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我田隱翁,嚐自委曰“泉石膏盲 ”。噫,夫以膏盲之病,
固神醫之所不治者也;而在於泉石,則其病亦甚奇矣。餘少患
此病,心已忘之,而人皆咎餘之不治。然遍檢方書,苦無對病
之藥。偶居山中,遇淡若叟,向餘曰 :“此病固無恙也,子欲
治之,即當煮清泉白石,加以苦茗,服之久久,雖辟穀可也,
又何患於膏盲之病邪 。”餘敬頓首受之,遂依法調飲,自覺其
效日著。因廣其意,條輯成編,以付司鼎山童,俾遇有同病之
客來,便遂薦之。若有如煎金玉湯者來,慎弗出之,以取彼之
鄙笑。時嘉靖甲寅秋孟中元日錢塘田藝蘅序。
源泉
積陰之氣為水。水本曰源,源曰泉。水本作氺,象眾水並
流,中有微陽之氣也,省作水。源本作原,亦作厵,從泉出廠
下;廠,山岩之可居者。省作原,今作源。泉本作[古泉字],
象水流出成川形也。知三字之義,而泉之品思過半矣。
山下出泉曰蒙。蒙,稚也,物稚則天全,水稚則味全,水
稚則味全。顧鴻漸曰“山水上 ”。其曰乳泉石池漫流者,蒙之
謂也。其曰瀑湧湍激者,則非蒙矣,故戒人勿食。
混混不舍,皆有神以主之,故天神引出萬物。而漢書三神,
山嶽其一也。
源泉必重,而泉之佳者尤重。餘杭徐隱翁嚐為餘言;以鳳
皇山泉,較阿姥墩百花泉,便不及五錢。可見仙源之勝矣。
山厚者泉厚,山奇者泉奇,山清者泉清,山幽者泉幽,皆
佳品也。不厚則薄,不奇則蠢,不清則濁,不幽則喧,必無佳
泉。
山不亭處,水必不亭。若亭即無源者矣。旱必易涸。
石流
石,山骨也;流,水行也。山宣氣以產萬物,氣宣則脈長,
故閱“山水上 ”。《博物誌》 :“石者,金之根甲 。石流精以
生水 。”又曰 :“山泉者,引地氣也 。”
泉非石出者必不佳。故《楚辭》雲 :“飲石泉兮蔭鬆柏。
“皇甫曾送陸羽詩:“幽期山寺遠,野飯石泉清。”梅堯塵《碧
霄峰茗詩》 :“烹處石泉嘉 。”又雲 :“小石冷泉留早味 。”
誠可謂賞鑒者矣。
鹹,感也。山無澤,則必崩;澤感而山不應,則將怒而為
洪。
泉往往有伏流沙土中者,挹之不竭即可食。不然則滲瀦之
潦耳,雖清勿食。
流遠則味淡。須深潭渟畜,以複其味,乃可食。
泉不流者,食之有害。《博物誌》 :“山居之民,多癭腫
疾,由於飲泉之下不流者 。”
泉湧出曰濆。在在所稱珍珠泉者,皆氣盛而脈湧耳,切不
可食,取以釀酒或有力。
泉有或湧而忽涸者,氣之鬼神也。劉禹錫詩“沸水今無湧
“是也。否則徙泉、喝水,果有幻術邪。泉懸出曰活,暴溜曰
瀑,皆不可食。而廬山水簾,洪州天台瀑布,緊入水品,與陸
經背矣。故張曲江《廬山瀑布》詩 :“吾聞山下蒙,今乃林巒
表。物性有詭激,坤元曷紛矯。默默置此去,變化誰能了 。”
則識者固不食也。然瀑布實山居之珠箔錦幕也,以供耳目,誰
曰不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