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一百四十回 哭覃吉素臣發病 看餘詩末子封侯

  天子拭淚道:“治道之盛,盛於辟除佛、老;辟除化者之功,由於親父。而朕之得與素父同誌者,曾胚胎於老伴。忽聞溘逝,深為痛悼!欲親臨其喪,為之輟朝二日,諭賜祭葬,可乎?”素臣亦泣下沾襟道:“覃監既有養正之功,而誌除佛、老,賢於呂涵、張承業遠矣!輟朝賜祭,宜若可行。”天子即入宮哭臨。素臣亦易服往吊,哭之甚哀。

  回府即病,每日力疾辦事。天子見其憔悴,亟加慰問。素臣奏道:“臣自臣母回南,方寸已亂,飲食漸減,及哭覃監,未免過哀,不覺致病。然非痼疾,當加意調攝,以期速愈。皇上勿廑念也!”天子道:“朕自老伴之歿,亦忽忽不樂者數日。顧已年登耄耄,日自除佛、老以來,日日慶幸,已垂十年,臨終含笑而逝,朕與素父,也可稍免悲思。至太君回南,子、媳、孫、曾,繞滿膝前,現又連得雲孫,樂可知矣!望素父寬懷,為國自愛!”當賜人參、肉桂,各二十斤。素臣謝恩出朝。雖極意排遣,無奈心結不開,三好兩歉的,不能全愈。

  一日上朝,天子想起風謠,複取來看,是:

  維天實生老,老反大於天。即此無天罪,誅之非可憐。

  吾皇下詔毀其像,人心得安天理全。

  耳聞白日升,眼見無一人。碧天空洞洞,何處可存身?

  不信瓊樓與玉宇,隨天旋轉如車輪。

  人言滄海內,處處有仙山。海今成樂園,日夕相往還。

  賈客遨遊海中遍,不見仙人一佩環。

  自古傳屍解,誰人看得真?浮山記體靜,蛻骨有精神。

  李翱發棺屍宛在,乃知仙傳荒無倫。

  金丹不死藥,速死乃其能。堪憐唐代主,連服即連崩。

  試問當年解丹老,可曾一個享遐齡?

  九轉憑鉛汞,黃婆引得成。虛傳黍珠現,誰見玉嬰生?

  忽然一泄精如注,仙人命比鴻毛輕。

  燒丹憑藥物.一匕已千金。眼見燒丹容,人人盡捉襟。

  黃昏半夜提爐去,無影無蹤沒處尋。

  采戰原邪術,愚人信得深。吸時如益髓,泄處即歸陰。

  不見鼎爐延壽命,空教妻女縱奸淫。

  天師能捉鬼,戶戶送靈符。鬼滿漏閭閻間,天師捉得無。

  眼見天師妻病鬼,臨終贏得滿身烋。

  年時常醮祭,有病更求神。焚黃奏上帝,踏鬥告群真。

  臨危尚有千般法,救活從無一個人。

  十首之後,又是三首:

  龍虎山上說上十,上清一炬火無情。

  天尊掩麵救不得,登時熔化如膠餳。

  四相枉傳威赫奕,千神空自貌猙獰。

  同時攜手入彭亭,滿罏金色明。

  武當威鎮有真武,電母雷公護靈府。

  賊盜不侵雷電功,拜朝不敬龍蛇怒。

  我皇下詔毀淫祠,金殿熔成金滿塢。

  雷電無蹤龜蛇腐,惟餘一杯土。

  千山萬水各有靈,千奇百怪各有形。

  望形朝拜聚如蟻,聞靈預祝畏如霆。

  農夫血汗灑土木,織女機絲供膻腥。

  帝力驅除無一星,戶戶得安寧。

  三首之後,又四首:

