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39章 曾國藩日記節選

  ●憶自辛卯年改號滌生。滌者,取滌其舊染之汙也;生者,取明袁了凡之言"從前種種,譬如昨日死,從後種種,譬如今日生"也。改號至今九年,而不學如故,豈不可歎!餘今年已三十,資稟頑鈍,精神虧損,此後豈複能有所成?但求勤儉有恒,無縱逸欲,以喪先人元氣,困知勉行,期有寸得,以無失詞臣體麵。日日自苦,不至佚而生淫。如種樹然,斧斤縱尋之後,牛羊又從而牧之;如燈然,膏油欲盡之時,無使微風乘之,庶幾稍稍培養精神,不至自速死。誠能日日用功有常,則可以保身體,可以自立,可以仰事俯畜,可以惜福,不使祖宗積累自我一人事用而盡,可以無愧詞臣,尚能以文章報國。

  --(庚子十月)

  ●岱雲來久談,彼此相勸以善。餘言皆已所未能而責人者。陳岱雲言餘第一要戒"慢"字,謂我無處不著怠慢之氣,真切中膏肓也。又言餘於朋友,每相恃過深,不知量而後入,隨分不留分寸,卒至小者齟齬,大者凶隙,不可不慎。又言我處事不患不精明,患太刻薄,須步步留心。此三立者,皆藥石也。直哉岱雲!克敦友誼。

  --(壬寅正月)

  ●小姍前與予有隙,細思皆我之不是。苟我素以忠信待人,何至人不見;苟我素能禮以敬,何至人有慢言。且即令人有不是,何至肆口謾罵,忿戾不顧,幾於忘身及親若此。此事餘有三大過:平日不信不敬,相恃太深,一也。此時一語不合,忿恨無禮,二也。齟齬之後,人反平易,我反悍然,不近人情,三也。

  --(壬寅正月)

  ●凡《睽》起於相疑,相疑由於自以矜明察。我之於小姍,其如上九之於六三乎?吳氏謂合《睽》之道,在於推誠守症,委曲含宏,而無私意猜疑之蔽,戒之勉之!此我之要藥也。

  --(壬寅正月)

  ●會客時,有一語極失檢,由"忿"字伏根甚深,故有觸即發耳。

  ●戊戌同年團拜,餘為值年,承辦諸事,早至文昌館,至四更方歸。凡辦公事,須視如己事,將來為國為民,亦宜處處視為一家一身之圖方能親切。餘今日愧無此見,致用費稍浮,又辦事有要譽妁意思。此兩者,皆他日大病根,當時時猛省。

  --(癸卯正月)

  ●餘對客有怠慢之容,對此良友,不能生嚴憚之心,何以取人之益,是將拒人於千裏之外矣。況見賓如此,遑問閑居?火滅修容之謂何?小人哉!

  --(癸卯二月)

  ●是日因早間聞人言,刑部同堂諸君子疑我去年所上摺有參劾刑部之言,心不怡者一日,以平日不見信於人,遂招此群疑眾謗也。

  --(壬予正月)

  ●捐忿之心,蓄於方寸。自咎局量太小,不足任天下之大事。

  --(戊午十一月)

  ●寸衷微有鬱積,總由中無所得,下學而不克上達。故世俗之見,尚不免膠拔於懷中耳。

  --(庚申正月)

  ●作梅言:"見得天下皆是壞人,不如見得天下都是好人。存一番熏陶玉成之心,使人樂於為善"雲雲。蓋諷餘近日好言人之短,見得人多不是也。

  --(庚申九月)

  ●見羅、瞿、江三縣令,固語言不合理,餘怒之甚厲,頗失為人上者泰而不驕,威而猛之義。

  --(庚申九月)

  ●見隋觀察時,詞色大厲,令人難堪,退而悔之。

  --(壬戌九月)

  ●古人辦事掣肘之處,指逆之端,世世有之,人人不免。惡其拂逆,而必欲順從,設法以誅鋤異已者,權臣之行徑也。聽其拂逆,而動心忍性,委曲求全,且以無敵國處患而亡為慮者,聖賢之用心也。吾正可借人之拂逆,以靡厲我之德生,其庶幾乎!

