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一、羊與飲食文化

人類對羊的了解是從“食其肉,寢其皮”開始的。當先民把第一口羊肉送進口中,那肥美的味道深深吸引了他們時,當寒冷的季節來到,而一塊羊皮為他們擋住刺骨的北風時,他們的心裏充滿了喜悅及對羊的感激。隨著羊對人類衣食需要的滿足,羊才開始了從人類的物質生活到人類的精神生活的滲透,羊被人們圖騰化、神化,並被賦予許多具有人文色彩的意義。當我們談論羊文化時,應該明白羊的物質功用對整個羊文化的產生、發展、流播所起的巨大作用。

羊肉及羊皮毛的作用是羊在物質生活方麵對人類的最大貢獻,即使是現在,羊肉及羊皮毛仍在為人們所用,並在人們的生活中占據著重要位置。除此之外,羊在古代還被用來馱物、拉車,有些地區、民族還以羊做孩子們的騎乘。

(一)食羊雜俎

1.羊,饈也

動物一直是人們賴以生存的主要的食物。在對從北京人到舊石器時代晚期一些遺址的挖掘中,人們發現,這個時期的許多原始遺址上都有數以噸計的動物骨骼,種類有野馬、羚羊、大角鹿等20多種,以野馬、羚羊為最多。食用方法有用火以前的茹毛飲血,也有用火後的燔食。

新石器時代,隨著原始農業和畜牧業的出現,人們食用的動物集中在羊、豬、牛、馬、狗等類上,食法有燔、烤、燒等。

夏商時代,羊更是成為人們主要的肉食類動物。甲骨卜辭中許多和“食”有關的字從“羊”,如“善(膳)”、“羞(饈)”、“羨”等,而且這些字都是有褒義色彩。比如“羞”,本意為用手拿羊進獻,《說文》:“羞,進獻也。從羊,羊所進也。”進獻的東西當然是好的、味美可口的。後來“羞”引申為一切可口、精美的食物。《周禮·天官·膳夫》:“膳夫掌王之食飲膳羞。”鄭玄注曰:“羞,有滋味者。”“珍羞(饈)”後來成了所有珍貴而美味食物的代名詞。從“羞”的本義我們可以知道那個時代人們對羊作為食物的喜愛,而“饈”的引申也正是人們這種認識的反映。再比如“箇”(羨)所從之“泜”在甲骨文中是一個人流口水的樣子:《說文》:“泜,慕欲口液也。從欠從水。”它是“垂涎”、“流涎”之“涎”字的原始象形字。所以有古人認為,“箇”的本義是垂涎羊肉之意。正因為如此,才有許慎等人將“美”的本義解釋為與食羊有關——羊大則味美。

夏商時代留給我們的關於食羊內容的遺存並不很多,但從這些古文字中我們卻可以了解許多那個時代的飲食習俗,包括人們對羊作為食物的認識。

2.周八珍用羊

周時,我國的飲食文化進入了一個繁盛時期。人們越來越重視食物的精細加工,並注意各種食物的搭配、調味,創立了多種烹飪方法。而在周人的食物中,羊是重要的一種。

周有八種珍貴的食品,名為“八珍”。《周禮·天官·膳夫》雲:“珍用八物。”鄭玄注曰:“謂淳熬,淳母,炮豚,炮牂,搗珍,漬,熬,肝梡也。”其中的“炮牂”就是燒烤母羊。《禮記·內則》記錄了“炮牂”之法,其精與細,令人歎為觀止。名為“炮牂”,實際也用到煎、燉、熬等多種方法。另外,“八珍”中之“搗珍”也須用羊肉。《禮記·內則》:“搗珍,取牛羊麋鹿梂之肉必肱……”周八珍既是八種食品名,也是八種烹飪方法,除炮、搗外,漬、熬等法也可施之於羊。

那時人們已經懂得,食羊、牛、豕、犬等肉類時應與一定的植物、穀類搭配。

《周禮·天官·食醫》雲:“凡會膳食之宜,牛宜毬,羊宜黍,豕宜稷,犬宜粱,雁宜麥,魚宜淒。”幾種肉類各有所宜的植物,而食羊時應與黍類植物搭配為宜。不僅如此,《周禮·天官·庖人》還列出了春夏秋冬四個季節所宜的食物及應該用的配料,春天宜食羔羊乳豬,食時可配牛油,所謂“春行羔豚,膳膏香。”冬天食鮮魚肥雁時,若用羊油調配,則其味更佳,所謂“冬行鮮羽膳膏淚。”《禮記·內則》總結出了如何辨別劣質羊肉的經驗:“羊冷毛而肉淚”,意思是毛稀而打結的羊,其肉有膻味。