  九華有地藏,寶錢常放光。業報見地獄,福報見天堂。

  堂獄兩無見,不識有災殃。觀看輕萬裏,施舍遍十方。

  吾皇滅佛鏟長還,寶鏡磨作塵飛揚,歸家隻拜爹與媽,自此不見閻羅王。

  峨嵋有普賢,普陀有觀音。登山與泛海,朝拜要誠心。

  誠者見妙相,不誠災禍侵。奸憎靠菩薩,騙財恣奸淫。

  一朝拆寺毀經像,金剛、羅漢如飛塵,不見韋馱能護法,不見象王會卷人。

  曹溪有大鑿,衣缽鎮山門。火焚衣不燃,鐵搗缽無痕。

  妖言惑眾聽,四海俱狂奔。施錢塞梁棟,還願無朝昏。

  吾皇一旦滅佛教,欽差入寺除其根;搗缽蜣丸成糞土,焚衣蝴蝶化灰塵。

  隻設四座寺,已剝萬民皮。何況遍天下,多於機上絲。

  寺寺要齋糧,僧僧吸膏脂。寺多村日少,民瘦僧日肥。

  吾皇植苗去稂莠,一僧一寺無留遺,功如大禹抑洪水,益烈山澤而焚之。

  四首之後,又十二首:

  半世家門禮大慈,豈知大忍有如斯。

  發蒙細讀君王詔,深悔昔年非。

  造化生機雨露深,政教物物有陽陰。

  成男成女成古今,獨忍逆天心。

  無君執法不安良,鄧死多丁弱死強。

  普天率土安如常,獨忍叛君王。

  人無父母不生身,養育辛勤無比倫。

  鳥鳥還知反哺頻,獨忍背一親。

  連枝一氣共根苗,兄弟相求原隰褒。

  無端陌路反相招,獨忍舍同胞。

  常言嫁雞逐雞飛,不改終身一與齊。

  有玷難磨非白圭,獨忍拆夫妻。

  劬勞欲報父娘恩,膝下須教孽息蕃。

  祖宗無祀即孤魂,獨忍拋兒孫。

  學於古訓得良謨,質不輕狂氣不粗。

  希賢希聖必由德,獨忍屏詩書。

  斯民生業在田工,有腹何能一日空。

  若教絕食乞何從,獨忍棄耕農。

  赤體遨遊廉恥亡,交加風雪更難當。

  袈裟戒勅出何方,獨忍費蠶桑。

  工師造作買貨陳,商輸傭役樵子薪。

  緇流百用需之人,獨忍置生民。

  深感吾君是大慈,千年大忍一朝犁。

  氣化綱常兩不虧,蒼生大難夷。

  十二首之後,又六首,另是一格:

  裸國良可憫,木葉蔽紅牝。又怕蛇蟲鑽,又怕狐狸吮。

  冷風一入心一疚,隻緣佛誓凶,忍,忍,忍!

  堪恨衣冠人,笑我若豬狗。我有夫與妻,我有姑與舅。

  赤條條地原可醜,因怕生毒瘡,受,受,受!

  忽然天使來,賜衣遮我醜。顧瞻前也後,商量心也口。

  心欲取之口欲否,因怕爛皮肉,抖。抖,抖!

  天使殷勤勸,個個著衣裳。也不爛皮肉,也不生毒瘡。

  原來佛誓是荒唐,垂袖一擺踱,堂,堂,堂!

  天明即著褲,天黑還著衣。蟲蛇不緣腿,豬狗無人譏。

  千絲萬縷生光輝,欲見殿與牝,希,希,希!

  一般皮與肉,曬得黑落托。三年黑變紫,五年紫變白。

  十年滑潤如酥酪,渾身如撫摩,樂,樂,樂!

  六首之後,長短古風一首:

  清淨山下寺,黃金白王堂。

  釋迦側身臥,佛骨滿牙床,佛牙舍利生光芒。

  欲見佛麵一石糧,欲摸佛卵十隻羊。

  布帛如山積,金銀用鬥量。

  錫蘭山民窮似鬼,脂膏都入寺僧囊!

  一朝天使到遐荒,要除佛教返羲皇,

  真身入火煎肝腸,骨牙舍利不芬芳,

  餘存斧碎如粃糠。

  妖嬈隊隊出僧房,回家羞見爺與娘。

  黃金溶化入庫藏,白玉琢成圭與璋。

  原來佛也怕天王!

  從前靈感都消亡,一切勝跡一掃光!

