卻說秦王右丞相伯顏,自削平逆黨後,獨秉國鈞,免不得作威作福起來。小人通弊。適江浙平章徹裏帖木兒,入為中書平章政事,創議停廢科舉,及將學校莊田,改給衛士衣糧等語。身非武夫,偏創此議,無怪後之頑固將官,痛嫉學校,動議停辦。小子前述仁宗朝故事,曾將所定科舉製度,一一錄明,嗣是踵行有年,科舉學校,並行不悖。徹裏帖木兒為江浙平章時,適屆科試期,驛請試官,供張甚盛。徹裏帖木兒心頗不平,既入中書,遂欲更張成製。
禦史呂思誠等,群以為非,合辭彈劾。奏上不報,反黜思誠為廣西僉事。餘人憤鬱異常,統辭官歸去。參政許有壬也代為扼腕。會聞停罷科舉的詔旨,已經繕就,僅未蓋璽,不禁忍耐不住,竟抽身至秦王邸中,謁見伯顏,即問道:“太師主持政柄,作育人材,奈何把罷除科舉的事情,不力去挽回麽?”伯顏怒道:“科舉有什麽用處?台臣前日,為這事奏劾徹裏帖木兒,你莫非暗中通意不成?”確是權相口吻。有壬被他一斥,幾乎說不出話來,虧得參政多年,口才尚敏,略行思索,便朗聲答道:“太師擢徹裏帖木兒,入任中書;禦史三十人,不畏太師,乃聽有壬指示,難道有壬的權力,比太師尚重麽?”伯顏聞言,卻掀髯微笑,似乎怒意稍解。奸相。
有壬複道:“科舉若罷,天下才人,定多觖望!”伯顏道:“舉子多以贓敗,朝廷歲費若幹金錢,反好了一班貪官汙吏!我意很不讚成。”有壬道:“從前科舉未行,台中贓罰無算,並非盡出舉子。”伯顏道:“舉子甚多,可任用的人材,隻有參政一人。”有壬道:“近時若張夢臣、馬伯庸輩,統可大任,就是善文如歐陽元,亦非他人所及。”伯顏道:“科舉雖罷,士子欲求豐衣美食,亦能有心向學,何必定行科舉?”有壬道:“誌士並不謀溫飽,不過有了科舉,便可作為進身的階梯,他日立朝議政,保國抒才,都好由此進行呢。”
伯顏沉吟半晌,複道:“科舉取人,實與選法有礙。”本意在此,先時尚欲自諱,至此無從隱蔽,方和盤托出。有壬道:“今通事知印等,天下凡三千三百餘名,今歲自四月至九月,白身補官,受宣入仕,計有七十三人,若科舉定例,每歲隻三十餘人,據此核算,選法與科舉,並沒有什麽妨礙;況科舉製度,已行了數十年,祖宗成製,非有弊無利,不應驟事撤除。還請太師明察!”伯顏道:“箭在弦上,不得不發,此事已有定議,未便撤消,參政亦應諒我苦心呢!”遁辭知其所窮。有壬至此,無言可說,隻得起身告辭。
伯顏送出有壬,暗想此人可恨,他硬出頭與我反對,我定要當著大眾,折辱他一次,作為儆戒,免得他人再來掣肘。當下默想一番,得了計畫,遂於次日入朝,請順帝將停辦科舉的詔書,蓋了禦寶,便把詔書攜出,宣召百官,提名指出許有壬,要他列為班首,恭讀詔書。有壬尚不知是何詔,竟從伯顏手中,接奉詔敕。待至眼簾映著,卻是一道停辦科舉的詔書,那時欲讀不可,不讀又不可,勉勉強強地讀了一遍,方將此詔發落。
治書禦史普化,待他讀畢,卻望著一笑,弄得有壬羞慚無地。須臾退班,普化複語有壬道:“禦史可謂過河拆橋了。”有壬紅著兩頰,一言不發,歸寓後,稱疾不出。原來有壬與普化,本是要好的朋友,前時嚐與普化言及,定要爭回此舉。普化以伯顏攬權,無可容喙,不如見機自默,作個仗馬寒蟬。保身之計固是,保國之計亦屬未然。有壬憑著一時氣惱,不服此言,應即與普化交誓,決意力爭,後來弄到這般收場,麵子上如何過得下去?因此引為大恥,隻好托稱有疾罷了。
伯顏既廢科舉,複敕所在儒學貢士莊田租改給宿衛衣糧。衛士得了一種進款,自然感激伯顏,惟一般士子,紛紛謗議,奈當君主專製時代,凡事總由君相主裁,就使士子交怨,亦隻能飲恨吞聲,無可如何。這叫作秀才造反。