前文已言,牛、羊、豕等動物不僅是人們的肉食來源,而且是古代人們祭祀宗廟、供奉神靈的犧牲。周時祭祀有“太牢”、“少牢”、“三牲”、“五牲”之禮,祭祀完畢,根據有關史料,犧牲是可以供人食用的。《周禮·天官·宰夫》雲:“凡朝覲會同賓客,以牢禮之法掌其牢禮。”《周禮。地官·牛人》雲:“凡賓客之事,共其牢禮積膳之牛。”那麽“牢禮”是什麽呢?根據《周禮》之注與正義,所謂“牢禮”就是用牛羊豕三牲宴飲賓客之禮,因牛羊豕為牲牢,故名“牢禮”。《詩·小雅·楚茨》描寫的就是祭祀及人們祭祀後共享牢禮的情景。祭祀前,人們容止有度,氣氛敬肅,所謂“濟濟蹌蹌”是也,一些人在準備祭品:“箄爾牛羊,以往烝嚐。或剝或亨,或肆或將。”對於祭祀的牛羊,“神嗜飲食”,以至於“神具醉止”。祭祀完畢,樂器齊奏,人們安享祭後之肴:“樂具入奏,以綏後祿。爾浄既將,莫愁具慶,既爨既飽……”

3.一杯羊羹亡國

羊羹大概是春秋戰國時一道象征榮譽、地位的名貴之菜,曆史上著名的“一杯羊羹亡國”的典故即出於此時。《戰國策·中山策》載,中山國國君大宴賓客,司馬子期在座。席間中山君為賓客們分食羊羹,而“羊羹不遍”,司馬子期沒有得到。一怒之下他跑到楚國,勸說楚王伐中山。中山君倉皇逃亡。路上有二人持劍提戈緊隨其後,中山君回頭詢問,二人答曰:昔日我們的父親饑餓將死之時,您贈與其一盆飯救了他。父親臨去世前告訴我們,中山君您若有事,讓我們必為您效死。現在您處於危難之中,我們特來效死。中山君聽後喟然歎曰:“吾以一杯羊羹亡國,以一壺琍得士二人。”

無獨有偶,春秋時宋國也發生了羊斟因沒有得到羊肉而臨陣倒戈、致使宋國大敗的事。《左傳·宣公二年》、《史記·宋世家》等史書均有載:鄭伐宋,宋華元、樂呂禦之。羊斟為華元禦。華元殺羊以饗士而不及斟。將戰,斟曰:“疇昔之羊,子為政;今日之禦,我為政。”馳入鄭師,宋遂敗。

從這兩件事可以看出,羊肉在春秋時是比較名貴的菜肴,帝王舉行的盛大國宴上有之,將軍所排的慶功酒會上有之,而正因其名貴,參加宴會者並非人人有份,所以才有司馬子期、羊斟因沒有分得羊羹、羊肉而投奔他國的事。這也可證明羊食品在當時的確是某種地位的象征。

羊雖名貴,但集市上也有賣。因為人人喜歡羊肉,故有些商販就使用欺詐手段,以謀取高額利潤。漢劉向《新序》中記載了春秋時魯國某些商人的不法行為:“魯有沈猶者,旦飲羊飽之,以欺市人。魯氏有鬻牛馬者,善豫賈同價……”意思是:魯國有個叫沈猶的人,總是通過每天早上給羊喝很多很多水來增加羊的重量,欺騙市人;魯氏賣牛馬的人,則聯合其他牛馬商販共同抬高價格。然而,當“孔子將為司寇,沈猶氏不敢朝飲其羊,魯氏之鬻牛馬者不豫賈。”

從一些考古發現看,春秋時列國權貴們還使用脯臘藏法(將牛羊豕製成肉幹)、井藏法、冰藏法保存食物。如河北易縣燕下都的宮殿區內,兩座房基中有三眼井,井中有牛、羊、雞等食品。此外,楚都紀南城、韓都新鄭、秦都雍城宮殿區也都發現有深井,並從井中出土了牛羊豕雞等動物骨骼。