  僧盡為民誰烹賊,不須倒筴更傾箱。

  五風十雨年時強,家家堆積稻與糧。

  布施不行無災殃。

  山民之樂樂無央,天王之德德無疆!

  古風之後,又五首,另是一格:

  烏斯藏,活佛帳,有眷僧台下,無眷增台上。

  匣緘金玉印,座列龍虎杖。

  菩薩前後行,羅漢東西向。

  一佛茶毗千佛出,萬古循環壽無量。

  佛當薨,動刀兵。糾連阿難國,攻打麗江城。

  中華天子怒,大將上公證。

  羅漢槍頭倒,菩薩馬前迎。

  一佛茶毗二佛死,西番各藏霎時平。

  層台毀,見法喜,曲房匿幼童,深窖藏女子。

  給還爺與娘,羞見兄與姊。

  方知活佛奸,始信說法詭。

  拐得嬌嬈恣淫汙,騙得金銀供箸七。

  活佛聚,西番苦,家家供齋糧,戶戶獻牛乳。

  索銅為鑄鍾,取皮要繃鼓。

  富戶少餘金,富民無寸土。

  天兵忽降佛窟空,番人個個歌且舞。

  活佛死,西番喜,不貢點燈油,不出寫經紙。

  終年不打板,終歲不納米。

  夫男無差徭,婦女有廉恥。

  戶戶朝朝一柱香,百拜中華聖天子!

  五首之後,又七言長行一首:

  儲君重德思賢臣,青宮結想方青春。

  忽聞對策有奇士,直言極諫忘其身。

  五花綁出奉天殿,聖恩特赦除為民。

  緹騎持鞭催上道,西廠威風怕煞人。

  從空急舒巨靈掌,如意一枝金百兩。

  千言萬語出懷恩,努力加餐勿肮髒。

  奇士誰歟即文白,丹忱自昔盟金石。

  感得清宮一片心,從地馳驅不曖席。

  乘風夜火寶音寺,數百凶僧銷一熾。

  北誅妙化抄寶華,法性兩空除根楂。

  國師司禮失羽翼,倉皇相顧空嗟呀!

  東遊複誅李又全,景王帳下第一員。

  去爪拔牙龍失勢,閉門寂寞過三年。

  天生毒蟒麵如龍,五雙男女皆窮凶;

  渾身千萬肉鱗甲,驅使豹象如驅鴨;

