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是吉祥、善良、美好的化身——這是中國人對羊的認識,而婚俗中用羊正是因為羊的象征意義。“羊者,祥也。然則婚之用羊,自漢末始”(郎瑛《七修類稿》引《晉書》),這句話告訴我們至遲在漢末人們已普遍在婚俗中用羊了。《通誌》記載了後漢時用做聘禮的三十種東西,其中就有羊。東晉王堪《六禮辭》中所說聘禮有酒羊雁繒采錢禾等。直到今天,羊在婚儀中仍是不可缺少的,或作為禮物,或作為信物,或用以酬賓,等等。可以說,羊貫穿於婚儀的每個環節。
(一)媒氏陳束帛,羔雁鳴前堂
“媒氏陳束帛,羔雁鳴前堂”(晉傅玄《有女篇》)是古之婚儀六禮中的“納禮”一幕。六禮,據《禮記》和《儀禮》載,為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所謂“納采”,就是男方家請媒人到女方家提親,媒人去時男方家應納其采擇之禮給女家;當女方家答應婚事以後,男家要選定吉日,備禮通知女家,婚姻乃定,這就是納吉;納吉之後,男家擇日具書,送聘禮於女家,以成婚禮,這就是“納征”,“征,成也”(《儀禮·士婚禮》注)。至於問名、請期、親迎自不用說。整個婚儀中,男家要向女家行“三納”之禮,所納之物中,羔雁為兩種動物贄禮,這兩種動物在人們心中都是十分美好的。雁一生隻有一個配偶,若配偶不幸死去,另一隻則終生不再尋偶。故雁被視為忠貞不貳的象征;羊乃是吉祥的象征。許多朝代史書的《禮儀誌》均對婚儀中以羊為禮的習俗有所反映,《隋書·禮儀誌》甚至明確規定納禮之物為“羔羊一口,雁一隻……自皇子以下至於九品,皆同。”所以,在婚儀中常能看到“羔雁鳴前堂”的吉慶歡樂場麵。雁後來用鵝、雞代替,而以羊為禮一直保留到現在,許多民族的婚俗中,訂禮、聘禮都用羊。
漢族正式訂婚儀式稱為“大定”,男方家一般要殺羊、豬各一,扮成麒麟形狀,並將雞、鴨各四隻宰後在盒裏擺成各種花樣,連同衣物、用具等一並送往女方家。
蒙古族婚俗中,牲畜是最重要的聘禮,而羊更是被普遍用以為禮。《綏遠通誌稿》記錄了內蒙古土默特旗的訂婚儀式:“土默特旗男女訂婚時,男家必先舉羊、酒,佐以哈達至女家,名曰‘下小定’……迎娶有期,乃舉行‘下大定’……在大定以後,親迎以前,男家以羊送女家,是為納彩禮。羊數必以九,富者多至九九八十一,少亦須足一九之數。”所以以九計數,是因為蒙古族崇尚奇數,認為三、五、九都是吉數,代表廣闊、幸福、長壽。
(二)歃羊酒米
小定、大定之後,婚禮舉行前夕,男方家一般還要送給女方家羊等禮物,以示進一步明確兩家的關係。
青海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女兒出閣之日,女方家要擺筵席招待親友,此為“女兒席”。男方家則必須在女方辦女兒席之前向女方家送一隻羊或一些肉,稱為“歃羊”,寓有歃血為盟之意。另外還要送米、酒等物,以示幫助女方家備辦女兒席。這道儀式就是“歃羊酒米”,是婚禮前男女雙方的最後一次定盟,從此,婚事不可再變。
雲南地區的漢族,結婚前一天,男方要送給女方家羊、豬等物,並送給新娘結婚的禮物,新娘的禮物第二天迎親時隨嫁妝一起帶回,而羊、豬則送回一部分,表示雙方正式聯姻,羊和豬是訂結之物,此舉稱為“禮成”。
“碰門豬羊”是山西河曲一帶的婚俗。臨結婚時,男家帶著豬羊各一去碰開女家的大門,女家才送女兒過門。如果男方不送“碰門豬羊”,女家就可以拒絕迎娶,婚事有可能告吹。