4.烹羊晅羔,鬥酒自勞

秦漢時期人們的肉食以牛、羊、豬為主。《史記·貨殖列傳》中說有一個賣“胃脯”的濁氏,因賣“胃脯”而家累千金,出入連騎,甚至富比王侯。而他所賣的“胃脯”就是用羊胃佐以五味調料後製成的醬肉。

漢時羊肉食法更加多樣。漢馬王堆出土的遣策中記有羊脤羹、羊逢羹等羹湯名,還有羊膾,即將羊肉細切成膾後生食。烤羊肉串漢時已有了,人們將羊肉上塗抹薑椒鹽豉等調料後,串在釺子上進行燒烤,肉香誘人,別具滋味。《漢代畫像全集》初集中有兩幅畫像石描摹了漢代人烤羊肉的情景,其中一幅出自朱鮪墓室。朱鮪是西漢末、東漢初人,從他墓中發現的烤羊肉串畫像應當是漢代生活的真實反映。畫麵中一人頭戴尖頂帽,蹲在火爐旁,一手拿著穿著肉串的釺子舉在火上燒烤,另一隻手拿著一把長方形扇子在呼呼地扇火。另一幅畫像選自孝堂山墓道石刻。畫麵中賓主二人席地坐在火爐兩側,其中一人兩隻手各拿兩根羊肉串在燒烤。在一些摹寫起居、宴飲的漢畫像石上,也常可見到烤肉的場景,可見,烤羊肉串既是人們平時喜歡的食品,也是宴飲時必備的佳肴。

水煮羊肉及燒烤乳羊是漢時田家農夫年節時的食品。司馬遷外孫楊惲在《報孫會宗書》中寫道:“田家作苦,歲時伏臘,烹羊脰羔,鬥酒自勞。”所謂“烹”即用水煮,而“脰”即“炮”,煨烤、燒烤的意思。辛苦勞作了一年的人們,以羊慶賀新年,這個習俗周時已有。《詩·豳風·七月》雲:“九月肅霜,十月滌場,朋酒斯饗,曰殺羔羊……”不過周時“曰殺羔羊”之祭祀意味很濃,而漢時人們所重的是以“烹羊脰羔”犒勞自己。

5.江東何以敵羊酪

魏晉南北朝是我國民族大融合的時期,此間,南北食俗之差異很是明顯。《世說新語·言語》載:“陸機詣王武子,武子前置數斛羊酪,指以示陸曰:‘卿江東何以敵此?’陸雲:‘有千裏訢羹,但未下鹽豉耳。’”王武子問話時的語氣充滿了自豪,可見當時羊酪在北方地區是很有影響的食品。但對江東的陸機來說,羊酪的味道不過像“未下鹽豉”的“訢羹”罷了。“訢”是南方的一種草,也叫釦荷。後來陸遊就此寫詩雲:“南言訢菜似羊酪,北說羊酪如石榴。”可見南北口味之不同,也可見北人對羊酪的喜愛之情。

但是,食羊之俗也逐漸被不慣食羊肉的南方人接受。《世說新語》記載了一件有趣的食羊故事:荊州人羅友久聞白羊肉味美,但從未吃過。他聽說有一個大官桓宣武每餐必有羊,就尋機拜訪之。桓宣武留他吃飯,席上果有白羊肉。羅友狂吃一通後即告辭。桓宣武因而問道:君來會我,意何?羅友並不隱瞞:我為白羊肉而來,既已飽食,就不打擾了。灑脫不羈,真名士也,而食羊之俗開始滲入江南也可窺一斑。

當南方名士初試羊肉之味時,北方名士則以飲酒食羊為樂事。《晉書·王尼傳》載,王尼被征為護軍府軍士,王澄、傅暢、劉輿、裴遐等名士想解除王尼軍職,便牽羊攜酒至護軍府,與王尼炙羊飲酒,醉飽而去。王尼後來果然被護軍免去軍職。

北朝樂府民歌中有一些從側麵表現了當時養羊、食羊的情況。著名的《敕勒歌》中“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給我們描繪了北方草原上牛羊繁盛的景象。而《木蘭辭》中,當木蘭從軍歸來,其弟“磨刀霍霍向牛羊”的情景則說明當時民間養羊、食羊之普遍。

拓跋人建立的北魏更有大啖羊肉之俗。北魏宗室元暉業,“唯事飲啖,一日三羊”。甚至僧人也食羊。據《魏書》載,魏宗室元太興得病,布施資財,稱“散生齋”。齋後,眾僧皆走,有一僧來求齋餘食。元太興戲之曰:齋食已盡,唯有酒肉。不料僧人說酒肉亦可。元太興拿出酒一鬥,羊腳一隻。僧人食盡,猶言未飽。

