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24章 王守仁給諸弟書

  ●我雖婦人,身受國恩,與國俱亡,義也。汝無為異國臣子,無負世世國恩,無忘先祖遺訓,則吾可以瞑於地下。

  --(清)顧炎武:《顧亭林詩文集·先妣王碩人行狀》

  [譯文] 我雖然是婦人,但身受國家的恩澤,以身殉國,是為了義。你不要做新朝的臣子,不要背棄世世代代所受國家的恩澤,不要忘記先祖遺訓,那麽我就可以死而瞑目了。

  ●汝輩既貧窘,能閉戶讀書為上;農、圃、漁、樵,孝養二親,亦上也。百工技藝,自食其力者次之;萬不得已,傭工度日又次之;惟虜官不可為耳!古人版築、魚鹽,不虧誌節,況彼在平安無事之時耶?發黃齒豁,手足胼胝,來亦無妨。漢王章為京兆尹,見其子麵貌蠢惡,毛發焦枯,對僚屬便黯然銷聲;我則不然也。為貧而仕,抱關擊柝,亦不足羞。惟有治民管兵之官,必不可為。既為虜官者,必不可來。既為虜官,雖眉宇英發,氣度嫻雅,我亦不以為孫。

  --(清)朱舜水:《朱舜水集·與諸孫男書》

  [譯文] 汝輩既然貧窮,能夠閉門讀書為上,務農、種菜、捕魚、打柴,奉養雙親,亦屬上等。其次從事百工技藝,自食其力。萬不得已,做工度日又在其次。隻有不可做滿清的官。古人作建築工,販魚鹽,還不虧誌節,何況你們在平安無事的時候呢?頭發焦黃牙齒豁露,手腳長滿老繭,采我這裏也無妨。漢代王章為京兆尹,看到他的兒子麵貌醜陋,毛發焦枯,見到僚屬便因慚愧而默不作聲。我則不然,因為貧窮而做官,即使守門打更,亦不足羞。惟有治民管兵之官,必不可為。凡做滿清的官員的千萬不要來我這裏。凡做滿清的官員,即使眉宇英發,氣度嫻雅,我也不認他作孫子。

  ●聞仲祉輕傲耆老,侮狎同年,極口恣意,當崇長幼,以禮自持。聞敦煌有人來,同聲相道,皆稱叔時寬仁,聞之喜而且悲:喜叔時得美稱,悲汝得惡論。經言:"子於鄉黨,恂恂如也。"恂恂者,恭謙之貌也。經難知,且自以汝資父為師,汝父寧輕鄉裏邪?年少多失,改之為貴。蘧伯玉年五十見四十九年非,但能改之,不可不思吾言。不自克責,反雲:"張甲謗我,李乙怨我,我無是過爾",亦已矣。

  --(清)嚴可均校輯:《全漢文·誡兄見子書》

  [譯文] 聽說仲祉對老年人傲慢無禮,對同輩人戲謔隨便,談話隨意。以後要注意尊重別人,按照禮法約束自己。聽說有人從敦煌來,異口同聲,都稱道叔時寬厚仁愛,聽到後又喜又悲。高興的是,叔時有這麽好的口碑;憂慮的是你有這麽糟的名聲。經典上說:"孔子對於他周圍的人,總是謙恭謹慎的樣子。"經典難以知道,姑且以你的父親作為榜樣吧,你的父親難道看不起別人嗎?年輕的時候總是少不了犯錯誤的,改了就好。蘧伯玉在五十歲時,反省了自己四十九年中的過錯,還能改正,你不能不想一想,我所說的話。自己不作檢討,反而歸咎別人,就沒有什麽好說的了。

  ●及其財用先九族,其施舍務周急,其出入存故老,其議論貴無貶,其進仕尚忠節,其取人務實道,其處世戒驕淫,其貧賤慎無戚,其進退念合宜,其行事加九思,如此而已。吾複何憂哉!

  --(晉)陳壽:《三國誌·王昶傳》

  [譯文] 至於經濟需要上則首先考慮到親戚,施舍財物一定要考慮到急用,送禮一定要表示對故舊和老年人的慰問,談論問題千萬不要貶損人和事,做官要崇尚節操,要同樸實的人交朋友,在生活中要戒除驕狂淫邪,身處貧賤中不要悲傷,出世和入世要考慮到是否合適,做事要反複思考。做人的要求,也就這麽幾條。如果你們能夠做到,我又有什麽憂愁呢?