這且慢表。惟天變未靖,星象又屢次示異,忽報熒惑犯南鬥,忽報辰星犯房宿,忽報太陰犯太微垣,餘如太白晝見,太白經天等現象,又連接不斷,順帝未免懷憂。輒召伯顏商議,伯顏道:“星象告變,與人生無甚關係,陛下何必過憂!”伯顏似預知西學。
順帝道:“自我朝入主中夏以來,壽祚延長,莫如世祖。世祖的年號,便是至元,朕既纘承祖統,應思效法祖功,現擬本年改元,亦稱作至元年號,卿意以為何如?”愚不可及。伯顏道:“陛下要如何改,便如何改,毋勞下問!”順帝乃決意改元。
這事傳到台官耳中,大眾又交頭接耳,論個不休。監察禦史李好文,即草起一疏,大意言年號襲舊,於古未聞,且徒襲虛名,未行實政,亦恐無益。正在搖筆成文的時候,外麵已有人報說,改元的詔旨,已頒下了。好文忙至禦史台省,索得一紙詔書,其文道:
朕祗紹天明,入纂丕緒,於今三年,夙夜寅畏,罔敢怠荒。茲者年穀順成,海宇清謐,朕方增修厥德,日以敬天恤民為務,屬太史上言,星文示儆,將朕德菲薄,有所未逮歟?天心仁愛,俾予以治,有所告戒歟?弭災有道,善政為先,更號紀元,實惟舊典。惟世祖皇帝在位長久,天人協和,諸福鹹至。祖述之誌,良切朕懷,今特改元統三年,仍為至元元年。遵成憲,誕布寬條,庶格禎祥,永綏景祚,可赦天下。
好文覽畢,啞然失笑,即轉身返入寓內,見奏稿仍擺在案頭,字跡初幹,硯坳尚濕,他憑著殘墨禿筆,寫出時弊十餘條,言比世祖時代的得失,相去甚遠,結束是陛下有誌祖述,應速祛時弊,方得仰承祖統雲雲。屬稿既成,從頭至尾的讀了一遍,自覺言無剩意,筆有餘妍,遂換了文房四寶,另錄端楷,錄成後即入呈禦覽。待了數日,毫無音信,大約是付諸冰擱了。
好文愈覺氣憤,免不得出去解悶。他與參政許有壬,也是知友,遂乘暇進謁。時有壬舊忿已消,銷假視事,既見了好文,兩下敘談,免不得說起國事。好文道:“目今下詔改元,仍複至元年號,這正是古今未有的奇聞。某於數日間曾拜本進去,至今旬日,未見綸音,難道改了‘至元’二字,便可與全盛時代,同一隆平麽?”
有壬道:“朝政煞是糊塗,這還是小事呢。”好文道:“還有什麽大事?”有壬道:“足下未聞尊崇皇太後的事情麽?”好文道:“前次下詔,命大臣特議加禮,某亦與議一二次,據鄙見所陳,無非加了徽號數字,便算得尊崇了。”有壬道:“有人獻議,宜尊皇太後為太皇太後,足下應亦與聞?”此處尊皇太後事,從大臣口中敘出,筆法不致複遝。好文笑道:“這等乃無稽讕言,不值一哂。”有壬道:“足下說是讕言,上頭竟要實行呢!”好文道:“太皇太後,乃曆代帝王,尊奉祖母的尊號,現在的皇太後,係皇上的嬸母,何得稱為太皇太後?”有壬道:“這個自然,偏皇上以為可行,皇太後亦喜是稱,奈何!”
好文道:“朝廷養我輩何為?須要切實諫阻。”有壬道:“我已與台官商議,合詞諫諍,台官因前奏請科舉,大家撞了一鼻子灰,恐此次又蹈覆轍,所以不欲再陳,你推我諉,尚未議決。”好文道:“公位居參政,何妨獨上一本。”有壬道:“言之無益,又要被人嘲笑。”顧上文。好文不待說畢,便朗聲道:“做一日臣子,盡一日的心力;若恐別人嘲笑,做了反舌無聲,不特負君,亦恐負己哩!”有壬道:“監察禦史泰不華也這般說,他已邀約同誌數人,上書諫阻,並勸我獨上一疏,陳明是非。我今已在此擬稿,巧值足下到來,是以中輟。”好文道:“如此說來,某卻做了催租客了。隻這篇奏稿,亦不要什麽多說,但教正名定分,便見得是是非非了。”有壬道:“我亦這般想,我去把擬稿取來,與足下一閱。”言畢,便命仆役去取奏稿。不一刻,已將奏稿取到,由好文瞧著,內有數語道:從好文目中述及許有壬奏稿,又是一種筆法。
皇上於太後,母子也;若加太皇太後,則為孫矣。且今製封贈祖父母,降父母一等;蓋推恩之法,近重而遠輕,今尊皇太後為太皇太後,是推而遠之,乃反輕矣!