戰國時有因一杯羊羹而亡國的中山君,而魏時,卻有以羊羹直步青雲的毛修之。《南史·毛修之傳》:“修之嚐為羊羹,薦魏尚書,尚書以為絕味,獻之太武,大悅,以為大官令。”兩種截然不同的結局,然而卻是同樣的緣由:絕美的羊羹。

6.過廳之羊,人自取之

隋唐五代由於經濟繁榮,菜肴的發展也進入了一個重要的、嶄新的階段。烹飪方法明顯增多,有燒、煮、炙、煎、醃、醬、醉、炸、炒、羹、脯、膾等,製法更精,品種及風味多種多樣。隋謝諷的《食經》、唐韋巨源的《燒尾宴食單》中記錄了數十種名饌。

這一時期,羊、牛、豬、狗等仍是菜肴的主要原料,而食羊是當時最普遍的情況。因為唐人愛吃羊肉,故羊肉為肉食之首,人們用羊肉製作了不少名菜,其中最著名的莫過於“過廳羊”了。“過廳羊”是唐代西北地區舉行盛大宴會時的一道佳肴,製法是將整隻羊蒸熟後食之。但蒸羊前,人可以先選擇自己要吃的部位。宴會時,廳下現宰一隻活羊,賓客選羊的部位並係彩錦作記號,整羊蒸熟後,客人們各自認取,蘸調味品下酒,故名“過廳羊”。《燒尾宴食單》上所記之“渾羊歿忽”反映了當時的炙烤技術。其法是:將鵝殺後掏空腹腔,用五味調和好的肉、糯米飯填裝鵝腔。然後宰羊,去五髒,把鵝裝入羊腹中,上火炙燒。熟後,鵝、羊皆味美誘人。據《杜陽雜編》載,同昌公主下嫁時皇帝所賜禦饌“消靈炙”也用羊肉為原料。足見唐時羊肉在食品中的地位。

敦煌民間文學中也有一些反映了當時食羊肉之盛。如《伍子胥變文》中有:“廣殺牛羊,城南宴設,酒有千斛,肉乃萬斤”、“梁王聞吳軍欲至,遂殺牛千頭,烹羊萬口。”

7.食羊亦大快事

《宋會要輯稿》第七二冊雲:“大中祥符三年(1010)四月詔:牛羊司每年棧羊三萬三千口,委監官揀少嫩者棧圈。”所謂“棧羊”就是經肥育後的羊。也就是說僅皇室貴族每年就要消費三萬三千隻肥羊,那麽整個帝國每年所需羊肉量可想而知。

宋室南渡後,雖然國力日衰,但食羊之風不減,而且開始在江南流行。陸遊《老學庵筆記》卷八有一段話:“建炎以來,尚蘇氏(子由)文章,學者翕然從之,而蜀人尤盛。亦有語曰:蘇文熟吃羊肉,蘇文生吃菜釭。”意思是學蘇軾文章,若融會貫通之,則如食羊肉般味美;若生搬硬套之,則如食菜釭般無味。由此可見,在江南,羊肉已逐漸成為肉類的上品。而蘇軾本人也是非常喜歡吃羊肉的。據《澄懷錄》載,蘇軾曾說過:“爛蒸同州羊,灌以杏酪,食以比,不以筋,亦大快事。”

宋時有一種用肥羊肉釀成的酒,名為“羊羔酒”,亦稱“羔兒酒”。《事物紺珠》雲:“羊羔酒出汾州,色白瑩,饒風味。”《本草綱目》記載了宋宣化年間化成殿的羊羔酒方,乃用糯米肥羊肉等,與起同釀,十日釀成,是一種口感極甘滑的酒。文人筆下常出現此酒,蘇軾《二月三日點燈會客》詩:“試開雲夢羔兒酒,快瀉錢塘藥王船。”

8.一餐羊數斤者,常量也

元代的飲食習俗承襲了蒙古族作為遊牧民族喜好肉食的傳統,其中羊肉又是蒙古族最愛吃的肉食。《內蒙古紀要》雲:“羊肉,各地通用,為數極多。”元代忽思慧《飲膳正要》一書所載錄的幾百種宮廷禦膳中,百分之七十以上是以羊肉或羊五髒作為主要原料。這是元宮廷飲食的一大特色,但也能使人想見民間的食羊風氣。

