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貴銷題目中意盡。然看當所見景物與意愜者相兼道。若一向言意,詩中不妙及無味。景語若多,與意相兼不緊,雖理通亦無味。昏旦景色,四時氣象,皆以意排之,令有次序,令兼意說之為妙。旦日出初,河山林嶂涯壁間,宿霧及氣靄,皆隨日色照著處便開。觸物皆發光色者,因霧氣濕著處,被日照水光發。至日午,氣靄雖盡,陽氣正甚,萬物蒙蔽,卻不堪用。至晚間,氣靄未起,陽氣稍曷攵,萬物澄靜,遙目此乃堪用。至於一物,皆成光色,此時乃堪用思。所說景物,必須好似四時者。春夏秋冬氣色,隨時生意。取用之意,用之時,必須安神淨慮。目睹其物,即入於心。心通其物,物通即言。言其狀,須似其景。語須天海之內,皆納於方寸。至清曉,所覽遠近景物及幽所奇勝,概皆須任意自起。意欲作文,乘興便作。若似煩即止,無令心倦。常如此運之,即興無休曷攵,神終不疲。
凡神不安,令人暢無興。無興即任睡,睡大養神。常須夜停燈任自覺,不須強起。強起即昏迷,所覽無益。紙筆墨常須隨身。興來即錄。若無紙筆,羈旅之間,意多草草。舟行之後,即須安眠。眠足之後,固多清景,江山滿懷,合而生興。須屏絕事務,專任情興。因此,若有製作,皆奇逸。看興稍曷攵,且如詩未成,待後有興成,卻必不得強傷神。斅古文章,不得隨他舊意,終不長進。皆須百般縱橫,變轉數出,其頭段段皆須令意上道,卻後還收初意。"相逢楚水寒"詩是也。
凡詩立意,皆傑起險作,傍若無人,不須怖懼。古詩雲:"古墓犁為田,鬆柏摧為薪",及"不信沙常┼,君看刀箭瘢"是也。
評不得一向把,須縱橫而作。不得轉韻,轉韻即無力。落句須含思,常如未盡始好。如陳子昂詩落句雲:"蜀門自茲始,雲山方浩然"是也。
夫文章之體,五言最難,聲勢沉浮,讀之不美。句多精巧,理合陰陽。包天地而羅萬物,籠日月而掩蒼生。其中四時調於遞代,八節正於輪環。五音五行,和於生滅;六律六呂,通於寒暑。
凡文章不得不對。上句若安重字、雙聲、疊韻,下句亦然。若上句偏安,下句不安,即名為離支;若上句用事,下句不用事,名為缺偶。故梁朝湘東王《詩評》雲:"作詩不對,本是吼文,不名為詩。"
夫作詩用字之法,各有數般:一敵體用字,二同體用字,三釋訓用字,四直用字。但解作詩,一切文章,皆如此法。若相聞書題、碑文、墓誌、赦書、露布、箋、章、表、奏、啟、策、檄、銘、誄、詔、誥、辭、牒、判,一同此法。今世間之人,或識清而不知濁,或識濁而不知清。若以清為韻,餘盡須用清;若以濁為韻,餘盡須濁;若清濁相和,名為落韻。
凡文章體例,不解清濁規矩,造次不得製作。製作不依此法,縱令合理,所作千篇,不堪施用。但比來潘郎,縱解文章,複不閑清濁,縱解清濁,又不解文章。若解此法,即是文章之士。為若不用此法,聲名難得。故《論語》雲:"學而時習之",此謂也。若"思而不學,則危殆也"。又雲:"思之者,德之深也。"
詩有三境一曰物境,二曰情境,三曰意境。
物境一。欲為山水詩,則張泉石雲峰之境,極麗絕秀者,神之於心。處身於境,視境於心,瑩然掌中,然後用思,了解境象,故得形似。
