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準確、及時與便捷

  世界已進入信息時代,獲得信息,傳播信息已成為人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內容。沒有報刊、電視、網絡等新聞媒體,你無法想像如何生活。而表達並傳遞信息、新聞的文字形式便是消息或通訊。沒有消息、通訊這樣的特別文體,那報刊、電視、網絡等新聞媒體也就失去生命。生活在現代,現代的生活就逼著你學會寫消息和通訊,讓世界及時準確地展現在大家眼前。

  寫作導引

  我們每天在報紙和網絡上接受的信息,其中相當大的數量來自消息和通訊。

  消息和通訊同屬於新聞。它們的共同特點,就是準確地、及時地、便捷地傳播信息。

  消息,是以簡明的文字,在“第一時間”裏報道在“第一現場”所發生的新聞事實。一些重要新聞的傳播,都是首選消息這種體裁。

  消息,篇幅可長可短,可以短到一句話,如電視或網頁上的滾動新聞、報紙上的簡訊,也可以長到幾百字、一千來字。

  消息寫作,在采訪掌握新聞事實的前提之下,要注意材料的提煉、概括,把握住要點,運用簡練、準確的語言,將事件敘述得具體、清楚。

  消息寫作相當靈活,內容要看需要而定。短的消息可以隻寫中心事實的最新情況,不必交代背景。較長的消息,就要求完整地報道事實的基本情況;要提供典型材料,但不必加以描述。背景交代務求簡明,如果不言自明,也可以省略。不發議論,依靠事實本身來說明問題(解釋因果、意義等)。

  《勃蘭特下跪贖罪受到稱讚》,很能體現上麵所說的這些特點,它的中心事件突出,材料典型:下跪贖罪;背景交代清楚,未作渲染;事件的意義,是通過新聞人物自己的話和別人的評價表現出來的。

  消息常采用倒金字塔式結構,就是按材料的重要程度挨次往下寫,將最為重要的放在最前麵,較次的、再次的,一點點順下來。仍以《勃蘭特下跪贖罪受到稱讚》為例,我們不妨從最後一段開始刪削,我們可以看出,在任何一段停下來,所剩下來的部分仍然是完整的,直到最後僅剩下開頭的導語。

  有時人們不能滿足於消息提供的簡明的報道,希望了解得更為仔細、具體,於是就由通訊來滿足讀者的要求。

  將通訊和消息作個比較,就可以看出兩者不同之處:消息是傳遞簡明的信息,讓人感知;而通訊是把信息寫成一個新聞故事,讓人身同感受,有進一步的理解。

  通訊重要的特點是故事性。這就要求:第一,注意揭示事件的發展過程,把故事寫得生動具體。以報道1945年日本投降這個新聞事實為例,最短的消息“日本投降了”,隻有五個字。而通訊《落日》從日本投降簽字儀式前人們匯聚到密蘇裏號寫起,描述了會場布置狀況、簽字儀式的過程,一直寫到儀式結束,將各方麵人物的活動和精神狀態都表現出來了。第二,要注意“再現”形象。材料在通訊之中,要再現或還原為各種形象:人物形象、事物形象、情景形象,而不能用簡略的敘述一帶而過。第三,注意寫人。不管通訊的內容是什麽,都要把聚焦點放在表現人上,因為一切事情都是人的行為構成的。通訊中的人物,有的雖然是一閃而過,由於著力表現人物的個性,留給讀者的印象可能仍然是深刻的。比如《落日》中寫重光葵簽字的情景,寫了一些細節——“除手套,執投降書看了約一分鍾,才從衣袋裏取出一支自來水筆,在兩份投降書上分別簽了字”來表現。這樣,一個法西斯軍人和政客老奸巨猾、不甘心失敗、強作鎮靜、麵臨失敗不得不屈服的心態,一下子透露出來了。第四,可以采取多種表現手法(敘述、描寫、抒情、議論等)來寫。

  題目一:駐足曆史遺跡,傾聽曆史回聲

  本題要求寫一篇詠史的詩歌或散文。題目的要求很明確,就是要你結合自己周圍的曆史資源,把自己麵對這些曆史資源時的獨特的遐想和感悟表達出來。

  在我們的周圍,確實有著許許多多豐富的曆史資源。南京作為“六朝古都”,中山陵“天下為公”的豪放,秦淮河“槳聲燈影”的婉約自不必說,鎮江的北固山上,留下了辛棄疾“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裏如虎”的豪邁詩句;揚州的瘦西湖畔,薑白石吟出了“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的無奈;蘇州的虎丘劍池,更流傳著“幹將”、“莫邪”的神奇傳說……

  麵對這些曆史遺跡,我們會有怎樣的感慨呢?羅丹曾經說過,在我們的身邊,並不缺少美,隻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在這裏套用他的話來說,我們有沒有發現一些值得思考、遐想、感悟的東西呢?

  深秋,站在姑蘇城外天平山下,萬張鮮紅的楓葉掩映下的範仲淹祠堂前、高義園牌坊旁,相信你會油然想起“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不朽名句,你會對範仲淹那種“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寵辱偕忘,把酒臨風的憂國憂民且樂觀向上的人生態度格外景仰。那麽,就把這份感悟,這份體會真真切切地表達出來。

  表達的方法可以是多樣的。你可以由眼前的景和物,自然聯想到曆史上範仲淹心係百姓,心憂天下的品行,從而寫出一篇詠史的美文;你也可以調動自己的積累和對範仲淹斯人斯事的崇敬,追憶範公的曆史功績,表達對範公不盡的思念之情;甚至可以借謳歌範公“先憂後樂”的思想來鞭撻當今社會上一些人的貪圖享樂,玩物喪誌。

  同樣一段曆史,一處遺跡,當你駐足在前,俯身傾聽的時候,你的思緒一定會是多元的,發散的,這時,你應該冷靜下來,細細整理,把自己最有感觸和感悟的梳理一下,然後訴諸語言,表達出來。這時候,你的文章就有了一種思想的厚重感,有了一種深度,表現力也就增強了。

  親愛的同學,你的周圍有這樣的曆史資源嗎?當你駐足這些曆史遺跡,傾聽曆史回聲的時候,會有些怎樣的遐想和感悟呢?趕快拿起筆來,把你的遐想和感悟表達出來吧!

  下麵提供一篇隨堂作文作參考:

  金陵餘韻

  是一片高大得隱天蔽日的城牆。

  還是一條冗長未盡的羊腸小道。

  或是一條蜿蜒流淌幾個世紀也未曾停下的河流。

  這些都是拚圖缺失了的成分與碎片。

  背後是一座被時光衝刷得愈發垂老蒼勁的城市。

  從古代起。牢不可破。

  牆角的縫隙。撒下的星零的細碎的光。婆娑的被風搖曳著的樹影。卡在石頭和泥土之間的墨綠暗黑的青苔和野草。那一大塊濕漉漉的牆壁和泛著濕漉漉的苔蘚味道的霧樣回憶,和從城市立起來的那天起不曾中斷過的曆史畫麵。

  一幅幅。就這樣掠過去。不曾遺漏。

  ——是誰也不能夠遺忘的喜、怒、哀、傷。

  過往煙雲中那麽多零碎的事情:孫權經過拚殺最終在這裏建起吳國,三國總是彌漫著濃稠的硝煙,直到幾千年後也不曾淡薄;還有盛世繁榮的明太祖統治的大明朝,即便少不了明爭和暗鬥,仍然成為不可一世的光輝往事;再經過幾百年間興衰叵測的曆史輪回,最終指引著孫中山來到這裏建立起“中華民國”。還有它作為六朝古都難以避免的血腥、安樂、戰爭和太平。金陵、秣陵、石頭城、建業、建康、白下、應天……南京,就這樣在古老的年代傳承中,在這片土地上,永遠地,深深地紮下根去。