蒙古人常把幹肉或鮮肉同來煮食。手把肉是最普遍、也最可口的一道佳肴:把一隻羊切成大塊置於沸水中去煮,肉裏微帶血絲即撈出,不能煮得太老,吃時一般不加任何調料,人們一手抓肉,一手握刀,邊割邊吃。這正是《蒙旗概觀》中所雲“食肉在半熟略熟之際,即刀割而食。”關於蒙古族的這種傳統食肉方法,明《夷俗記》也有載:“其肉類皆半熟,以半熟者耐饑且養人也。”

蒙古人喜歡吃羊肉,飲馬乳、羊酪,且量很大。《綏遠通誌稿,民族誌·蒙族》雲:“蒙古人食獸肉,飲羊酪,其量之多實可駭。一餐羊數斤者,常量也,多者一晝夜食羊一頭。又能絕食數日不見饑色。一旦就食,則一人兼數人之食。至其一人一日之食料,必羊腿一隻是為常例”《蒙旗概觀》亦雲:“蒙古人之通常之食量頗巨,每日飲茶十數碗,餐肉十數斤,饑甚頗有食全羊之事。”

正因為羊肉是最被蒙古人喜歡的普通肉食,所以,元時“肥羊法酒”是大小宴飲必備之物。“肥羊法酒”即肥羊和合法釀製出售的酒,因為元代法律規定私釀白酒為非法,故以“法酒”相對於“私酒”而言。甚至可以說“肥羊法酒”或“羊羔美酒”成了宴飲、美食的代名詞。關於這點,元代戲劇作品多有表現。無名氏《看錢奴》第一折《混江龍》:“這等人動則是忘人恩,背人義,昧人心,管甚麽敗風俗殺風景傷風化,怎能勾長享著肥羊法酒,異錦的這輕紗。”無名氏《許範叔》第二折《菩薩梁州》:“則我這……吃黃薺的肚腸……我吃不得這法酒肥羊。”元宮大用《範張雞黍》第一折《六麽序》中正未雲:“都是些裝肥羊法酒人皮囤,一個個智無四兩,肉重千斤。”從這些戲劇作品看,“肥羊法酒”也不是一般貧苦人即“吃黃薺”的人所能享用的。

元代詩人許有壬曾作《秋羊》詩讚羊肉之美:

塞上寒風起,庖人急尚供。

戎鹽舂玉碎,肥汙壓花重。

肉淨燕支透,膏凝琥珀濃。

年年神禦殿,頒餕每栘儂。

秋風乍起之時,正是羊最肥美的季節,其脂如玉般潔白,其肉如燕支(草名,可作染紅顏料)般鮮豔、剔透,而其味則如琥珀般濃且香。集人間最美之物於羊一身,而當時人們對羊的喜愛也自在其中。

9.釜中羊胛熟,為客一先嚐

明清兩代,食羊之風也很盛。而元代的飲食習俗,更是對明朝以來的肉食風氣產生影響。據《明會典》載,明朝宮廷宴會有羊肉飯,正旦節也做羊肉飯,而且比豬肉飯高出一等。對使臣、外賓也多用羊肉款待。禮部每年要向各省州府派撥大量牲畜,解送光祿寺,供皇宮朝廷食用,而綿羯羊每年就需10750隻。每年還由上林苑的良牧署選送羊500隻,羊羔2000隻。

滿族也是北方遊牧民族,與蒙古族習俗相近。手扒羊肉為滿族傳統葷菜,滿族入關建立大清國後,手扒羊肉被列入宮廷菜譜,帝後多喜食用。這道菜現在在北方地區仍為人們所喜愛。清末滿族作家誌銳曾有詩雲:“彼妹二八飾明睪,執爨司茶鎮日忙,待得釜中羊胛熟,為客含笑一先嚐。”描繪出一幅清代世井風情圖,從中略可窺得當時食羊之普遍。