  強弩利刃不入膚,赤體搏戰無死法。

  岑酋助逆起虒彌,更有峒元為軍師。

  差神役鬼遣龍虎,旬日之間破三府。

  長驅直到桂林東,柳、慶以西皆血土。

  此時天子正東巡,景王監國製朝臣。

  清寧宮外兵露刃,要索潛龍出紫宸。

  潛龍所仗惟奇士,奇士方當逐封豕。

  毒蟒之毒豈易除,目斷蠻煙八千裏。

  忽然半夜來深宮,深宮已破入群凶。

  雙揮矢矯刀如雪,千羊一虎驅無蹤。

  君臣相見淚如雨,細問軍情為起舞。

  全平諸峒複田州,歸師破峽民安堵。

  八千裏路未半旬,掣電入援疑鬼神。

  酌酒酬勞不敢饗,妖人已布漫天網。

  寒冰烈火兼移山,舍宮掩麵淚潸潸。

  晨昏炊爨供饘粥,七日辛勤鬢欲斑。

  一朝外應來銅麵,引得紅顏及金硯。

  攜刀直躍出宮牆,中宵飛入正心殿。

  真人繳印焚符檄,大濟法王高卓錫。

  霹靂一聲霜刃加,金仙羽化佛圓寂。

  天教怨鬼誅梟獍,都昌、都梁雙索命。

  行宮一炬大難平,千官齊入文華慶。

  文華殿上千行淚,東望蓬萊心目悸。

  低徊深惜股肱勞,賢臣垂涕藏衣笥。

  出都夜半即宵行,朝入萊州即閉城。

  救出虎臣歸海島,翻身去送元陰寶。

  哭殺登、菜十萬人,日月魂歸前引道。

  五千長線共攀援,滄海樓中拜至尊。

  提得元凶上檻車,如林逆黨一朝屠。

  涿州城外沙龍配,複見天顏樂有餘。

  重定乾坤開日月,延綏又報邊城沒。

  仗鉞還憑元老獻,頸係單於俘致闕。

  陶唐內禪繼虞姚,聖主臨軒解戰袍。

  讚拜不名尊素父,頻繁與禮降恩膏。

  南發片符擒米魯,東平日本扶桑土。

  君臣一德布深仁,民無改群吏無虎。

  扶苗正欲除蒿菜,秋風忽起鼎湖哀。

  亮陰不言聽塚宰,血淚三年漬夜台。

  五月居廬麵深墨,蠻夷見者皆心惻。

  驅除老、佛盡歸農,不服驅除惟佛國。

  佛國紛紛奮螳臂,元臣特命嗣公泣。

  殺餘活佛及阿羅,觳觫求降俱付吏。

  潛龍已見見龍飛,禪服終方理萬幾。

  元日瞳瞳到百蠻,後夫仍有錫蘭山。

  賓童龍及東西些,四國君臣不入班。

  大駕回宮谘素父,父言兩些釋迦土。

  乞食賓童死錫蘭,千載稱為佛之府。

  西番今佛窟已空,西洋古佛穴當通。

  鏟盡古今佛窟穴,反正方成萬世功!

  文麟奉使梭篤蠻,穿衣令下淚潺湲,

  穿後無瘡又無毒,笑看衣褲若煸斕。

  釋迦真身側臥處,佛骨佛牙積如羽。

  火焚斧碎不須臾,滅去訛傳積無數。

  從茲天下一車書,萬國都將二氏除。

  知識兩無忘帝力,民風直到古皇初。

  民忘帝力天降庥,百瑞千祥一日收。

  星雲景卿朝昏見,醴露農瀼上下浮。

  萱莢嘉禾紛若綬,麟鳳龜龍在郊陬。

  村墅家家不閉門,要荒歲歲來頫首。

  君曰治實股肱成,相曰是由元首明。

  君相不屍歸太史,太史深維拂素紙。

  何以奏功惟相公,何以籲俊惟天子。

  書曰聖主得賢臣,拜手稽首歌喜起。

  君臣同德感天心,世世子孫鹹視此!

  天子看完,問諸闕臣:“昔大舜立誹謗之木,疾讒說之驚,人心不同如其麵。然何以歌謠絕無怨誹?至治道之盛,皆由素父,又何以隻有數首詩雙頌君相,餘皆歸功於朕?此非采風看匿而不陳,即先生等回護之意矣!其明以告朕!”劉健對曰:“舜雖立誹謗之木,未聞有誹謗之人;才說殄行,或亦四凶初誅,恐未絕其類耳。至從欲以治,則已海隅出日,罔不率俾矣。今時俗邁唐、虞,無一夫不得其所,故矢音言誌,但有頌而無規。至歌謠歸功素父者甚多,臣等刪去鄙俚繁複,共得三十五首。欲並陳禦覽,因素父言善則歸君,臣無屍功之理,故存而未上,非采風者之過也!”天子道:“素父曾言善則歸君,人臣之細行,而以書之訓君陳者為非;又言史以傳信,經世之大法,而以《春秋》之書歸田為是。何乃守其細行,而忘其大法耶?《召南》一篇,言召公及頌諸侯大夫之功者居多;《邠風》、《伐柯》、《九(上四下或)》、《狼跋》,皆以頌周公也;餘如《出車》之美南仲、《六月》之美吉甫、《采芑》之美方叔、《江當》之美召虎……不一而足。其諸侯國之美其君者,更無論矣!孔子刪詩,皆存於策,何素父之不廣也?”

