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十三回 宋炯混說碣石語 李闖獨探汴梁城

  話說李闖推倒石碑,碑內寫著數行小字,叫人抬上大堂同看,原來係蟲書大篆。眾人一字不識,止在躊躇,忽報地丁娃宋炯到來。李闖、李岩等大喜迎入大堂。與新入夥的頭目相見,各通姓名,大家談及前事。李闖道:“宋先生來得湊巧,這碑係劉伯溫留下,我親手在坑內推跌出來。這字眾人不識,想先生博學多能,必然識得,煩讀與我們聽聽。”宋炯將碑一看,眉頭一皺,計上心來,道:“此乃神碑,非同兒戲。今天晚了,侍我明早齋戒沐浴,才好當天宣讀。”李闖道:“既然如此,我也不擺下馬宴,待明日讀碑之後,設筵慶賀罷。”大家坐談,至晚而散。

  次早,眾賊請宋先生到堂焚香,宣讀神碑。宋炯眼看碑文,口中說出:棄職歸山劉伯溫,親手留下這碑文。

  他年專等興隆者,石碑出現見分明。

  換帝轉朝更國號,縱橫四海定乾坤。

  若知真主名和姓,就是親手推碑人。

  抖起威風興人馬,休要錯過好光陰。

  護國軍師先聘定,必須神機妙算人。

  有人不信碑上語,天降悲災化為塵。

  眾人聽了大喜。李闖道:“劉伯溫有先見之明,預知我有帝王之分。但不知眾兄弟們肯信服否?”眾賊齊聲道:“神仙之言,誰敢不信?但如今哪裏請個軍師來好?”李岩道:“眼前現放著一個軍師,還要去哪裏請來?宋先生通曉天文地理,陰陽有準,禍福無差,正好扶助大哥,共成大事。”李闖道:“公子言之有理,就把宋先生做軍師罷。”宋炯道:“貧道才疏學淺,隻怕難勝重任。”李闖道:“我們主意已定,先生不必過謙。”牛金星道:“既拜宋先生為軍師,必要行個登壇拜將的大禮,才得眾軍貼服。我們推尊李大哥為王,亦要尊稱一個徽號,使四方豪傑知名來投。”李闖大喜道:“我小名闖,就稱做闖王罷。”又吩咐高搭壇台,整備停當,然後請宋先生戴九梁冠,穿八卦袍,手執麈尾,高坐台中。李闖親交劍印及花名冊,命他節製眾軍。又令眾人一齊跪下叩頭,高稱軍師三聲。宋軍師在台上也還一禮,說:“闖王請起,列位請分列兩旁,聽候點名。”隨按著冊上的花名,一一點過,通共兵馬八萬三千餘名。點畢,開言道:“炯本一介書生,毫無本領,今蒙闖王不棄,各位軍師,賞功罰罪,決不徇情,諸公須要自慎。”眾人齊聲答應。又對李闖道:“大王欲成大事,要兵多將廣,這數萬人馬不夠調度。不若趁今遍地饑荒,宜命人多帶金銀,往各處招集流民入夥,十萬軍兵,可唾手而得。”李闖道:“自從劍山一敗,不獨家小固不能自保,即金銀輜重盡棄中途,後得杞縣庫銀,不過五七萬錢糧,不能接濟。”牛金星道:“大王不必躊躇。前日我們打劫的餉銀,雖然各自瓜分,至今花費無多,自願盡情奉獻,以幫軍需。”說畢,將自己份下二萬餘兩銀子先獻,苗人鳳兄弟及馮林又一齊拿來獻上。李岩又將幾萬家財,盡情取出。並官庫之銀,通共湊成十八萬八千餘兩。李闖大喜道:“老牛,你不獨足智多謀,兼且疏財仗義,倡率眾人,如今封你做領兵丞相。”牛金星跪下謝恩。

  宋炯見放著許多銀子,即差牛金星、李岩、苗人鳳、苗六、馮林五人帶領嘍羅,馱著銀子,分開五路去招取饑民。不上數日,共招得民兵十二萬,齊到杞縣。宋炯傳令前去小蒼山山場操演。不消半個月,李闖見那些民兵弓馬純熟,陣法精通,便問宋炯,宜先往何處攻打?宋炯道:“河南據天下之中,汴梁乃省會之地,宜先向汴梁攻取。”李闖大喜道:“軍師之言,正合我意。”宋炯即傳令移營。眾頭目得令,拔寨出山。一路殺人奪貨,所過之處,盡洗一空。

  不多幾日,來到汴梁城界內,離城十裏,在黃河北岸安營。李闖欲親自渡河,窺探城中消息,宋炯力勸他不可輕身,宜命人前去便是。李闖道:“命人打聽,怕難得的確。此去又非交鋒打仗,何怕輕身?”宋炯見李闖決意要去,私對孫昂道:“我的六壬數屢次皆驗,今行兵雖利,但大王此去,必有目下之災,無奈定數難逃,忠言不聽,將若之何?”孫昂見他如此說,急向李闖攔阻道:“軍師勸大王不可渡河,想必有些妨礙,大王不可不聽。”李闖道:“我不過閑走一遭,有什麽妨礙?這事我偏不依他,待有第二件事再依他罷。眾兄弟有願去的,跟我走走。”隻見座上有五人高聲願往。視之乃係孫昂、高迎祥、麥黑子、賀全、周超。李闖大喜,即同五人持刀上馬,帶著十餘個嘍羅,竟奔黃河口,撥了一隻渡船,一齊過河登岸。吩咐眾嘍卒守定船隻,不可遠離。六個賊鞭起坐馬,從幽僻小路,悄悄竟奔汴梁城而來。要知此去管教李闖仇人相遇,路險難回,眼中流血,心內成灰。且聽下回分解。

  
更多

編輯推薦

1聚焦長征...
2聚焦長征--長征中的...
3紅軍長征在湖南畫史
4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5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6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7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8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9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10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