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四十五回 重恩義客裏寄雙魚 展雄威禦前殺二虎

  卻說岑中書當日領了敕劍謝恩出朝,五府六部誰不與他道喜?隻因限期急促,回寓後就去見內閣程公叩請方略,程公道:"年兄才幹老夫盡知,但軍務之中須恩威並濟。我看年兄諸凡寬大固是盛德,但是英年,恐人易視。唐時郭、李二公,一寬一嚴,願年兄兼而有之為妙。倭寇肆擾連年,深勞聖慮,前差趙工部視師,竟毫無實濟。此番年兄領此重任,必當克日肅清海宇以報聖恩。老夫當試目以待。閣中之事,老夫當另委幹員代理,不必掛心。岑秀道:"老太師之言銘諸肺腑。還有一事稟懇:今有原任山西曲沃縣知縣劉雲丁艱服滿,於上年九月內到部候補,現與門下同寓。今其胞弟劉電已蒙聖恩授與副指揮職銜,帶往江南郊用。伊弟兄俱係寒士,求太老師垂恩噓植,俾得早補地方,感戴不淺。"程公道:"既如此,這月有缺即補他便了。"當下岑秀叩謝稟辭加寓,即與劉雲說知:"此月便可準補,但不知缺分如何?"劉雲道:"多承賢弟美意,但得早補地方也就好了。"一麵與劉電料理行裝,各官餞送者一概辭謝,知會郭紹汾等四人,初十日率領陛辭。皇上特賜禦酒三杯,著內官四員郊送十裏,當即謝恩起馬,文武官員相送者夾道。家丁背著敕書寶劍,龍韞、高卓與總管王樸前站先發、劉電與郭紹汾、陳鬆岩乘騎在後。是日,惟劉雲直送出外城三十裏而別。

  且不表岑禦史奉命征倭。卻說文進自救了王夫人便星夜進京。這日到了德州所豁的一個宿站地方,日色將西,隻見沿路有許多職事人役往來不絕。文進就在南鎮梢頭了一個小店,問那店主人,說是本州官府都在這裏伺候迎接欽差的,也就待到了。又問:"不知是什麽欽差?"店主人道:"是個內閣中書,特旨放了巡海禦史,賜他尚方寶劍,那一個官敢不奉承他?"文進聽說是內閣中書,因問:"這禦史不知姓什麽?是那裏人?"店主人道:"姓岑,是南直隸人,如今還管著本省地方哩!"文進聽了心中暗喜道:"我正要去投他,卻好在這裏遇著,不問時,險些兒錯過。但如今他是個欽差太臣,我如何好輕易去見他?又不知劉家弟兄兩位下落。想了一回,反覺納悶。又想道:"我與他丈母報信,諒也無妨,總然他不理我,也沒我的不是,且好探問劉三爺的下落。正踟躕間,隻聽北頭三聲大炮,諒是欽差已到,文進便將包裹交付與店主人道:"我去那頭看看熱鬧便回。"說畢,就一直走到了鎮北頭,卻見有數處公館門上都掛著燈彩,中間一座大公館懸燈結彩,門口人役擁擠不開。文進在外邊站住,觀看了一回,隻見裏邊本地方官員都稟見了出來,紛紛散去,末後又見四位軍官出來,便有人役接著請入公館去了。文進諒得裏邊事畢即走入公館門來,便有人役上前攔住喝問,文進道:"我是來與大老爺報家信的,煩你們轉稟一聲。"內中有一個老成些的人役上前問道:"你果真是與大老爺報家信的便好與你傳稟,倘有虛冒,這所在性命相關,不是當兒戲的,文進笑道:"我並無虛昌,你請放心。"那些人役聽得這話,又問了姓名,才往側門傳稟。