  素臣頓首謝。天子命取餘詩來看,是長短句八首、五言古一首、七言古二首、四言二十首。因先看長短句:

  說鳳災,怕風災,高低田稻一時催。大樹騰空若舞柘,小屋上天如飛灰。

  死者無棺生無室,家家露處無貲財。呼天不應告官怒,黃昏白日空悲哀。

  說相公,感相公,相公此日當途窮。避禍山莊得金穴,豐城野外施神工。

  死者棺衾生蓋屋,村村設廠帳貧農。當年鹹頌東方德,過後方知丞相功。

  遼東喇嘛寺,國師肆無忌。滿寺皆春宮,諸佛盡淫戲。

  普賢、文殊拖長膫,觀音手撫笑而視。相公奉令隨代巡,怒看妖容助一臂。

  毀台拆壁萬像空,更入深房搜密秘。窖中複有活觀音,隊隊妖嬈鑽出地。

  國師發遣四徒誅,餘僧八百逐無類。虎狼既去羊安群,狐狸悉除家絕祟。

  邊民深感相公恩,老人援筆之記。

  赤身有毒蟒,猙獰若鬱壘。血口啖生靈,撕人等撕紙。

  選得大膫與大牝,十個交次九個死,一個不死骨無髓。

  虒彌有岑至,夫婦皆妖淫。上床吸人腦,下蠱挖人心。

  投以赤身作牙爪,滿是白骨魂呻吟,萬獸千妖遍桂林。

  田州有岑濬,炰烋若怒虎。殺良將萬人,奪印得三府。

  黑夜劫回大守妻,兄妹同床臥交枕,也助赤身動(石斤)斧。

  藤峽有大狗,殺人如岡阜。朝臣剝皮膚,命婦握箕帚。

  起得軍十六萬,一見徭兵盡逃走,也學赤身匿凶醜。

  聖世有孤蟲,天妖如神龍,粵西四大難,四戰穴俱空。

  毒蟒二岑與大狗,十三元凶無一蹤,地老天荒感相公。

  次看五言古:

  葉道踞采石,村民受蜂蜇。日日打齋糧,月月供布帛。

  牽羊要祭天,捉雞為遊奕。稍有不如意,老拳即揮擊。

  懦弱但吞聲,孰敢訴胸膈?忽來天上人,題詩笑李白。

  字隻五十六,字字大盈尺。縱橫若龍蛇,葉道髯盡戟。

  從後揪其衣,奮手即相摑。天人捉雙臂,向前聊一擲。

  招搖若紡車,仰跌足幾蹩。呼出徒與孫,喊聞祓與?。

  轟堂氣勢強,無人暗籌畫。譬彼乘雲龍,豈肯鬥蜥蜴?

  庭中有石台,石凳分兩隻。手持石凳舞,拳向石台擊。

  石台各段開,碎石如雨礫。凶徒及村民,見者舌俱咋。

  葉道握刀出,猶複肆攻刺。忽然口吐萬,倒地附魂魄。

  自折手指斷,滿袖血流赤。先為小成哥,後出馬婦縊。

  生時強逼奸,致死滅其跡。石台壓冤屍,朱符鎮窀穸。

  永禁無呼號,長臥不他適。天教破石台,雙魂始如釋。

  曆曆喚親鄰,哀哀訴苦厄,爺娘痛哭來,發地出雙骨。

  肌膚不腐爛,容顏似宿昔,見者爽然驚,怪歎聲嘖嘖。

  師徒共八人,繃繩複加索,解官各吐供,罪案若山積。

  如此有十數,同時俱發掘。檢驗各成招,秋風首成(酋或)。

  此事經目見,敲鑼賣有冊。獨失題詩者,卓犖何方客?