好文閱此數語,便讚著道:“好極!好極!這奏上去,料不致沒挽回了。”說著,又瞧將下去,還有數句,無非是不應例外尊崇等語。瞧畢,即起身離座,將奏稿奉還有壬道:“快快上奏,俾上頭早些覺悟。某要告別了。”
有壬也不再留,送客後,即把奏稿續成,飭文牘員錄就,於次日拜發。監察禦史泰不華亦率同列上章,謂祖母徽稱,不宜加於叔母。兩疏畢入,仍是無聲無臭,好幾日不見發落。有壬隻谘嗟太息,泰不華卻密探消息,非常注意。
一日到台辦事,忽有同僚入報道:“君等要遇禍了,還在此從容辦事麽!”泰不華道:“敢是為著太皇太後一疏麽?”那人道:“聞皇太後覽了此疏,勃然大怒,欲將君等加罪,恐明日即應有旨。”言未已,台中嘩然,與泰不華會奏的人員,更是惶急,有幾個膽小的,益發顫起來,統來請教泰不華想一條保全性命的法兒。挖苦得很。泰不華神色如故,反和顏慰諭道:“這事從我發起,皇太後如要加罪,由我一人擔當,甘受誅戮,決不帶累諸公!”於是大家才有些放心。
越日,也不見詔旨下來,又越一日,內廷反頒發金幣若幹,分賜泰不華等,泰不華倒未免驚詫,私問宮監,宮監道:“太後初見奏章,原有怒意,擬加罪言官,昨日怒氣已平,轉說風憲中有如此直臣,恰也難得,應賞賜金幣,旌揚直聲,所以今日有此特賞。”泰不華至此,也不免上書謝恩。許有壬不聞蒙賞,未免晦氣。隻是太皇太後的議案,一成不變,好似金科玉律一般,沒人可以動搖,當由禮儀使草定儀製,交禮部核定,呈入內廷,一麵飭製太皇太後玉冊玉寶。至冊寶告成,遂恭上太皇太後尊號,稱為讚天開聖徽懿宣詔貞文慈佑儲善衍慶福元太皇太後,並詔告中外道:
欽惟太皇太後,承九廟之托,啟兩朝之業,親以大寶付之眇躬,尚依擁佑之慈,恪遵仁讓之訓。爰極尊崇之典,以昭報本之忱,用上徽稱,宣告中外。
是時為至元元年十二月,距改元的詔旨,不過一月。小子前於改元時,未曾敘明月日,至此不能不補敘,改元詔書,乃是元統三年十一月中頒發,史家因順帝已經改元,遂將元統三年,統稱為至元元年。或因世祖年號,已稱至元,順帝又仍是稱,恐後人無從辨別,於至元二字上,特加一“後”字,以別於前,這且休表。上文敘改元之舉,不便夾入,至此才行補筆,亦是銷納之法。
且說太皇太後,於詔旨頒發後,即日禦興聖殿,受諸王百官朝賀。自元代開國以來,所有母後,除順宗後弘吉剌氏外,見三十三回。要算這會是第二次盛舉,重行曠典,增定隆儀,殿開寶,仰瞻太母之豐容;樂奏仙,不啻鈞天之逸響。這邊是百僚進謁,冠履生輝;那邊是群女添香,佩環皆韻。太皇太後喜出望外,固不必說,就是宮廷內外,也沒一個不踴躍歡呼,非常稱慶。唯前日奏阻人員,心中總有些不服,不過事到其間,未便示異,也隻有隨班趨蹌罷了。插寫每為下文削去尊號,故作反筆。
慶賀已畢,又由內庫發出金銀鈔幣,分賞諸王百官,連各大臣家眷,亦都得有特賜。獨徹裏帖木兒異想天開,竟將妻弟阿魯渾沙兒,認為己女,冒請珠袍等物。
一班禦史台官,得著這個證據,樂得上章劾奏,且敘入徹裏帖木兒平日嚐指斥武宗為“那壁”。看官!你道“那壁”二字,是什麽講解?就是文言上說的“彼”字。順帝覽奏,又去宣召伯顏,問他是否應斥。伯顏竟說是應該遠謫,乃將徹裏帖木兒奪職,謫置南安。相傳由徹裏帖木兒漸次驕恣,有時也與伯顏相忤,因此伯顏袒護於前,傾排於後。正是:
貴賤由人難自主,諂諛無益且招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