  --(壬戌九月)

  ●觀人有鈔冊,鈔餘文頗多。自以無實而享盛名,忸怩不寧。

  --(癸女五月)

  ●自古高位重權,蓋無日不在憂患之中,其成敗禍福則天也。

  --(甲子三月)

  ●餘生平於酬酢之際,好察人性之順逆厚薄。京師勢利之藪,處處皆有冷暖向背之分。餘老矣,餘存於心而不能化。甚矣餘之鄙也!

  --(己已正月)

  ●竹如言交情有天有人。凡事皆然,然人定亦可勝天,不可以適然者,委之於數。如知人之哲,友朋之投契,君臣之遇合,本有定分,然亦可以積誠而致之,故曰命也。有性焉,君子不謂傘也。

  --(癸卯二月)

  ●是夜思人之見信於朋友,見信於君父,見信於外人,皆絲毫不可勉強。猶四時之運,漸推漸移,而成歲功。自是不可欲速,不可助長。

  --(辛亥十一月)

  ●處逆境之道,惟《西銘》"無所逃而待烹,申生其恭也;勇於從而順命者,伯奇也"等句最為親切。

  --(壬子)

  ●念不知禮、不知命、不知言三者,《論語》以殿前篇之末,良有深意。若知斯三者而益之以《孟子》取人為善、與人為善之義,則庶幾可謂完人矣。

  --(己未三月)

  ●思夫人皆為名所驅,為利所驅,而尤為勢所驅,當孟子之時,蘇秦、張儀、公孫衍輩,有排山倒海、飛沙走石之勢,而孟子能不為所搖,真豪傑之士,足以振厲百世矣。

  --(己未五月)

  ●為人之道,有四知,天道有三惡,三惡之目,曰天道惡巧,天道惡盈,天道惡貳。貳者多猜疑也,不忠誠也,無恒心也。四知之目,即《論語》末章之知命、知禮、知言,而吾更加以知仁。仁者恕也,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恕道也。立者,足以自立也。達者,四達不悖,遠近信之,人心歸之。《詩》雲:"自西自東,自南自北,無思不服。"《禮》雲:"推而放諸四海而準。"達之謂也。我欲足以自立,則不可使人無以自立;我欲四達不悖,則不可使人一步不行。此立人達人之義也。孔子所雲:"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孟子所雲:"取人為善,與人為善。"皆恕也,仁也。知此則識大量大,不知此則識小量小。故吾於三知之外,更加知仁,願與沅弟共勉之。沅弟亦深領此言,謂欲培植家運,須從此七者致力也。

  --(己未五月)

  ●李申甫自黃州歸來,稍論時事。餘謂當豎起骨頭,竭力撐持。三更不眠,因作一聯雲:養活一團春意思,撐起兩根窮骨頭。用自警也。餘生平作自箴聯句頗多,惜皆未寫出。丁未年在家,作一聯雲:不怨不尤,但反身爭個一壁靜;勿忘勿助,看平地長得萬丈高。曾用木板刻出,與此聯意相近,因附識之。

  --(己未十月)

  ●日來心緒,頗覺不自在,殆孔子所謂"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也。"軍中乃爭權勢之場,又實非處約者所能濟事,求其貞白不移,淡泊自守,而又足以驅使群力者,頗難其道耳。

  --(己未十二月)

  ●天下事,一一責報,則必有大失所望之時。佛氏因果之說,不可盡信,亦有有因而無果者。憶蘇子瞻詩雲:"治生不求富,讀書不求官。譬如飲不醉,陶然有餘歡。"吾更為添數句雲:治生不求富,讀書不求官。修德不求報,為文不求傳。譬如飲不醉,陶然有餘歡。中含不盡意,欲辨已忘然。

  --(己未十二月)

  ●此身無論處休境遇,而"敬恕勤"字無片刻可弛。苟能守此數字,則無入不自得,又何必斤斤計較,得君與不得君,氣誼孤與不孤哉!

