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小學生來說,合理營養的意義尤為重大。一旦錯過了這一重要時期,將會給小學生的身體發育和健康成長造成不可彌補的損失。研究發現,小學生在飲食方麵存在下列五大誤區。
一、“垃圾食品”偏高
世界衛生組織(WHO)公布的全球十大垃圾食物有:油炸類食品;醃製類食品;加工類肉食品(肉幹、肉鬆、香腸等);餅幹類食品(不含低溫烘烤和全麥餅幹);汽水可樂類食品;方便類食品(主要指方便麵和膨化食品);罐頭類食品(包括魚肉類和水果類);話梅蜜餞類食品(果脯);冷凍甜品類食品(冰淇淋、冰棒和各種雪糕);燒烤類食品。
二、鍾情“洋快餐”
調查發現,有許多小學生認為洋快餐“好吃”,這是洋快餐最富吸引力的一點;有的是認為小朋友都去吃,我也要去;有的看重餐廳送出的玩具和禮物。雖然很多小學生都知道洋快餐的營養成分並不合理,但還是對此鍾愛有加。
三、早餐忽視,午餐湊合,晚餐過盛
調查顯示,小學生的早餐容易被忽視或遺漏。此外,午餐湊合、晚餐過盛的問題也很突出,導致小學生飲食混亂,惡性循環。
四、情緒化進餐
一是父母在吃飯的時候喜歡發泄情緒,教育和批評孩子。二是溺愛孩子,喜歡吃的大吃特吃,不喜歡吃的一點不吃。三是在情緒不好時,大吃一通或不吃東西。四是進食情緒環境不佳。
情緒化進餐對孩子影響很大,往往會打亂一日三餐的正常秩序,並反過來助長了漏餐的惡習,影響孩子的人格發展。父母在進餐時間批評和指責孩子,往往會使孩子精神緊張,已經興奮起來的消化腺也會受到抑製,使味覺神經係統的敏感度降低,消化液分泌大大減少,食欲降低,食物難以充分消化、吸收,造成消化不良,甚至會出現惡心、嘔吐等一係列消化功能紊亂的症狀。久而久之,很容易患上胃病或使原有的胃病加重。此外,父母的不良刺激還有可能在孩子身上形成不良條件反射,一到吃飯,孩子在飯桌上便如坐針氈,備受壓抑和困擾,精神特別緊張,對吃飯產生習慣性的恐懼,久而久之,可能出現厭食,並有可能誘發孩子心理上的疾病。
五、普遍進餐速度過快
隨著社會現代化進程的加劇,城市生活節奏越來越快,不僅成年人忙忙碌碌,連孩子們吃飯也在趕時間。同時父母與孩子在一起吃飯的時間也越來越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