  頭頂是藍得深不可測的天空,收容了幾千年來所發生過的每一個動作,每一句語言,每一次槍聲,每一場殊死的搏鬥,每一聲痛苦的呻吟,輾轉在城市的上空,凝華成為不可散去的濃重煙雲,成為誰也不敢、不想去挖掘的屬於這座城市的巨大傷口,在滑過了那麽多歲月後,結出了生硬的血痂。緊接著的是汩汩流淌的新鮮血液,是橫貫在巨龍體內氣管中不可拔除的阻塞,每一次呼吸,每一聲怒吼,都浸透看這種氣味——來自,並且隻來自南京。

  誰知道這些法國梧桐已經生長了多少個朝夕;誰注意過那些低矮的平房幾時建起又何時坍塌;誰發現在那裏如何又平添了一座高挺的大廈。這些屬於時代腳步不斷前進所出現的移步換景的景色,隨著時光在地平線下淡去,也逐時隱退……

  這是一座城市。

  沒有細節。

  隻有那些無法被淡忘的染上血色的曆史,才足以蒙上那一層神秘卻帶有酸澀痛楚的麵紗。

  硝煙啊,戰火啊,無數次點亮了金陵黑幕般深邃的夜空;

  明爭啊,暗鬥啊,持續了幾千年後最終被寧靜和平取代;

  古木啊,城牆啊,閱盡了人間滄桑,依然傲然挺立在城市中,麵向曙光;

  還有那一絲彌漫的煙塵,風沙,灰土,礫石。周轉著盤旋著,匯成一條指向未來的巨大標識,站立在時光的十字路口,永遠而又絕望地看著自己的傷疤。

  題目二:個性思考,獨到見解

  誠如題目所言,曆史是不能說“假如”的,但這並不妨礙我們對曆史事件作個性化的思考。南宋詩人謝枋得在其《文章軌範》中說,“凡學文,初要放膽,終要小心,由粗入細,由俗入雅,由繁入簡,由豪蕩入純粹。”由此,他主張初學寫作者要寫“放膽文”。這裏的“放膽”,就是要鼓勵自己提出自己的見解,表達自己的觀點。

  當然,這種個性化的思考也並不是隨心所欲的胡思亂想,它必須運用科學的思想方法,經過對史料較為細致的研究和分析。

  那麽,怎樣才能透過繁雜的曆史資料和前人的論述,提出自己不同於前人而又十分獨到的見解呢?我想,最主要的是,我們在研究一段史料時,或在讀一本前人的論著時,不但要看它的結論是什麽,而且要檢查它立論的依據是什麽。德國著名曆史學家蘭克曾經說過:“人們在使用他的著作之前,必須先問問,他的材料是不是原始的;如果是抄來的,那就要問是用什麽方式抄的,收集這些材料時用的是什麽調查方法。”經過這樣的追問和思考,你的見解一定會是比較新穎和獨到的。

  在經過認真閱讀,深入思考,提出自己的見解後,要寫好讀史劄記,還必須注意緊扣曆史事件(不拘泥於題目所述的那些曆史事件),因為這是你的立論所依,分析所據。文章開頭一般要引述曆史事件的有關內容,作必要的交代,行文要緊扣曆史事件進行闡發,還要注意與現實的聯係。聯係現實既是以現實生活中的事來印證讀史所得的觀點,也是以讀史所得的觀點來分析解決現實問題。

  題目三:小組漫談,相互啟發

  這是一個小組交流式的作文題。題目的重點是“選擇有報道價值的”。這裏,首先有一個洞察力的問題。要在周圍諸事中選擇出有報道價值的事來,你必須要有非常敏銳的洞察力,能迅速找準突破口進行及時的采訪,並完成消息或通訊的寫作。

  消息或通訊都屬新聞文體。陸定一在《我們對於新聞學的基本觀點》一文中說,“新聞的本源是真實,新聞是事實的報道,事實是第一性的,新聞是第二性的,事實在先,新聞在後。”這句話點明了新聞的特點。

  當然,“新聞的本源是真實”並不是說隻要是真實的,什麽都要記錄下來,所謂“有聞必錄”。在報道周圍發生的事實的時候,要對事實加以選擇,選擇人們普遍關心的、新鮮的、重要的事實。

  下麵提供一篇學生作文作參考:

  奮力拚搏 精彩紛呈

  我校高一年級排球比賽圓滿結束

  本報訊 5月11日下午,曆時5天的高一年級排球比賽落下了帷幕。冠軍、亞軍、季軍分別花落高一(6)班、高一(1)班、高一(12)班。

  此次比賽以班級為單位舉行,共有高一年級15支參賽隊伍。首輪經過抽簽,有一個班級輪空可以直接進入第二輪。剩餘隊伍則與抽到的隊伍進行淘汰賽。淘汰賽賽製為三局兩勝,先勝15球取得當局比賽勝利。5月8日,14進7比賽全部結束。加上首輪輪空的14班,8強誕生。5月9日,比賽更加激烈,經過4場激烈的角逐,12班、1班、10班、6班脫穎而出。

  5月10日,進入半決賽,12班對陣6班,10班對陣1班,精彩紛呈,6班最終以15∶13、 15∶14、 15∶10戰勝12班,1班以15∶14、 15∶13、 15∶14險勝10班,進入總決賽。

  5月11日,6班依靠頑強的鬥誌以15∶14、 15∶10、 15∶11戰勝了1班,獲得此次比賽的冠軍。12班也以15∶12、 15∶9、 15∶11戰勝10班,獲得季軍。

  本次排球比賽,進一步增強了班集體的凝聚力,增進了班級之間的友誼。

  喝彩與診斷

  一、點評示例

  生命的瞬間

  逆境中的心靈選擇那是生命的瞬間。

  點評欄

  曆史的長河流淌著無數的生命瞬間,臥薪嚐膽的勾踐、自刎烏江的項羽、風波亭上的嶽飛……生命的瞬間會照亮曆史長河。

  從曆史切入,引出對中國古代史曾經產生重大影響的三個重要人物。

  當西施到達吳國的時候,勾踐也回到了越國,麵對著敗國被侮的深仇,他沒有選擇逃避,沒有選擇放棄,而是在那一刻選擇了臥薪嚐膽、以圖東山再起的雄願。正是這心靈的選擇成就了生命瞬間的變化,幾年後他滅了吳國,使曾經讓他受侮的吳宮變成了沼澤。勾踐的選擇是明智的,是催人奮進的,成功也成了必然。而在囚車上的夫差,神情黯然,眼光呆滯木然地望著故國,沒有怨恨,更沒有閃爍靈動的仇火,而隻有深深的疲憊。他選擇了放棄,選擇了退出競爭,失敗並被淘汰也是必然。

  簡析勾踐與夫差選擇的差異和結果。

  “力拔山兮氣蓋世!”垓下的軍營中,項羽沒有忘記他曾經的破釜沉舟,沒有忘記他的滎陽大捷,沒有忘記他是亡秦的霸王。虞姬為了不拖累項羽,也香銷劍鋒,那一刻西楚霸王選擇的是“我要贏”,隨後仗劍指揮二十八騎,突圍垓下,來到烏江岸邊,岸邊正有船隻等著他,他完全可以馬上將追兵拋得遠遠的。但,在那一刻,他停了下來,狂瀾奔騰的烏江浪濤引出了他的疲憊,使他成就了萬世的傳說:“有何麵目見江東父老!”英雄的絕唱!也許要是有垓下的霸氣和膽略,曆史可能就要改寫了,但項羽選擇了疲憊,選擇了拋棄所有煩惱,所以他丟掉了曆史上更高的地位。

