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是人類重要的動物資源,其藥用價值甚高,又是製作美味佳肴的原料。
(一)以蛇入藥
唐代柳宗元貶居永州時,作《捕蛇者說》,文中寫道:
永州之野產異蛇,黑質而白章;觸草木,盡死;以齧人,無禦之者。然得而臘之以為餌,可以已大風、攣?、瘺、癘,去死肌、殺三蟲。其始,太醫以王命聚之,歲賦其二。募有能捕之者,當其租入,永之人爭奔走焉。
這裏說的是以永州的一種蛇肉曬幹做藥餌,可以醫治麻風病、手足痙攣症、脖頸腫脹和毒瘡、使死肌再生,殺死寄生蟲等。皇室征集這種蛇,每年征集兩次,能捕到這種蛇的人可以用蛇抵充租賦。可見這種黑地白紋的毒蛇的藥用價值很受重視。
蛇膽的藥用價值也很高。明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列舉了眼鏡蛇、金環蛇、灰鼠蛇、蝮蛇、烏梢蛇等,對蛇膽的價值予以高度評價。
蛇膽隻有指尖大小,墨綠色,含有膽汁酸、氨基酸、生物活性酶、維生素等對人體有益的成分。能夠滋養肝膽、治療眼病、關節炎、失眠、咳嗽、潤澤皮膚、清熱氣、殺滅寄生蟲,蛇膽可以用開水衝食,也可以製成蛇膽幹、蛇膽酒、蛇膽液、蛇膽丸、蛇膽膠囊等藥品。
蛇膽中的維生素、蛋白質、酶和蛇膽獨有的活性成分,補益肝膽,能清除肝膽中的有害物質。
蛇膽具涼性,可以去火,其中毒蛇膽療效更佳。蛇膽製成的藥品可治暗瘡、色素沉著、皮膚幹燥,使皮膚光澤亮麗,富有彈性。
有民間傳說講,蛇被取膽後還能存活,如果再遇到取它膽的捕蛇人,便把腹部的傷口給捕蛇人看,表示:我已經沒有膽,請別再傷害我了。這雖是傳說,卻也說明蛇膽的珍貴。
蛇毒可以製成抗蛇毒血清,是治療毒蛇咬傷的特效藥。眼鏡蛇的蛇毒對於關節痛、三叉神經痛、肋間神經痛、坐骨神經痛、惡性腫瘤痛、麻風神經痛等均有很好的鎮痛作用。蛇毒又能夠止血,特別是蝰蛇毒凝血性更強,對於治療血友病療效顯著。有一種紅口蝮蛇的蛇毒還被用於治療血栓病和防止癌轉移。
蛇蛻是蛇脫下的皮,能治療惡瘡、喉痹、疔腫、疥癬、難產、小兒驚風、寒熱等疾病,並能去風濕、殺蟲。
蛇骨燒成灰可治赤痢,蛇糞可治痔瘺。
蛇肉曬成的蛇幹泡酒即成蛇酒,有三蛇酒和五蛇酒。用眼鏡蛇、金環蛇和一種無毒蛇泡製的酒是三蛇酒,無毒蛇是灰鼠蛇或滑鼠蛇、三索錦蛇。三蛇酒中再加銀環蛇、百花錦蛇即為五蛇酒。這兩種藥酒可以治療風濕病、半身麻木、半身不遂、麻風等病症。
(二)蛇餐今昔
蛇肉味道鮮美,很早就成為人們的食品了。
《山海經?海外東經》說:“……黑齒國在其北,為人黑齒,食稻啖蛇”。
《海內經》說:“又有朱卷之國,有黑蛇,青首,食象。又有黑人,虎首鳥足,兩手持蛇,方?之。”
《說文解字》:“?,大蛇,可食。”
可見在戰國、秦漢時期,已經有人吃蛇了。
《淮南子?精神訓》載:“越人得髯蛇以為上肴。”高誘注:“髯蛇,大蛇,其長數丈,俗以為上菜。”這說明至遲在西漢時期,越人不僅食蛇,而且以蛇為美味佳肴。
漢代楊孚在《南裔異物誌》中說:“蚺惟大蛇,既洪且長,彩色駁犖,其文錦章,食豕吞鹿,腴成養創。賓享嘉宴,是豆是觴。”
唐代韓愈有《初南食貽元十八協律》一詩,寫了嶺南以蛇為肴,而自己不敢食蛇,將其開籠放走的事:
鱟實如惠文,骨眼相負行。?相沾為山,百十各自生。蒲魚尾如蛇,口眼不相營。蛤即是蛤蟆,同實浪異名。章舉馬甲柱,鬥以怪自呈。其餘數十種,莫不可歎驚。我來禦魑魅,自宜味南烹。調以鹹與酸,灶以椒與橙。腥臊始發越,咀吞麵汗?。惟蛇舊所識,實憚口眼獰。開籠聽其去,鬱屈尚不平。賣爾非我罪,不屠豈非情。不祈靈珠報,幸無嫌怨並。聊歌以記之,又以告同行。