  久後乃知名,奉詔不敢斥。

  即今文相公,昔年曾蠟屐,誅凶洗眾冤,軼事傳籍籍。

  勒此數尺碑,聊以表遺澤。見者發猛省,勸戒亦有益。

  次看七萬古二首

  八閩人人喜鑽糞,鑽得烘香如得命。

  魂夢不求神女通,身心隻共龍陽並。

  正月六日戶盡開,孌童數萬朝看鏡。

  掠發修眉著粉脂,繡袴紅鞋裝飾靚。

  都向純陽候會中,一笑回眸誇盼倩。

  衙前忽遇文相公,怒目直視神骨迸。

  心肝滿地土木離,契弟契哥如發病。

  號啕更出廟中靈,碎首衙前才轉瞬。

  從茲妖會絕無蹤,歌到南風聲不競。

  洗心滌慮各封臀,陰陽兩分男女正。

  我思相公功何崇,我歌相公德何盛。

  相公功德杳難窮,此是毫毛堪一證。

  雞龍山出夜叉精,青天白日無人行。

  身長數丈牙如劍,口如血盆聲如鉦。

  手劈巨象如劈鼠,齒齧生人如齧豚。

  更有山魈與結交,嬌嬈引肉登其俎。

  枯骨平堆風雨侵,根根到夜便呻吟。

  忽然從天降英雄,即今鎮國文相公。

  手挽山魈繞臂舌,刀劈夜叉流血紅。

  掘土為坑葬枯骨,協力成墳有六熊。

  石板之下出大將,巍然現坐元戎帳。

  從茲山下田禾豐,日夕往來多耕農。

  妖孽無蹤鬼不哭,六熊感化皆雍雍。

  不食生人隻食獸,深思此是何人功?

  元戎姓袁名作忠,曆曆言之非朦朧。

  有如不信試相訪,方知百字無一妄。

  複看四言詩一二十四首:

  岩岩司禮,赫赫國師,文臣兒女,武將貓狸;

  群徒若虎,一吼如獅,火烈難犯,山壓立催。

  維我文公,起而當之,曆數其罪,牛毛檄絲;

  請尚力劍,欲陳其屍,諫雖不行,其魄已褫。

  其魄已褫,其怒無涯,黃昏白日。刺客如茨,

  妖僧凶道,猾賊悍兒,刀槍炮火,餘力不遺。

  惟公神武,起而殲之,刀鋒所至,處處離披;

  紅血滿溝,白肉滿逵,深宵一炬,合寺茶瓘。

  既屠寶音,複抄寶華,奸人牙爪,半拔根楂;

  歸賑豐城,不惜傾家,起死骨肉,十萬而賒。

  凶荒既寧,遍曆崆峒,結交豪傑,戳力株凶;

  登、萊三叛,福建六雄,銅麵鐵麵,莫不景從。

  司禮、景王,狼狽為奸,景王臂指,首屈又全;

  司禮鷹犬,衛帥惟權,兩凶傳首,公功卓然。

  東事稍集,西屠毒龍,田州、藤峽,一月成功;

  五日入京,以衛東宮,七日出宮,以誅元凶。

  景王既滅,爰剿逆寺,寺挾天子,投鼠忌器;

  長線五千,白鶴四翅,半夜顯魂,六龍回馭。

  帝念元功,拜相封公,席不暇暖,北靖胡蜂;

  單於閼氏,係頸雙從,回顧沙漠,虜幕皆空。

  北靖沙漠,南反米魯,天狼助亂,闞如擒虎;

  天子震驚,公不發旅,指諸掌上,萬裏若睹。

  米魯既禽,爰征不庭,公命元子,未冠而行;

  日本扶桑,彌月悉平,士無傷指,血不染兵。

  武功克纘,文德日增,無弊不革,無利不興;

  深維民蠹,惟道與僧,去其蝥賊,佛、老是膺。

  詔下九州,靡不率從,詔下百蠻,西番洶洶;

  複命元子,三師是攻,既誅活佛,萬國來同。

  猶有未同,惟賓童龍,印度、錫蘭,為古佛宮;

  維公仲子,奉使抒衷,精詞實理,幻說俱窮。

  爰錫裸國,布帛衣裳,瘡毒不生,佛誓既荒;

  乃焚其身,毀其玉堂,牙骨舍利,一燼消亡。

  金剛寶座,右膝著地,拈花乞食,千靈百異;

  火燒斧削,不留—二,幻妄悉除,禎祥迭至。

  卿雲景星,龍舞鳳鳴,麟遊龜泳,醴浮露零;

  嘉禾在野,螢莢在廷,年年海宴,歲歲河清。

  物華地靈,由於風移,士不佻達,女無遊嬉;

  家不閉戶,路無拾遺,無刑無獄,不識不知。

  何以移風,曰由我公,三十二事,事事神工;

  百福鹹錫,萬累皆空,此所共見,不見何窮。

  西有虒彌,公時在西,北有宗賊,公複在北;