(三)錦纏羊
當新郎一切準備就緒去迎娶新娘時,他還要帶一份拜謁嶽父嶽母的禮物。
青海互助土族自治縣有這樣的習俗:婚禮舉行當日,男方到女方家娶親時,要送給姑娘家一隻潔白的母羊。母羊由娶親人牽著送到姑娘父母前,作為姑娘的替身,留在娘家繁衍後代。當地的人認為這樣可以避免女兒將娘家的福氣、運氣全部帶到婆家。這隻作為姑娘替身的白母羊可以給雙方都帶來吉祥。
錦纏羊是流行於長江三角洲一帶漢族中的婚俗,是新郎前往女方家迎娶時拜見嶽父嶽母的禮物。因為是以紅色的錦緞纏裹羔羊為禮,所以稱為錦纏羊。紅色是喜慶的顏色,羔羊是吉祥的象征,故錦纏羊表達了男方家對女方家及對婚事的美好祝願。
長江中下遊地區,婚禮正日,男家遣人擔上禮品若幹,送往女家,有姑娘辭別父母去男家當新娘,男家特以禮品表示慰問之意。女家稱此禮品為“辭家擔”。禮品中一般會有整羊一隻,取吉祥之意。
(四)羊骨為信物
在許多民族的觀念中,羊是神聖的、有靈性的動物,所以人們以羊為圖騰、為神,用羊及羊骨、羊毛占卜,把羊作為獻給神靈的祭品。而在蒙古、裕固等族的婚禮上,羊骨是百年和好的象征,是新郎新娘的結婚信物。
明《夷俗記》雲:“婿與婦將羊骨互相捧持,然後交拜天地。”《清稗類鈔·蒙古婚嫁》也記載了此俗:“男女持羊膀骨,拜天地及佛。”現在一些蒙古族地區仍保留著以羊骨為信物的習俗。婚禮中女方家要舉行第二道宴席,席間,主宴人用盤獻出“沙恩”即羊拐或羊膝骨,男女雙方以歌論酒,並爭奪“沙恩”。“沙恩”放在公平桌上,歌手們唱道:
玲瓏的小沙恩,
連著骨頭連著筋,
隻要沙恩在,
大腿小腿不能分。
珍貴的小沙恩,
連著血肉連著心,
沙恩若比人喲,
連著男女兩家親。
在蒙古人的心中,“沙恩”骨是心心相印,永不分離的象征。爭奪開始時,在女方司儀的偏袒下,新郎總得不到“沙恩”。這時伴娘及女方親友們唱“母親的歌”、“姑娘的歌”表達女性的情感及對女性的讚美。最後把“沙恩”交給新郎。“沙恩”分三塊,一塊祭天,一塊給新娘,第三塊給新郎,這是成婚的標誌,也是對新郎新娘永結百年之好的美好祝願。內蒙古哲裏木盟一帶的蒙古族婚禮上用的“沙恩”必須是羊腿上的,舉行婚禮前,女方的頭發應該用“沙恩”梳理,入洞房前,新郎新娘的頭發要合攏到一起,再用“沙恩”梳理一次。最後,新娘將羊左後腿上的“沙恩”揣入衣兜,新郎將右後腿上的“沙恩”裝進衣袋,兩人都將終身保存各自的“沙恩”作為愛情的信物。
“瑤達曲戈”是裕固族語“羊小腿”的意思,這是婚禮上新娘送給新郎的見麵禮和結婚憑證。舉行婚禮時,新郎新娘要向長輩和客人磕頭致謝,司儀給新郎新娘喂一塊酥油,祝他們婚後生活甜蜜、幸福。這時,新娘將一塊抹有酥油,係有一小綹羊毛的羊幹巴骨(羊小腿)交給新郎,表示二人從此結為夫妻。儀式結束後,婚禮上的民間藝人開始一問一答式的說唱,大意是:羊幹巴骨上的一撮毛象征著皮毛相連、夫妻親密無間;羊幹巴骨一頭冷一頭熱,表示新娘對婆家要熱,對娘家要涼。唱完後,用一點酥油塗在新郎額頭上,並把羊小腿掛在他的腰帶上,表示牛羊興旺。
(五)婚禮上的吉祥物
婚禮是喜慶、歡樂的儀式,人們常以象征和美、持久、圓滿等意義的東西作為婚禮的吉祥物,表達對新郎新娘美好的祝願。