詩中“賣爾非我罪”一句,說明在唐代的嶺南,蛇已經是市場上買賣的食品。孫光憲《北夢瑣言》記載唐莊宗在太原水清池捕獵時,“忽見巨蛇數頭,自洞穴中出,皆入池中。良久,有一蛇紅白色,遙見可圍四尺以來,其長稱是,獵卒彀弩連發,射之而斃……獵夫輩共?剝食之,其肉甚美。”
宋代蘇軾“烹蛇啖蛙蛤”,很能接受異鄉美食。而蘇軾妾朝雲在惠州街肆上誤買蛇羹,吃後受驚病死。
類似的事也見於《齊諧記》:“江南有麻治者,為人好啖膾。江北華本得一大蛇,喚麻為膾,得食甚美。治索魚名,華本因醉,喚取蛇及餘肉出,麻治見之大吐,嘔血死”。不過,華本的大蛇,可能是捕得的,而前述朝雲所食蛇羹是街肆上買到的,宋代應已有蛇餐出售。
《宋史?黨進傳》記載:忠武軍節度、朔州人黨進“一日自外歸,有大蛇臥榻上寢衣中,進怒,烹食之。遇疾卒,年五十一。”黨進之死與烹食大蛇不知有無關係,不過他並非誤食。
從以上記載來看,食蛇的曆史可追溯到先秦時期,食蛇之風以嶺南為盛。但《齊諧記》中的江北人華本讓麻治吃蛇膾――生蛇片或生蛇絲,說明當時北方人也認為蛇肉可食。唐代太原水清池的獵夫吃了那紅白蛇,且以為“其肉甚美”,宋代朔州人黨進烹吃大蛇。說明北方人食蛇的曆史也很久遠了。
如今,廣東、廣西人的蛇餐,已經得到南北各地不少人的喜愛。
蛇肉和貓肉可以做成名菜“龍虎鬥”,蛇肉和雞肉可以做成名菜“龍鳳席”,蛇、貓、雞肉做成的佳肴稱為“龍虎鳳”。各種蛇羹也是頗受歡迎的美味。時下,京城不少酒店、餐廳為顧客提供(多稱“隆重推出”、“特價推出”)蛇餐,經營的菜肴有野山甲魚燉五步蛇、菊花燴蛇羹、藥膳蛇龜燉湯、龍鳳套餐(烏雞燉蛇)。還有港式新派蛇鍋,由南方空運到京城多種蛇類,做成“滋補靚湯、名貴佳肴”。
北方的蛇餐館開業時間一般不太長,所以蛇菜也多是“推出”不久。而在廣州,有著專門經營蛇菜、有數十年曆史的老字號,那裏的蛇羹聞名全國。我的祖籍廣西柳州融水近年引進了包括蛇餐在內的粵菜,一位表兄捕蛇賣給蛇菜館,一次不慎被蛇咬傷、中毒身亡。他的兒子輟學繼承父業。我曾勸那孩子為了安全,重操賣其他食品的舊業,孩子當時沒有答應。捕蛇賣蛇收入確比經營別的食品高,蛇菜的價格自然不會低。現在北京的野山甲魚燉五步蛇的價格可達980元/大窩。
供食用的蛇有些是無毒蛇,如灰鼠蛇、滑鼠蛇、三索錦蛇。有些是毒蛇,如眼鏡蛇、金環蛇、銀環蛇、五步蛇、海蛇等。毒蛇的肉沒有毒,用蛇做菜時隻要斬去頭,剝掉皮,除去內髒,洗幹淨,就剩下鮮嫩的蛇肉,可以切段、切片、切絲,可以紅燒、清燉、做羹。
蛇肉不僅味美,而且營養豐富。不過有人估計,中國目前可利用的蛇大約隻有幾百萬條,如果真是這樣,每千人才可以享用一條蛇,吃一次蛇餐就很難得了。這種估計比較保守,或許是出於宣傳自己的產品原料珍貴的目的。
據說,還有人喜歡吃活蛇。《聊齋誌異》卷一有一篇《蛇癖》:
予鄉王蒲令之仆呂奉寧,性嗜蛇。每得小蛇,則全吞之,如啖蔥狀。大者,以刀寸寸斷之,始掬以食。嚼之錚錚,血水沾頤。且善嗅,嚐隔牆聞蛇香,急奔牆外,果得蛇盈尺。時無佩刀,先噬其頭,尾尚蜿蜒於口際。
現在也偶見某地有人嗜吃活蛇的傳聞,這種傳聞如果確有其事,也屬於特異情況,是吃特殊的“蛇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