10.羊,食之甚補人

羊肉味美,因而從古至今一直為人們所喜愛。人們在食羊的過程中總結出羊性熱的特點,故陰陽五行中,羊屬火,《本草綱目·獸一·羊》亦雲:“羊肉,氣味苦、甘,大熱,無毒。”而羊的這一特性對人身體很有好處,因此,除了食用外,羊肉還有其很高的食療價值。中國傳統醫學很重視食物療法,所謂“藥補不如食補”,羊肉正是一種對人身體大有裨益的食品。關於羊的食療作用,古籍中早有記載。唐孟浩《食療本草》雲:“河西羊最佳,河東羊亦好,若驅至南方,則筋骨勞損,安能補益人。”宋代寇宗曬《本草衍義》也指出:“弔晅羊出陝西、河東,尤狠健,毛最長而厚,入藥最佳。”元太醫、營養專家忽思慧寫的《飲膳正要》一書,對中國傳統的飲食療法進行了進一步總結和發展。書中介紹了94種膳食的性能、對人體的益處及烹調方法。其中以羊肉作原料的就有75種。如羊骨粥可治“虛勞腰膝無力”;羊肉羹具有“治腎虛衰弱腰腳無力”的作用;“八兒不湯”即羊肉湯更是營養價值頗高。蒙古著名醫學家益西班覺所著的《甘露之泉》中也有飲食療法專章,談到羊肉、羊乳對人身體的補益作用。明李時珍《本草綱目》提到一種“乳羊”,說它“食仙茅極肥,無複血肉之分,食之甚補人。”

羊毛、羊角、羊骨、羊內髒、羊乳、羊脂、羊齒、羊屎等也都具有很高的食療及藥用價值。如:羊肝具有明目的作用。唐甄權《藥性論·獸禽蟲魚類·弔羊肝》:“服之明目。”宋時陳師文等著《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中有“秘傳羊肝丸”之藥名,相傳古時有叫崔承元的,其人為內障所苦,夜得所救死囚神靈點化之秘方,內有鮮羊肝,依方服藥數日眼複明,故稱“秘傳羊肝丸”。現亦稱“黃連羊肝丸”、“羊肝丸”等。羊脂主治虛勞羸瘦、肌膚枯憔等症。唐孫思邈:《千金·食治·羊脂》:“生脂:止下痢脫肛,去風毒,婦人產後腹中絞痛。”羊乳有治療身體虛弱、潤心肺、消渴、補氣益神之用。《本草綱目·獸一·羊》:“乳……補寒冷虛乏,潤心肺治消渴,療虛勞、益精氣、補肺腎氣,和小腸氣。”羊不同部位之羊骨,功效有異。頭骨治小兒驚癇;脛骨治牙齒疏活、疼痛;脊骨補腎虛;尾骨明目。羊血具有解毒作用。唐劉恂《嶺表錄異》雲:“野葛毒草也,俗呼胡曼草,誤食之,則用羊血漿解之。”甚至羊胃中之草結——羊胲子也有主治翻胃、噎膈的作用。

(二)食中盛品

自古以來,羊就是人們盤中的美味。千百年形成的一些以羊為原料的菜肴可謂食中名饌、盛品,一直受到人們的喜愛。

1.炮牂

“炮綵”是周八珍之一,即燒烤小母羊。《說文》:“炮,毛炙肉也。”段玉裁注曰:“謂肉不去毛炙之也。”《廣韻·肴韻》:“炮,合毛炙物也,一曰裹物燒。”《禮記·內則》記錄了“炮牂”之法:將小母羊宰殺後,去其內髒,膛內充以棗。編草簾裹羊,外塗濕紅黏土,架在火上燒烤。待所塗黏土幹後,剝去,並用手揉搓羊身體以去其皮、毛。然後再用米粥塗抹,放於油鍋中煎,油必沒羊。煎好後將羊切成小塊放於小鼎中,再將小鼎放入盛有湯水的大鍋中,湯水毋沒鼎,燉之,三天三夜不可滅火。最後調以魚、肉及醋製成的醬,方可食之。

一道菜要用炮、煎、燉等各種烹飪方法,而羊還要經過被裹、被充、被揉、被塗等多次處理,其工序不可謂不複雜。今日“炮牂”,三日後才能吃到,費時不可謂不久。當然,經過這樣精心的烹製後,其味之美也可想見。周人是很講究飲食的。孔子《論語·鄉黨》中有曰:“食不厭精,膾不厭細。”意即食物越精越好,膾吃之肉越細越好。“炮牂”讓我們對周時的飲食習俗有了具體的了解。