  少刻,見一位軍官出來,文進看時,正是劉電,便道:"三爺原來也在這裏!"劉電見了文進,大喜道:"你如何到此?"文進因將大概說了一遍。劉電甚喜,向文進低聲道:"此來甚好,省得我差人尋你。但隻是岑爺如今是欽命大臣,相見不便為禮。足下且在此少坐,我先與你道達過,然後相見。"文進道:"是。"當下劉電進來與岑禦史道:"適才來的正是去年與我保護成公家眷的文進,今特地進京尋我,欲圖些事業。不想在路上又救全了令嶽母王夫人的急難,因再三托他順寄一口信到來,隻是他布衣微末,不便進見。"岑禦史聽了驚訝道:"前在東督本章上見嶽父在任病故,痛念不已。正要專差往登州探問嶽母信息,恰恰正在奉命之時,不遑及此。如今他來得正好,不知在路上如何相救?快些請他進來問個詳細。況且他是有恩義的人,豈可以官禮相拘?"因即著王樸相請,岑禦史在階前立候。

  少刻文進到來,便要叩見,岑禦史扶起道:"足下且不為禮。"因問:"路上如何得救舍親?"文進便道:"從去秋同劉三爺在府見過太夫人,蒙恩優待,後與劉爺寄書往太倉,不曾見得殷將軍,隻見了成老爺。將書信交明回來就到沂水尋劉三爺圖個事業。不想到了蔣府,他家人說蔣爺是大老爺保舉,兩日前已進京去了,因此小人一直趕進京來。這日五更時分,走到轆轤灣地方,遇著一夥強盜打劫客車,一時氣忿,殺死兩盜,拿住一個,恐怕送官累住身子,因割下了他一隻耳朵放他去了。不想卻是王老爺的靈柩家眷,因此王夫人叫我寄一個口信與大老爺,他們已是回南去。那時因天尚昏黑沒有行人知覺,已催他們趕車速走,免得耽擱。小人也怕有累,星夜趕行,不想卻在這裏遇著。"岑禦史聽了大喜,對劉電道:"若無義士,豈不是一場大禍?隻可惜義士行路心切,不然拿住那賊報官,倒是一場大功,豈不與殷將軍一般?"劉電道:"若不遇成公的力薦和那操江的愛才,也不過請賞而已。"岑禦史當下請文進到客堂坐話,文進再三不敢,岑禦史道:"足下乃重義之士,不必過拘。"文進隻得告罪坐下。岑禦史道:"日前足下已到過湖村見過老母,今欲寄家書一封,再托足下往湖郡一行,討個回覆即轉江南,在行館相會,那時便可隨事立功,以成足下誌願如何?"文進大喜道:"將來隨鞭執鐙,總在恩庇之下了。"岑禦史當就燈下寫了一封備細家書,劉電也寫了一封與岑夫人請安的書、一封通知蔣宅的書。岑禦史叫王樸取出三十兩銀子,連書遞與文進道:"千金之托,幸祈速去速來,萬勿耽擱。"文進領了銀書即叩辭起身,岑禦史送出階前而止。劉電便同出外邊道:"先懇足下順道到蔣宅與了這封書,即往湖郡討了回書速速轉來。如今正是立功之秋,不可自誤。"文進應諾,即拜辭邊夜而去不提。

  岑禦史自文進去後,便把記念王夫人並家中的心事放下。

  因與劉電計算:"據說蔣公已先兩日起身,如何不得相會?莫非又往他處,還不曾到都?"劉電道:"或者是途路相左亦未可知,總在月盡邊,總在月盡邊,必有京報。"自此二人於路隻計議征倭機要,表過不提。

  卻說蔣公自被本府縣官奉大憲給谘催促起身,一路行來見各尖宿站頭地方官都備辦公館,聽說是岑中書特旨放了巡海禦史,已於初十日出京。蔣公自思:他是欽命大臣,沿途都有官員迎送,相會不便,且恐招搖,有涉嫌疑。因吩咐蔣貴,連夜繞小道悄悄過去,竟往都門。問到岑中書原寓,相會了劉雲各道別來情況,才知劉電特授了指揮,同往江南,心下甚喜。次日遵限往兵部投了本省督院谘文,回寓聽候。

