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二回 新貴惹秋風一場沒趣 寒儒辭鄉館百事難成

  《風中柳》:一片秋光,都是雲容裝點。錦江山、風流熏染。錦機玉剪,紅裙翠傘。桂香飛,新貴連棧。一樂一憂,失意爭當坷坎。對妻孥、杯中酒淺。身上衣歉,人頭債險。更無端,窮途馬扁。

  話說丁協公自中舉人後,真個是朝朝寒食,夜夜元宵,又得莫推官極力幫襯,他越發燥脾,重重謝了白日鬼,自是打點進京會試。思量:"南京至淮揚一帶,路上有幾個年家在那裏做官,順便刮他個秋風。我如今新舉人是噴香的,比前日做秀才打秋風時模樣不同,怕他不奉承我個痛快!這上京的路費,不消攪擾自家囊中了。"收拾停當,擇吉起程。封條上刻著"會試"兩個字,燈籠又寫著"世科甲"並他乃尊的官銜,帶著十餘個管家,皆是鮮衣怒馬,一路上好不威風!正是:未見上林春色好,先看野店數枝紅。

  迤邐到了南京,在承恩寺裏住下。那南京吏部侍郎是他年家,他便先去拜了。那吏部喜歡他不過,隨即送下程請酒,又送了幾封書,薦他各衙門去說情,他更自奢遮起來,便道:"吏部那老兒奉承我甚的?不過為著我這響叮當的新舉人耳。"因此在南京坐著大轎,大吆小喝的,今日遊雨花,明日宴牛首,不是這裏尋小優,就是那裏接姊妹,滿南京城大小,誰不曉得丁公子丁舉人在吏部老爺處講分上哩!事有湊巧,卻說南京一個江西道禦史的座師姓金,也是浙江人,兒子也中了舉人。那舉人因會試便道在禦史處說情麵,前後也刮過千餘金,還不動身。禦史正無可奈何,忽然那府門上傳進一封書來,說是浙江金老爺那裏送來的。禦史拆開來看,果然是老師手筆。看到後頭,又附一行小字道:豚頑幸售,倉卒附舟北上,未得趨謁函丈,春歸或當令之識荊也。

  禦史訝道:"這樣看來,那說情的金公子是假的了。"即時掣簽,分付差人立刻去拿那假舉人回報。這些差人拿著簽飛也似來,恰好那金舉人也住在承恩寺裏,那些差人進寺來,便問浙江金舉人在那個房頭住。這人聽錯了,手指說丁舉人在那十間房住。差人如狼似虎,飛奔進去。正值丁協公打扮齊整,出門赴席。差人喝聲道:"好光棍,裝假舉人在這裏騙人哩!"丁協公抬頭一看,見是六七個人,都象衙門行徑。聽得說"假舉人"三字,他原犯的是怯症,這番一個迅雷,口中縱要打強說句硬掙話,心下已自虛跳跳的,麵色先青了,牙齒上下打起譫語來。差人看見這般光景,越發狠了,就將一條大麻繩劈頭套了。那些家人都道是徐家在南京告了狀,著人拿他們,一個個東奔西竄,躲得大小無蹤。憑這些差人將行李抄了,單交付和尚候官來起贓,先將丁協公鎖著押到禦史衙門去了。

  這正是:假病原來盡足羞,輕狂終是孽風流。

  渾金璞玉真無價,鳳凰雖啞勝鵂饄。

  卻說丁協公這場屈辱,都是他輕狂樣狀招惹出來,所以大人君子真正有學問的,斷不如是,這些差人帶著,一路來人問他,隻說是假舉人騙人的,那裏還細說姓金姓丁?這丁協公一心隻疑著徐鵬子身上去,亦不暇辨我是真是假。

  差人帶到衙門口,正值那禦史赴席去了,隻得將他送在冷鋪內。次日又值禦史接甚上司,又是大衙門會議、拜客、吃酒,一連幾日,不暇坐堂,所以不曾帶到。丁協公蹲在冷鋪裏一塊蘆席上,又沒一個管家跟隨,誰人替他送飯?餓得他眼見鬼,隻得脫了身上衣褶,央火夫去當了幾錢銀子,買些飯食點心吃。