2.手抓羊肉

這是蒙古族民間傳統肉食品。做手抓羊肉的羊以在草原上放牧的羯羊最好,因為蒙古人認為,草原上的羊常食野韭、野蔥等,肉味鮮美。宰羊有一定的要求:將羊胸部割開一個約二寸的直口,伸手入內將大動脈掐斷,使血聚於胸腹腔內而不致外流。剝皮,去頭、蹄。帶骨切成大塊放入清水鍋中煮,一般不加任何調料。煮至血水將幹未幹時撈出即可食,方法是一手抓肉,一手持刀割食。手抓羊肉鮮而嫩,且易於消化,是蒙古人待客的佳肴。有客人在座時,食前要先將一條琵琶骨和四條長肋骨放在盤內,敬獻客人。因為琵琶骨在蒙古人心目中是神聖的、有靈性的,可用於占卜。而琵琶骨上的肉也是羊身上最好吃的。

滿族也喜食手抓羊肉,特別是宴客時,手抓羊肉是最好的食品。他們稱之為“手把肉”。清西清《黑龍江外記》:“滿州宴客舊尚手把肉……所謂手把肉,持刀自割而食也。”另外,藏、回、東鄉、撤拉、土、鄂倫春及鄂溫克等族的各種宴會上,手抓羊肉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道菜。

3.扒羊肉

扒羊肉是滿族傳統名菜,清入關後被列為宮廷禦膳。其製作方法是將整塊羊肉洗淨後放入水鍋中,加蔥、薑、花椒等調料少許,小火煮至湯盡,再加入酒、醬油後燉。當汁盡肉熟時起出羊肉,切成長條碼入大碗中,澆上用醬油、蔥、薑、花椒、白糖、酒及雞湯兌成的濃汁,上籠蒸至肉爛,出籠時再滴幾滴香油。特點是:肥而不膩,香味濃鬱。

4.吃全羊

蒙古語為“秀斯”,意即整羊、全羊。一般用肥尾大羯羊製成,是蒙古族重大祭典、喜慶婚宴及招待貴賓時必備的一道菜肴,寓意吉祥、完美。有烤、蒸、煮等製法。烤製可追溯到成吉思汗時代。蒙古士兵行軍途中,在火盆、火塘上支鐵三角架燒整羊為食。蒸製源於元代的“柳蒸羊”。《樸通事·柳蒸羊》:“元代有柳蒸羊,於地作爐三尺,周圍以火燒,令全通赤,用鐵芭盛羊,上用柳枝蓋覆土封,以熟為度。”煮就是將整羊白水下鍋,不加任何佐料。

整羊上桌時,以臥羊姿勢放入一大盤中,羊頭、羊角、羊尾各在其位,嘴巴微微張開,恰似一隻靜靜臥在草地上的活羊一般。食前一般有專門的人誦念祝辭,不同的場合,祝辭的內容和曲調也不同,但都少不了對羊的讚美。《巴林右旗誌》中所記《獻整羊的祝辭》這樣讚道:“是吃草尖長大的嫩羊,羯綿羊肉塊大又味香,向親朋好友誦念著祝辭恭敬獻上;是喝泉水長大的鮮羊,是按禮節擺上的全羊,向赴會的男女老少,按祖先的禮儀奉上。”念完祝辭後,要先割下羊頭,由在場的長輩用羊頭祭獻天地、神靈,然後大家按年齡大小用刀分而割肉進餐。魯不魯乞的《魯不魯乞之東遊記》中記述了他在蒙哥汗宮廷中參加的一次全羊宴會。冰心20世紀30年代的作品《平綏沿線旅行記》也記述了一次“全羊宴”:“某王赴‘全羊宴’,此為蒙俗盛宴。賓主定座後,兩仆人抬捧著一條長方木盤,上盛蒸好的全羊,放在矮桌前,主人先引刀割下羊首羊尾,供於成吉思汗像前。”

5.全羊席

“全羊席”與烤、蒸或煮製全羊不一樣,是以羊肉及羊內髒、五官烹調出近百種不同的菜肴組成一席,一般需用羊數隻。《黑龍江誌稿》載:“最隆重者為全羊筵席,可製為百種,須羊數隻,始成一席。甜席則用炸羊尾,鮮湯則用爛羊頭,小炒則有羊肝、羊腰、羊肚頭,紅燒則有羊肘,幹炸則有羊排,點心則包羊油,清蒸則有羊胎,醃臘有羊臘,盤碟則有羊舌、羊耳,此外不雜他物,味多燔炙。”

