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2章 《曾國藩家書》節選

  致 諸 弟

  四位老弟足下:

  吾人為學最要虛心。嚐見朋友中有關才者,往往恃才傲物,動謂人不如己,見鄉墨則罵扒墨不通,見會墨則罵會墨不通,既罵房官,又罵主考,未入學者則罵學院。平心而論,己之所為詩文,實亦無勝人之處;不特無勝人之處,而且有不堪對人之處。隻為不肯反求諸己,便都見得人家不是,既罵考官,又罵同考而先得者。傲氣既長,終不進功,所以潦倒一生而無寸進矣。

  餘生平科名極為順遂,惟小考七次始售。然每次不進,未嚐敢出一怨言;但深愧自己試場之詩文太醜而已。至今思之,如芒在背。當時之不敢怨言,諸弟問父親、叔父及朱堯階便知。蓋場屋之中,隻有文醜而僥幸者,斷無文佳而埋沒者,此一定之理也。

  三房十四叔非不勤讀,隻為傲氣太勝,自滿自足,遂不能有所成。京城之中,亦多有自滿之人,識者見之,發一冷笑而已。又有當名士者,鄙科名為糞土,或好作詩古,或好講考據,或好談理學,囂囂然自以為壓倒一切矣。自識者觀之,彼其所造,曾無幾何,亦足發一冷笑而已。故吾人用功,力除傲氣,力戒自滿,毋為人所冷笑,乃有進步也。諸弟平日皆恂恂退讓,弟累年小試不售,恐因憤激之久,致生驕惰之氣,故特作書戒之,務望細思吾言而深省焉。幸甚幸甚。國藩手草。

  --(道光二十四年十月廿一日)

  致 諸 弟

  澄侯、溫甫、子植、季洪四弟足下:

  日來京寓大小平安。癬疾又已微發,幸不為害,聽之而已。湖南榜發,吾邑竟不中一人。沅弟書中,言溫弟之文典麗蟊皇,亦爾被抑。不知我諸弟中將來科名究竟何如,以祖宗之積累及父親叔父之居心立行,則諸弟應可多食厥報。以諸弟之年華正盛,即稍遲一科,亦未遽為過時。特兄自近年以來,事務日多,精神日耗,常常望諸弟有繼起者,長住京城,為我助一臂之力,且望諸弟分此重任,餘亦欲稍稍息肩。乃不得一售,使我中心無倚。

  蓋植弟今年一病,百事荒廢;場中又患目疾,自難見長。溫弟天分本甲於諸弟,惟牢騷太多,性情太懶。前在京華不好看書,又不作文,餘即心甚憂之。近聞還家後,亦複牢騷如常,或數月不搦管為文。吾家之無人繼起,諸弟猶可稍寬其責,溫弟則實自棄,不得盡諉其咎於命運。吾嚐見朋友中牢騷太甚者,其後必多抑塞,如吳恬台、淩獲舟之流,指不勝屈。蓋無故而怨天,則天必不許;無故而尤人,則人必不服。感應之理,自然隨之。溫弟所處,乃讀書人中最順之境,乃動則怨尤滿腹,百不如意,實我之所不解。以後務宜力除此病,以吳恬台、淩獲舟為眼前之大戒。凡遇牢騷欲發之時,則反躬自思:吾果有何不足而蓄此不平之氣?猛然內省,決然去之。不惟平心謙抑,可以早得科名,亦且養此和氣,可以稍減病患。萬望溫弟再三細想,勿以吾言為老生常談,不值一哂也。

  王曉林先生在江西為欽差,昨有旨命其署江西巡撫。餘署刑部,恐須至明年乃能交卸。袁漱六昨又生一女。凡四女,已殤其二。又喪其兄,又喪其弟,又一差不得,甚矣!窮翰林之難當也。黃麓西由江蘇引見入京,迥非昔日初中進士時氣象,居然有經濟才。王衡臣於閏月初九引見,以知縣用。後於月底搬寓下窪一廟中,竟於九月初二夜無故遽卒。先夕與同寓文任吾談至二更,次早飯時,訝其不起,開門視之,則已死矣。死生之理,善人之報,竟不可解。