  ●夫物,速成則疾亡,晚就則善終。朝華之草,夕而零落;鬆柏之茂,隆寒不衰。是以大雅君子,惡速成,戒闕黨也。若範勻對秦客,至武子擊之,折其委笄,惡其掩人也。夫人有善,鮮不自伐;有能者,寡不自矜。伐則掩人,矜則陵人。掩人者,人亦掩之;陵人者,人亦陵之。故三鬱為戮於晉,王叔負罪於周,不惟矜善自伐好爭之咎乎?故君子不自稱,非以讓人,惡其蓋人也。夫能屈以為伸,讓以為得,弱以為強,鮮不遂矣。夫毀譽,愛惡之原,而禍福之機也,是以聖人慎之。孔子曰:"吾之於人,誰毀誰譽?如有所譽,必有所試。"又曰:"子貢方人。賜也賢乎哉?我則不暇。"以聖人之德,猶尚如此,況庸庸之徒而輕毀譽哉?

  --(晉)陳壽:《三國誌·王昶傳》

  [譯文] 天下萬物,成熟得早,死亡得也快;反之,成熟得晚,結局就好。早晨開花的草,傍晚就凋零衰敗;鬆柏的茂盛,在嚴寒中也不衰落。所以,有高尚德行的人,不希望早熟,而禁絕闕黨童子那樣急於求成和浮躁輕率。如範文子在朝廷上對秦國使臣誇耀自己,受到範武子的敲打,甚至打落了他禮帽上的簪子,教訓他掩蓋了別人的才能。一個人有長處,很少能夠做到不自我誇耀的;有才能,很少有不驕狂的。誇耀自己,就掩蓋了別人的長處;驕狂就侵害了別人的自尊心,掩蓋別人長處的人,別人就要打擊他;欺淩別人的人,就要受到別人的圍攻。所以倏華、倏至、倏錡被晉厲公殺戮,而王叔陳生就向周王請罪,這不就是由驕狂、自誇、好勝引發的罪過嗎?!所以,有德行的人不自我誇耀,這並不對別人表示謙讓,而是防備掩蓋了別人的長處和才能。如果能夠以屈為伸,以讓為得,以弱為強,很少不成功的。毀謗和榮譽,是產生好感和惡感的根源,也是導致禍與福的關鍵,所以聖人對此十分慎重。孔子說:"我對別人,毀謗過誰?稱頌過誰?如果稱頌過誰,那一定經過我考察過。"又說,"子貢譏諷別人,他自己就那麽完善了嗎?我就沒有空閑議論人的長短。"憑著聖人的德行,尚且如此慎重,何況是平庸之類的人,能夠看輕毀謗與稱頌這件事嗎?!

  ●昔伏波將軍馬援戒其兄子,言:"聞人之惡,當如聞父母之名,耳可得而聞,口不可得而言也"。斯戒至矣!人或毀己,當退而求之於身。若已有可毀之行,則彼言當矣;若己無可毀之行,則彼言妄矣。當則無怨於彼,妄則無害於身,又何反報焉?且聞人毀己而忿者,惡醜聲之加入也。人報者滋甚,不如默而自倏己也。諺曰:"救寒莫如重裘,止謗莫如自倏。"斯言信矣。

  --(晉)陳壽:《三國誌·王昶傳》

  [譯文] 過去伏波將軍馬援教育他的侄兒們說,"聽說別人的過失,就要像聽到父母的大名一樣,耳朵聽,口不能說。"這是至理名言。有人給你提意見,你就要好好反省了;如果自己沒有什麽值得檢討的,那麽他所說的就是不正確的。應該不要埋怨別人,別人說錯了對你並無損害,何必要報複別人呢?聽到別人提意見而怨恨,就給別人留下了壞名聲。與其抱怨別人,不如悄悄地進行自我反省,嚴格要求自己。常言說得好:"禦寒要多穿衣服,消除流言則要嚴於律己。"這是一句大實話啊!

