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義】此分與第二分,文同義別,發無上菩提心者,仍 我本體具足之菩提心也。發者,證知之謂也。證者何?證於能 所雙忘,不住於法而已。蓋在已證道後,不無喜動,自以為有 得有證,執住於法,不於此處斬斷,則由情見而生熱惱,安名 降伏。以微細之喜,頓可引動喜魔,來人心肺,當知修證一事, 與未修者比,原若有證有得,第能證之物,能發之者,究為何 物乎?幻心非我,幻覺非我,無我則能不立,無能則所自空, 根本解決,則證者為誰,雖不廢所度之生,已不著能度之心矣。 心既空寂,法又安在,且其喜動者,亦法也,仍從有所證得而 來,倘以般若諦觀而掃蕩之,實無有法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者。以下所說,重於法空,特點明此眼目以圓其義,蓋不圓則 不名金剛般若之本來,未證菩提者也。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 藐三菩提心,雲何應住?雲何降伏其心?佛告須菩提,善男子 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當生如是心,我應滅度 一切眾生,滅度一切眾生已,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何以故? 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所以者何?須菩提,實無有法,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
【注釋】於是須菩提複又問曰,善男子善女人,發無上菩 提心,究應如何住?如何降伏耶?佛言善男子善女人等,發無 上菩提心者,並能發之心,亦不應有,當生如是心曰,我固應 滅度一切眾生,但無一眾生實滅度者。又我固已發無上菩提心, 但此能發之心,實亦無法可得。我者,指此發無上菩提心之法 我也。前分言發心度眾,不可執取其事,若以為有眾生可度, 有心可發,是人我尚存,四相既立,不名菩薩。此分言發心度 眾,並不應執取其見,若尚有能度之心、與聽度之見,是法我 未除,四相宛在,非名究竟。行者於此,已具幾分證入。喜動 亦屬恒情,惟見喜而動,是亦法也,魔來乘便矣。不以慧劍斬 劍,即成劍劍相害,微細之熱惱隨生,安名無住,又安得言降 伏哉。欲掃蕩此等微細法垢,非般若功深,不能如是。此分點 出空法見之法,以菩提本來麵目,實無有少法可得,假名如是 雲雲爾。前分言病在未證前,為說人空,此分言病在證得後, 為說法空,截然兩事,而文氣則甚相似也,若注意幾個者字, 便通體靈活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