情境二。娛樂愁怨,皆張於意而處於身,然後馳思,深得其情。
意境三。亦張之於意,而思之於心,則得其真矣。
詩有三思一曰生思,二曰感思,三曰取思。
生思一。久用精思,未契意象。力疲智竭,放安神思。心偶照境,率然而生。
感思二。尋味前言,吟諷古製,感而生思。
取思三。搜求於象,心入於境,神會於物,因心而得。
詩有三不一曰不深則不精,二曰不奇則不新,三曰不正則不雅。
起首入興體十四一曰感時入興。二曰引古入興。三曰犯勢入興。四曰先衣帶,後敘事入興。五曰先敘事,後衣帶入興。六曰敘事入興。七曰直入比興。八曰直入興。九曰托興入興。十曰把情入興。十一曰把聲入興。十二曰景物入興。十三曰景物兼意入興。十四日怨調入興。
感時入興一。古詩:"凜凜歲雲暮,螻蛄多鳴悲。涼風率以厲,遊子寒無衣。"江文通詩:"西北秋風起,楚客心悠哉。日暮碧雲合,佳人殊未來。"此皆三句感時,一句敘事。
引古入興二。張茂先詩(缺)。
犯勢入興三。古詩(缺)。
先衣帶,後敘事入興四。古詩:"清風動帷簾,晨月燭幽房。佳人處遐遠,蘭室無容光。"此兩句衣帶,兩句敘事。古詩:"蟬鳴空桑林,八月蕭關道。"此一句衣帶,一句敘事。
先敘事,後衣帶入興五。陸士衡詩:"遠遊越山川,山川修且廣。"此一句敘事,一句衣帶。古詩:"行行重行行,與君生別離。相去萬餘裏,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長,會麵安可期。胡馬依北風,越鳥巢南枝。"此六句敘事,兩句衣帶。
敘事入興六。謝靈運詩:"時竟夕澄霽,雲歸日西馳。密林含餘情,遠峰隱半規。久昧昏墊苦,旅館眺郊岐。"此五句敘事,一句入興。古詩:"遙聞木葉落,疑是洞庭秋。中霄起長望,正見滄海流。"此三句敘事,一句入興。
直入比興七。左太衝詩:"鬱鬱澗下鬆,離離山上苗。以彼徑寸莖,蔭此百尺條。"此詩頭兩句比入興也。潘安仁詩:"微身輕蟬翼,弱冠忝嘉招。"此詩一句入比興也。
直入興八。陸士衡詩:"顏侯體明德,清風肅已邁。"此入頭直敘題中之意。
托興入興九。古詩:"青青河畔草,綿綿思遠道。"此起於《毛詩·國風》之體。
把情入興十。劉公幹詩:"秋日多悲懷,感慨以長歡。"江文通詩:"遠與君別者,乃在雁門關。"此寄人、懷人,皆自此起興。
把聲入興十一。王少伯詩:"氵眾々三峽水,別怨流《楚辭》。"此耳聞也。古詩:"白楊多悲風,蕭蕭愁殺人。"此心聞也。
景物入興十二。曹子建詩:"明月照高樓流光正徘徊。"此詩格高,不極辭於怨曠,而意自彰。
景物兼意入興十三。王正長詩:"朔風動秋草,邊馬有歸心。"古詩:"竹聲先知秋"。
怨調入興十四。阮籍詩:"獨坐空堂上,誰可與歡者。"曹植詩:"端坐苦愁思,攬衣起西遊。"此體哀而不傷也。
已上凡十四體,皆本意極處。
常用體十四一曰藏鋒體,二曰曲存體,三曰立節體,四曰褒貶體,五曰賦體,六曰問益體,七曰象外語體,八曰象外比體,九曰入景體,十曰景入理體,十一曰緊體,十二曰因小用大體,十三曰詩辨歌體,十四曰一四團句體。
藏鋒體一。劉休玄詩:"堂上流塵生,庭中綠草滋。"此不言愁而愁自見也。