  ●吾頃以老患辭事,不悟天降慈恩,爵逮於汝。汝其毋傲吝,毋荒怠,毋奢越,毋嫉妒。疑思問,言思審,行思恭,服思度。遏惡揚善,親賢遠佞。目觀必真,耳屬必正,忠勤以事君,清約以臨己。吾終之後,所葬,時服單櫝,足申孝心,芻靈明器,一無用也。

  --(唐)李延壽:《北史·源賀傳》

  [譯文] 我因年老患病不久將辭官休息,沒想到皇上降恩,使你們也得到官爵。你們不要傲慢吝嗇,不要荒廢怠懈,不要嫉妒別人。有疑問就向人請教,言語要慎重周密,行為要恭敬,穿著要得體。製止惡行,發揚美德。親近正直有德的人,疏遠逢迎謅媚的人。看事物要真切,聽聲音要雅正。勤於政務以報皇恩,清廉儉約地對待自己。我死後,下葬時不要太奢華,時服單棺就夠了,這樣,就足以表達你的孝心了。

  ●富貴,天下之至榮;位勢,人情之所趨。然古之智士,或山藏林竄,忽而不慕,或功成身退,逝若脫履者,何哉?蓋居高畏其危,處滿懼其盈。富貴榮勢,本非禍死,而多以凶終者,持之失德,守之背道,道德喪而身隨之矣。是以留侯、範蠡,棄貴如遺;叔敖、蕭何,不宅美地。此皆知盛衰之分,識倚伏之機,故身全名著,與福始卒。自此以來,重臣貴戚,隆盛之族,莫不罹患搏禍,鮮以善終,大者破家,小者滅身。唯金、張子弟,世履忠篤,故保貴持寵,祚鍾昆嗣。其餘禍敗,可為痛心。

  --(唐)歐陽詢:《藝文類聚》卷二三三國吳《陸累戒盈》

  [譯文] 富貴,被人們視為人世間最大的快樂;地位和權勢,是人們追求的常情。但是,古代的有識之士,有的隱居山林,輕視富貴位勢而不向往,有的功成身退,就像扔掉草鞋一樣放棄富貴權位,這是為什麽呢?大概是因為居安思危,處滿懼盈吧。富貴榮華,本來不是災禍的開端,而大多數人最終蹈入不幸,是因為為政失德,守則背道,喪失了道德而身遭災禍。所以留侯張良、範蠡,放棄富貴就像糞便'樣;孫叔敖、蕭何,不建造豪華的房子和圈占肥沃的田地。他們這些人都知道盛與衰的分別,辨別隱藏在事物發展過程中的征兆,所以保全了生命,名留後世,福祿有始有終。古往今來,重臣貴戚,世家大族,沒有不遭受禍患的,很少有好的結局,嚴重的禍及全家,輕微的也身遭殺戮。隻有金日殫、張湯的子孫們,世代忠順敬篤,所以能夠保全高貴的地位,保持皇帝的恩寵,而這種恩澤嘉惠後人。至於說到那些遭受殺戮之禍的人,令人十分痛心。

  ●告歆無忽:若未有異德,蒙恩甚厚,將何以報?董生有雲:"吊者在門,賀者在閭。"言有憂則恐懼敬事,敬事則必有善功,而福至也。又曰;"賀者在門,吊者在閭。"言受福則驕奢,驕奢則禍至,故吊隨而來。齊頃公之始,藉霸者之餘威,輕侮諸侯,虧跋蹇之容,故被鞍之禍,遁服而亡。所謂"賀者在門,吊者在閭"也。兵敗師破,人皆吊之,恐懼自新,百姓愛之,諸侯皆歸其所奪邑。所謂"吊者在門,賀者在閭"也。今若年少,得黃門侍郎,要顯處也。新拜,皆謝貴人,叩頭謹戰戰栗栗,乃可必免。

  --(唐)歐陽詢:《藝文類聚》卷23

  [譯文] 你並沒有什麽超乎常人的德行,而得到了深厚的君恩將怎麽報答呢?董仲舒說過:"吊哀的人上了家門,賀喜的人就會到裏門了。"這是說人有憂患,則心懷恐懼,處事謹慎恭敬,而因此得到好的事功,福惠也就隨之降臨了。他又說:"賀喜的上了家,吊哀的人就會到裏門了。"這是說,享福容易導致驕傲、奢侈,而由此招致禍事,而致哀的人也隨之到來。春秋時期,齊頃公起初憑籍霸主的餘威,藐視和侮辱鄰國,齊國大夫人戲笑晉國使臣卻克跛腳,後來晉國派卻克率師救魯、衛,攻打齊國,會戰鞍地,大敗齊軍。頃公隻得下車易服逃走。這就是所謂賀喜的人上了家門,吊哀的人就到了門裏。頃公損兵折將,人們都去慰問他,使他恐懼自新,因此得到了老百姓的擁護,諸侯把侵奪齊國的土地歸還給他,這又是所謂吊哀的人還在家門,賀喜的人已到了裏門。現在你年紀很輕,就得到了黃門侍郎的官職,這是一個很顯要的官位,新到職的人都要向你道謝,貴人大臣也要向你叩頭,你隻有戰戰兢兢,謹慎小心地為人做事,才可免除災禍。