  --(庚申正月)

  ●與作梅鬯談當今之世富貴無所圖,功名亦斷難就,惟有自正其心,以維風俗,或可補救於萬一。所謂正心者,曰厚,曰實。厚者,恕也,仁也。己欲立而立人,已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存心之厚,可以少正天下澆薄之風。實者,不說大話,不求虛名,不行駕空之事,不談過高之理。如此可以少正天下浮偽之習。因引顧亭林所稱"匹夫之賤,與有責焉"者以勉之。

  --(庚申九月)

  ●東坡"守駿莫如跛"五字,凡技皆當知之。若一味駿快奔放,必有顛躓之時;一向貪美名,必有大汙辱之事。餘以求闕名齋,即求自有缺陷不滿之處,亦"守駿莫如跛"之意也。

  --(庚申九月)

  ●與九弟言與人為善、取人為善之道,如大河水盛足以浸灌小河,小河水盛亦足以浸灌大河。無論為上為下,為師為弟,為長為幼,彼此以善相浸灌,則日見其益,而不自知矣。九弟深以為善。

  --(辛酉八月)

  ●閱王而農所注《張子正蒙》,於盡性知命之旨略有所會。蓋盡其所可知者於己,性也;聽其不可知者於天,命也。《易·係辭》"尺蠖之屈"八句,盡性也;"過此以往"四句,知命也。農夫之服田力穡,勤者有秋,惰者歉收,性也,為稼湯世,終歸糕爛,命也。愛人、治人、禮人,性也;愛之而不親,治人而不洽,禮人而不答,命也。聖人之不可及處,在盡性以至於命。盡性猶下學之事,至於命則上達矣。當盡性之時,功力已至十分,而效驗或有應有不應。聖人於此,淡然泊然,若知之,若不知之,若著力,若不著力,此中消息,最難體認。若於性分當盡之事,百倍其功以赴之,而俟命之學,則以淡如泊如為宗,庶幾其近道乎!

  --(壬戌十月)

  ●古聖人之道,莫大乎與人為善。以言誨人,是以善教人也;以德熏人,是以善養人也。皆與人為善之事也。然徒與人,則我之、善有限,故又貴取諸人以為善。人有善則取以益我,我有善則與以益人,連環相生,故善端無窮,彼此挹注,故善源不竭。君相之道,莫大乎此。師儒之道,亦莫大乎此。仲尼之學無常師,即取人為善也。無行不與,即與人為善也。為之不厭,即取人為善也。誨人不倦,即與人為善也。念忝竊高位,劇寇方張,大難莫平,惟有就吾之所見,多教數人,因取人之所長,還攻吾短,或者鼓蕩斯世之善機,因以挽回天地之生機乎。

  --(癸亥正月)

  ●處人、處世之所以不當者,以其知之不明也。若巨細周知,表裏洞徹,則處之自有方術矣。吾之所以不能周知者,以不好問、不善問耳。

  --(癸亥二月)

  ●前以八德自勉,曰勤儉剛明,孝信謙渾。近日於"勤"字不能實踐,於"謙渾"二字尤覺相違,悚愧無已。"勤儉則明"四字,皆求諸己之事,"孝信謙渾"四字,皆施諸人之事。孝以施於上,信以施於同列,謙以施於下,渾則無往不宜。大約與人忿爭,不可自求萬全處,白人是非,不可過於武斷,此渾字之最切於實用者耳。

  --(甲子十二月)

  ●蘇詩有二語雲:"治生不求富,讀書不求官"。餘為廣之雲:修德不求報,能文不求名。兼此四者,則胸次廣大,含天下之至樂矣。

  --(戊辰四月)

  ●偶作一聯雲:戰戰兢兢,即生時不忘地獄;坦坦蕩蕩,雖逆境亦暢天懷。

  --(庚午五月)

  
更多

編輯推薦

1聚焦長征...
2聚焦長征--長征中的...
3紅軍長征在湖南畫史
4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5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6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7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8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9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10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