曲存體二。王仲宣詩:"朝入譙郡界,曠然銷人憂。"此乃直敘其事而美之也。
立節體三。王仲宣《詠史》:"生為百夫雄,死為壯士規。"劉公幹詩:"風聲一何盛,鬆枝一何勁。"
褒貶體四。曹子建詩:"大國多良材,譬海出明珠。"此褒體也。劉越石詩:"何意百煉鋼,化為繞指柔。"此貶體也。
賦體五。謝惠連詩:"皎皎天月明,奕奕河宿爛。"此呈其秋懷之物,是賦體也。
問益體六。陸士衡詩:"借問子何之,世網嬰我身。"
象外語體七。謝玄暉詩:"孤燈耿宵夢,清鏡悲曉發。"
象外比體八。魏文帝詩:"高山有崖,林木有枝。憂來無方,人莫知之。"
理入景體九。丘希範時:"漁潭霧未開,赤亭風已颺。"江文通詩:"一聞苦寒奏,再使豔歌傷。"顏延年詩:"淒矣自遠風,傷哉千裏目。"
景入理體十。鮑明遠詩:"侵星赴早路,畢景逐前儔。"謝玄暉詩:"天際識歸舟,雲中辨江樹。"
緊體十一。範彥龍詩:"物情棄疵賤,何獨顧衡闈。"
因小用大體十二。左太衝詩:"振衣千仞崗,濯足萬裏流。"謝惠連詩:"裁用篋中刀,縫為萬裏衣。"
詩辨歌體十三。陶淵明詩:"佳人美清夜,達曙酣且歌。歌竟長歎息,持此感人多。明明雲間月,灼灼葉中花。豈無一時好,不久當如何。"從"明明"以下便是所歌。
一四團句體十四。謝靈運詩:"遊當羅浮行,息必廬霍期。"此上節一字,下節四字。
落句體七一曰言誌,二曰勸勉,三曰引古,四曰含思,五曰歎美,六曰抱比,七曰怨調。
言誌一。陶淵明詩:"養真衡茅下,庶以善自名。"此誌在閑雅也。範彥龍詩:"豈知鷦鷯者,一粒有餘貲。"此誌在知足也。
勸勉二。古詩:"棄捐勿複道,勉力加餐飯。"此義取自保愛也。
引古三。陸士衡詩:"感物多遠念,慷慨懷古人。"
含思四。陸韓卿詩:"惜哉時不與,日暮無輕舟。"陳拾遺詩:"蜀門自茲始,雲山方浩然。"
歎美五。謝靈運詩:"自從食萍來,唯見今日美。"
抱比六。陸士衡詩:"仰觀陵霄鳥,羨爾歸飛翼。"
怨調七。陸士衡詩:"空房來悲風,中夜起歎息。"
詩有三宗旨一曰立意,二曰有以,三曰興寄。
立意一。立六義之義,風、雅、比、興、賦、頌。
有以二。王仲宣《詠史詩》:"自古無殉死,達人所共知"。此一以議曹公殺戮,一以許曹公。
興寄三。王仲宣詩:"猿猴臨岸吟"。此一句以譏小人用事也。
詩有五趣向一曰高格,二曰古雅,三曰閑逸,四曰幽深,五曰神仙。
高格一。曹子建詩:"從軍度函穀,馳馬過西京。"
古雅二。應德璉詩:"遠行蒙霜雪,毛羽自摧頹。"
閑逸三。陶淵明詩:"眾鳥欣有托,吾亦愛吾廬。"
幽深四。謝靈運詩:"昏旦變氣候,山水含清輝。"
神仙五。郭景純詩:"放情淩霄外,嚼藥挹飛泉。"
詩有語勢三一曰好勢,二曰通勢,三曰爛勢。
好勢一。古詩:"浮雲蔽白日,遊子不顧反。"江文通詩:"黃雲蔽千裹,遊子何時還。"
通勢二。鮑照詩:"未曾違戶庭,安能千裏遊。"沈休文詩:"顧以潺湲沫,沾君纓上塵。"
爛勢三。張燕公詩:"不作邊城將,安知恩遇深。"丘希範詩:"信是永幽棲,豈徒暫清曠。"
勢對例五一曰勢對,二曰疏對,三曰意對,四曰句對,五曰偏對。
