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一、羊大則美與詩味說

美是人類物質和精神的最高境界。美食、美味、美服、美容、美德、美好、美麗、藝術美、繪畫美、音樂美……“凡好皆謂之美”(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對“美”的注釋)。人類正是在追求物質美和精神美的過程中發展、進步的。“美”這一觀念的產生給人類社會前進所帶來的影響是巨大的。

關於“美”這一觀念的產生,人們當然首先會探究“美”字的由來。從漢代許慎《說文解字》對“美”的釋義開始,人們就一直在尋找“美”字的本義,但至今沒有得出一致的結論。歸納起來,主要有三種看法:一是羊大則美,即羊大則其味自然可口,先民從羊肉的可口中產生了美的觀念,代表人物為許慎、段玉裁及後世一些美學家;二是羊人為美,先民頭戴羊角跳舞,以羊角作為裝飾、或頭戴羊角舉行神聖的圖騰儀式,從而產生了美,代表人物為於省吾、朱狄等人;第三種是女性生殖崇拜產生了美,代表人物為趙國華,他認為古時羊曾作為女性象征,而對女性的生殖崇拜使先民產生了美的觀念。綜合這三種觀點,可以看出,他們都是從“美”字的構形入手開始分析,如“美”上部為“羊”還是從“□”(羊角符號);下部從“大”還是從“人”,若從“人”,從什麽樣的人,然後結合先民的生產、生活方式及宗教信仰等來印證自己的論點。因為“美”是從“羊”之字,所以這三種觀點都談到了羊與人的關係,並認為美的產生與羊有關。這是非常正確的。因為先民們創造的每一幅圖畫、每一種符號都不是他們隨意為之的,都反映了他們對世界的認識,包含著深厚的宗教、文化心理。

這三種觀點哪種更接近真理,也就是說美的本義到底是什麽,現在仍有分歧。不過目前人們普遍接受“羊人為美”說。但不管怎樣,這三說的產生都有其合理的依據,三種觀點都是羊與人在某一方麵關係的正確反映。因而分析這三種觀點所產生的依據,能使我們更全麵了解羊與人類的密切聯係,更好地理解羊文化的深刻內涵。

漢代許慎《說文解字·羊》曰:“美,甘也。從羊,從大。羊在六畜主給膳,美與善同意。”意思是說;羊肉好吃,故在六畜中主要供人食用。善(膳的古字)也從羊,供人吃的東西當然是好的,所以,美與善的意思一樣,都是好吃的東西。這就是許慎對“美”字本義的解釋——甘也,好吃的東西。宋代徐鉉注《說文》中“美”字雲:“羊大則美,古文從大。”進一步明確了許慎的說法:羊越肥大其味越可口,這就是美。清代段玉裁將“美”字本義作了引申。《說文解字注》“美”字條雲:“甘者,五味之一,而五味之美,皆曰甘。引申之凡好皆謂之美。”段玉裁的解釋給“羊大則美”勾勒了一條清晰的線索:美——羊味甘——五味之美皆為甘——凡好皆謂之美。

民以食為天,人類首先要吃要喝,要生存,而羊從原始社會開始就一直都是人們主要的肉食來源。大量捕獵羊、馴牧羊的岩畫告訴了我們這一點。羊肉又是非常可口的,這從“饈”、“羨”兩字的本義及引申義可以看出。

“饈”甲骨文中為“羞”,寫作□,從羊,從手,像手取羊形。《說文》:“羞,進獻也。從羊,羊所進也。從醜,醜亦聲。”關於“醜”,《說文》雲其“象手之形”,郭沫若《甲骨文字研究》:“此實象爪之形,當即古爪字。”也就是說“羞”的本義是用手拿羊進獻。進獻的食物應當是好的,可口的,而羊正是這樣一種食物,所以常被人們用做進獻之物——羞——好的食物。於是後來“羞”引申為一切可口、精美的食物。《周禮·天宮·膳夫》:“膳夫掌王之食飲膳羞。”鄭玄注“羞”曰:“羞,有滋味者。”《周禮·天官·庖人》:“以共王之膳,與其存羞之物,及後世子之膳羞。”鄭玄注:“備品物曰薦,致滋味乃為羞。”“珍饈”常連用,是所有珍貴而美味食物的代名詞:《後漢書·孝和帝紀》:“遠國珍饈,本以薦,奉宗廟。”李白《行路難》詩雲:“金樽清酒鬥十千,玉盤珍饈直萬錢。”清洪升《長生殿·複召》:“縱有天上瓊漿,海外珍饈,知他甚般滋味。”因與食物有關,後加“食”旁成“饈”字。從“羞”(饈)的本義及其引申可知古人對羊作為食物的喜愛。