古時,蒙古族的婚宴上有吃羊的頸喉的習俗,因為頸喉的筋骨堅韌、耐嚼,人們用它來祝願夫妻百年好合,永不變心,至今一些蒙古族地區仍保留著這個習俗。人們不僅要在許婚喜宴、成婚喜宴上要吃羊的頸喉,婚後三天都要吃。有時,女方家為了給新郎出難題,也為了增加婚禮的歡樂氣氛,將羊喉頸煮至半熟,並在椎骨中插入紅柳棍,讓新郎從中間掰開,以檢驗新郎的體力和智力。有的新郎掰不斷骨節,又不能用刀子割開,累得滿頭大汗,甚感尷尬。聰明的新郎都知道其中的奧秘,輕易就可取勝。
羊骨在蒙古族、裕固族的婚禮上是新郎新娘愛情、婚姻的憑證,而在新疆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和霍城等地錫伯族的婚禮上則是能帶來好運的吉祥物。錫伯族新郎新娘行過白頭偕老的婚誓後走進新房,坐在炕沿上,此時雙方的兄弟姐妹都聚於新房內。迎親爹和迎親娘在新郎和新娘之間放一塊羊大腿骨。接著,新人要飲酒,在飲第三杯的時候,雙方的兄弟姐妹開始搶羊骨頭,若是新娘的兄弟姐妹們搶到了羊骨頭,那麽新娘今後能持家有方,且事事順心,家庭和睦幸福;若新郎的兄弟姐妹搶到了羊骨頭,那麽新郎勤勞能幹,熱愛妻子,並能給妻子帶來美好的生活。
在蒙古族有的地區是將煮熟的羊後腿放在桌子中央,由新郎新娘爭奪,如果誰得到這塊帶肉的骨頭,誰就平安健康。
在新疆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當地人舉行結婚儀式時,客人們先請新郎新娘背靠背坐下,並用一隻口袋將兩人的頭罩住。然後宰殺一隻提前準備好的山羊,取出羊肺,由一人手執羊肺分別輕輕敲打一下新郎和新娘的頭,再請他們站起來,客人們與新人一起跳舞。人們認為這樣做可禳災驅邪。
棗子、花生、桂圓等物因諧音“早生貴子”,所以成為一些地區婚禮必備之物。而雲南蘭坪等地的普米族舉行婚禮時,新郎新娘共食一碗內有公羊睾丸的飯食,新郎邊吃邊喂新娘,此儀式稱為“吃嫁接飯”,意味著今後兒女雙全,子孫繁衍。
(六)白頭誓
白頭偕老是新郎新娘最美好的心願,所以,有的民族舉行婚禮時有起白頭誓的習俗。
錫伯族新郎新娘行完過門禮、叩拜禮後,麵對麵跪在灶膛前,用手抻著毛巾的四角。迎親爹手裏端著盛有生羊油片的碟子,當誦經的喇嘛高聲喊“扔”時,迎親娘用筷子把生羊油片夾到新郎新娘抻著的毛巾上,二人同時抖動毛巾,將生羊油片抖進灶膛內,這時灶膛內燃起熊熊火焰,從此新郎新娘永結百年之好,日子越過越紅火。
起白頭誓實際是古時祭火、祭灶習俗的遺存。蒙古族新婚夫婦祭火、祭灶之俗明《夷俗記》裏有載:“婦持羊尾油三斤,對灶三叩頭,即以油入灶焚之。”杜爾伯特蒙古族還保留著這樣的祭火辭:請新郎新娘祈禱吧,神火是他們婚配的見證,請新郎新娘叩首吧,佛光為你們傳宗接代。
(七)全羊婚宴
羊自古以來就被認為是珍饈美味、食中盛品,在婚宴這樣重大、喜慶的場合,羊當然也是少不了的。
蒙古族婚俗,從訂婚宴到婚宴,以整羊席為最隆重、最好,取吉祥、完美之意。當送親的隊伍來到男家時,青海互助土族自治縣的人們以他們認為最好的食物——羊頭招待送親來的女家親友。送親人席地而坐,男家敬獻一個羊頭,請他們分食。同時還要將羊頭肉給該村從女方家庭或村裏嫁過來的女子留一份。
甘肅肅南裕固族婚宴結束卮,辦婚事的人家有向客人回贈羊背的習俗,一隻羊分為十二背子,最好的是臀尖,為頭背,羊頭為二背,要獻給貴賓、有威望的老人。然後依次為胸叉、肋條、胯骨、腿骨等,由主人按賓客的尊長、輩分獻上,以示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