勢對一。陸士衡詩:"四座鹹同誌,羽觴不可筭"是也。
疏對二。陸士衡詩:"哀風中夜流,孤獸更我前。"此依稀對也。又詩:"人生無幾何,為樂常苦晏。"此孤絕不對也。
意對三。陸士衡詩:"驚飆褰反信,歸雲難寄音。"古詩:"四顧何茫茫,東風搖百草。"
句對四。曹子建詩:"浮沉各異勢,曾合何時諧。"
偏對五。重字與雙聲、疊韻是也。
詩有六式一曰淵雅,二曰不難,三曰不辛苦,四曰飽腹,五曰用事,六曰一管搏意。
淵雅一。詩有一覽意窮,謂之浮淺。阮嗣宗詩:"中夜不能寐。起坐彈鳴琴。"
不難二。王仲宣詩:"朝入譙郡界,曠然銷人憂。"此謂絕斤斧之痕也。
不辛苦三。王仲宣詩:"逍遙河堤上,左右望我軍。"此謂宛而成章也。
飽腹四。調怨閑雅,意思縱橫。謝靈運詩:"出穀日尚早,入舟陽已微。"此回停歇意容與。
用事五。謂如己意而與事合。謝靈運《廬陵王墓下作》:"灑淚眺連崗"。"連崗"是諸侯事也,古者諸侯葬連崗。
一管搏意六。謝玄暉詩:"穗帷飄井幹,樽酒若平生。"此一管論酒也。劉公幹詩:"誰謂相去遠,隔此西掖垣。拘限清切禁,中情無由宣。"此一管說守官有限,不得相見也。
詩有六貴例一曰貴傑起,二曰貴直意,三曰貴穿穴,四曰貴挽打,五曰貴出意,六曰貴心意。
傑起一。鮑明遠詩:"馬毛縮如蝟,角弓不可張。"
直意二。劉公幹詩:"豈不罹凝寒,鬆柏有本性。"又詩:"方塘含白水,中有鳧與雁。"此高手也。謝玄暉詩:"餘霞散成綺,澄江靜如練。"此綺手也。
穿穴三。古詩:"古墓犁為田,鬆柏摧為薪。"
挽打四。曹子建《贈王粲》:"端坐苦愁思,攬衣起西遊。"
出意五。劉公幹詩:"細柳夾道生,方塘含清源。"
心意六。顏延年詩:"淒矣自遠風,傷哉千裏目。"
詩有五用例一曰用字,二曰用形,三曰用氣,四曰用勢,五曰用神。
用字一。用事不如用字也。古詩:"秋草萋已綠"。郭景純詩:"潛波渙鱗起"。"萋"、"渙"二字用字也。
用形二。用字不如用形也。古詩:"東城高且長,逶迤自相屬。"謝靈運詩:"石淺水潺湲,日落山照耀。"
用氣三。用形不如用氣也。劉公幹詩:"誰謂相去遠,隔此西掖垣。"
用勢四。用氣不如用勢也。王仲宣詩:"南登灞陵岸,回首望長安。"
用神五。用勢不如用神也。古詩:"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卷下詩有六病例一曰齟齬病,二曰長擷腰病,三曰長解鐙病,四曰叢雜病,五曰形跡病,六曰反語病。
齟齬病一。一句除第一字及第五字,其中三字同上聲及去、入聲也。平聲都不為累,若犯上聲,其病重於上尾;若犯去、入聲,其病重於鶴膝。上官儀所謂"犯上聲是斬形"也。
長擷腰病二。每一句上下兩字之腰無解鐙相間。上官儀詩:"曙色隨行漏,早吹入繁笳。"
長解鐙病三。第一、第二字義相連,第三、第四字義相連。上官儀詩:"池牖風月清,閑居遊客情。"
叢雜病四。上句有"雲",下句有"霞";次句有"風",下句有"月"。沈休文詩:"寒瓜方臥壟,秋菰正滿陂。紫茄紛爛熳,綠芋鬱參差。""瓜"、"菰"、"茄"、"芋"同是草類,是叢雜也。
形跡病五。篇中勝句清詞,其意涉忌諱者是也。