“羨”(羨)字也與羊有關。《說文》:“羨,食欲也,從次從羨省。”在甲骨文中,“泜”的字形象一個人流口水的樣子□,而《說文·泜部》亦雲:“泜,慕欲口液也。從欠從水。”這個“泜”字就是“垂涎”或“流涎”的“涎”字的原始象形字。中古時期,泜、羨、涎常混用無別。所以,對於“羨”字,孔廣居疑曰:“從泜從羊,會垂泜羊肉之意。”“羨”後引申為對任何東西的貪欲、思慕。《詩·大雅·皇矣》曰:“無然畔援,無然歆羨。”意為不要跋扈妄出兵,不要貪心侵人地。《淮南子·說林》:“臨河而羨魚,不如歸家織網。”從對羊肉的貪欲到對任何東西的慕想,這個引申足見羊在人們心目中是多麽好的一種食物。

正因為羊肉味好,又有“羞”、“羨”等字的本義及引申義為羊肉味作注,且“美”(殷墟甲骨文發現前的“美”字)、“善”(膳)也從“羊”,而羞(饈)、羨、膳均與食物有關,於是人們也將“美”看做與食物有關的字,這是有充分的理由的。在古代字書和先秦著作中,“美”多與食物有關。《廣雅》是三國魏張揖所撰之字書,《廣雅·釋詁》中訓為“美”的字有32個,其中甘、珍、旨、甜等16個字與飲食之美有關,其他16個也很少是單純指藝術美或形式美的。《廣雅》是在博采漢代經書箋注及《三蒼》、《方言》、《說文》等字書的基礎上,增廣補充而成的,書的名字也因此來。所以《廣雅》對“美”的訓詁一定會受到許慎等人的影響,而這也正說明漢及漢以前人們對“美”的本義的認識,即美最初的意義是羊肉味好,引申為飲食之美。這種認識直到清代段玉裁注《說文》時也未改變。

“美,甘也”是“美”的最古老的定義,但我們不能說“羊大則美”是美的真正的本義,畢竟許慎等人沒有看到從殷墟發掘出來的中國最早的文字——甲骨文。但從上麵的分析看,我們卻必得承認許慎等人對美的解釋的合理性,至少可以說,味甘是美較早的引申義。

事實上,飲食之味覺與視聽等審美感受的確存在著某種共通和契合。因此,從孔子起,人們就開始以“味”論音樂、論詩、論各種審美感受,並且形成了中國詩歌理論史上特有的概念——詩味說,或稱滋味說。這一概念有力地支持著“羊大則美”說。現在,我們對“詩味說”作一簡要分析。

《論語·述而》雲:“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圖為樂之至於斯也。’”雖然孔子在這裏說的是音樂藝術的美使他忘記了生理感官的味覺,但是將這二者互為比喻,本身就說明了它們之間存在某種聯係。《孟子·告子上》中有曰:“口之於味也,有同嗜焉;耳之於聲也,有同聽焉;目之於色也,有同美焉。”更是將“口味”與視聽等審美活動相提並論,由口味之美引發出視聽之美,說明人們已開始將對食物的味覺由生理活動逐漸向精神活動過渡。如果說以上所列是詩味說處於萌芽期的一些觀點和看法,那麽,魏晉六朝時陸機、劉勰,特別是鍾嶸的文藝理論則是趨向成熟的詩味說。陸機《文賦》用“味”說明文學作品的藝術感染力:“或清虛以婉約,每除煩而去濫,闕大羹之遺味,同朱弦之清汜。雖一唱而三歎,固既雅而不豔。”劉勰《文心雕論》多次使用“味”這個詞,如《體性》以“子雲沉寂,故誌隱而味深”評價揚雄的作品;《隱秀》中的“使鉤之者無窮,味之者不厭矣”、“深文隱鬱,餘味曲包”提倡藝術表現的含蓄與玩味不盡;《總術》曰:“義味騰躍而生,辭氣叢雜而至,視之者錦繪,聽之者絲簧,味之則甘腴,佩之則芬芳。”這裏的“義味”是文學作品的韻味,而“聽之”、“味之”等則是審美鑒賞時所得的藝術效果,意思是讀有韻味、有情味的作品,就像吃肥美甘甜的食物一樣能使人產生無限的樂趣。齊梁時代的鍾嶸所著的《詩品》是我國最早的一部品評詩歌的專著。其中以“滋味”論詩的觀點標誌著詩味說的成熟。那麽,什麽是“滋味”呢?據《呂氏春秋·適音》:“口之情欲滋味。”其注曰:“欲美味也。”也就是說“滋味”的本義是美味。我們再來看《詩品》中的“滋味”,鍾嶸非常推崇五言詩,《詩品序》中說:“五言居文辭之要,是眾作之有滋味者也。”在這裏,鍾嶸不但明確地將對食物的感覺——滋味與審美聯係起來,而且將“有滋味”作為詩歌審美的最高標準。在論到詩之三義興、賦、比時,他又說:“宏斯三義,酌而用之,幹之以風力,潤之以丹采,使味之者無極,聞之者動心,是詩之至也。”所謂“詩之至”即最美的詩,而“味之者無極”與“有滋味”是一致的,都是詩的最高標準。正因為確立了“有滋味”與“味之者無極”的審美標準,所以,無論是評價某種詩體還是評價某個詩人或品評某首詩,鍾嶸都喜歡用是否有味來作出判斷。他反對東晉玄言詩,認為玄言詩“理過其辭,淡乎寡味。”他說應璩的詩“華靡可味”,張協的詩能“使人味之,姪姪不倦”,等等。