  假設同一個人不同的選擇及其結果,體現作者的觀點。

  風波亭上,嶽飛心中悲憤至極,他多想一腳踹開侍衛,隻要他一聲令下,幾十萬大軍就可直取臨安,但他沒有,他想起了母親的刺字,“精忠報國”凝聚了他多少的期望和抱負!仰天長嘯,轟然倒下,心中仍是直搗黃龍。嶽飛選擇了無奈,選擇了曆史的宿命,選擇了精忠報國,使他的生命的瞬間發出耀眼的光芒,那是一種淒美,更是一種壯麗。

  展示英雄被害前的心理活動,襯出人物的悲劇。

  每個人都會遇到心靈需要做出選擇的事情,選擇東山再起,還是徹底放棄;選擇奮進,還是選擇氣餒,生命的瞬間都會折射出不同的光彩。讓心靈的天平永遠傾向執著奮鬥,讓生命的瞬間永遠呈現美麗與壯觀。

  點出自己對史實的深入思考和感悟。

  “總評” 本文從曆史史實入手,選擇了三個對中國曆史曾經產生重大影響的重要人物——勾踐、項羽、嶽飛進行評說,展現了作者極富見地的曆史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作者很好地占有了材料,對三個曆史人物及其所經曆的曆史史實諳熟於心,運用自如,同時又緊扣自己的觀點,做到了觀點和材料的高度統一。分析起來精辟到位,深入淺出,體現了其敏銳的洞察力和良好的思辨能力。結尾的簡短議論,是水到渠成,十分具有震撼力。

  由此可見,在撰寫讀史(書)劄記時,充分搜集和占有資料,確保觀點和材料的統一顯得多麽重要。

  荊軻的悲劇

  公元前224年某月某日,荊軻告別燕太子丹,踏上刺秦的道路。數日後,秦王大殿上演繹了千古流傳的一幕:荊軻刺秦王。

  點評欄

  點出史實。

  此事的結局令後世的許多人心有不甘,他們常常說,如果荊軻成功刺殺了秦王又該如何如何。如他們所想,荊軻擲出的匕首刺中了秦王,秦王當場斃命,荊軻全身而退,完成了一個英雄神話,秦國從此一蹶不振,以後一切的曆史,都將因此而改變。

  然而這隻是一種不切實際的幻想。首先,荊軻的死是必然的。因為他的刺秦行動不管成功與否,都會使他成為秦國的公敵,人人得而誅之。而秦的強大,不可能因為秦王的死而即刻改變。自秦孝公時商鞅變法,曆經六代帝王辛苦經營,正所謂厚積薄發,即使沒有始皇,也能夠完成統一大業,這隻是時間問題。

  分析有失偏頗。

  更何況刺秦這個行動本身就是一個錯誤。燕太子丹好不容易從趙國跑回來,不好好操練士卒,以待強秦,卻想著走歪門邪道,指望能靠刺殺秦王來保全自己。試問荊軻有幾許能耐,能擋得住秦國的良弓勁弩,隻好徒作曆史的犧牲品。

  荊軻刺秦王的失敗不是荊軻的失敗,而是個人英雄主義的失敗。自公元前770年起至荊軻時代,已經過了五百多年的戰亂,諸侯割據一方,兼有遊俠四處遊蕩,以維護“正義”,然而這種混亂的局麵已經為天下人所厭惡,天下一統就成了民心所向。韓非子曾指出:“遊俠以武亂政。”故而荊軻之類雖為英雄,卻終被淘汰,以換得天下的太平。

  把荊軻刺秦的舉動歸結為“個人英雄主義”不盡合理。

  荊軻與秦王的戰鬥,是英雄與梟雄的戰鬥。英雄不過是一種精神,所以隻能作為曆史的點綴,而梟雄更看重一些實際的東西,胸懷大誌,且懂得舍棄,所以才能駕馭曆史。

  隻有梟雄才能成就曆史,而英雄,隻能成就悲劇——荊軻的悲劇。

  結論更是顯得較為武斷。難道英雄不能成就曆史嗎?

  “總評” 文章由荊軻刺秦的曆史傳說得出自己論述的觀點——“隻有梟雄才能成就曆史,而英雄,隻能成就悲劇”,這個觀點有失偏頗。正因為有了這樣的觀點,整篇文章的分析論證過於偏激,顯得相當武斷,盡管作者擁有了較多的材料,對材料的分析也較為全麵。

  所以說觀點的正確是第一位的,隻有在這個前提下,分析論證才會合理。否則就會使自己的分析論述過於絕對化,從而失去了客觀公正。

  二、點評嚐試

  在曆史中歎息的臣

  幽幽餘香

  我就這樣,坐在他身旁,聽他歎息。

  點評欄

  歎息那一個多世紀前被硝煙模糊得麵目全非的戰役中,20年的慘淡經營灰飛煙滅;歎息那被鐵蹄踐踏得破碎的事實中無助的妥協與後退;歎息他百年歸老後,仍止不住的唾罵,洗不淨的千古惡名。

  他歎息,一遍又一遍,似乎有道不清的幽怨,說不明的悔恨。

  他就在我身旁,帶著一身嚇人的哀怨,不住地搖頭,搖頭,搖頭……雙眸陰晦,仿佛千年幽霧籠罩下的寒湖。

  就是這鋪天蓋地的“寒氣”,讓他在曆史的輪回中永世不得安息……

  罪惡淵藪

  在長長的曆史畫卷中,印著他紅褐色的名字,醒目到無法讓人不去注意。然而這醒目卻從未為他贏來尊敬,贏來光華,甚至無法為他贏來安寧。這名字,醒目地意味著恥辱,醒目地將他領入萬劫不複的深淵。他曾經掌握清朝軍事、經濟和外交大權,達到幾乎左右朝局的地步;他曾經多次鎮壓起義,被時人及後人批判為鎮壓人民的殘暴的劊子手;他曾經得到曾國藩的支持而編成地方武裝淮軍;他曾經耗盡心血組編北洋水師;他曾經多次在戰敗後簽下喪權辱國的條約……

  他,叫李鴻章,中國近代史上媚外賣國的典型。

  還有,他曾經確實給千瘡百孔的中國帶來了巨大的痛楚和災難。

  沉石無聲

  但如何能將一個錯綜複雜的人物如此輕易地全麵否定?

  清政府對外是人為刀俎,我為魚肉之時,是他大聲疾呼:“事窮則變,變則通。”麵對封建頑固勢力對“洋務”的非議,他非但沒有退縮,而是譏諷這些渾渾噩噩、守舊的頑固分子:“外患之乘變幻如此,而我猶欲以成法製之,譬如醫者療疾不問何疾,概投之以古方,誠未見其效也。”一個封建大員敢如此痛斥守舊而不避人君,精神可謂難得。

  但,我要問,我要狠狠地問他。

  1900年,八國聯軍進駐北京,慈禧惦記早日回京,過太平日子,什麽條件都可答應。她讓你去出麵談判而後簽下了《馬關條約》。難道你不知道因此而遺臭萬年的是你嗎?

  甲午開戰前5年,慈禧每年挪用海軍經費30萬兩,共挪用150萬兩幹什麽去了?去修頤和園!你可知道,這將導致船速慢、彈藥緊缺的北洋水師全軍覆沒!你難道不在乎那20年的辛酸和艱苦嗎?

  甲午之戰,恰逢西太後六旬慶典,這個抱定“寧亡外夷,不給家奴”的清廷主宰者即主張從速和解了事,以免影響她的慶典!你依了!你竟依了!你難道不明白這將激起北洋將士的憤慨嗎?看著心愛的致遠號、經遠號鼓輪撞擊日艦,兩隻船上570名將士同時壯烈犧牲,你難道不心痛嗎?