  原來此番外省保舉,隻有山西巡撫保舉武生一名趙傑,直隸提學道保舉武士一名朱寧,連蔣公隻有三人到京,投文候試。

  皇上見保舉寥寥,聖心不悅。這日,傳旨著禦前指揮使帶領這三名武士在虎圈考試。是日隻有禦前帶刀指揮並統領禦林軍將弁等隨駕。傳旨先試三人騎射,令於馳道傍立一三丈高竿,中間用一小橫竿,取西川紅錦戰袍一領折作數疊,用彩繩懸於橫竿之上,約離地二丈。如能射斷彩繩落袍者取為一等,即從此袍賜之;射於橫竿上者次之;射中大竿與戰袍者又次之。令武士各挑禦營馴練馬匹,許先於馳道試馳三次以識馬力。旨意一下,頃刻俱備。

  蔣士奇等三人俱武巾箭衣,各取趁物弓箭,扳鞍上馬在馳道上馳驟兩遍,看得竿繩親切。先是蔣士奇從馳道盡頭彎弓躍馬,加上一鞭,那馬如飛,將到竿下,蔣士奇才搭上箭時,這馬已馳過竿一箭來遠。蔣士奇翻身扭回頭,覷得親切,喝聲"著",弓弦響處那箭正中橫竿,連彩繩射斷落袍於地,這馬已跑至禦台前。蔣士奇兜回馬,複至竿下取了錦袍,到禦台下叩頭謝恩。皇上見蔣士奇狀貌非常,天顏甚喜。隨傳旨另取一袍,懸掛中式。趙傑驟馬先射一箭,卻中在橫竿之上,末後朱寧馳射一箭卻射中錦袍,那箭貫袍而過。皇上見了笑道:"也算合式。"傳旨各賜綠錦袍一領,二人謝恩畢。

  當又傳旨,問三人誰能鬥虎者,即授與禦前指揮之職,當下惟蔣士奇答應能鬥。原來這圈中豢養之虎,皇上暇日令武勇之士相鬥取樂。今忽傳旨試問,這趙傑、朱寧俱未曾經過,不敢答應。蔣公自諒一虎之力尚可製服,因此答應。當即傳旨令禦營鬥虎武勇各執兵器圍繞,一者恐防虎逸,二者恐武士不能帛服有傷性命,就便刺死。

  當下蔣士奇取一枝渾鐵齊眉殺虎短槍來迎這虎。原來這虎久困在圈不能舒展,及放出圈外,把頭搖了一搖,打一個伸欠,把尾一剪,將兩前爪踞地大吼一聲,便縱有八九尺高,平空照蔣士奇撲來。蔣士奇不慌不忙,就他撲來之勢看得親切,把槍向虎項下迎著用力一攪,把這虎撩去有丈餘遠近。原來這槍卻從項下直透出頸上,鮮血進流,已是不能動彈了。皇上看見,大喜道:"雖然膽勇可嘉,隻是未曾鬥香,著另放一虎與他鬥耍一回。"當時遵旨又放出一虎,比前更大。蔣士奇既殺一虎,想來不過如此,便放大膽來鬥。這虎一出圈來把渾身一抖,搖頭剪尾大吼一聲,把前爪踞地和身往後一縮,作勢往前一躍,離地有丈餘高,直望蔣士奇撲來。蔣士奇將身一閃早縱在虎後,把鐵槍在虎後腿上著力一掃,那虎負痛回過身來,又吼了一聲托地一躍,又撲將過來。蔣士奇卻在一傍把槍杆向虎前爪橫掃過去,卻掃著左腿,"豁喇"一聲把槍杆打作兩截。那虎兩撲不著威勢已減,且前後腿著了兩下,負痛一吼,卻待奔走,被蔣士奇乘勢趕上,兩手抓住花項皮盡力一按,把虎頭直按在地上,又把左腳踹住虎腰,掣出右拳在虎肋上連打了十數拳。那虎口鼻內早冒出血來,掙紮不動。蔣士奇把手放開,那虎喘息一回才待掙紮起來,又被蔣公在軟膛內用力腳,踉蹌倒地再不動了。

