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五、遊藝娛樂習俗中的羊

遊藝娛樂習俗與人們的物質生活、精神生活都有著密切關係,有些甚至就是現實生活的反映。從與羊有關的民間遊藝娛樂習俗中我們可以看出這一點。

(一)叼羊

叼羊是哈薩克、柯爾克孜、塔吉克和維吾爾等族傳統的民間體育遊戲,表現騎手的勇敢和嫻熟的馬術。清王樹彫《新疆禮俗誌》中對叼羊比賽有記載:“叨羊者,倖羊悽於地,群年少子弟飛騎拾之,瘉諸馬上,彼此馳逐相攘奪,支解血肉,赫然梱落,眾人隨之以攫一棄,致親友為吉祥喜事,受者亦必厚報之。”現在流行的叨羊比賽一般有兩種形式:第一種是將一隻割去頭、蹄、內髒的山羊置於馬背上,由一名身強力壯的騎士策該馬飛馳,其他人則騎馬追趕。以奪得羊隻並將羊送到指定地點的人為比賽的勝者;其二,將山羊放置地上,若幹參加比賽者騎馬飛奔從地上拾羊。騎手們你爭我奪,各不相讓,羊一會兒在這位騎手手中,一會兒又到了另一位騎手的馬背上,賽場上呈現出十分激動人心的情景。旁觀者也都被這激烈的場麵感染了,高聲為賽手們呐喊助威。最後得到山羊並放到指定地點的人為勝者。有的地方不是這種單騎式叼羊賽,而是兩隊之間比賽。參賽雙方人數相等,騎馬立於起點,當裁判發令後,兩隊迅速騎馬搶奪。得羊一方在掩護配合下將羊帶到終點為勝。按習俗,要將羊當場烤熟,請眾騎手分享。

叼羊多在節慶時舉行。塔吉克族在春節時舉行叼羊、騎馬、摔跤比賽。哈薩克、柯爾克孜在古爾邦節、“那吾魯孜節”即辭舊迎新的節日舉行叼羊比賽。錫伯族農曆四月十八有娘娘會,屆時有叼羊等活動,以紀念錫伯族西遷戍邊。另外在結婚等盛大、隆重的喜慶儀式上,人們也要進行叼羊比賽,以增加歡樂的氣氛。

(二)馬虎咬羊·抓羊

山東膠東一帶民間有一種“馬虎咬羊”的兒童集體遊戲。所謂“馬虎”即狼,膠東方言稱狼為馬虎。《萊陽縣誌》:“群兒擇廣場,手攜作環,一兒為羊,環者護之。一兒為狼,乘間逐羊。狼每衝突出入,環節捶擊,謂之馬虎咬羊。”

青海互助土族自治縣民間也有類似的兒童遊戲,稱為“合尼瓦日”,意為“抓羊”。玩時,一人扮成狼;另一人扮成牧羊人;其他人則都為羊,緊跟在牧羊人後麵,一人抓住另一人的腰帶或衣後襟。狼要吃羊,牧羊人則張開雙臂靈活機智地擋住狼,努力保護後麵的羊不被狼捉住。而羊都緊跟牧羊人右拐右彎、前衝後退、左右轉圈,以避開狼的襲擊。被狼抓住的羊不能再參加這輪遊戲。羊全部被狼捉住,遊戲才算結束。當然,也有的牧羊人非常會保護他的羊,使狼難以下手。整個遊戲活潑激烈,深受孩子們的喜愛。

“馬虎咬羊”與“抓羊”雖隻是以羊命名的兒童遊戲,但反映的實際上是人們牧羊生活中遇到的某種真實情景。

(三)罕越——趕羊走

相傳土族在首領的率領下從大本營裏趕出羊等牲畜,向外擴大草場,擴張勢力範圍,遷徙爭霸。這種畜牧生活內容後來被人們用一種遊戲表現了出來:罕越,意為“帝王走”或“首領走”。這是一種棋類遊戲,根據其遊戲的方法,實際亦可稱為“趕羊走”,流行於青海土族地區。弈棋方法是:在地上畫一正方形,內再用線分割成三角形、小正方形等,四人對弈,每人占正方形一邊,各下棋子九枚,棋子被稱為“羊”。目的就是以自己的“羊”占據其他三方的地盤,並吃掉其他三方的“羊”。弈此棋不受時間限製,多在勞動間隙或農閑時弈之。

柯爾克孜語的“奧爾多”即“搶占皇宮”的遊戲也帶有畜牧生活的印跡。遊戲時用木棍在地上畫一直徑約6-7米的圓圈,中放羊胛骨若幹,骨上放一銀幣代表可汗。分兩隊參加,每隊5-7人。老年人作裁判,雙方隊長從圈內各撿一羊胛骨,裁判向上扔後以羊胛骨立地的隊先開始。雙方輪流用牛羊角製成的小方塊自遠處擊圈內的羊胛骨,先將羊胛骨全擊出圓圈的隊為勝方。這個遊戲表達的也是人們希望草場擴大、畜群增加的理想。