還有一種全羊席也是用羊體之物製作,一共有七十六道菜,但每菜卻不以“羊”命名,王迅、蘇赫巴魯的《蒙古族風俗誌》載:“全羊七十六菜,每菜都不露‘羊’字。如以羊眼睛做的菜名叫‘燴鳳髓’,以羊百葉做的菜名叫‘素菊花’,以蹄筋、骨髓合燒的菜名為‘密汁髓筋’;以不同部位的羊肉做成的菜有各種不同的名稱,如‘櫻桃紅腐’、‘清燉百合’、‘酥燒枇杷’、‘鍋燒腐竹’、‘五香蘭肘’等,還有‘吉祥如意’、‘滿堂五福’等吉祥菜名。”

清時,宮廷為照顧伊斯蘭教官員及賓客,禦膳房設清真膳房,所烹製菜肴係用羊肉為原料,但菜名並不用“羊”字,而是以象征性的名字代替,整席稱為“清真全羊席”。有固定的菜單,席麵程序和上菜順序均有定製。清人袁枚《隨園食單》有“全羊法”七十二種的記載。

6.涮羊肉

亦稱“羊肉火鍋”,是漢、回、蒙、滿等族的傳統食品。在寒冷的冬季,一家老小或親朋好友圍坐火鍋旁吃涮羊肉,可謂最愜意之事。其法是將羊肉冷凍後切成長約20厘米、寬約4厘米的薄片,用筷子挾入滾沸的火鍋中涮食。以芝麻醬、醬豆腐汁、韭菜花、辣椒油、醬油、醋及糖等為佐料蘸食,其味更佳。火鍋中也要放一些蘑菇、木耳、海參等,以增加羊肉的鮮美。涮食羊肉的同時,可備白菜、粉絲或新鮮菜蔬,解膩爽口。

據說涮食羊肉之法是元世祖忽必烈發明的。忽必烈南下作戰,於饑餓難耐之時,順手將廚師切好的羊肉扔進煮沸的鍋中,並且馬上撈出即食,竟越吃越香。後來他統一全國,做了皇帝,想起過去吃的美味羊肉,想再嚐一嚐。禦廚奉命做來,並根據忽必烈吃肉的方法起名曰“涮羊肉”。從此,“涮羊肉”在元大都即今天的北京流行開來,而以“東來順”的涮羊肉最為有名。近幾年,不習慣吃羊肉的南方人也在冬季興起了吃涮羊肉之風。可見美食是不受地域的限製的。

7.黃酒羊肉

亦稱“酒羊肉”,是回族傳統菜肴。製法是將羊肉切成薄片後放入滾開的黃酒中,燙熟後拌以蔥末即可食。具有肉嫩、酒香的特點,並且能開胃、活血、補身。
更多

編輯推薦

1大羅金仙在星際
2屍人
3墨龍變
4洪荒青蓮聖卷
5八神異界遊
6鬥神狂飆
7全係修真大法師
8近戰召喚師
9魔法通行證
10逆龍道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獸戰天下

    作者:胡不歸  

    工具百科 【已完結】

    一個野獸橫行,掠食者和獵物以無窮的手法演出變化多端的二重奏或多重奏的欲望世界。一個從小被恐怖組織訓練成殺人機器,為了自由從而不得不戰鬥及殺戮的冷血殺手。就是關於這個堅忍冷酷,但不失血性的勇悍男兒...

  • 幻神

    作者:雲天空  

    工具百科 【已完結】

    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大聖獸的名字,想必大家已經耳熟能詳了,可是有誰知道,四大聖獸到底為什麽會成為僅次與神的存在?他們是經過怎樣的努力,最終成為聖獸的?他們各自擁有著什麽樣的神奇本領呢?有誰...

  • 活金

    作者:逐沒  

    工具百科 【已完結】

    靈脈為生命之脈,為免靈脈不被破壞也就有了‘護靈人’。林寶駒的先祖是‘護靈人’中的奇才,擁有逆天造勢的才能,曾強行降伏金馬,讓金馬成為白馬山的靈脈之主,用來守護靈脈。白馬吸水,養活一方。靈脈若散,...

  • 傳奇之縱橫瑪法

    作者:星星辰  

    工具百科 【已完結】

    在網吧裏激戰了三天三夜的星辰,終於完成了統一沙巴克的偉大霸業,但是由於勞累過渡,居然暈倒在地。當他醒來後,卻發現自己來到了一個神秘奇妙的世界,而這個世界赫然是他所玩的傳奇遊戲裏的瑪法世界,這究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