  皇上大喜道:"果是神勇。"隨駕將士無不暗暗喝采。當時宣上台來問道:"卿有此技勇,如何會試不中?"蔣士奇奏道:"臣因老母年高,已三科不曾會試。"皇上道:"若非岑卿保舉,幾至埋沒英雄。今東南倭寇肆擾,若將弁俱得如卿,何愁不能殲滅?今須努力東南,俟海域清寧,即當遂卿孝養之誌。"當授禦前都指揮職銜,賜柳葉金甲一付,蔣士奇謝恩下台。趙傑、朱寧又考試了一回,越藝雖不能格鬥猛虎,本身武藝尚精,俱授予千戶職銜。即著吏、兵二部速查江、浙兩省有何將弁缺出,當時遵旨查複,有江南狼山營都使同知、六安營中軍守備、浙直金衢衛都指揮,現在未補。當即傳旨蔣士奇以禦前都指揮實授金衢衛都指揮使,即隨軍營進剿,三日內起程;趙傑、朱寧即給劄著往閩省交總兵戚繼光軍前委用,有功即補。

  蔣士奇第一同謝恩而退,皇上回宮。

  次日,頌一道旨意,大概說:此番特旨令各官保舉武勇,今內外隻寥寥數人,可見從前所募勇壯俱係循私濫用,並無真實才勇可知,安望其奏功效力?若能盡如岑秀所舉劉電、蔣士奇其人者,方稱武勇之實。今聯已不次擢用。其從前外省濫充夫能者,著該總製、督撫、操江嚴行裁汰,毋得虛縻廩祿;並著禦史岑秀就近查參。毋再循情,自幹罪戾,鹹宜欽此。這一道旨意下來,不待禦史按臨,這些武勇自行告退並裁汰者,江、淅、閩三省共九十餘名。自此,行伍盡皆整肅。

  且說蔣公授職回寓,因掛了禦前都指揮的銜,就有許多禦林弁到來參叩,不在言表。劉雲恭賀道:"此番太親翁才得少展宏猷。"蔣公道:"雖蒙聖恩,實慚鄙陋。惟恐老母年高、兒子幼小,家間無人照料,浙直雖不甚遠,但軍旅之際,難免兩地掛心。"劉雲道:"太夫人精神矍鑠,祿壽未央,毋須遠念。但願早清海寇,便好迎養任所共享太平之福。姻晚已蒙內閣程公見允,此月內諒亦得補,但得同在一方,便是萬幸。"蔣公道:"若得補在沂屬地方便可仰仗照料。"此時蔣公係是奉特旨進剿之員,欽限不敢遲延,即日整頓行裝,關會趙、朱二千戶,至第三日早朝同在午門謝恩辭闕。

  且不說趙、朱二人前往閩省建功之事。卻說蔣公辭闕回寓,隨即起身。禦林將弁相送者紛紛不一,惟劉雲遠送效外而回。

  蔣公星夜兼程,到家一轉,隻耽擱了一天,拜別老母,帶了蔣貴星飛赴浙。其時江浙兩省倭寇方張,各路官軍,議守論戰,號命不一,及聞得岑禦史十分嚴肅,各營將弁自總鎮以下莫不凜然整飭戎行,因此軍威大振,隻候調度,進剿立功。今且按下不題。

  卻說許俊卿自從那年隨金公到大庾縣,一年有餘,因金公不勝繁劇,調了崇仁縣簡缺。其時許公已知殷勇做了太倉遊擊,心中甚喜。及到崇仁後,又接著了劉雲在南昌所寄之書,知女兒未死,現在劉家,又驚又喜,恨不得及時見麵,金振玉母子婆媳也都歡喜不盡,道:"天地間果有這樣奇事。"此時金公已告病乞休,上司允準,正在委員交代。