  哎,活該你歎息!

  《馬關條約》也罷,《辛醜條約》也罷,賠款也好,割地也好,哪一樣是你李鴻章敢擅自作主的?哪一回不是老太後遙控?你不知道?你不知道嗎?最終人們將把賬統統算到你頭上!難道你不知道,人們罵奴才義憤填膺,可要罵主子,卻不能不三思而後罵啊?!

  這些,你都明白,都知道,都有數。但為何……

  你不語,曆史也不語,連帶著關於你的光華,一並不語。

  曆史啊,千萬年的幽幽深深的曆史啊,沉寂如一潭死湖,投石無聲。沒有人給出答案,沒有人力圖辯白,沒有人能夠改變。

  曆史啊,你這威嚴肅穆的國王,凜然地淩駕於一切之上,你是不可測的,你說:“我,需要這麽一個人。”於是,一切都寂靜了……

  孤臣老淚

  勞勞車馬未離鞍,臨事方知一死難。

  三百年來傷國步,八千裏外吊民殘。

  秋風寶劍孤臣淚,落日旌旗大將壇。

  海外塵氛猶未盡,請君莫作等閑看。

  他走了,留下這首奄奄一息的詩,等待著,被世人,被曆史遺忘;他留給了我一個被孤獨吞噬了大半的蒼老的背影;他留下了冗長的淚;他留下了那個永遠迷惘、單薄的眼神……

  “哐當,哐當……”曆史仍在繼續,碾過去。

  “總評”

  千古風流話赤壁

  赤壁之戰,發生在漢獻帝時代,是我國曆史上有名的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戰役。千古風流之名,誰人不知,誰人不曉?

  點評欄

  蘇軾在赤壁感懷,想到的是大江東去,多少英雄豪傑;想到的是周郎赤壁,公瑾英姿;想到的是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梟雄曹操敗走華容道。讀來心潮澎湃,思緒萬千。赤壁一戰,千古奇談,不知俘獲了多少人的心,它的魅力究竟何在?是什麽為它蒙上了千古風流的麵紗?

  一番思索之後,我覺得是那些英雄與狗熊們共同為其書寫千古風流之名的。

  周瑜的偉大自然是不言而喻的。他的從容不迫與睿智自是不可抹殺,就連大文豪蘇東坡也情不自禁拜倒在周瑜的無窮魅力之下。從某種程度上,周瑜造就了赤壁的神話,赤壁造就了周瑜的雄姿。正所謂,赤壁離不開周瑜,周瑜離不開赤壁。

  自然的,提到周瑜必少不了諸葛亮。連忠厚的魯肅也忘不了說一句:“我,子瑜友也。”若非諸葛亮謂劉備的“事急矣,請奉命求救於孫將軍”,又怎會有後來的赤壁之戰?若非諸葛亮的謀略與口才,孫權又如何看得到“強弩之末勢不能穿魯縞”,“成敗之機,在於今日”?若非諸葛亮,又怎會讓孫權大悅,與其群下謀之?一切都是那樣不可思議,一切又都是那麽合乎情理。

  若把赤壁比做天下,那麽周瑜為其撐起了天,諸葛亮為其踏平了地。東為魯肅,西為孫權,南為劉備,北為曹操。

  難以否認,赤壁之戰少不了魯肅。他雖非主角,卻是不可缺少的線索。是魯肅讓孫權明白“今不速往,恐為曹操先”;是魯肅說服劉備共濟世業,推動了赤壁之戰;是魯肅堅定了孫權的信心,“因拔刀斫前奏案,曰:‘諸將吏敢複言有當迎操者與此案同。’”試問,若非魯肅,赤壁之戰怎會演繹得如此精彩?他不愧為撐起赤壁一角的英雄。

  孫權、劉備、曹操更是不用說了,三者都為一代英豪,各成鼎足之勢,即使孫權劉備軟弱,曹操不仁不義,他們的出現也為赤壁增色不少。

  當然,英雄有,狗熊自也不少。群下的“響震失色”,長史張昭等的“愚謂大計不如迎之”便是真實寫照。不過,轉念一想,也正是這些狗熊才更襯出了英雄們的本色。試想,若整篇全是錚錚鐵骨的英雄好漢,那麽赤壁之戰或許會給後人留下些許遺憾吧?

  “總評”

  個性展示

  一、個性立意

  立意示範:

  根據下麵二則材料,自選角度,自擬題目,聯係實際,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文章。

  [材料1]自1938年1月始,日寇飛機對重慶進行了長達五年的狂轟濫炸,成千上萬無辜的生命在炸彈的呼嘯聲中被毀滅。1941年6月5日,由於日機長時間的轟炸而發生的較場口大隧道慘案,死亡992人,傷數百人。1998年6月5日上午10時至10時30分,重慶市上空警報齊鳴,以祭奠57年前的這一天近千名慘死的同胞。

  [材料2]據《中國青年報》1998年5月27日報道,某城市偽皇宮陳列館勤民樓(溥儀昔日辦公的場所)二樓的一個房間已改作照相部,有一個青年身穿日本“皇軍”軍服,腰間挎著一把大軍刀,笑嘻嘻地摟著身著日本和服的女孩照相。

  示例一:

  我靜靜地聆聽,也靜靜地沉思,在這百年之後的爭論之中,我驚異於自己的平靜。那些寂寞鳴動於風沙鴻洞中的沉鍾,那些流血、粗暴、隱痛的靈魂,那些掙紮、奮鬥、困擾、死亡的威脅,早已淹沒在現代化的歌舞升平之中;正如滔滔的洪水退去,人們會忘記那些無辜的生命、被毀棄的自然,人們會得意於自己片刻的勝利,陶醉於自己的“常識”。倘若你決心表達你的批評和不滿,有先生會說:回到舊時代去吧!不懂常識!“嗟夫,惟是亦謾,其他獨幽暗耳。劫波與無窮之空虛,欠申於斯,而不誠在此,誠無所在也。”夜間的植物園和櫻桃溝格外地沉寂,星光滿天,樹影墜地,夜氣飄蕩,不覺夢醒,我的耳邊怎麽會有這樣的鬼語?

  ——選自《讀書》1998年10月

  示例二:

  作家趙麗宏在一篇題為《曆史》的散文中說,“曆史是洶湧的潮汐,它呼嘯著衝上沙灘時人人都為之驚歎。它悄然退落時,許多人竟會忘卻它的磅礴,忘卻它曾經洶湧過,呼嘯過,然而海灘忠實地記錄著它的足跡,沒有什麽力量能將這足跡擦去。”是的,曆史是不容忘卻也不可能忘卻的。對於我們來說,隻有正視曆史,正確對待曆史,才能更好地向前發展。要發展,就必須時刻傾聽曆史的回聲,時刻銘記曆史的教訓。“前事不忘,後事之師”也。

  ——選自學生作文

  評價:

  示例一用充滿情感的形象批評人們常常忘記曆史,用自己的常識去詮釋曆史,從而告訴人們:曆史讓人思考,給人啟迪,讓人吸取曆史教訓。示例二則引用趙麗宏的一段話,生動形象地說明曆史是不容忘卻也不可能忘卻的。兩段立意都緊扣材料,立意深遠。

  我來立意:

  1.

  2.

  自我評價:

  二、個性寫作

  寫作示範:

  有許多事物能喚起我們對過去年代的回憶與想像。比如古樹、老街、舊房子、城牆、舊日樓台等等,你生活的地方能接觸到這些嗎?