  他一生口強做大,何曾受這等的苦?還喜得帶來一個老管家,叫做來得,原是伏侍過太爺,往來隨任所做官,曉得些事體。

  他想道:"這事若是從徐家起腳,原何本省禦史監場倒管不得他,偌遠走到南京來告狀?就是告狀,也須牽累許多人,刑廳莫老爺也分剖不開,原何我恁走來走去,從不曾遇著一個相識的?這事定有蹺蹊。家無全犯,怕他做甚?況家主已自拿了,稀罕我輩小人?躲也不是長策,說不起冒死去打聽一遭,定見分曉。"一直訪到那禦史衙門口,問道:"老爺前日拿那個丁舉人為著甚事?"那人道:"拿的那假舉人姓金,不是姓丁。他假充老爺的座師公子,在此打秋風。你是他甚人?問他做甚?"來得說:"我也是這地方住的,聞得老爺拿了他,他也曾騙我一遭,我來問問明白,明日好到老爺這裏補狀子,追他的贓。"那人道:"原來恁樣。這假舉人還不曾麵審,也在日內要見官。你要告他,明日早來伺候就是。"這正是:人無上智下愚,隻要見機聞警。

  來得打聽得這實落消息,撒身走回道:"我也料事不差,原來是陰錯陽差。幸得不曾見官,還未受辱。我如今不必去見相公,先到吏部稟明這事,求他發個帖子,取出鋪來,更有體麵。"急急來見吏部侍郎。那老兒吃了一驚,立刻寫了書,差人知會那禦史去了。

  禦史接了書,老大沒趣,就叫了原差去的人,每人四十大板,喝道:"這樣沒用!假舉人拿不著,到拿了個真舉人來。無事便罷,若有些口角,罪在你們身上。快放了送他回去!"這禦史道這新舉人是個世家,又有吏部大老作靠山,擅自拿放,他決不肯幹休。此事不惟喪體麵,且有礙官箴,我且想個法兒,預先杜絕他才好。須臾想道:"有了。"立時叫書房寫了幾張告示,飛風發到各寺院,如有停留抽豐過客的,僧俗每人三百斤枷,枷號三個月。又寫了告示稿,知會了吏部。那侍郎官兒做到恁田地,要持重養望的,見得事從他起,兩衙門口角可畏,也自寫了一張禁止遊客的告示,粘在本衙門口不題。這正是:不願柴開,隻求斧脫。一報還一報,因果無差錯。

  這些差人一齊來叫開冷鋪門,做好做歹,故意鬼諢,將丁協公放了。丁協公雖然放了,卻摸頭不著這場冤家從何處起,低頭納悶,且自找尋寓所。一路來,卻好遇著了來得,來得叫道:"相公你出來了!"丁協公道:"你從何處來?"來得將錯誤情款,一五一十說了:"是我體探出來,才到吏部老爺處討書知會,方才清結。"丁協公道:"這等可恨!同你且回寓所,收拾停妥,商量個主意,再去見吏部老爺,與那禦史官兒講道理去。"兩個人回到承恩寺,和尚已自將他的行李搬在大門口,把門都封鎖,不知去向了。寺門口貼了一張逐客的大告示。

  自覺不好停留,叫一個人守著行李,他同來得向吏部宅子裏來。隻見門上也是貼著一張逐客的大告示。他替把門人說了,把門的怎敢傳稟到來將進去?將幾扇大門裏麵頂將起來。丁協公道:"這光景甚是欠雅,也不必驚動那老兒罷。簇新舉人受恁場屈氣,莫不是前程有些蹭蹬?這個兆頭不妙。也再無顏在南京城中搖擺,快回去收拾起行,過了會試,再作道理。"來得道:"這也說的是。"正是:自掃門前雪,休貪上溯船。