反語病六。篇中正字是佳詞,反語則深累。鮑明遠詩:"伐鼓早通晨"。"伐鼓"則正字,反語則反字。
句有三例一句見意,"股肱良哉"是也;兩句見意,"關關瞧鳩,在河之洲";四句見意,"青青陵上柏,磊磊澗中石。人生天地間,忽如遠行客"。
詩有二格詩意高謂之格高,意下謂之格下。古詩"耕田而食,鑿井而飲。"此高格也。沈休文詩:"平生少年日,分手易前期。"此下格也。
犯病八格一曰支離病,二曰缺偶病,三曰落節病,四曰叢木病,五曰相反病,六曰相重病,七曰側對病,八曰聲對病。
支離病一。五字之法,切須對也,不可偏枯。詩曰:"春人對春酒,芳樹間新花。"
缺偶病二。詩中上句引事,下句空言也。詩曰:"蘇秦時刺股,勤學我便登。"
落節病三。一篇之中,合春秋言是犯。《詠春詩》曰:"菊花好泛酒,榴花好插頭。"
叢木病四。詩句中皆有木物也。詩曰:"庭梢桂林樹,簷度蒼梧雲。"
相反病五。詩中兩句相反,失其理也。詩曰:"晴雲開遠野,積霧掩長洲。"
相重病六。詩意並物色重疊也。詩曰:"驅馬清渭濱,飛鑣犯夕塵。川波張遠蓋,山日下遙輪。"
側對病七。凡詩字體全別,其義相背。詩曰:"桓山分羽翼,荊樹折枝條。"
聲對病八。字義全別,借聲類對。詩曰:"疏蟬高柳穀,桂蔦隱鬆深。"
詩有九格一曰重疊用事格。二曰上句立興,下句是意格。三曰上句立興,下句是比格。四曰上句體物,下句狀成格。五曰上句體時,下句狀成格。六曰上句體事,下句意成格。七曰句中比物成意格。八曰句中疊語格。九曰句中輕重錯謬格。
重疊用事格一。詩曰:"淨宮連博望,香刹對承華"是也。
上句立興,下句是意格二。詩曰:"明月照高樓,流光正徘徊"是也。
上句立興,下句是比格三。詩曰:"青青陵上柏,磊磊澗中石。人生天地間,忽如遠行客"是也。
上句體物,下句狀成格四。詩曰:"朔風吹飛雨,蕭蕭江上來"是也。
上句體時,下句狀成格五。詩曰:"昏旦變氣候,山水含清輝"是也。
上句體事,下句意成格六。詩曰:"雖無玄豹姿,終隱南山霧"是也。
句中比物成語意格七。詩曰:"餘霞散成綺,澄江靜如練"是也。
句中疊語格八。詩曰:"既為風所開,還為風所落"是也。
句中輕重錯謬格九。詩曰:"天子憂征伐,黎民常自怡"是也。
詩有三得一曰得趣,二曰得理,三曰得勢。
得趣一。謂理得其趣,詠物如合砌,為之上也。詩曰:"五裏徘徊鶴,三聲斷續猿。如何俱失路,相對泣離樽"是也。
得理二。謂詩首末確語,不失其理,此謂之中也。詩曰:"世胄躡高位,英俊沉下僚"是也。
得勢三。詩曰:"孟春物色好,攜手共登臨。放曠丘園裹,逍遙江海心。"
詩有六義曰風,二曰賦,三曰比,四曰興,五曰雅,六曰頌。
風一。風者,諷也,謂體一國之風教。有王都之風,有諸侯之風。
賦二。賦者,布也。象事布文,錯雜萬物,以成其象,以寫其情。"
比三。比者,各令取外物象以興事。
興四。興者,立象於前,然後以事喻之。
雅五。雅者,正也,當正其雅,言語典切為雅也。
頌六。頌者,容也。欲續其初,嚐為頌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