  如果有,請你聆聽它,感受它存在的曆史,以“靜聽回聲”為話題,展開想像,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文章。

  點撥:

  “靜聽回聲”這一話題,應當依托特定的“物”作為敘事、抒情、議論和思考的載體。因此,寫作時重點應從兩方麵突破。首先是選材與構思。所選材料或寫作對象,要能夠通過“物”而回顧曆史,顯示出豐富厚實的文化知識、文化精神,流淌出作者眼裏的人性美、人情美。構思上要注意三點:一是“聽”的緣由要自然巧妙;二是“聽”就是“物”的訴說,“物”的昭示,“聽”就是“思”與“想”,是把自己的“思”與“想”的內容通過“物”昭示出來;三是要展開想像,讓曆史或事件的一些鏡頭再現。其次是立意上突破。一是“靜聽”不是一般的回憶,而是“物”所載曆史或事件對自己心靈的撞擊而產生的感應或幻覺,是那些最能體現文化精神或人性美的片斷的再現,作文能激起讀者心潮的,也應是那種文化精神或人性美;二是作文中所體現的文化精神或人性美,是生活中讀者能感受到的,卻是讀者很少去思考的,是具有個性色彩的。當然,寫作中也應注意選擇自己喜歡的文體、表現手法,注意語言的生動優美。擬題可以“靜聽”為題,也可以“告訴我”或“深情的傾訴”為題。

  例文一:

  靜聽二泉

  王傑斐 月色中,二胡聲響起來了。憂傷的曲調在空氣中彌漫,在秋風中飄動。

  氤氳的水汽,可是這淒美的音符幻化而成?性靈的水汽,拂過二泉邊冰冷的石碑,化作水珠跌落在迷蒙的空氣中,跌落進我的心間。

  我站在惠山腳下,天下第二泉邊,恍若置身於曆史與現實的交匯處。淒迷的月光中,依稀見到一位臉色凝重的盲人,他低眉拉著二胡。手指滑過琴弦,滑出昨日久遠的回聲。

  眼前那枚圓月,就是當年阿炳所麵對的二泉中的那輪明月嗎?月色曾經是那樣的遙遠,阿炳感受到了月輝的清冷。於是他問,你冷嗎,你同我一樣孤寂嗎?月,沉默著,隻有二泉的泉水叮咚。他分明感受到月是濕的,但那不是淚。

  琴聲響起來了,是一種塵封的辛酸與淚水,湧起一片惆悵和蒼涼。一生的寂寞、渺然輕輕在指間流淌,化作一匝匝音符,縈繞上石碑,融入泉水。於是,《二泉映月》便和著潺潺的泉聲,千古流傳。

  西風乍起的秋夜,大地冰冷的月華,世界已失去了溫存,而阿炳卻拉起二胡,訴說著人間的冷暖。

  他穿行在黑夜中,沒有風,隻有無邊的寒冷。在深夜裏在孤獨中煎熬的靈魂,守望著心中最後的光亮。孤單到深處的悲涼,融入二胡的音符。

  “拉緊生命的琴弦,別在乎無字的白紙。”阿炳看不見光明,卻用二胡作一生的尋找。他用二胡去觸摸世上寒暑冬夏,用心靈去感受人間溫熱冷暖。他的內心同樣駐著光明,一如泉月皎潔的清輝。

  我恍然明白了:也許,這就是我站在二泉邊,心情久久不能平靜的原因吧。阿炳的《二泉映月》,那淒美的旋律,已伴著他一生的遭遇與堅強,深深融入這裏的每一寸石級,每一滴水,每一縷月光,揮之不去。

  而我該以怎樣的一種方式,去詮釋這樣一位琴師的心靈!

  四周無語,隻有流水潺潺。這裏惟留下阿炳坐過的台階,訴說著沉澱下來的曆史。

  沉浸於二泉的月光,你沒法不覺得昨日長風裏的旋律,正慢慢把一生的滄桑與坎坷一點點釋放出來,從孤獨的靈魂中掀起幾縷光亮。像夢,更像飄飛的神話,彌漫進你的靈魂……

  總評:

  站在天下第二泉邊,自然會想起著名的《二泉映月》,自然會感覺到耳邊響起的震撼心靈的淒美旋律。作者的高明之處,是將曆史與現實交匯,情與景交融,形象與音樂交錯,借助想像思維,將淒涼的故事和淒美的旋律錯雜相間地展現在我們眼前,其構思與立意的確有新意。

  例文二:

  靜聽回音

  黃億億 天空似水般透明,雨絲輕輕地飄拂在臉頰。我坐在窗前,靜思。

  外婆今天照例又去了那條街,照例帶著那隻玻璃瓶,她捧著,好像捧著價值千金的珠寶,沿著街邊的高樓,一步一停靜靜地挪動碎小的腳步。走過一遍,再走一遍,日複一日,年複一年,就是雨雪天她也沒間斷過。

  從小我就知道外婆有這樣的“必修課”,但從未追問她原因,隻是好奇:她每天做著重複的事,究竟有何意義?還有那隻奇特的玻璃瓶。媽媽說那是外公的遺物,我仔細瞧過,不過是隻極普通的瓶子,再貴也超不過10塊錢,外婆卻當做稀世奇珍。最奇怪的是瓶子裏什麽也沒裝,空空的。

  我猜測:一隻空瓶有什麽稀奇,要買能買一大堆,為何惟獨那隻是寶貝?也許外公在裏麵放水養過花,因此花謝後,瓶子仍有回憶價值;或者養過蝌蚪,再不然就是裝過外公送給外婆的他親手疊的100隻千紙鶴,所以外婆滿懷思念地保存著,每天帶著它徘徊於老街,那麽千紙鶴如今飛去了哪裏。

  終於,我決定解開這個存在了近20年的謎。

  我收回思緒,穿過雨簾,來到外婆家,向她提出不解。她的睫毛微微一顫,微笑著答應告訴我謎底。

  她佝僂著身子,我扶著她,我們帶著那瓶子一同來到老街。她緩緩沿牆根走著,一隻手緊緊握著瓶子,一隻手輕輕撫摸著牆麵:“你一定以為這瓶子是空的吧!每個人都這樣想,但除了我。這裏麵裝著最親切的東西,不, 是寶貝,是你外公在臨終前,對我說的話。”“說的話?”我驚愕。“是呀,當時沒有錄音機,他就托醫生把他掛水的瓶子取下,倒掉裏麵的藥水,然後叫我拿著,他對著瓶口,用最後虛若遊絲般的聲音斷斷續續地說:‘老伴,好好活著,我會帶著對你永恒的愛在天堂等你。’”說著外婆竟然熱淚盈眶,她把瓶子緊緊貼在耳朵上,爬滿皺紋的臉上竟露出美麗的笑容:“我聽到了,他又在對我說話了,回聲一次次飄過來。你聽!”我接過瓶子,用耳朵聽不見,什麽也沒有。哦,是應當用心去聽吧。

  人離開後,隻留下看不見的東西,也許隻有靠回憶和感動把這些看不見的東西連在一起。外婆從老街搬走後,老房子沒有了,但街道仍是充滿回憶的老街,帶著“回聲瓶”走在老街上便是她最幸福的時刻。

  “舊屋,可以變成廢墟;過去,可以變成褪色的記憶;而愛,會在我們的心裏默默地延續。”深夜,我在日記本上寫下如是話語,瓶子裏裝的是最美的聲音,是外公把他堅如磐石的心卷成樹葉的形狀,為外婆輕輕吹奏的一曲天籟!