  維彼東南,均出其間,鬼神之蹤,造化之工。

  有一無兩,今來古往。

  帝奮武勳,公有塚君,帝求文使,公有仲子;

  帝姬孰誨,公有賢妹,帝衷孰牅,公有聖母。

  世無公忠,大奸孰攻,世無公武,強敵孰攻;

  世無公正,異端孰擯,世無公仁,至治孰臻。

  萬年天子,德感蒼穹。是生我公,萬民時雍;

  萬物常豐,萬福攸從,萬國來歐,萬世成宗。

  天子道:“采石閩中之事,朕所未知。推此而言,其父之業在天壤,功在生民,何可涯量?四言詩所雲,有一無兩,今來古往,誠知言也!”其賜素父黃金萬兩,白金十萬兩,蔭末子驌為無雙侯。素臣力辭不獲,請以黃金發賜文武,無雙侯受爵不食祿。天子道:“以素父之功,雖齊、楚大國不足酬,況區區乎?諸臣遍賜則煩,不如加祿,《中庸》、《九經》以忠信重祿體群臣百官。祿米前雖屢加,尚未重也。今時積弊盡除,內官無所取於外;尊官無所取於卑;卑官無所取於民,非重祿何以體之?其自一品至九品,俱照洪武十三年定例,四倍給予。如正一品原定千石者,增至四千石,其餘以次遞攤。即以十四年春季為始,素父可知照戶部,速行各省。至學校中生徒,亦宜酌產稟餼,以堅寒儒進取之誌,其令禮部議行。”素臣與諸臣退朝。天子命翰林官將各詩照抄一分,並選其有音節者稍改為潤,令樂部考訂工尺,播之樂章,於春秋丁祭文廟時用之,以表除滅之功。

  自是天子以素臣有疾,令在府中休養,勿與閣巨輪值。素臣心結不能臥,龍、麟入朝,天子必垂間再三,時遣太醫診視,投以補劑,毫不見效。然仍十日一入閣,不敢暇逸。次年春間,素臣稍覺輕減。外國使臣進,未與癸醜、己未兩次慶壽者,複有一百餘國,都要到府參見。素臣擇日請宴,又加一番應酬。這日,賓童龍、梭篤蠻、錫蘭三國及印度部使臣,共是二十八人,各以土物求獻,素臣見是金銀像,卻不肯受。梭篤使臣道:“公相勿疑外臣以賄交也,曩時我國風俗,皆裸處,不識衣冠製度,而信佛殊甚,諸番之奉佛教者,鹹以我國為樂土。二太大師兵臨恒河,下令我國時,頒衣裳之製,國人尚不肯從。後來天使再三勸導,且五印度盡革舊俗,不由不改變製度。如今不過十幾年,國人悉遵聖教,覺得從前獸處無論,實在可羞可愧!國中頭目思念公相,以為不遇公相,便終身不得為人。感激之至,無可報告,故將佛寺中毀剩的金銀佛像溶鑄自己形容,持獻公相,以誌依戀之誠。各國聞知此舉,爭相仿效,所以一同進獻。公相若勿賞收,則通國之人死無日矣!”素臣因令收起。另備贐儀二十六分,差人分致。各使臣紛紛回國,均令文龍諸人送行。

  素臣舊疾時作時愈。是年,素臣子侄中南榜者二人。十五年,會試聯捷,殿試二甲,並授庶常。十六年,文龍又奉兩廣之命,文麟授禮部尚書。文柔、文訥均以監察禦史巡按各省。文鷹、文鯉、文謹、文館以京察照例注升。二年之中,素臣複添十三孫、十曾孫、三孫女、兩曾孫女。

  十七年三月,天子以太皇太後病勢日增,急召素臣入朝,出裕陵圖,指示群臣道:“高皇帝以來,合葬皆惟一後;今裕陵隧道,一室一通,此皆先朝內臣所為,不合祖製。”素臣對道:“慈懿乃皇祖冊立,附葬裕陵,禮固宜之;然太皇太後鞠育聖躬,公義私恩,兩不可廢,特通隧道,以待今日。雖當日內臣所為,而亦廷臣不能糾正之過。成事不說,遂事不諫。今欲遵古製,而無敵以塞隧道,慈懿奉安左方,於義亦有未宜;若複遷正梓宮,又非所以妥先靈。臣以太皇太後萬歲後,以合葬為是。”天子道:“朕意頗覺兩難,得素父一言,事可決矣!”乃命英國公張懋督視山陵。令素臣朝夕在閣,以備不虞。

