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五十回 出雁門昭君自恨 思鄉裏王龍吟詩

  詩曰:杜字聲聲發柳芽,淒涼獨語轉悲加。

  行人聽罷心如醉,懶看王孫摘杏花。

  話說昭君聽見大炮驚人,便傳話出來,問李廣是何事情。

  李廣道:"這是番人等得不耐煩,請娘娘啟駕。"昭君聽說,吩咐:"隻在三日內啟行,不必羅嗦。"李廣領旨,對番人說了,關外方安靜些。昭君日望漢王不到,又允了番人三日之限,就要長行,心中好不納悶,忙與王龍商議道:"想漢王半月已過,不見朝中發一將一兵到來,如之奈何?"王龍道:"娘娘不必癡心,朝中若有能將,聖上久已發兵,到此退敵,怎舍娘娘出關?如今已過半月,不見好音,諒是不差兵來了。娘娘空費神思,不如保重貴體,和平兩國罷!"昭君聽說,由不得兩淚交流,放聲大哭。王龍再三相勸,昭君勉強收淚,叫聲:"禦弟,哀家出了雁門,到了北番,今生再不得回朝了。"口占詩一首:情牽春色欲飛魂,暗擲金錢為卜君。羞對蓮花雙寶鏡,倚欄空踏綠楊清。

  又想起漢王,含悲吟詩一首:一念不忘君主約,癡情盼望亦堪憐。

  姻緣若是從今斷,何必奴心又掛牽。

  吟畢,又命王龍吟詩一首,以解愁悶,王龍領旨,吟詩一首:年少寒儒入泮芹,錦袍恩寵得加身。

  未蒙敕賜歸鄉裏,好做披星戴月人。

  昭君連聲讚道:"好詩,禦弟所吟,偏合哀家之意,待哀家再吟一首:良宵何苦夢難成,隻為思君一片情。

  風雨淒涼生別恨,愁懷怎不到三更。"王龍道:"娘娘吟詩,自是一段天才,臣不敢再作了,望娘娘仍將詩興發泄,再續一首。"昭君點頭,又含淚吟詩一首:花香卻在名園內,北地難載瑞毛幾根。

  猶戀西宮當日怒,芳魂早到帝王京。

  吟畢,又叫:"禦弟,再吟一首。"王龍不好推辭,因見娘娘生悲,不覺感動自己思想之情:"想父母早喪,為了功名,在寒窗下埋頭讀書十年,指望一舉成名,討得一官半職,衣錦榮歸,也得光耀門庭,顯榮祖宗。不料今隨昭君娘娘到北和番,一路受盡風霜,千辛萬苦,不知何年何月,何日何時,得還故鄉?"因此心中無限愁悶,又吟詩一律:功名兩字最堪傷,為國亡家走北邦。

  滿地黃花愁正鎖,幾番苦雨恨偏長。

  關山萬裏崎嶇路,夢寐三更畫錦堂。

  骨肉生離今日事,未知何日返家鄉。

  昭君見王龍口內吟詩,說出一段思鄉愁苦來,不覺惹她一陣心酸:"想奴與漢王一別,去時有路,來時無路了!"又吟一首:黃昏夜月苦憂煎,帳底孤單不忍眠。

  自歎人生皆配合,堪憐薄命斷姻緣。

  忍拋恩義三千裏,虛度青春十幾年,無限心中離別恨,想思二字未肯捐。

  吟畢,大哭不止。王龍向前勸慰娘娘道:"小臣有幾句俚言奉上,以解娘娘愁懷。"昭君止住淚痕,叫聲:"禦弟,且自吟來。"王龍隻吟一絕:休說故園花無信,東風遙寄在江濱。相思雖隔天涯遠,自有好音慰玉人。昭君歎了一口氣道:"禦弟呀,想哀家的愁懷,豈是一詩能解?但蒙禦弟一番勸慰之意,哀家也作詩一首,回答禦弟便了:同攜玉手並香肩,送別那堪淚滿襟。

  勒馬未離金殿角,血光先已濺重泉。"昭君吟這一首詩,自料不能還鄉,仰天長歎,放聲大哭。

  王龍道:"娘娘不必悲傷,想古來多少賢媛淑女,烈婦貞姬,為國忘家,守節忘身,名留千秋,立廟享祀,傳於史冊,人人欽仰,娘娘今日為保漢室江山,免生民塗炭,向北和番,其功不小。娘娘何必兒女情長,英雄氣短,徒作無益之悲,所謂顧小節而忘大義者也!"昭君含淚點首道:"哀家非不知大義,但自越州進京,遭奸臣毛賊惡庇魯妃,致害冷宮,受了許多苦難,多蒙正宮林娘娘,救出天羅地網,方得上達天庭,救出虎口,得與漢王相聚。未及一年,又是毛賊將哀家人圖進與北番,興動幹戈,苦苦逼要哀家,方肯退兵,害得哀家,別天子、離皇後、拋父母、去家鄉、來北地,眼見生為大漢之人,死為異域之鬼,叫哀家怎不傷心!毛賊呀!奴與你,有一天二地之恨,三江四海之仇,你隻知道逼著哀家,到番邦去伴番狗,汙辱哀家名節,遂你的奸計,怕隻怕哀家不到番邦則已,一到番邦,定將你這賊,碎屍萬段,方稱奴心!管教你明槍容易躲,暗箭最難防。"又叫聲:"禦弟,想哀家這段苦楚,你是知道的,怎能少解憂悶!"王龍道:"娘娘,話雖如此,也要有一點精明之氣,巾幗自成丈夫,拿定主意,何愁冤仇不報?怨氣不伸?

  設或路中苦壞了身子,倘有不測,來到北地,豈不是勞而無功了?望娘娘請自三思。"昭君聽說,點一點首道:"禦弟言之極是。"正在敘話,忽聽半空中一陣響亮,昭君細細留一看。

  
更多

編輯推薦

1聚焦長征...
2聚焦長征--長征中的...
3紅軍長征在湖南畫史
4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5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6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7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8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9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10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