  ●終身讓路,不枉百步;終身讓畔,不失一段。

  --(唐)朱仁軌:《誨子弟言》

  [譯文] 一輩子給別人讓路,也不會多走百步;一輩子給別人讓田界,也不會失掉一段。

  ●凡為人要識道理,識禮數。在家庭事父母,入書院事先生。並要恭敬順從,遵依教誨。與之言則應,教之事而行,毋得怠慢,自任己意。

  --(南宋)真德秀:《教子齋規》

  [譯文] 為人要通曉道理,知道禮貌。在家庭事奉父母,進書院事奉老師。都要恭敬順從,遵守教誨。父母、教師同自己說話,要回答,教自己作的事情要立即實行,不得怠慢,孤行己意。

  ●近蒙聖恩除門下侍郎,舉朝嫉者何可勝數,而獨以愚直之性處於其間,如一黃葉在烈風中,幾何不危墜也!是以受命以來,有懼而無喜。汝輩當識此意,倍須謙恭退讓,不得恃賴我聲勢,作不公不法,攪擾官司,侵陵小民,使為鄉人此厭苦,則我之禍,皆起於汝輩,也不如人也。

  --(北宋)司馬光:《與侄書》

  [譯文] 近來承蒙皇上施加恩惠,任命我為門下侍郎,滿朝嫉妒的人,不可勝數。而我生性愚魯耿直,處在這樣的環境中,猶如一片黃葉在凜冽的寒風中,能保持多久不會墜落!所以自從接受任命以來,隻感到憂懼,並不高興。你們要理解我的處境和用心,遇事須倍加謙恭退讓,不得依仗我的聲勢,作不公不法之事,幹擾官府,欺壓百姓,使鄉人討厭痛恨你們。否則,我的禍患將由你們引起,你們就連一個普通的人都不如了。

  ●忠信篤敬,先存其在己者,然後望其在人者。如在己者未盡,而以責人,人也以此責我矣。今世之人,能自省其忠信篤敬者蓋寡,能貴人以忠信篤敬者皆然也。雖然,在我者既盡,在人者也不必深責。今有人能盡其在我,乃欲貴人之似己,一或不滿吾意,則疾之已甚,也非有容德者,祗益貽怨於人耳。

  --(南宋)袁采:《袁氏世範》

  [譯文] 忠信和誠敬,先要自己做到,然後才能要求別人做到。如果自己沒有做到或做到不好,而責備別人沒有做好,那麽別人也會責備你沒做好。現在的人,能夠認識到自己忠信誠敬,做得如何的人大概很少,大多數都要求別人做到忠信孝敬。即使自己完全做到了忠信誠敬,別人沒做到,也不可深深責備和埋怨別人。現在有的人自己做到了忠信誠敬,於是要求別人與自己一樣,一旦不合己意,就十分地仇恨別人,這也是沒有度量的表現,隻會增加結怨別人的機會。

  ●人言居家之道,莫善於忍。然知忍而不知處忍之道,其失尤多。蓋忍或有藏蓄之意,人之犯我,藏蓄而不發,不過一再而已。積之既多,其發也,如洪流之決,不可遏矣。不若隨而解之,曰此其不思爾,曰此其無知爾,曰此其失誤爾,曰此其所見者小爾,曰此其利害寧幾何,不使入於吾心。雖日犯我者十數,也不至形於顏色,然後見忍之功效甚大。此所謂善處忍者。

  --(南宋)袁采:《袁氏世範》

  [譯文] 人們說居家的道理,最重要的是善於忍讓。但隻知道忍讓而不知道如何忍讓,其失誤還要多。一般來說,忍讓有藏蓄的意思,別人侵犯我,我藏而不露,含蓄地對待,這樣堅持一二次。但積少成多,就不可能再含蓄對待了,原有的性情就會爆發,像洪流潰決一樣凶猛,不可阻擋。與其這樣忍讓,還不如當初隨事而和解。或者說這是他沒有好好想一想造成的,或者說這是他無知造成的,或者說這是他失誤造成的,或者說這是他目光短淺造成的,或者說這樣做無關緊要,不要記在心上。這樣一來,每天雖有別人十幾次侵犯我,也不至於動怒,這樣才顯示出忍讓的好效果。這樣做就是善於忍讓的人。