  邑中勸捐彌補虧空之事,餘前已有信言之,萬不可勉強勒派。我縣之虧,虧於官者半,虧於書吏者半,而民別無辜也。向來書吏之中飽,上則吃官,下則吃民。名為包征包解,其實當征之時,則以百姓為魚肉而吞噬之;當解之時,則以官為雉媒而播弄之。官索錢糧於書吏之手,猶索食於虎狼之口,再四求之,而終不肯吐,所以積成巨虧。並非實欠在民,亦非官之侵蝕入己也。今年父親大人議定糧餉之事,一破從前包征包解之陋風,實為官民兩利,所不利者,僅書吏耳。即見製台留朱公,亦造福一邑不小。諸弟皆宜極力助父大人辦成此事。惟捐銀彌虧,則不宜操之太急,須人人願捐乃可。若稍有勒派別好義之事,反為厲民之舉,將來或翻為書吏所藉口,必且串通劣紳,仍還包征包解之故智,萬不可不預防也。梁侍禦處銀二百,月內必送去。淩宅之二百,亦已兌去。公車來,兌六七十金,為送親族之用,亦必不可緩。但京寓近極艱窘。此外,不可再兌也。書不詳盡,餘俟續具。兄國藩手草。

  --(鹹豐元年九月初五日)

  致 四 弟

  澄侯四弟左右:

  頃接來緘,又得所寄吉安一緘,具悉一切。朱太守來我縣,王、劉、蔣、唐往陪,而弟不往,宜其見怪。嗣後弟於縣城省城均不宜多去。處茲大亂未平之際,惟當藏身匿跡,不可稍露圭角於外,至要至要。

  吾年來飽閱世態,實畏宦途風波之險,常思及早抽身,以免咎戾。家中一切,有關係衙門者,以不與聞為妙。

  --(鹹豐六年九月初十日)

  致 九 弟

  沅浦九弟左右:

  初三日劉福一等歸,接來信,藉悉一切。城賊圍困已久,計不久亦可攻克。惟嚴斷文報是第一要義,弟當以身先之。

  家中四宅平安。餘身體不適。初二日住白玉堂,夜不成寐。溫弟何日至吉安?

  古來言凶德致敗者約有二端:曰長傲,曰多言。丹朱之不肖,曰傲,曰囂訟,即多言觀也。曆代名公巨卿,多以此;端敗家喪身。餘生頗病執拗,德之傲也;不甚多言,而筆下亦略近平囂訟。靜中默省我之愆尤,處處獲戾,其源不外此二者。溫弟略與我相似,而發言尤為尖刻。凡傲之淩物,不必定以言語加A,有以神氣淩之者矣,有以麵色淩之者矣。溫弟之神氣,稍有英發之姿,麵色間有蠻很之象,最易淩人。凡中心不可有所恃,心有所恃則達乎麵貌。以門第言,我之物望大減,方且恐為子弟之累;以才識言,近今軍中煉出人才頗多,弟等亦無過人之處,皆不可恃。隻宜抑然自下,一味言忠信,行篤敬,庶幾可以遮護舊失,整頓新氣,否則,人皆厭薄之矣。沅弟持躬涉世,差為妥洽。溫弟則談笑譏諷,要強充老手,猶不免有舊習。不可不猛省!不可不痛改!餘在軍多年,豈無一節可取?隻因傲之一字,百無一成,故諄諄教諸弟以為戒也。

  --(鹹豐八年三月初六日)

  致 九 弟

  沅弟左右:

  接來緘,知營牆及前後濠皆倒,良深焦灼,然亦恐是挖壕時不甚得法。若容土覆得極遠,雖雨大,不至仍倒入濠內,庶稍易整理。至牆子則無不倒坍,不僅安慶耳。

  徽州之賊,竄浙者十之六七,在府城及休寧者聞不過數千人,不知確否?連日雨大泥深,鮑、張不能進剿,深為可惜。季高尚在樂平,餘深恐賊竄入江西腹地。商之季高,無遽入皖,季高亦以雨泥不能速進也。潤帥謀皖已大半年,一切均有成竹,而臨事複派人救援六安,與吾輩及希庵等之初議全不符合。槍法忙亂,而弟與希庵皆有驕矜之氣,茲為可慮。希庵論事最為穩妥,如潤帥有槍法稍亂之時,弟與希婉陳而切諫之。弟與希之矜氣,則彼此互規之,北岸當安如泰山矣。