  是日,大醫出來,述知太皇太後脈息已絕,勢在垂危。天子勿敢稍離。素臣、劉健、謝遷、東陽、大夏、文升及翰林育四員,宿於東閣。將近黎明,隻見懷恩隨兩小內監飛奔進來,諸人倦眼朦朧,大吃一驚。正是:

  母儀天下垂三代,噩耗中宵震萬方。

  總評

  覃吉見重於孝宗,至讀《蒿裏》經而詭詞以對,其人品不在懷恩之下。書中專為此等處彌補缺陷,故於其卒也,天子親臨其喪;而宰相哭之成疾。是加一倍寫法,不得謂其用情之過。

  君子小人之進退,關於國事之興衰、天下之理亂。其人而為君子,雖閹豎亦足以大用;其人而為小人,即科目世家,未嚐得免於誤國。成化年間,內臣如覃吉、懷恩,可用之材也!唯身辱刑餘,必得賢人、君子相輔而行,然後有濟。假令商彭不罷,安吉不相,朝多正士,而吉、恩左右其間,區區汪直、繼曉之徒,誠何能為?一則自歎其老,徒結潛邸之知;一則不附汪直,攻斥妖僧,自揣不足濟事而致歎外廷無人。嗚呼!冤矣!此書專彌成化間陷缺,既極表懷恩。不得不特重覃吉。而此時之素臣,伊何人?斯乃至悲結於中,懨懨久病?人之雲亡,邦國珍瘁,益關係者大也!安得以其內臣也而忽之?

  歌謠稱頌素臣,而素臣不欲呈覽,以明功則歸君,臣無屍功之理。此處頗疑素臣之量不廣。而如此遇合,猶介嫌疑,更覺其用情之偽。不知滿而不溢,高而不危,水夫人之教,素臣固不敢違也。素臣以布衣受知十年,而作首相又十年,而天下大治。此其功名震主,非比前代出將入相之徒,僅以削平禍亂為功名者。設非時示謙德,不幸而真召唐虞之軌,天下後世其謂之何?故素臣之不居功,非偽也、非不廣也。身處其地而實有不敢居功之勢也!然天子垂危猶引昭烈屬武侯一語。嗚呼!豈臣斯樂聞哉?

  前回水夫人教素臣保泰持盈之道,素臣麵奏數事,加祿一條已在其內。此則定製四倍,故不犯複。

  “尊官無所取於卑,卑官無所取於民”—語,實為致治之本。然例定俸糈,有幾斷無;身為民上,而量柴稱米,日以食指眾多為慮者,非聖明洞察,安得體貼人情,驟加以四倍之多耶?古今變法之壞,皆朝廷無體,群臣之實致之耳!

  “黃金一萬,白金十萬,文府屢受其賜”。出自內帑,宜若不足。然觀明世,中涓、監軍、榷稅、督礦、采貢,縱虎狼之欲,而飽攫以歸者,何止數千萬萬!一旦弊政悉除,正供歸於上,而有餘留於下,移內城之私積,以供聖主之賞施挹注,固自不窮,豈誇張其事哉!

  周太後之喪,年月悉依正史,而合葬一事,揆之當日,孝肅不悅。慈懿先祔之意。則內臣仰體聖母,特空隧道,雖背用製,亦時勢之所迫,不得已而為之者。然以素臣當國,天下治安,聖主賢相之朝,而示後世以非禮,此白圭之玷,日月之食也!讀者數典不忘,必且指的疵繆,故申以素臣一論,以見王道必本人情,執中可以行權,不得謂為太平之累。

  
更多

編輯推薦

1聚焦長征...
2聚焦長征--長征中的...
3紅軍長征在湖南畫史
4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5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6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7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8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9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10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