他們的名望和事跡或隱或現,與權貴們或親或疏,都可以不去計較。周朝的統治者對商朝的遺民,仁至義盡。周成王鼓勵商朝遺民的誥詞說:"上天賜恩憐憫你們,我也會大發善心來賞賜你們。"並警告他們說:"你們妄圖探取上天的威嚴,我就把上天的懲罰用在你們身上。"在成王看來,我難道會把個人喜怒哀樂的感情滲透到對商朝遺民的勉勵和懲罰之中嗎?有天命在那,我不過是按天意行事罷了。我用天命來對待商朝的遺民,不夾雜個人的思想感情。隻要我的心在上帝麵前不感到慚愧,在人的麵前也就不會感到慚愧了。
●夫商坐肆,持權衡而售物,銖而銖焉,兩而兩焉,鈞而鈞焉,而不為人交手授物,無敢出一語者。苟陰合權衡而罔利,而所贏者,僅若毫發,眾皆怒而棄之也。
[譯文] 商販坐在商店裏,用秤賣貨,銖是銖,兩是兩,鈞是鈞,商販用不著給顧客拱手送禮,顧客不敢說一句挑剔的話。如果出售貨物的價錢與所稱的重量暗中相合而商販從中漁利,得的好處,隻要是一點點,顧客們也都會憤怒地離開他。
●東坡嚐論榷酤,言:"自漢武帝以來,至於今,皆有酒禁。刑者有至流,賞或不貲。未嚐少縱。至私釀終不能絕也。周公何以禁之?曰:'周公無利於酒也,以正民德而已。'甲乙皆笞其子。甲之子服,乙之子不服,何也?甲笞其子而責之學,乙笞其子而奪之食。此周公所以能禁酒也。"
[譯文] 蘇軾曾評論官府專利賣酒問題,他說:"自從漢武帝以來,至今,每個朝代都有關於釀酒的禁令。被處罰的,有的竟至被流放到邊遠地區;受褒賞的,有的獲獎數額很大。對酒的經營管理,曆朝都不曾放鬆。至於私人造酒,從來就沒有停止過。周公為什麽能禁止私人釀酒呢?我的回答是:'周公不想在酒上獲利,他所頒發的《酒誥》,不過是為了使百姓的道德行為端正罷了。'甲乙兩人都打自己的孩子。甲方的孩子服從管教,而乙方的孩子卻不服從管教,這是什麽原因呢?甲方打孩子,是要求孩子好好學習;而乙方打孩子,是不允許孩子吃東西。這就是周公所以能禁止私人釀酒的原因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