  --(鹹豐十年九月廿一日)

  致 四 弟

  澄侯四弟左右:

  弟言家中子弟無不謙者,此卻未然。凡畏人不敢妄議論者,謙謹者也;凡好譏評人短者,驕傲者也。諺雲:"富家子弟多驕,貴家子弟多傲。"非必錦衣玉食、動手打人而後謂之驕傲也,但使誌得意滿,毫無畏忌,開口議人短長,即是極驕極傲耳。餘正月初四日信中,言戒驕字,以不輕非笑人為第一義,塑弟常常猛省,並戒子弟也。

  --(鹹豐十一年二月初四日)

  致 四 弟

  澄弟左右:

  沅弟金陵一軍危險異常,偽忠王率悍賊十餘萬晝夜猛撲,洋槍極多,又有西洋之落地開花炮,幸沅弟小心堅守,應可保全無虞。鮑春霆至蕪湖養病,宋國永代統寧國一軍,分六營出剿,小挫一次,春霆力疾回營,凱章全軍亦趕至寧國守城。雖病者極多,而鮑、張合力,此路或可保全。又聞賊於東壩抬船至寧郡諸湖之內,將圖衝出大江,不知楊、彭能知之否。若水師安穩,則全局不至決裂耳。

  來信言餘於沅弟既愛其才,宜略其小節,甚是甚是。沅弟之才,不特吾族所少,即當世亦不多見。然為兄者,總宜獎其所長,而兼規其短。若明知其錯,而一概不說,則又非特沅一人之錯,而一家之錯也。

  吾家於本縣父母官,不必力讚其賢,不可力詆其非,與之相處,宜在若遠若近、不親不疏之間。渠有慶吊,吾家必到;渠有公事,須紳士助力者,吾家不出頭,亦不躲避。渠於前後任之交代,上司衙門之請托,則吾家絲毫不可與聞。弟既如此,並告子侄隼常常如此。子侄若與官相見,總以"謙謹"二字為主。

  --(同治元年九月初四日)

  致 九 弟

  沅弟左右:

  接李少帥信,知春霆因弟複奏之片,言省三係與任逆接仗,建軍係與賴逆交鋒,大為不平,自奏傷疾舉發,請開缺調理。又以書告少帥,謂弟自占地步,弟當此百端佛逆之時,又添此至交齟齬之事,相心緒益覺難堪。然事已如此,亦隻有逆來順受之法,仍不外悔字訣、硬字訣而已。

  朱子嚐言:悔字如春,萬物蘊蓄初發;吉字如夏,萬物茂盛已極;吝字如秋,萬物始落;凶字如冬,萬物柘凋。又嚐以元字配春,亨字配夏,利字配秋,貞字配冬,兄意貞字即硬字訣也。弟當此艱危之際,若能經硬字法冬藏之德,以悔字啟春生之機,庶幾可挽回一二手?

  聞左帥近日亦極謙慎,在漢口氣象何如?弟曾聞其大略否?申甫閱曆極深,若遇危難之際,與之深談,渠尚能於惡性風駭浪之中默識把柁之道,在司道中不可多得也。

  --(同治六年三月初二日)

  諭紀澤紀鴻

  字諭紀澤、紀鴻兒:

  十月二十九日,接爾母及澄叔信,又棉鞋、瓜子二包,得知家中各宅平安。澤兒在漢口阻風六日,此時當已抵家。舉止要重,發言要切,爾終身須牢記此二語,無一刻可忽也。

  餘日內平安。鮑、張二軍亦平安。左軍二十二日在責溪獲勝一次,二十九日在德興小勝一次,然賊數甚眾,尚屬可慮。普軍在建穗,賊以大股往撲,隻要左、普二軍站得住,則處處皆穩矣。

  澤兒字天分甚高,但少剛勁之氣,須用一番苦工夫,切莫把天分自棄了。家中大小,總以起早為第一義。澄叔處此次朱寫信,爾等稟之。

  --(鹹豐十年十一月初四日)

  
更多

編輯推薦

1聚焦長征...
2聚焦長征--長征中的...
3紅軍長征在湖南畫史
4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5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6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7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8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9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10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