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雲:蓋世英雄好漢,這老爺運不濟,身穿一件破爛衫討飯,虎背熊心豹膽。論文曾讀孔孟之書,武胄闖禍昭關,時來撞門寶,運退端陽避難。
詩曰:蓋世英雄不可論,運退時乖不似人。
奸黨善惡終有報,遲遲早旱看分明。
話說侯鸞參見已畢,侍立一旁。隻見梅學士問道:"貴府可是儀征縣令升補此地的嗎?"侯鸞一躬到地道:"是。"梅學士道:"本院見貴府行色匆匆,是遺失了什麽?"候鸞道:"卑府方才聽得大人入境之時,故而驚慌,別無他故"。梅學士道:"貴府目下可得佳婿否?"侯鸞一躬到地,半晌回答不出。梅學士大怒道:"貴府目下可得了才子,堪配令嬡嗎?"侯鸞忙打一躬道:"卑府雖有小女,不幸亡故久矣,大人何以知之?"梅學士道:"你這奸賊,可知罪嗎?"侯鸞見按台變色不好,未免心中懷著鬼胎,便戰戰兢兢跪下道:"卑府知罪,實該萬死。大人入境,卑府因聞報遲,未曾遠接,伏乞大人寬宥。"梅學士道:"非罪你接遲,乃是附勢叛黨。你可曾失了一柄嗎?"侯鸞道:"卑府頗知禮法,謹守官箴,乞大人訪察諒之。"梅學士笑道:"本院在大佛寺中,拾得一件東西,不知你認得否?"於是把盧杞牌位丟下去。侯鸞一見,嚇得頂門上失了三魂,九宮飛去了七魄,隻是連連磕頭。梅學士用手指著大罵道:"你這奸賊,隻知趨奉權臣,不顧人倫,可記得你在儀征那一般惡狀,為何將一個平白之人,認作叛黨,沉冤獄底,是何道理?今日犯在本院手裏,還有什麽理論?"侯鸞隻顧磕頭:"求大人筆下超生,保全犯官命吧!"梅學士拔出令箭,即命巡捕官押著,摘了印信,取本地同知護印。又將侯鸞摘了冠帶,取過上方劍,令旗牌委官將侯鸞押赴市曹斬首。不一時,兩邊刀斧手,將侯鸞綁解,監斬官帶了尚方寶劍,十字街頭,口中宣著犯由,道:"欽命天下都代巡,訪拿逆叛犯官一名侯鸞斬首示眾。"念罷,炮聲一響,隻見人頭落地。監斬官回至察院,交了寶劍。梅學士一麵拜本進京,一麵發牌監視大名府,即日起馬。那真定府城官員,送出十裏長亭交界地方不提。
再說那大名府打點侍候迎接按察院,那些官員俱已提心吊膽,暫且不言。再講那鄒公,聽得女婿做了按院,奉旨歸葬,便差人出境迎接。自己歡喜,便與夫人、二位小姐說道:"老夫眼力不差,今梅生已得高魁,聖上又十分寵愛,欽命巡視天下,不日即到大名府,我已差人去迎接。"夫人聽說,十分歡喜,便說道:"恭喜老爺。"鄒公道:"夫人,彼此一般。"隻見那二位小姐,口中不言,心內不知怎樣歡喜。夫人又向鄒公說道:"梅生這正是苦盡甜來。"鄒公應道:"正是。"不多幾日,梅學士早已上了察院,發放了那些官員的案卷已畢,方才上轎。掛了代天巡狩的執事,訪拿貪官汙吏的高腳牌,辦理軍民冤枉的吊筒,一對對排列兩行。左右軍排道,手中捧的是尚方寶劍,右堂官背的是王命旗牌,那般的威風凜凜,如同禦駕親臨。不一時,已到鄒府門首,下了大轎。隻見鄒公笑嘻嘻迎接道:"賢婿一向久闊,恭喜。接連又欽奉聖命,巡視天下,老夫聞知,不勝歡喜。"良玉一躬道:"嶽父大人,小婿因為功名,久違台教,本當早為造謁,因有聖命在身,望大人恕之。"鄒公便攜著良玉的手,來到大廳上麵。良玉搬了一張椅子:"嶽父大人請上,容小婿拜見。"鄒公道:"賢婿一路風霜,隻行常禮吧!"於是,謙遜一會,鄒公才受了兩禮。隨後又到後堂,拜過了夫人,便說道:"聖上有旨,欽召嶽父進京。小婿歸葬父柩,待巡視畢,即便回京交旨,皇上在五鳳樓前親看迎娶。不知詔可到否?"鄒公道:"老夫久已得知京報,不日收拾啟程。"便吩咐家人安排席宴。不多時酒宴齊備,於是入席,各飲數杯,又談了些京中之事。良玉道:"嶽父在上,小婿聖命在身,不能久待,候複命之日,再親敬二位大人。"即便告辭。鄒公即備了祭禮,著人從了良玉的船隻,一路奔常州而來。
梅學士到一處,必親自細訪一回,判斷一方。那日到了常州地方,早見府縣官員迎接。船隻已抵碼頭,將柩請回府第,隨即差人往山東接太夫人回來治喪、開吊。隻見那省官員,遠處皆是委官員來,那近處的官皆親自前來祭奠。正是:十年窗下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