  許公急欲去見女兒,隻得先辭了金公並嶽母舅子,雇了一隻小快船趕到吉水。問至劉宅,正與劉霖會著,道其來意,此時許公已是須發皓然,劉霖知是雪妹的父親,便相邀到中堂坐下,往裏說知,雪姐聽說父親到來,三步做兩步走出堂前,一見麵,正是隔世相逢,父女抱住先大哭了一場。其時劉老夫人婆媳都已出來勸住,才含淚拜見,雪姐一位位指與父親說知。

  許公先向劉母拜謝,然後都相見了,大家一同坐下敘說數年往事。隻因前日劉雲所寄之書不過言其大概,未曾細說被騙情由,如今一一說來,真個有:千磨百折,生死的緣由;一日三秋,別離的情況。許公聽了又哭,哭了又聽,後來劉母說到姑娘與岑公子已訂下婚姻的事,如今女婿是特旨放的中書了,許公道:"這事在衙門已看見邸報,卻不知女兒有婚姻之訂,隻是當初何不竟完了姻事?"劉老夫人因說起劉公顯靈的話來:"……因此大家一來信了這話,二來不曾見得親家,況岑夫人又在客邊,大家都不敢主。前年三小兒送姑娘回江南,因親家不在,隻得同了回來,還有岑夫人家的一個老阿姆同姑娘在這裏作伴。

  如今三小兒已往蔣宅就親,大兒子進京候補,早晚望信回來便知分曉。"許公道:"小女再生,已是親母的女兒,何必又要問我?"劉老夫人道:"這都是在山東蔣宅的話,連我也是過後方知。如今若果應先夫的話,將來還要蔣公作伐才得完這姻事。親家且寬心在這裏住下,將來自有下落。"許公又對女兒道:"當日害你幹娘的強徒既有姓名人家,便不難根究,即尋著那曹二府也就有著落了。況你殷家哥哥已承繼與我為子,兩次寄書與我,如今又娶了媳婦,說他地方臨海,因倭寇未平不敢接我前去。前日報上又見他升了鬆江府城守參將,官已大了。

  天網恢恢,將來或得報得大仇也未可知。"雪姐道:"這班凶徒如今不知死活,須得活捉住他斬頭瀝血祭奠幹娘,才出得這口惡氣。如聽得倭寇正在作亂,隻恐外婆一家們回去路上擔心。

  "許公道:"如今隻有蘇、鬆、嘉、湖一帶緊要,他們從長江回南直卻無妨事。"雪姐道:"爹爹且在這裏耐心住下,等兩個哥哥有信回來便見下落。"當日劉霖備便飯款待,許公見到家一門都以至親相待,心下甚是歡喜。次日又設席接風,許公自此就在鋪中幫劉霖照料生理帳目,十分相得。

時光迅速,過得殘冬,又早是三春已暮。這日本縣差吏員送一本報來道喜,卻是內閣中書岑秀奉特旨升授巡海副都禦史,賜尚方劍,巡視江浙,征剿倭寇,保舉武生劉電特授禦營副指揮使職銜,賜錦袍一襲,同往南直交總製差委。許公和劉霖看了,笑逐顏開,滿心歡喜,款待來吏,回貼謝了縣尊,就到裏麵與劉老夫人說知。大家俱各歡喜無限。劉老夫人對許公道:"一人有福,帶挈滿屋。如今三小兒已沾了令婿的光了。"許公道:"親母說這話?如今卻是親母的令婿,不是我一個的了。

  "大家說說笑笑。惟有這兩個嫂子,你一句我一句,說小姑如今是一品夫人,就要戴鳳冠穿霞帔了,說得雪姐臉上紅了白,白了紅,又歡喜又羞澀,做聲不得。劉母笑對許公道:"他姑嫂們沒一日不取笑作耍的,且是十分親熱,一刻也走不開。"許公道:"至親骨肉,原該如此。"自此一門歡樂。

  不覺到了四月下旬,這一日,忽聽得門外一片鑼聲響亮,大家吃驚不小。有分教:恩從日下,福自天來。正是:重生再會人間少,異姓逾親世上難。

  要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更多

編輯推薦

1聚焦長征...
2聚焦長征--長征中的...
3紅軍長征在湖南畫史
4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5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6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7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8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9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10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