“滋味說”是鍾嶸在繼承前人關於“味”的美學理想、並吸取當時的理論成果的基礎上提出的,這一美學觀點對後世影響很大,唐宋明清時,人們多以“味”論詩。“辨味”和“味外之旨”是唐人司空圖詩論的核心。他在《與李生論詩書》中說:“文之難,而詩尤難。古今之喻多矣,而愚以為辨於味而後可以言詩也。江嶺之南,凡足資於適口味,若醯,非不酸也,止於酸而已;若鹺,非不鹹也,止於鹹而已。華之人以充饑而遽輟者,知其酸鹹之外,醇美者有所乏耳。彼江嶺之人,習之而不辨也,宜哉……”他以人們食醋和鹽打比方,不可止於酸、止於鹹,而應在酸鹹之外,領會食品的醇美之味,而這也就是他所說的詩的“味外之旨”。唐人不僅廣泛地以“味”論詩,而且以“味”論文。劉知幾《史通·敘事》:“文而不麗,質而不野,使人味其滋旨,懷其德音,三複忘疲,百遍無姦。”柳宗元稱讚韓愈的文章是“盡六藝之奇味以足其口。”

兩宋時期,詩人、詩論家以“味”談詩的就更多了。如蘇軾於許多詩作、文章中以讚美的口吻談到司空圖及其“辨味”和“味外之旨”。他在《讀黃子思詩集後》中說:“信乎表聖(司空圖字)之言,美在鹹酸之外,可以一唱而三歎也。”《送參寥師》詩雲:“欲令詩語妙,無厭空且靜,靜故了群動,空故納萬境。閱世走人間,觀身臥雲嶺。鹹酸雜眾好,中有至味永。”南宋的張戒把詩味作為衡量詩歌藝術的標準,“大抵句中若無意味,譬之山無煙雲,春無草樹,豈複可觀?”而“陶淵明詩,專以味勝”(《歲寒堂詩話》)。此外楊萬裏、薑夔等人也常使用“味”的概念。

明朝人朱承爵開始把意境和詩味聯係起來論詩,《存餘堂詩話》中說“做詩之妙,全在意境融徹,出音聲之外,乃得真味。”清代王士屍、王國維等也曾以“味”論藝術美。如王國維《人間詞話》中謂:“古今詞人格調之高無如白石,惜不於意境上用力,故覺無言外之味,弦外之響。”

即使是現在也有許多用“味”表示各種審美判斷及藝術感受的詞,如品味、趣味、回味、耐人尋味、令人咀嚼、餘味無窮、玩味不盡、有滋有味、味同嚼蠟……奇妙的是,英文中Taste也包含著飲食的“滋味”和藝術鑒賞的“趣味”兩層意思,而其他語種也存在這種現象。當然,味覺是低級、粗糙的生理活動,不屬於美感範疇,美也不可能源於此,但美的較古老的引申義為口味、甘味、味覺卻是個事實。也就是說,很早以前,人們已認識到了“味”與審美在某些方麵的契合。當我們了解了這一切再回頭看許慎的“美,甘也”及段玉裁的“美,甘也”引申為“凡好皆謂之美”,就發現他們的解釋並不是毫無根據和理由的。
更多

編輯推薦

1大羅金仙在星際
2屍人
3墨龍變
4洪荒青蓮聖卷
5八神異界遊
6鬥神狂飆
7全係修真大法師
8近戰召喚師
9魔法通行證
10逆龍道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獸戰天下

    作者:胡不歸  

    工具百科 【已完結】

    一個野獸橫行,掠食者和獵物以無窮的手法演出變化多端的二重奏或多重奏的欲望世界。一個從小被恐怖組織訓練成殺人機器,為了自由從而不得不戰鬥及殺戮的冷血殺手。就是關於這個堅忍冷酷,但不失血性的勇悍男兒...

  • 幻神

    作者:雲天空  

    工具百科 【已完結】

    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大聖獸的名字,想必大家已經耳熟能詳了,可是有誰知道,四大聖獸到底為什麽會成為僅次與神的存在?他們是經過怎樣的努力,最終成為聖獸的?他們各自擁有著什麽樣的神奇本領呢?有誰...

  • 活金

    作者:逐沒  

    工具百科 【已完結】

    靈脈為生命之脈,為免靈脈不被破壞也就有了‘護靈人’。林寶駒的先祖是‘護靈人’中的奇才,擁有逆天造勢的才能,曾強行降伏金馬,讓金馬成為白馬山的靈脈之主,用來守護靈脈。白馬吸水,養活一方。靈脈若散,...

  • 傳奇之縱橫瑪法

    作者:星星辰  

    工具百科 【已完結】

    在網吧裏激戰了三天三夜的星辰,終於完成了統一沙巴克的偉大霸業,但是由於勞累過渡,居然暈倒在地。當他醒來後,卻發現自己來到了一個神秘奇妙的世界,而這個世界赫然是他所玩的傳奇遊戲裏的瑪法世界,這究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