  未來休錯過,已去莫留連。

  即日打貼行李,過了揚子江,到浦口寫了轎馬,一行人往北進發。隻有丁協公心下總是不快,道:"我止料是徐鵬子來報複,若果是他,受這場屈辱,也不為過。怎麽無端無影,受這些人誣陷?這等看將起來,進士是不可不中的。我這進京,憑你鑽天過海,設法謀中一個進士,免得受人摧折,再來報複這口氣不遲。"從此,一路上又是想著謀為中進士了。

  不幾時到了北京,他一尋了寓處,足跡也不曾停,每日東奔西闖,會客飲酒,料也無心看到書上。那曉得他做人滑溜,見事乖巧,通關打竅是他最在行的。況場屋裏麵,又是輕車熟路,不被人瞞耍,不知不覺進了三場。及揭曉那日,也不知弄甚神通,竟中了低低一名進士在榜上了。京報到他寓所,他也是上等的齎發,又附書報子回家。

  他家中熱鬧自又不同,不必細說。到殿試殿了三甲,是知縣行頭。在北京張蓋坐轎,每日赴觀政衙門,歡歡喜喜在京候選不題。正是:一朝平步上青雲,幾個全身娛白首。

  卻說徐鵬子受莫推官箝製,不許他開口,革了前程,受了刑罰,發下重監裏,勒他償春櫻的命。在他簷下,敢不低頭?

  隻有渾家王氏,典衣賣釵,日日送飯與他吃。這莫推官又是有作為的,誰敢在別處伸冤?隻得隱忍待斃。整整坐了三年監,直等莫推官升任去了,才寄信與王氏,叫他賣了住房,托個大分上救他出來。王氏連忙寫了個此房出賣的帖兒貼了。恰好本地一個鄉官,新推北直巡撫,那新任的推官,是他門生。王氏托人將情款與他說了,那鄉官道:"既有房屋,不消轉賣。我目下正要買屋與相公們看書,就叫牙人合了價錢與我,我去說這情麵,包管你手到病除。"王氏老大歡喜,隻得自家搬到後門一間餘屋住了,將房契送與那鄉官。鄉官即時發書與推官,推官原看得這宗案卷是個沒傝僑的,領了分上,輕輕的把徐鵬子放了出來。正是:仲尼旅人,文王明夷。

  數過時可,藥到病移。

  徐鵬子出監來,與王氏抱頭痛哭一場。徐鵬子道:"這丫頭不知走到甚所在去,陷我受這幾年苦。又不知前生前世與老莫甚麽冤家,幫他父母說話,勒要償命。若不是升任的快,我終久被他磨貶死了。"王氏道:"如今世界,講不得道理,你隻好收伏你的尊性,挨過日子罷了。"卻說徐鵬子革了前程,毫無生事,卻革不退他腹中本領,隻得與渾家商量,謀一堂蒙館度日。即與一個鄰老計議,那鄰老道:"如今新例不同。邀定學生,就要先生備個東,去請那些主人來批關方妥。我替你一麵邀,你卻一麵備東道之資。"鵬子道:"這也說得是。"隨與王氏商量,脫了王氏身上一件青布褂,當了二錢銀子,買了些酒果之類,央煩鄰老去邀眾人。

  果然一邀也有十七八位主人來了。

  隻見他:賣菜的短褂隨腰,挑擔的破肩連頂。種田的兩隻泥腳未曾幹,算命的一部摣須連口臭。行醫的不分蒼術生陳,說媒的開口東張西李。做燒賣的渾身米屑,當廚役的遍體油飛。充皂隸的高步上坐,做裏長的尖帽青衣。一個腰彎齊吆喝,兩頭板凳各高低。

  這幾位主人吃了酒果,就批了關。共有十七、八個學生,束脩隻得十二兩,輪流供飯,擇期開館。那日隻見也有十一二個大小長短的學生來,又央那鄰老去邀那不曾來的學生。回來說道這個供不起飯,那個怕無束脩。這個推說學生害病,那個道學生小,路遠難行。算來隻有七八兩銀子的束脩。鵬子也無可奈何,隻得將就坐下。怎見得:這邊教"天地玄黃",那邊問"趙錢孫李"。"上大人"、先賠去紅土一包,抄雜字、哭不見白紙半頁。