  總評:

  生活中最震撼人心靈的往往是特定情景下一個極普通的生活細節,一句極普通的話。作者正是抓住了這樣的細節和話語展開故事,讚人間最美的情感。作者跳出一般思路,讓讀者讀至“謎”的解開,才知“靜聽回音”一語雙關,才將前麵長長的回憶全部收進瓶中,化成一句話,讓你用心去聽。其構思立意很巧妙。

  我來寫作:

  曆史是什麽?有人說:曆史是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有人說:曆史是漢武帝、唐太宗、乾隆帝;有人說:曆史是秦磚漢瓦、魏晉風骨;有人說:曆史是顏筋柳骨、蘭亭集序;有人說:曆史是李白杜甫陸遊李清照辛棄疾;有人說:曆史是扁鵲、沈括、諸葛亮;有人說:曆史是高山流水的知音、桃園結義的兄弟;有人說:曆史是三足鼎立、四麵楚歌、七國爭霸……

  相信你對“曆史”也會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和想法。請你以“曆史是 ”為題,寫一篇文章。

  要求:①先將題目補寫完整。②文體自選。③立意自定。④不少於800字。

  點撥:

  曆史是什麽?它看不見摸不著沒有固定的形態。但是它涵蓋了所有流逝的歲月。沒有人能夠躲避它的剖視。就像一個人在海裏遊泳無法擺脫海水的擁抱,你躍出海麵潛入海底,海水還是要淹沒你,哪怕你變成一條飛魚,展翅在天空滑翔,最後免不了仍會落進海裏。沒有人能夠超越曆史。

  所以,對曆史的審視,對曆史回聲的傾聽,實際上就是要不斷總結曆史的經驗教訓,不使“後人而複哀後人”的情況再次出現。隻有這樣,文章才有思想的深度,才能激發讀者的共鳴。

  自我評價:

  美文櫥窗

  哭泣的圓明園

  張曉惠 一直以為,圓明園是哭泣的。八國聯軍蹂躪著她的肌體,摧毀著她的骨骼,衝天大火燃燒的是一個民族的自尊,百多年的疼痛如那西洋樓的殘壁斷垣穿越百年的風雨永遠存在——佇立在那西洋樓大水法的遺址前,我無法不感受圓明園的疼痛,感受一個民族的屈辱和疼痛,是那種切膚的痛。

  是十年前,去的圓明園。沒有人願去,說是那麽遠,又沒啥看的。我說我肯定要去。

  是陰淒淒的天,是冷颼颼的細雨,和著秋風如刀子一般刮在臉上。沿著浩淼的湖水,我走啊走的,不見一個人影兒。最後,終於走到了那大水法遺址——盡管多少次從圖片上,從教科書中見過這遺址的照片,可當我立在蒼蒼的天空下,真實地麵對著這一片一地一曠野的玉白石塊時,仍感到那來自心底的震撼!依舊華美——我撫摸著那冰冰涼涼的玉石紋理;依舊精致——那歐式的曲線流暢又不羈;依舊貴族——斷碎的羅馬石柱在蒼天下筆直出一派偉岸和傲然。後來我就流淚了,好在周圍沒人,我沒帶相機,但那些石塊、石柱、石雕連同那灰蒼蒼的天空一起烙在了腦海,成為心房上一幅永不磨滅的壁畫。

  十年後的今日,我說,再去圓明園。對我來說,去圓明園是一種憑吊,一種拜謁,甚至是一種提醒。說出這些我不怕別人說我矯情,我就是這樣想的。

  進了圓明園,才發現今非昔比。十年前的清寂不複存在,曾經寂靜的圓明園一片喧囂。柳綠桃紅藤紫,滿目春色也罷,昔日皇族的休閑園址,也該平常百姓流連賞目;門票從五角漲到二十五元也罷,這遺址這偌大的園子要人管理也得養活自己。裝飾華麗的人力車左右纏著:去福海?去綺春風?就十元,拉您去西洋樓哪!謝了您哪。我說,我就是想自個兒走走。

  往前,沿著湖邊再往前,穿過紫藤架,右拐,是了,是遺址,大水法遺址。

  想不到的是西洋樓遺址這兒,竟也有這許多的人!一群係著紅領巾的孩子尖叫著互擲著石子;一群看來是高中生或是中專生的少男少女咬著冰棍兒在海晏堂遺址前高聲唱著“對麵的女孩走過來走過來”;幾位看上去似幹部樣的人笑眯眯地擺好陣勢在鐫刻著“圓明園”字樣的大理石碑前照相,那捧著相機的說:笑!笑啊!這群人就腆著發福的肚皮蠢蠢地笑了。在大水法遺址前,就是那小時在書中看到,十年前在那兒哭泣的五根大羅馬柱那兒,一對情侶旁若無人地擁抱親吻!

  刹那,我有點不知所措。親吻示愛幹嘛到這大水法遺址麵前呢?在這樣殘破頹敗的亂石間,怎麽笑得出來?要唱歌蠻好去那桃紅柳綠的綺春園、長春園或是泛舟福海啊!看著這群在破碎的石塊遺址前歡笑的老老少少,仰首凝視那高高而破殘的羅馬柱,眼眶和心口就都隱隱地疼起來。曆史呢?恥辱呢?血性呢?!

  前些年,曾經圍繞這圓明園需不需要重建有過爭論,結果是理智的人們理解了廢墟的價值,尊重了曆史留給我們的殘酷的真實,這片廢墟留下了。當時,我是為留下拍案叫好。可今日見到這麽多在廢墟上在遺址前歡笑嬉鬧的人群,我有點懷疑留下的必要了,在經過那麽多歲月之後,眼前這般斷壁殘垣,還能提醒人們對一個多世紀前那場噩夢的記憶,那場中華民族的災難與奇恥大辱?!

  該是來圓明園,天就要陰的。一陣沙塵撲麵而來,豆大的雨點砸了下來,劈頭蓋臉,歡笑的人群直往外衝。剩下我一人,靜靜地,在潔白的石塊上坐下,對著這大水法遺址,對著這華美殘破的羅馬石柱,和蒼天,和這些斷壁殘垣一起落淚哭泣……

  (選自《時文選粹》第五輯,南方出版社2004年版)

  八麵來風

  1.在清閑的午後,在落日黃昏,一杯清茶,翻開手中的書卷。細看曆史的真相,傾聽曆史的回聲,在悄無聲息中感悟曆史的每一個角落,直至我們潸然淚下。在不經意中,讓這份曆史的沉重和思索,如歲月般在我們的腦海中流過,留下永難磨滅的印記。這就是曆史的震撼。

  2. 一時代之學術,必有其新材料與新問題。取用此材料,以研究問題,則為此時代學術之新潮流。治學之士,得預此潮流者,謂之預流。其未得預者,謂之未入流。此古今學術史之通義,非彼閉門造車之徒,所能同喻者也。

  ——陳寅恪

  3. 從羅馬廣場出來,我以為再也看不到什麽廢墟了。誰知羅馬城簡直就是一個廢墟的世界。一座座傾塌的城牆,一間間殘破的宮殿,一根根斑駁脫榫的石梁,一個個缺手少臂的雕像,以及一條條被毀壞得不成形狀的通道隨處可見,或掩映在綠樹叢中,或豎立在草坪之上,或橫亙在街邊路旁,或緊靠著新建築。尤其使人驚訝的是,絕大多數廢墟都在羅馬市區的中心,而且完好地保存在顯眼醒目之處。凝視著這些廢墟,我忽然發現羅馬充滿著一種殘缺的美,一種古舊的美。是的,比起完整的建築來,殘缺的廢墟更能給人以震撼,更能給人以深思,更能給人以力量,更能給人以啟迪。

