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期已經產生了反映人蛇關係的傳說,但一般比較簡略。漢代以後,有些傳說的情節逐漸生動細致。這些傳說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人蛇鬥爭的傳說,另一類是人蛇和睦相處,蛇知恩圖報的傳說。後一類傳說多產生於漢代以後,這與人征服自然的能力增加,畏蛇心理減少有關,或許也有受佛教思想影響的成分。
(一)人蛇鬥爭的傳說
1.《山海經》中的記載
《山海經?海外南經》說:“?國……其為人黃,能操弓射蛇。”是講三苗(或三毛)國以東的?國人用箭射蛇的傳說。
《山海經?大荒南經》說:“有蜮山者,有蜮民之國,桑姓,食黍,射域是食。有人方?弓射黃蛇,名曰域人。”
除此之外,我們講過的後羿射殺修蛇的傳說也反映了上古時期人蛇鬥爭。有些方國、部落同崇蛇的方國、部落發生衝突,也可能在自己的神話傳說中加進殺蛇、射蛇等內容。
2.李寄斬蛇的傳說
晉幹寶《搜神記》中,保存了一個李寄斬蛇的傳說。
東越閩中有庸嶺,高數十裏。其西北?中,有大蛇,長七八丈,大十餘圍。土俗常懼。東治都尉及屬城長吏多有死者。祭以牛羊,故不得禍。或與人夢,或下諭巫祝,欲得啖童女年十二三者。都尉、令、長並共患之。然氣厲不息。共請求人家生婢子,兼有罪家女養之。至八月朝祭,送蛇穴口,蛇出吞噬之。累年如此,已用九女。
爾時預複募索,未得其女。將樂縣李誕,家有六女,無男。其小女名寄,應募欲行。父母不聽。寄曰:“父母無相,惟生六女,無有一男,雖有如無。女無緹縈濟父母之功,既不能供養,徒費衣食,生無所益,不如早死。賣寄之身,可得少錢,以供父母,豈不善耶?”父母慈憐,終不聽去。寄自潛行,不可禁止。
寄乃告請好劍及咋蛇犬。至八月朝,便詣廟中坐,懷劍將犬。先將數石米糍,用蜜?灌之,以置穴口。蛇便出,頭大如?,目如二尺鏡,聞糍香氣,先啖食之。寄便放犬,犬就齧咋;寄從後斫得數創。瘡痛急,蛇因踴出,至庭而死。寄入視穴,得其九女髑髏,悉舉出,吒言曰:“汝曹怯弱,為蛇所食,甚可哀湣。”於是寄女緩步而歸。
越王聞之,聘寄女為後,拜其父為將樂令,母及姊皆有賞賜。自是東治無複妖邪之物。其歌謠至今存焉。
這個傳說講述東越閩中有大蛇危害人民,每年八月必送一童女供蛇吞噬。少女李寄自告奮勇前往,先用糯米飯拌蜜引蛇出洞,又放咬蛇犬齧蛇,再揮劍斬蛇,表現得勇敢機智。李寄為民除害的英雄事跡為人們長期傳誦。
閩人崇蛇,卻也敢於與惡蛇鬥爭。在這個傳說中,人們先向大蛇獻上牛羊,但仍不能免除禍患。隻有將大蛇消滅,才能平安,於是便出現了李寄這樣一位少女英雄。
3.蔣武射蛇的傳說
《太平廣記》中,引《傳奇》轉述了蔣武射蛇的傳說:
寶曆中,有蔣武者,循州河源人也,魁梧偉壯,膽氣豪勇,獨處山岩,唯求射獵而已。善於蹶張,每齎弓挾矢,遇熊羆虎豹,靡不應弦而斃,剖視其鏃,皆一一貫心焉。忽有物扣門,武隔扉而窺之,見一猩猩跨白象。武知猩猩能言,詰曰:“與象扣吾門何也?”猩猩曰:“象有難,知我能言,故負吾而相投。此山南二百餘裏,有大岩穴,中有巴蛇,長數百尺,象之經過,鹹被吞?,遭者數百。今知山客善射,願持毒矢而射之,除得此患,眾各思報恩矣。”其象乃跪地,灑涕如雨。武感其言,以毒淬矢而登。果見雙目在其岩下,光射數百步。武怒,蹶張端矢,一發而中其目。象乃負而奔避。俄若穴中雷吼,蛇躍出蜿蜒,或掖或踴,數裏之內,林木草芥如焚。至暝蛇殞,乃窺穴側,象骨與牙,其積如山。於是有十象,以長鼻各卷其紅牙一枝,跪獻於武,武受之。猩猩亦辭而去,遂以前象負其牙而歸。武乃大有資產。
巴蛇吞象的傳說由來已久,開始時,人們並無助象斬蛇的想法,還為巴蛇修廟。而在蔣武射蛇的故事中,蔣武為了救象而射殺巴蛇,自己也得到了一大筆資產。巴蛇是邪惡的一方。在神蛇和異蛇的發展演化中,有些蛇被“人化”,成為人形神?,基本上脫離了“蛇籍”。有些完全保持蛇形者分化為孽蛇與靈蛇。孽蛇常常是人的敵人。而靈蛇往往與人有很好的關係。在上麵的傳說中,巴蛇就是作為孽蛇出現的。
(二)蛇知恩圖報的傳說
蛇受人恩惠而重報的傳說在蛇的神話傳說中也占有一定比例。我們介紹過的“擔生”的傳說,就是其中之一。這類傳說源遠流長,大約在漢代以前就出現了。
1.隋侯之珠的傳說
梁武帝蕭衍在《孝恩賦》中寫了這樣兩句:
靈蛇銜珠以酬德,慈烏反哺以報親。
靈蛇銜珠的典故,出自西漢時期的《淮南子》。《淮南子?覽冥訓》:“譬如隋侯之珠”。高誘注:“隋侯,漢東之國,姬姓諸侯也。隋侯見大蛇傷斷,以藥傅之,後蛇於江中銜大珠以報之,因曰隋侯之珠,蓋明月珠也。”
《搜神記》卷三更詳細地講述了這個傳說:
昔隋侯因使入齊,路行深水沙邊,見一小蛇,可長三尺,於熱沙中宛轉,頭上血出,隋侯見而湣之,下馬以鞭撥於水中,語曰:“汝若是神龍之子,當願擁護於我。”言訖而去,至於齊國。經二月,還複經此道。忽有小兒,手把一明珠,當道送與隋侯,曰:“昔日深蒙救命,甚重感恩,聊以奉貺。”侯曰:“小兒之物,詎可受之!”不顧而去。至夜,又夢見小兒持珠與侯,曰:“兒乃蛇也,早蒙救護生全,今日答恩,請受之,無複疑焉。”侯驚異,迨旦,見一珠在床頭,侯乃收之而感曰:“傷蛇猶解知恩重報,在人反不知恩乎!”
銜珠報恩的蛇,是神龍之子,當屬神蛇,又能變化為人形。水陸兩棲,盡顯靈蛇之“靈”,而有恩必報更富人性。
2.為恩人複仇的蛇
知恩圖報的蛇有三種報恩的方式,一是以寶物報恩,如銜珠的靈蛇;二是救恩人脫險,如擔生;三是為恩人複仇。
《搜神記》卷二十記載了這樣一個傳說:
邛都縣有一位善良的老婆婆,生活貧苦,孤身一人。她每次吃飯時,都會有一條長角的小蛇鑽到床下來,老婆婆就喂它吃飯。小蛇長大之後咬死了縣官的馬。縣官蠻橫殘忍地殺害了老婆婆。蛇悲憤地說:“為什麽殺死我的媽媽?我要為媽媽報仇!”蛇有呼風喚雨的本領,讓電閃雷鳴,風狂雨暴,一連四十多天,縣城和方園四十餘裏都陷為湖。唯有老婆婆的房子絲毫未損。後來的捕魚人遇到風浪,到這裏躲避便可平安。在這個故事裏,蛇又象征了人民對統治者的反抗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