  輪流供飯,上餐蘿卜下餐蔥;略動竹批,叫了爹娘又叫舅。正是傀儡台上老法郎,喊破喉嚨沒湯水。

  徐鵬子教了兩個月,叫支些束脩與師母買米,大家一齊推說等麥上送來。及至到麥期,又去催促,這家送些麥粉來的,那家送些瓜菜來的,都是準算學錢,七湊八補也討得爛低錢三四千文。剛到六月上,學生又去了大半,說是天時幹旱,自家沒飯吃,那裏還有錢請先生。徐鵬子守定四五個泥孩子大小的學生,濟得甚事?隻得索性辭了。徐鵬子自失館之後,光景越發不堪。

  冷飯稀羹,有一頓來沒一頓;破巾穿履,有半邊時少半邊。

  麵上老皮,腫起堆三寸之厚;手中搔爪,灰飛上一尺之高。對人前少言寡語,顧自影短歎長籲。誰說他是飽學秀才,當年做過了風流公子?

  那徐鵬子在落魄之時,毫沒個人翹采他。那日正落落莫莫,一個人在街上走,隻見一個人走來道:"徐先生那裏來?"鵬子認得他是衛裏的識字,前日也有個兒子從他教書的。鵬子道:"無事閑步。"那識字道:"散館之後,也曾尋些事路未?"鵬子道:"不曾哩。"識字道:"有個遠館,不知你肯去否?

  "鵬子道:"有館就妙,還論甚麽遠近?"識字道:"既肯遠行,即與你說。本衛裏指揮解糧進京,要尋個幕賓。但他這衙門,沒甚事體,也不要十分好學問的,略得通文理,記得帳的,請一個去,每年俸金三十兩,先付一半,餘者到地頭找完。先生肯行,包你一箭上垛。"鵬子道:"這等極妙,煩你作成,照例奉謝。"那人道:"我去就來回話。"原來這衛官一向也聞徐鵬子大名,今日薦他有個不喜的?隨差人請去麵會,就送了一半俸金,與他帶回。次日仍接他吃酒。約會日期上船。徐鵬子歡喜不迭,隨將三兩謝那識字,自家置了兩件布衣服,餘者盡付渾家家中度日,他竟跟上船,大吹大擂開船去了。正是:寒窗未了三年債,朱戶堅酬一飯恩。

  徐鵬子自上了糧船,這幾日衣食才充足些。船上無事,心下想道:"這解糧官有職事去,無職事來。我同他到了北京,轉來可以不消用我的。到那裏看,有機緣央人薦到個大老幕中,作個西賓,豈不快活?再不然我浙江鄉親甚多,就替他當該效勞,也過了日子,還愁甚麽?"想的越快活起來。

  不上月餘,糧船到了臨清。那臨清是個大馬頭,少不得燒些神福。那運官賞賜旗甲們酒肉,大家豪呼暢飲,都用多了一杯。不期醉了的人,忘記吹燈,燈火直燒了船篷,還不曉得。

  直等他火勢大作,熚熚煿煿的前後拈著,才驚醒起要大家吆喝,聲震末地。那徐鵬子從睡夢中驚醒,看見火勢及身,連忙跳將起來,抓了幾件衣服,直條條走到岸上,穿著起來。隻見火借風威,越發大了。

  不是赤壁鏖兵,豈是河龍燒鎖。

  波心上下通紅,疑是燃犀照鬼。

  徐鵬子在岸上,隻是捶胸頓足而已。況糧船又重滯,急切不能開動,隻救得人上岸就勾了,還想去撈救那米?到得次日,那運官遞了失呈,地方官就拘了他候旨。此時連運官不能自贍,焉能顧徐鵬子?鵬子身上分文也無,怎能度日?闖來闖去,闖到一個東嶽廟裏,看那討寫疏頭的極多,他想道:"這宗生意,我到做得。"就來對廟裏道士道:"遠方落難之人,無可棲身。

  意欲到老師處租一張桌兒,代寫疏頭,撰幾文度日。不知肯行方便否?"道士道:"這有何不可?隻要你寫得清楚,一日也有百十文日進哩。"鵬子就借了道士一張桌兒,安放筆硯,就有人拿疏來寫。那日也撰了幾十文錢。正是:不同乞食甘胯下,還似吹簫隱市中。