  ●幹戈恣爛熳,無人救時屯。中原竟失鹿,滄海變飛塵。我自揣何能,能存亂後身。遺芳襲遠祖,陰理出先人。俯仰意油然,此樂難擬倫。家無擔石儲,心有天地春。況對汝二子,豈複知吾貧。大兒願如古人淳,小兒願如古人真。生平乃親多辛苦,願汝苦辛過乃親。身居就畝思致君,身在朝廷思濟民。但期磊落忠信存,莫圖苟且功名新。

  --(元)許衡:《訓子詩》

  [譯文] 戰爭連綿不斷,沒有人出來挽救時局。中原大地淪陷,滄海塵土飛揚。我沒有什麽能耐,能在戰亂後存身也是幸運。我的為人都是先祖遺風影響所致。家裏雖然連一石糧食都沒儲存,心裏卻像天地一樣寬廣,像春天一樣溫暖。兩個兒子你們知道我家貧困嗎?希望大兒像古人一樣淳樸,希望小兒子像古人一樣真誠。你的父親平生曆經辛苦,希望你們吃更多的苦。從事農耕要聽君主的話,報效國家。在朝廷當官要想到救濟民眾。總之,希望你們保持磊落忠信的家風,不要貪圖功名利益。

  ●吾先代來稱素封者八世,至征君家聲益大。吾兄弟以文學為當路所禮,又肯出氣力為人,故門第雖小,在僻邑中嚐若氣焰,族裏姻友於汝兄弟輩多禮貌,優容其失,汝勿以此為得意。夫吾何德何能於姻族,而姻族乃折節包荒若此?吾懼平有失而背督之者相信蓰也。吾幼補諸生,長而有聞,今碌碌如此。汝輩不逮吾,不知幾尋丈,敢長傲乎?孔子曰:"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無聞焉,斯亦不足畏也已。"吾手所提抱人,今為祖父者,不知凡幾。汝童而長,壯而老,直旦暮間事。吾家五世無六十上人,他日思吾言始知之。

  --(清)魏禧:《魏叔子集·與子世侃書》

  [譯文] 我家八代與有官爵封邑之家一樣昌盛,到我們兄弟這一代名聲更大。我們兄弟因為文章有名為朝庭所重,又肯出力氣幫助別人,所以門第雖小,但在偏僻小縣很有聲勢。親戚朋友對你們兄弟很有禮貌,你可不能因此就得意忘形。我有何德何能於親戚朋友,使親戚朋友對你們如此尊敬、寬容?怕的是有過失背後責備的人會多幾倍。我小時候中秀才,長大後又有文名,現在還是碌碌無成,你們比我又差了一大截,怎麽還敢滋長傲氣呢?孔子說:"後生可畏,怎麽能夠斷定後一輩人不及今天這一代人呢?一個人到四、五十歲還沒有一點聲名,也就不值得敬畏了。"我抱過的人,現在做祖父的,不知多少。你由兒童到長大,由壯年成為老年,隻是早晚間的事。我家五代未到六十就去世,將來你回想我的話,就會懂得這些道理。

  ●每思天下事受得小氣,則不至於受大氣,吃得小虧,則不至於吃大虧,此生平得力之處。凡事最不可想占便宜,子曰:"放於利而行多怨。"便宜者,天下人之所共爭也,我一人據之,則怨萃於我矣;我失便宜,則眾怨消矣。故終身失便宜,乃終身得便宜也。

  --(清)張英:《聰訓齋語》

  [譯文] 經常想到天下的事情能夠多忍受得小氣,就不至於受大氣,吃得了小虧,就不至於吃大虧,這是我一生體會最深的地方。凡事最不可想占便宜,孔子說:"依利而行,乃取怨之道。"便宜,天下的人都想爭搶,我一個人占有,那麽怨恨就集中於我一個人;我失掉了便宜,那麽眾怨就消失了。所以一輩子不占便宜,那就是一輩子得到便宜。