(四)嘎什哈——玩羊拐

“嘎什哈”為滿語音譯,是一種用羊(也可用豬、牛、麅子、獐、鹿等動物的)膝蓋骨做成的傳統遊戲器具,俗稱“玩羊拐”。“玩羊拐”是流行於我國東北、北方地區蒙古、滿、達斡爾族中的一種傳統遊戲,玩者多為兒童和婦女,玩法頗多,大致有“彈”和“抓”兩種。所謂“彈”就是先將嘎什哈平均分給遊戲者,再按約定每人拿出相同數目的嘎什哈合在一起,第一人將合起來的嘎什哈擲散,然後將其中一個彈向另一個形狀相同者,若彈中,則取其中一個歸己,彈時不得碰撞其他散落地上的嘎什哈。若彈不中,則由其他人依次擲彈,以彈中最多者為勝。所謂“抓”,就是將嘎什哈散開後,按其四種不同形狀依次“抓分”,如先抓背麵,就將羊拐散開,然後用手抓呈現背麵者,一次至少抓兩個。如此重複,並計分,抓到一定分數後,再抓另一麵。玩時,用一隻手抓著四五隻羊拐,將其中一隻拋向空中,同時將手中的其他羊拐散開,再接住已落下的羊拐。然後看散開的羊拐是否有兩個以上的形狀為要求抓的形狀,若有,則將手中的羊拐拋起,然後迅速抓起形狀相同者,並接住拋起的這隻;若沒有或隻有一個,則須將其他的一兩隻翻成這種形狀再抓,而拋—翻—抓—接應在一瞬間同時完成,而且抓時不能碰著其他的。抓嘎什哈要求動作準確、迅速。如果出現失誤,則由另一個人玩。

玩羊拐是蒙古族、滿族婦女兒童喜歡的一種遊戲,特別是新年守歲時,以玩此遊戲為樂。這種遊戲也在北方漢族兒童中流行。20世紀五六十年代出生的北京女孩子大多都玩過這種遊戲。

(五)羊角鼓

羊角鼓是滿、漢等族的民間舞蹈,通常是舞者左手持鼓,右手握鼓鞭,邊打邊舞或邊唱。流行於北京、甘肅、寧夏、陝西等地。因鼓是用羊皮繃裱,亦稱“羊皮鼓”。有的地方稱“臘鼓”、“長鼓”、“單鼓”、“太平鼓”等。起源很早,唐時已有,明代很流行。《帝京景物略·花市》雲:“童子捶鼓,傍夕向曉,曰太平鼓。”程先甲《遊隴叢記》卷二:“正月初,蘭州城內有腰係鼓遍行街巷,且行且擊,其聲震人,謂之羊角鼓。據地方人雲:‘甘地寒氣閉塞,春初非擊此鼓則地氣不融和、歲必不熟……’。”可見敲羊角鼓除了娛樂外,還有祈福祝禱的含義。通常在新年花會、社火中演出。有傳統的舞步和隊形,分拉抽屈、穿胡同、單蝴蝶、對蝴蝶等幾十種打法。北京太平鼓演出者一般為女童或鄉婦,打鼓時伴有《太平年》歌唱。蘭州羊角鼓表演者則多為男性,擊時龍騰虎躍、花樣繁多,鼓聲震天,異常雄壯。

(六)唱羊

青海互助土族自治縣的土族有在喜慶節日演唱“合尼”的習俗。“合尼”是土族語音譯,意為“羊”,是土族民間長篇敘事歌曲。歌詞內容都是關於羊的,如綿羊的生育、生長、習性特點,綿羊被宰後如何肢解,又如何一一獻給眾神和貴客等等,還涉及地形物產及農牧業等多方麵知識。歌詞運用了生動的比喻,詼諧幽默,唱時采用一唱一和的形式。土族歌手以演唱“合尼”為榮,人們把唱“合尼”的人稱為“合尼其”,意思是“羊”唱把式。
更多

編輯推薦

1大羅金仙在星際
2屍人
3墨龍變
4洪荒青蓮聖卷
5八神異界遊
6鬥神狂飆
7全係修真大法師
8近戰召喚師
9魔法通行證
10逆龍道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獸戰天下

    作者:胡不歸  

    工具百科 【已完結】

    一個野獸橫行,掠食者和獵物以無窮的手法演出變化多端的二重奏或多重奏的欲望世界。一個從小被恐怖組織訓練成殺人機器,為了自由從而不得不戰鬥及殺戮的冷血殺手。就是關於這個堅忍冷酷,但不失血性的勇悍男兒...

  • 幻神

    作者:雲天空  

    工具百科 【已完結】

    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大聖獸的名字,想必大家已經耳熟能詳了,可是有誰知道,四大聖獸到底為什麽會成為僅次與神的存在?他們是經過怎樣的努力,最終成為聖獸的?他們各自擁有著什麽樣的神奇本領呢?有誰...

  • 活金

    作者:逐沒  

    工具百科 【已完結】

    靈脈為生命之脈,為免靈脈不被破壞也就有了‘護靈人’。林寶駒的先祖是‘護靈人’中的奇才,擁有逆天造勢的才能,曾強行降伏金馬,讓金馬成為白馬山的靈脈之主,用來守護靈脈。白馬吸水,養活一方。靈脈若散,...

  • 傳奇之縱橫瑪法

    作者:星星辰  

    工具百科 【已完結】

    在網吧裏激戰了三天三夜的星辰,終於完成了統一沙巴克的偉大霸業,但是由於勞累過渡,居然暈倒在地。當他醒來後,卻發現自己來到了一個神秘奇妙的世界,而這個世界赫然是他所玩的傳奇遊戲裏的瑪法世界,這究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