  他是讀書之人,字兒寫得清正。有人祈禱其事的,對他說,他就添些文法,替他安在疏中,是以人皆歡喜他寫。就是廟中道士有甚麽疏文煩他做,他一揮而就,詞韻鏗鏘,因此上頗不寂寞。但那廟中生意,靠不得作主,有的日寫也寫不及,沒有的日卻袖手空坐。這鵬子到空坐那日,閑得好不耐煩。道士道:"這個生意做不得常住的。我看你字學頗深,我有一條道路引薦你,你肯去否?"鵬子道:"甚樣道路?"道士道:"本地一個大鄉宦是我的施主護法,姓盧,現任翰林院詹事府。兩年前曾對我說,他大相公書房內要一個通文理寫字的,再尋不著恁個人回複他。六兩銀子一年,要長遠肯在他家,便沒銀子,就把丫頭招他。"鵬子道:"恁樣說莫不是替他做管家?"道士想了一想道:"就不做管家,比管家也高不多。"鵬子道:"這個成不得。管家要跪拜人,我從來不曾跪拜得慣。"道士道:"他做恁樣大官,多少做官的也還替他磕頭,你卻還要做身分!恁樣罷,我試對他說不要你磕頭,你肯去麽?"鵬子道:"你且去說看。"道士歡歡喜喜去了。

  須臾,隻見道士回來道:"好,好,好!大爺書房正少這樣人,我對老爺說過,老爺道:'既是南蠻子,不要他磕頭也罷。'叫我快快的領你去。"徐鵬子正在叫天不應,叫地不明之時,也顧不得許多,隻得跟著道士走。正是:阮生易墮窮途淚,季布當年髡作奴。

  試看衛、霍封侯日,暫屈終伸是丈夫。

  又有一舊詩單疑其事,有雲:煮字難充續命煙,陵陽石裏淚難鐫。

  可憐俯項甘傭保,空讀《離騷》學問天。

  當日領見了盧翰林,徐鵬子隻得站立一旁。翰林見他生得清雅,心下甚喜。問他姓名,他就以字作名,應道:"小的叫做徐鵬。"翰林就叫人領到書房,去見大相公,道士領去。原來那盧公子雖進了學,卻是仗乃尊的名色進的,肚裏實不曾大通。館中仍請個先生姓陳的,是本地廩膳秀才,教他讀書。

  卻說徐鵬子一到那日,公子就發些文字與他抄寫,他卻細細的抄謄送去。公子見他字畫端楷,心下也喜,另眼看顧他。

  過了幾日,公子發了幾篇文稿,是他平日做的,叫鵬子謄清,寄與一個翰林去看的。鵬子接了,一麵寫,一麵看,其中有幾句不妥的,他忍耐不住,就乘興改了幾句,照樣謄了送與公子。

  公子複閱一遍,看到改處,就叫鵬子道:"這幾句卻不象我的原作。"鵬子道:"小人一時大膽,見那幾句不好,就胡說改了。"公子道:"改的倒也好,恁看起來,你也做得文字。"鵬子道:"小人也略略謅得篇把。"公子道:"好,好。昨日王年伯發了兩個社課題目來,我懶得做,你且做來我看看。"鵬子應了,即將題目來,不上頭刻就做完了,送與公子看。公子雖不甚懂得好歹,看見卻比他自家做的異樣些,就叫鵬子謄了正,即時送到王年伯那裏去。原來那姓王的是個老甲科,眼力極高的,看見公子這兩篇文字,極其歡喜,大圈大點,送還公子。又寫個帖兒送與盧翰林,極口稱誦公子好處。盧翰林也隻當是人情包獎,那裏討文章去看?也就擱在一邊不題。正是:不見年年遼海上,文章何處哭秋風。

  
更多

編輯推薦

1聚焦長征...
2聚焦長征--長征中的...
3紅軍長征在湖南畫史
4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5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6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7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8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9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10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