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在神話傳說中不僅與人結合成神怪,而且也與其他動物如龜、魚、鳥等結合為神靈或神異動物。
(一)玄武――龜蛇的合一
漢代的畫像石刻和建築用瓦當上,常見玄武的形象――一條蛇纏繞著一隻龜。這是當時人們信奉的四神之一。四神包括青龍、白虎、朱雀和玄武。玄武的名稱早在周代就出現了。《劄記?曲禮》:“行前朱鳥而後玄武,左青龍而右白虎。”孔穎達疏:“玄武,龜也。”《楚辭?遠遊》:“召玄武而奔屬”,洪興祖補注:“說者曰:‘玄武謂龜蛇,位在北方故曰玄,身有鱗甲故曰武’”……《文選》注:“龜與蛇交為玄武。”
《後漢書?王梁傳》:“玄武,水神之名”。李賢注:“玄武,北方之神,龜蛇合體”。
在迷信觀念中,四神與四方吉凶有關,所以建屋修墓都要注意四神的情況。建房時,大的建築物東房上的瓦當要有青龍,西房瓦當要有白虎,南房上的瓦當要塑朱雀,北房的瓦當要塑玄武。
在埋葬習俗中也以四神的姿態說明吉凶。郭璞《葬經》說:“經曰地有四勢,氣從八方。故葬以左為青龍,右為白虎,前為朱雀,後為玄武。玄武垂頭,朱雀翔舞,青龍蜿蜒,白虎順?。形式反此,法當破死。故虎蹲謂之銜屍,龍踞謂之嫉主,朱雀不舞者騰去。土圭測其方位,玉尺度其遐邇。以支為龍虎者,來止跡乎岡阜,要如肘臂,謂之環抱。以水為朱雀者,衰旺係形應,忌夫湍流,謂之悲泣。”
道教常以青龍、白虎、朱雀、玄武為護衛神。並附會說:黃帝時,玄武托胎淨樂國善勝皇後,由母親的左肋產出。長大後勇猛,沒有繼承王位,而得玉清聖祖紫元君傳授無極上道。到太和山修煉,後得道飛升,被玉帝冊封為玄武,而太和山也因此改名為武當山,意思是非玄武不能與此山相當。宋代,真宗為避所尊聖祖趙玄朗諱,將玄武改為真武。大中祥符(1008-1016年)年間尊為“鎮天真武靈應聖帝君”,簡稱“真武帝君”。其祀像披發、黑衣、仗劍。其旁有龜蛇之像,或踏龜蛇。看來,玄武由龜蛇形象,演化為人形而有龜蛇相伴,經曆了與人麵蛇身神靈轉變為人形神靈相似的道路。
在傳說中,玄武也有時隻顯蛇形,有時隻顯龜形。唐代段成式在《酉陽雜俎?支諾皋下》中說:“朱道士者,太和八年常遊廬山,憩於澗石,忽見蟠?(蛇)如堆繒錦,俄變為巨龜,訪之山叟,雲是玄武。”這裏的玄武就先呈蛇形,後為龜狀。
作為北方之仙,玄武又代表二十八宿中的北方七宿――鬥、牛、女、虛、危、室、壁。為北方七宿的總稱。
“龜與蛇交”的玄武形象從漢代流行到南北朝時期。河南鄧縣西學莊發現的畫像磚墓,年代為南朝時期,墓室全部用模製的花紋磚和畫像磚砌建。玄武題材的畫像磚嵌於後壁,構圖富於變化,為一條細長的蛇纏繞著一隻行進中的龜,龜扭頭回顧,與蛇首相對,蛇張口露舌齒,似在與龜私語。玄武的前後兩邊飾有花草,與漢畫像石刻中的玄武相比,這裏的玄武顯得更有靈氣和情感。
(二)蛇與魚的結合
在古代神話傳說中,有蛇與魚、魚與龍相變化的說法。實際上魚龍變化也是由魚蛇變化發展來的。
《山海經?大荒西經》:“風道北來,天乃大水泉,蛇乃化為魚,是為魚婦……”講了一種叫做“魚婦”的由蛇變化的魚。
我們在前麵談到過的??,也是一種蛇與魚結合的神異動物,它的整體形狀像黃蛇,但長著魚翼,而且出沒在水中。
以龍、蛇為圖騰的夏後氏,也同魚有些瓜葛。禹的父親名鯀,鯀的意思是大魚。二裏頭遺址出土的夏文化遺物中,有一刻有大魚形的骨片,可能與夏人祭祀鯀有關。在有些古籍中,鯀又作“?”,如《楚辭?天問》:“鴟龜曳銜,?何聽焉?”“伯?腹禹,夫何以變化?”“?何所營?禹何所成?”《離騷》:“??直以亡身兮,終然夭乎羽之野”。《九章?惜誦》:“行?直而不豫兮,?功用而不就”。鯀死後,據說“化為黃熊”或“化為黃能”,而《拾遺記》卷二說他“化為玄魚”。或許,夏人的圖騰體係之中既有蛇又有魚,二者同是夏人崇拜的對象。
《山海經?南山經》說:柢山“有魚焉,其狀如牛,陵居,蛇尾有翼,其羽在?下,其音如留牛,其名曰?”。這是一種以魚為主幹,但長著蛇尾的虛構動物。
《南山經》還說:禱過之山“?水出焉,而南流注於海。其中有虎蛟,其狀魚身而蛇尾,其音如鴛鴦,食者不腫,可以已痔”。這裏的虎蛟也是魚與蛇的結合體。
(三)蛇與鳥的結合
《山海經?北山經》說:景山“有鳥焉,其狀如蛇,而四翼、六目、三足。名曰酸?,其鳴自?,見則邑有恐”。這是一種既像蛇又像鳥,它一出現就會引起當地人們驚恐的怪物。
《北次三經》說:陽山“有鳥焉,其狀如雌雉,而五采以文,是自為牝牡,名曰象蛇,其名自?。”這種神話中的動物是鳥,而名“象蛇”,是因為它鳴叫的聲音而得名。
蛇與鳥的形狀、習性相差甚遠。蛇以小鳥為食物;有些鳥又捕蛇、食蛇,是蛇的天敵。然而人們還是創造了蛇與鳥合一的神話動物,可能是原來以蛇為圖騰的人群與以鳥為圖騰的人群合一後,為了取得共識、調和矛盾,虛構出這類半蛇半鳥的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