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李國楨要李闖依他三件事,方肯真心歸順。第一件,先帝後的屍骸要依禮殯殮;第二件,要親身在靈前守孝;第三件,要把賣國的好賊杜勳、杜秩享獻出,拿上祭台,碎剮祭奠。若有一件不從,雖死不降。李闖愛他是個忠勇之將,三事俱應允。登時備辦棺樞衣冠,交與李國楨依禮殯殮。李國楨把崇禎皇帝、周皇後及司禮監王承恩、尚衣監高時明,一齊殯殮停妥,抬出東華門外,安置在那新搭的蘆棚內。然後設祭台,安靈位,排上祭品。李國楨披麻執杖,周鳳翔、王德茂亦身穿孝服,同在棚中祭奠守靈。更有無數義民齊來祭奠賢君,以報當日為民受禍之慘。大家痛哭一番,隻聽得鑼響人嘈,原來是李闖差人押解杜勳、杜秩亨二奸到來。李國楨命百姓將他綁在新豎起的兩條樁子上,萬口同聲將他毒罵。眾人將他或打或咬,或切或割,把他頭發拔盡,還填狗屎口中,雙眼耳鼻都被挖割。李國楨聽見他哀聲不止,隻求早死,便把百姓喝開道:“你們住手!且留活命以祭君靈。倘一時打死,豈不便宜了他!你等擺布多了,我也該動動手。”說罷,取出一把柳葉尖刀,將他身上的肉割盡,然後割斷頭顱,用盆托上祭台,親自斟酒祭奠。祭奠畢,大家痛哭一場,就有李闖差來的頭目傳諭李國楨:“已經殯殮君後,剮奸祭靈,可速人朝受爵,商議國家大事。”李國楨聞言,便向百姓高聲說道:“你等聽真,我李國楨乃功臣之後,世受國恩。今先帝殉社稷而崩,江山屬了賊寇。方才手剮兩個奸賊,祭帝報仇,少解心頭之恨。我身居怕爵,不能保守社稷,興複大業,死有餘辜,從此要永別你們了。”登時拔出佩劍,自刎而亡。正是:
忠魂浩氣歸天上,青史留芳在世間。
李闖差來的頭目,見李國楨自刎,急回朝報知。李闖大怒,竟欲將他斬首泄憤。宋炯道:“不可,我想李國楨當日城破逃脫,不肯陣亡,原想著留身以幹這宗大事,以盡臣子忠心。他歸順我主,怎算得忠臣,怎算得好漢?今事完盡節,正是他的好處。望我主依禮殯葬,以服人心,以勸後世。”李闖聞宋炯說得有理,許他家人抬回,以公候之禮殯葬。李府家人把李國楨殯殮安葬之後,那蘆棚內單剩下周鳳翔、王德茂二人在此守孝。一日,忽見前時欽差調兵勤王的範景文,從河南而來。細問情由,始知河南總鎮左良玉懼賊勢大,雖然領旨勤王,但行兵緩慢,有意稽留。一聞國破君亡,就帶兵退回河南而去。其餘王永安、黃得功、劉宗澤三鎮,俱以軍中糧草不敷,按兵不舉。”至於山海關吳三桂,奉旨多時,至今不見回京,不知何故?周鳳翔道:“吳三桂之兵,必不來了。”範景文問何故不來?鳳翔道:“隻因吳三桂之父吳驤,督理禦營兵馬,已經投降闖賊,盡把家財獻出,自願寫書招子投降。李闖差人帶書去山海關,並送銀三萬兩與三桂犒兵。至今吳三桂的人馬不來,一定順父降賊無疑了。”大家再把前事細說一遍,又痛哭一番。範景文即拜別皇靈,辭了周、王二人,回府自縊,全家盡節。周鳳翔聞知,即到先帝粹宮前跪下道:“國破君亡,臣不即死者,隻因有勤王兵來複仇。不料勢已難挽,範景文先臣而死,臣亦同他一齊隨駕來了。”哭拜畢,忙回府中,亦自縊死,妻妾俱同殉難。臨死遺下血書一封,辭別父母。書內有雲:
男今日幸不虧辱此身,貽兩大人羞。吾事畢矣,罔級之恩,無以為報,報之來生。
複作詩一首,內有一聯雲:碧血九泉依聖主,白頭二老哭忠魂。
此時皇城內殉難的文武百官,貞婦烈女,不計其數,作野史的人亦難盡述。今略舉其最激烈者,開列於後:
戶部尚書兼侍讀學士倪元璐 左副都禦史施邦曜大理寺卿淩義渠 兵部右侍郎王家彥
刑部右侍郎孟兆祥 男進士章明媳王氏 左諭德馬世奇 妾朱氏、李氏
左中允劉理順妻萬氏,妾李氏,子孝廉,並奴仆十八人 太常少卿吳磷徵 檢討汪偉 妻耿氏
戶部科給事中吳甘來 禦史王章 禦史陳良 禦史陳純德 禦史趙譔 太仆寺丞申掛胤
吏部員外郎許直 兵部郎中成德 妻張氏 並六歲子 兵部員外郎金鉉 母章氏,妾王氏,弟錝
光祿寺署丞於騰蛟 副兵馬使姚成 中書舍人宋天 儒士張世禧 子懋賞、懋官
中書舍人滕之所 中書舍人阮文貴 經曆張應選 布衣湯文瓊
新樂候劉文炳 祖母,國夫人,弟文耀,妹及子孫男女十六人
駙馬都督鞏永固 子女五人 惠安伯張慶臻全家 錦衣指揮王國興 指揮同知李若珪
千戶高文采一家十七人 百戶王某 順天府李教官五人失名
順天府知事陳真達 陽和衛經曆毛維張 長洲諸生許琰 徽州椎官溫磺 妻茅氏,女寶德
總計殉難之臣,獨推李國楨為首。因他未死之先,能用智謀騙賊禮殯先帝為妙。李闖一日思想此事,君與父都是一樣,李國貞為人臣,能禮殯君後屍骸,又能剮賊報仇。我的父母棺樞被邊大緩發掘,此仇未報,枉為人子,自愧不及李國楨多矣!越想越怒,即拔令箭一枝,差兩名頭目做解差,前去米脂縣,生擒邊大緩到京碎剮。倘被他中途自盡,你兩人定斬不饒,又頒行各府州縣,倘有藏匿,盡將該處人民剿滅。解差領命,不分日夜,趕到米脂縣來。不知邊大緩性命如何,且聽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