卻說梅良玉吩咐家人,往山東去接太夫人。在路行程,非止一日,不覺迎接夫人已到常州地方。家人通報良玉,即忙迎接太夫人。太夫人一見,淚如湧泉,遂走至梅公柩前,放聲大哭,拜伏於地,不住哀聲。於是,良玉才扶起來,便說道:"母親在上,孩兒久別膝下,不孝之罪大矣!"夫人哭啼啼扯著良玉道:"我兒罷了。"於是,母子各敘離別之情,又抱頭大哭,好不傷感。良玉道:"孩兒親奉聖命,榮葬父親靈柩,今已選日期,就要治喪開吊。況且孩兒聖命在身,巡視天下,不敢久違。"夫人道:"我兒說得有理,作速著人預備開吊。"於是,良玉即命人役,搭起棚場,又在祖墳基建立忠烈牌坊,豎起石人石馬。忙忙碌碌,有一個多月光景,方才送梅公靈柩安葬。
是日,天色晴朗,百姓擁擠來看,府縣各官,親自在街上照應。隻是梅府中排著一對對的執事,乃天下都代巡翰林院學士,又是狀元及第,又是當日梅公吏部執事,還有陳府、鄒府、邱府三公各衙門的執事,一班班、一隊隊;隨後便是皇上賜的禦祭禮,又是在京王親侯伯駙馬、在外文武大小官員的祭禮,齊齊整整,排列滿城;到後來便是梅公的靈柩。梅學士穿了麻衣草鞋,哭扶靈柩步行,夫人坐了一乘白圍大轎。街上的人都說道:"當初梅老爺清廉正直,可惜被奸臣害了性命。今天也是皇天不負他父子忠良,今日回來,奉旨歸葬,好不風光,真正可羨。"不言眾人讚美,再說梅公的靈柩,已到祖山,隻見各官員俱一齊來拜奠了一番,隻等吉時,方可下葬。於是,各官方辭回署,梅學士俱一一拜謝已畢。方在墓前建立紀念碑,上寫奉旨欽議忠烈牌坊,上刻著"皇恩敕封太子太保吏部尚書光祿大夫梅公伯高諱魁府君大人之墓",旁邊刻著"孝男良玉叩"。於是,在墓旁墳屋內,與老夫人伴了三天,方始拜辭墳墓回府。次日,又謝眾官員與城紳士親眷已畢。於是,與老夫人商議道:"孩兒有聖命在身,要巡視各省,不敢久住在家,侍奉慈幃。母親可先同家人進京,孩兒巡視已畢,方能進京交旨複命。"老夫人道:"是。為娘的不日也要收拾進京。隻是你今日身榮位重,還有兩個恩人未報。"梅學士道:"孩兒因爹爹歸葬之事,未曾提及:書童替死一節孩兒已經奏過聖上,聖上道忠孝節義,出於我家,賜了一道誥封,與他墓前追封,以為恩人之報耳!再者屠申,孩兒將他帶在身邊,有相當的缺,孩兒即當報答。"夫人道:"我兒言之有理。"便喚屠申過來,吩咐了。
於是,梅學士擇了吉日,差人備下船隻,送老夫人進京。
然後住了兩日,發牌起程。先至儀征縣巡視,遂換了便服進去私訪,隻見六街三市依然仿佛,不覺想起當年喜童替死,弗然流下淚來。一麵走至茶坊酒肄之中答話,問了民情。誰知這新任的縣官是盧杞的門生,姓史。梅學士回至船中,便差了巡捕官領了一支令箭,將知縣提到。那知縣隻嚇得魂不附體,戰戰兢兢,跪在船頭之上,連連磕頭道:"卑職不知按台駕臨,實該一死。"梅學士道:"本院代天巡狩,又著軍民肅靜,今聞知你欲代同黨之人,本當拿問。姑念你無大過,令你速回原籍,將印信交來。"那史知縣連連磕頭道:"卑職速速回衙,取了印信,送至梅按院。"船上又叩謝了,方回去,連夜將家眷著人送回原籍,自己卻候新官到任交代不提。
再言梅學士喚過屠申說道:"恩人請上,我梅良玉受莫大之恩,無以為報。今將此知縣任你,聊補恩於一隅耳!"屠申道:"小人乃何等之人,怎當為民社之事?"梅學士道:"恩人不必推阻,本院還有一事相煩。"屠申道:"大人有何吩咐,小人敢不效勞?"梅學士道:"非為別事,乃當日喜童替了本院之死,今現葬於北門之外。你在此為官,可以相照,起建碑坊墳墓,恩人若有次子,承繼一位與彼,以接其彼之香煙後嗣。"於是,查出天子所賜喜童的敕書並縣印,俱交與屠申。屠申速速接過來,叩謝梅學士提拔之恩,方換了冠帶朝衣。梅學士代他寫了論帖告示,曉諭本縣書吏,擇日上任。典史知縣交代已畢,那史知縣回籍去了。屠知縣著了衙役門人並地方上的幹人知喜童墳墓,搭起棚廠,親自來請梅學士到墳上祭奠了一番。
梅學士又痛哭了一場,便吩咐屠知縣道:"貴縣可支動庫內銀兩,蓋起一個大大的牌坊,築起大大墳墓,此乃本院奏過聖上的事。"屠知縣答應道:"是。"於是,梅學士回到船上,取路往各處去了。
屠知縣因按台如此吩咐,十分用心,造了一個大大的墳。
後來,屠知縣娶了一位夫人,連生二子。因梅學士有言,遂將第二個兒子過繼與喜童,名叫做王天錫,續了他一世香煙。
那屠知縣因兒子有了八、九歲,便請了亞席,朝夕攻書上進,連天錫也成了科名,此後來事不提。
再言巡按巡視各省已畢,便將各官編成冊籍,取路進京複命交旨,非止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