  於是,我不由地驚歎和欽佩起羅馬人來。他們不愧是具有遠見卓識的一族。麵對羅馬文明的廢墟,他們沒有用推土機去把它們推倒和鏟平,也沒有在廢墟上去恢複和重現古羅馬的壯麗輝煌,而是獨具匠心地將廢墟原封不動地保存起來。因為他們深深地懂得,廢墟是曆史的遺物和文明的見證,毀掉了廢墟也就毀掉了曆史的文明。這無異於是民族精神的自殺。隻有尊重廢墟,才能超越廢墟,去創造新的輝煌。正因為廢墟有著永恒的巨大的魅力,羅馬也就成了全世界人都向往的地方,每天從四麵八方來廢墟遊覽的人絡繹不絕、摩肩接踵。羅馬人把廢墟變成了寶貝,變成了無與倫比的財富。

  羅馬廢墟,一個千古的絕唱,一個不滅的輝煌。

  ——劉上洋《廢墟的輝煌》

  4. 中國,不是一個名詞。日本,卻是一個驚歎號。讓泱泱中國從這樣一麵鏡子上重新審視自己。古人說: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今天,我們以日本為鏡。也許有人不齒,也許有人怨恨。但是在競爭如此慘烈的今天,我們應當為有這樣一麵鏡子而慶幸。昨天,我們已經為這麵鏡子付出高昂的代價。今天,我們應該提早預防。

  ——《鏡中日本》(高考作文)

  5. 乾坤之中,該有多少人能夠在如此的漫長曆程中靜穆而平和地等待,安然而堅定地守望自己的堅持?

  在狂風暴雨中,我們搖曳了,動搖了;

  在金錢名利前,我們迷失了,狂妄了;

  在靜默等待裏,我們灰心了,絕望了;

  在漫長守望中,我們哭泣了,放手了。

  ——《我的跨越了千年的鏡子》(高考作文)

  6. 曆史的長河,浪奔,浪流。

  當時間之水衝刷走泥沙之後,留下的便是耀眼的金子。屈原、蘇武、李白、杜甫、嶽飛、戚繼光、史可法、毛澤東、周恩來……一串閃光的名字。當我們把目光投向曆史的時候,我們便會感到自豪和崇高。偉大的國家誕生了偉大的人物,偉大的人物光耀了偉大的國家。偉人們的修為和情懷,使我們為自己的“小我”而無地自容。火熱的年代、青春的年華、“以天下為己任”的抱負,都鞭策著我們必須用滿腔的熱情和滿腹的才華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而貢獻力量。然而,“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裏;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我們必須一步一個腳印、踏踏實實地走好每一步,用知識武裝自己,當祖國需要我們的時候,我們才能夠挺身而出,擔當大任。

  今天就是明天的曆史。今天的我們在明天是沙子還是金子,取決於我們對今天是荒廢還是珍惜。

  ——《感悟窗外的世界》(學生習作)

  高考T台

  選擇下麵所列的一個人物或文學形象作為話題,自選角度,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作文。

  人 物:孔子 蘇軾 曾國藩 魯迅 史蒂芬·霍金

  文學形象:曹操 宋江 薛寶釵 冬妮婭 桑提亞哥

  ——2004年福建高考作文題

  優秀作文一:

  風雨任平生

  福建一考生 他的多情造就了他的豪放,他的豪放造就了他的豁達,他的豁達造就了他的風雨無阻、“風雨任平生”的一生。他就是作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蘇東坡。

  蘇軾一生風雨,一生坎坷,然而,無論他走到哪裏,他的名字都會響徹在那裏的天空中,響徹在那裏的人們的心坎上,他的“一蓑風雨任平生”道盡了千古的真理。讓人懂得用開朗、寬容、豁達的心去麵對身邊的人,身邊的事和物;讓人知道用感激、豁達的心境去挑戰我們的人生。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了多少英雄豪傑。我們的蘇軾站在曾經是三國人物競風流的赤壁麵前,像一關東大漢,手持鐵板,大聲高呼“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這是他曆經風雨後的坦然,這是他真情的告白。他知道在有生之年用美酒來麵對如畫的江山,如夢的人生。

  古人說“上有天堂,下有蘇杭。”美麗的西湖承載了多少中國文人的夢,蘇軾雖被貶至此,然而他沒有悲愴,沒有憤憤不平,而是“風雨任平生”。他懂得了“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簡單的道理。於是,一道蘇堤便橫臥西湖。他要讓西湖淹沒他所有的痛苦,所有的憂傷。

  “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常做嶺南人。”這是蘇軾被貶至天涯海角的海南所作的詩。他用荔枝的甜美洗去了官場的汙垢,他寧願一輩子做一個普通的嶺南人,每天嚐盡甜美的荔枝。你看,這是一個何等豁達的心境。官場的風雨、生活的風雨均無法阻擋他心靈的前行。他要讓他的一生過得甜美、豁達。

  《明月幾時有》一詞道盡了蘇軾在外想家人的心境。“不知天上宮闕,今昔是何年……”然而,他也沒有因此悲傷歎息,對生活失去勇氣,失去信心。他讓天上的明月傳達自己對在千裏之外的故人、家人的思念。一句“但願人長久,千裏共嬋娟”不僅讓他的風雨的一生得以升華,而且撫慰了多少中國人思鄉思人的心靈。這個時候,他把其豁達的心交給了飽懷思念之情的人們。他要告訴他們——生活的風雨摧不倒我們,我們同在。

  風雨的一生,豁達的一生,美麗的一生,多情的一生。

  蘇軾,永垂不朽。

  總評:

  這是一篇才華橫溢的考場佳作。作者思路清晰,文采飛揚,以敏捷有致的文筆,講述了豪放派大詩人蘇東坡在遭貶時,心胸豁達,仍然兢兢業業為民辦實事;在受排擠時,依然坦然大度,寫下許多優秀詩篇……善用修辭是本文一大特色,開篇就用一串“造就了”的“頂真”句,氣勢非凡。文中對比、對偶、排比、比喻、擬人等等,比比皆是,使文章生動形象,增強了氣勢和感染力。

  優秀作文二:

  照海倚天

  福建一考生 曆史被時光悄悄地掩埋,當我們回首時,已了無痕跡。然而,當我們真正回首去聆聽和撫摸這封塵的記憶時,卻總有一串串的姓名在大漠中突兀,回蕩。

  往事如煙,似水流年,卻帶不走這一熟悉的名字,一個為人所倚賴,為人所唾棄,為人所敬佩,為人所鄙薄的名字——曾國藩。

  數峰無語立斜陽,也許曾國藩本人留給後人的,也是一塊默默的無字碑。一個年少時就才學出眾的天才,一個二十多歲就考取進士的少儒,一個當清政府在太平天國打擊下內憂外患、風雨飄搖之時挺身救駕的勇者。他曾在官場上春風得意,官至極品,也曾飽受傾軋,鬱居鄉裏;他曾在戰場上帶甲百萬,揮斥方遒,也曾一敗塗地,差點投水自盡。這截然不同的經曆,也許正是他一生兩種截然不同的性格融合在一起的折射吧。

  內聖外王,不錯,這正是曾國藩一生孜孜以求的人生境界。翻開《曾國藩家書》,翻開《冰鑒》,翻開屬於曾國藩內心的那一頁,我為之而震驚,這難道就是揚名政壇,決戰沙場,堅韌果斷的清廷柱石?不!不像啊!濕潤雋永的文辭,語重心長的告誡,誠摯由衷的認錯,一派慈和,一派忍讓,更有一份曹植的“烈士多悲心”。我不由驚歎,不由折服,我不由反思。曆覽前賢,有秦皇漢武的風騷,有唐宗宋祖的文采,有一代天驕成吉思汗的彎弓和大雕。可又有誰,能像內聖外王的曾文正一樣,為官則清正無私,舉賢若渴;為將則機智沉穩,步步為營,奇正相佐;為儒則謙和內斂,毫無文人的狂傲之氣;為父為兄則嚴於律親,不使一人得道,雞犬升天。曾國藩是一個永遠無法讀明白的人,是一個文人,是一位儒將,是一個好官。也許隻有毛澤東主席的評價最中肯:“曾國藩是地主階級裏最厲害的人物”。