  ●京中浮華,須立定主意,不為所染。蓋天下惟誠樸為可久耳!吾家世守寒素,豈可忘本?讀書見客,事事檢點,即學問也。。。。。。。驕傲奢侈,一點不能沾染。即會客說話,固須周旋,然不可套語太多,多則涉於油滑而不真矣。

  --(清)陳宏謀:《培遠堂全集·與四侄鍾傑書》

  [譯文] 京城之中浮靡奢華,你一定要心誌堅定,不要沾染上這些壞習氣。隻有誠懇儉樸才能長久。我們家世代以清貧為本,怎麽可以忘了家規?讀書接待客人,亭亭都要檢點,這就是學問。。。。。。。驕傲自大,奢侈豪華,是一點都不能沾染的。雖然會客說話,固然須要懂得如何應付,但不可套話太多,太多了就流於油滑,缺乏真誠。

  ●忍讓為居家美德。不聞孟子之言三自反平?若必以相爭為勝,乃是大愚不靈,自尋煩惱。人生在世,安得與我同心者相與共處乎?凡遇不易處之境,皆能長學問見識。孟子"生於憂患","存平痢疾",皆至言也。

  --(清)吳汝倫:《桐城吳先生全書·諭兒書》

  [譯文] 忍讓是居家的一種美德,沒聽過孟子所說的,假如有人對我橫蠻無理,一定要反躬自問,自己是不是不仁、無禮或者不忠?如果認為隻有和別人爭竟才是勝利,那是最愚蠢的,自尋煩惱。人生在世,不可能都是和自己誌同道合的人在一起,遇逆境都能增長學問見識。孟子說過,憂患使人充滿生機,人之所以有道德、智慧、本領、知識,常常是因為他的憂患。這些都是至理名言。

  ●曾子疾病,曾元抑首,曾華抱足。曾子曰:"微乎!吾無夫顏氏之言,吾何以語汝哉!然而君子之務,盡有之矣;夫華繁而實寡者天也,言多而行寡者人也;鷹鵯以山為卑,而曾巢其上,魚、鱉、黿、鼉以淵為淺,而蹶穴其中,卒其所以得之者,餌也;是故君子苟無以利害義,則辱何由至哉?

  --《大戴禮記·曾子疾病》

  [譯文] 曾子的病勢加重了,他的兒子曾元扶著他的頭,曾華抱著他的腳,曾子說:"不要動我吧!我假如不引用顏回的話,我能告訴你們什麽呢?然而君子應做的事,全部包括在這些話裏了;開花繁盛而結果廖廖的,是天生的現象;言論多端而行事少成的,是人為的現象。鷹和鵯認為山還是太低,而把巢增加到山頂的樹上;魚、鱉、黿、鼉認為潭水還是太淺,而在水底另挖洞穴;最後他們還是被抓到,那是因為貪吃誘餌啊!因此,君子如果真能夠不因為貪利而妨害義,那麽恥辱會從那裏來呢?

  ●前人謂得便宜事,莫得再做;得便宜處,不得再去。休說莫得再,隻先一次,已是錯了。汝既多取了他人底,便是欠下他底,隨後卻要還他。世間人都有合得底分限,你如何多得他便宜,萬無此理。又人道得便宜,是落便宜,實是所得便宜無幾,而於天理人心欠缺不可勝道。天理也不容汝,人心也放你不過。

  --(元)許衡:《許魯齋語錄》

  [譯文] 前人說得便宜的事不要再做;得便宜的地方不要再去。且不說不能第二次,隻是先的一次,已經是錯了。你多拿取了別人的,就等於欠了別人的,然後要還給別人。世上人都有應得的界限,你怎麽可以占別人的便宜呢?萬萬沒有這樣的道理。又有人說占便宜,是別人剩下的東西。所得便宜實際上沒有多少,但相對於天理人心來說,欠缺的就多了。天理不容你,人心也不會放過你。

  ●此去冥路,吾心浩然。剛直之氣,必不下沉,兒可無慮。世難時艱,努力自護。幽明雖異,寧不見爾?

  --(元)脫脫:《金史·韓玉傳》

  [譯文] 我這次去陰間地府,心地光明磊落。剛直不阿的精神,決不會因此而降低,你完全不必憂慮。如今世道正是混亂的時候,時事艱難,你要好好保護自己。陰間和陽間雖然有所不同,難道就再也見不到你了嗎?

  
更多

編輯推薦

1聚焦長征...
2聚焦長征--長征中的...
3紅軍長征在湖南畫史
4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5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6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7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8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9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10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