  無可奈何花落去。畢竟人無完人,安慶城破,大辟三日;天京陷落,大辟十日;投靠外國……這些是事實,不知是有意,還是不得已?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複回,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流年似水,時光如電般過去,也許隻有曆史,才能讓“無字碑頭鐫字滿”,也許隻有曆史,才能最好地詮釋曾國藩在天京城破、黃袍欲加身之時寫盡平生心境的一句話:倚天照海花無數,流水高山心自知。

  總評:

  這篇作文成功之處就在於“創新”:

  思維新——考生大膽提出曾國藩是一位“為人所倚賴,為人所唾棄,為人所敬佩,為人所鄙薄的”文人、儒將、好官,並用具體的事實加以論證,令人耳目一新,給人以啟迪。

  筆法新——文章融敘事、議論、抒情於一體,材料生動精彩,角度奇特獨到,筆端飽蘸悲愴的曆史滄桑,並融進自己的情感。在一層層的剖析說理中,讓人對曆史人物曾國藩有個較全麵的立體的認識。

  語言新——全文洋溢著深沉的文化底蘊,多處的描述充滿了詩情畫意。語言清新簡潔,文筆優美,整句與散句交錯有致,給人語言藝術上美的享受!

  高考模擬

  閱讀下麵的材料,根據要求作文。

  如今的北京城裏,一個叫華新民的法籍華裔女作家分外引人注目。據說在每一幢四合院即將被拆除時,第一個攔在推土機前麵拍照的人肯定是她。她舉辦了一個“留住四合院——北京之魂攝影展”,讓很多人看到了身邊正在消失的曆史。

  四川閬中皮影藝人王文坤曾受邀參加維也納藝術節,他“雙手舞動百萬兵”的絕技在歐洲引起轟動。老人上世紀末在寂寞中死去,其獨自一人吹拉彈唱並表演皮影戲的絕活從此失傳。

  陝西西安郊區的“東倉古樂”,是自唐流傳下來的音樂,其采用的樂器多用唐朝的古樂器,在中國樂器中獨一無二。前幾年,尚有一批70多歲的老人能演奏,如今,這一切永遠告別了曆史舞台……

  中國正經曆從農耕文明到現代工業文明的轉型,農耕文明架構下原有的一切文化都在迅速瓦解、消失、渙散、泯滅。

  閱讀上麵材料,請你就這種現象選擇一個側麵或一個角度,寫一篇文章,談談你的看法,立意自定,文體自選,題目自擬,不少於800字。

  “提示” 題目要求我們關注身邊的現實生活,關注它們的變化和發展,思考其中的道理或原因。可以從四個角度去立意。一是從保護傳統文化的必要性的角度談:現代文明發展的同時,不能丟棄傳統文化。二是從如何保護傳統文化的角度展開: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讓傳統文化在現代社會煥發出新的生命。三是從分析造成現狀的原因的角度去思考:這種局麵是經濟杠杆作用下漠視文化構建,盲目趨時的浮躁心理的反映。四是從有些文化藝術失傳的角度分析:不要等失去後才感歎,才補救,才懂得珍惜。

  思維魔方

  材料:

  《新安晚報》報道:“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唐朝著名詩人劉禹錫任和州刺史(今安徽省和縣曆陽鎮)時的住所,因為他的這首《陋室銘》一舉成名。最近,和縣計劃在陋室園裏新增“金經台”、“鴻儒閣”、“山水樓台”、“草色亭”等多處人造景觀樓閣。屆時陋室園將擴建到100畝,這項工程整個投資將達數千萬元。

  分析:

  安徽和縣將投入數千萬元,將已顯得陳舊的劉禹錫陋室整體擴容改造,打造成全新的“陋室園”,這一做法,可以引起我們許多思考。首先,從陋室特點的角度或陋室三次變遷史思考,“陋室”的特點就是簡陋,原本的“陋室”經過豪華包裝必然失去它的原有風格。“陋室”曆經千年保留至今的確需要修繕,但無論怎樣修補,都應當保留其原有的格局才名符其實。麵積增大了,外表氣派了,那還是原來的“陋室”嗎?保持陋室的樸實簡陋本色最好,將原本的“陋室”改建後成為“不陋之室”,將會失去它本來的警示意義,所以,改造後影響陋室曆史原貌特色是不可取的。其次,從道德角度想想,投入的巨額資金如果投放到民生領域或教育上,將產生更大作用;而打著弘揚傳統文化的旗號,花大錢狂熱地大造文物,打造文化贗品,是違背“民生”“民意”的。其三,從科學利民或從經濟角度想想,改造是對文化的合理性開發,是可行的。一個地方能找到有自己特色的東西、稀缺的資源進行規劃包裝、謀求發展,應該是十分可取的。文化遺產既是供觀賞的景觀,還應該是改善人們生活的手段。不難想象,和縣要是規劃得好、借題發揮得好,把陋室項目建設得好,和縣與陋室的知名度會大幅提高,遊客也會絡繹不絕,那麽,在千年之後的今天,劉禹錫依然不愧是為當地後人造福的一條“龍”。其四,從改造本身看,隻要是能帶動當地文化與經濟發展,能帶動百姓生存環境提升的,隻要在保持文化內涵不被破壞的前提下,把陋室的整體品牌做大、做強,甚至組建一個“陋室”文化股份公司,借殼上市,融來更多的資金把陋室文化與整個和縣城融為一體,又有何妨呢?其五,從人們對和縣陋室改造一事的過敏反應,甚至是十分偏激的質疑來看,說明了現在的人們對政府部門提出的一些花納稅人的錢進行的建設項目,有著很高的關注度和警覺性。他們關注這些項目是否經過科學論證、百姓聽證,是否能給民眾以福祉,是否會搞成誇大其詞的政績項目、花瓶工程,等等。

  魯迅做廣告

  魯迅曾經做過廣告,都是關於圖書出版的。這些廣告詞寫得都很實在,譬如1936年為三閑書屋(這是魯迅自費印書的一個名義)出版《死魂靈百圖》寫的廣告,先介紹原作的特色和印本的“紙墨皆良”,接下來寫道:

  讀者於讀(《死魂靈》)譯本時,並翻此冊,則果戈理時代的俄國中流社會情狀,曆曆如在目前,介紹名作及如此多數的插圖,在中國實為空前之舉。但隻印一千本,且難再版,主意非在牟利,定價竭力從廉。精裝本所用紙張極佳,故貴至一倍,且有一百五十本發售,是特供圖書館和佳本愛好者庋藏的,訂購似乎尤應從速也。

  文中沒有一句誇大其詞的話,實實在在,謙虛之至,完全是魯迅的作風。當然,他的廣告詞也有寫得比較噱頭的,如三十年代初題作《三閑書屋印行文藝書籍》的一份廣告,開頭寫道:

  敝書屋因為對於現在出版界的墮落和滑頭,有些不滿足,所以仗了三個有閑,一千資本,來認真介紹誠實的譯作,有益的畫本,貨真價實,童叟無欺。寧可折本關門,決不偷工減料。買主拿出錢來,拿了書去,沒有意外的獎品,沒有特別的花頭,然而也不至於歸根結蒂的上當。編輯並無名人掛名,不講耍玩意兒的。

  這裏對於買東西有獎、名人掛空名等現象作了絕妙的諷刺。可笑的是這些“玩意兒”現在正方興未艾、極其時髦呢!

  §§慢慢走,欣賞啊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