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一、古代傳說中的神蛇、異蛇與蛇形神靈

戰國至秦漢時代,蛇在神話迷信中的地位發生了第二次大轉變。西漢時期,因為漢高祖劉邦出生於崇蛇傳統很深的豐沛一帶,所以蛇在神話迷信中的地位提得更高,神話傳說中,保留並出現了多種多樣的神蛇、異蛇。漢畫像石、畫像磚、帛畫上,常見蛇身人首式的神靈,其地位日益重要。這是神人與神蛇的結合體,他們雖已不應算神蛇、異蛇,但也反映著神蛇與異蛇演化的趨勢。

人與蛇的故事逐漸豐富起來,蛇的形象不僅出現於藝術作品中,而且也進入了文學的領地。

龜與蛇相結合的神靈――玄武,成為四神之一,玄武大帝主宰著北方。

隨著道教的發展和佛教的傳入,崇蛇的內容裏又增添了新的宗教色彩。

(一)種種神蛇、異蛇

漢代以前的神話傳說中已經有了不少神蛇與異蛇。漢代以降,又出現了更多的蛇名,多為自然界並不存在的異蛇。我們已經提到過其中的一小部分,如兩頭蛇(兩頭蛇在《爾雅?釋地》中又被叫做枳首蛇)、巴蛇、修蛇等。這裏再介紹一些前麵未曾談到的神話中的蛇。

1.大蛇

《山海經?北山經》說:?於毋逢之山,“西望幽都之山,浴水出焉。是有大蛇,赤首白身,其音如牛,見則其邑大旱。”這種大蛇預兆著旱災,是一種不祥的異蛇。

漢代以後,還出現過別的大蛇傳說。《水經注?淄水》引《晉起居注》說:“齊有大蛇,長三百步,負小蛇,長百餘步,徑入市中,市人悉觀”。不要說長三百步的大蛇,就是長百餘步的“小蛇”也是人們見所未見的,難怪傳說中的市人忘記了害怕,全去觀看了。

2.巨蛇

傳說中比上述大蛇更大的有巨蛇。魯迅:《古小說鉤沉》輯《玄中記》說:“昆侖西北有山,周回三萬裏,巨蛇繞之,得三周。蛇為長九萬裏。蛇居此山,飲食滄海”。假如真的有長九萬裏的巨蛇,隻怕滄海也要被飲盡。這樣的巨蛇可以繞地球一周,哪一座山也容它不下。

3.長蛇

《山海經?北山經》說:“大鹹之山,無草木,其下多玉。是山也,四方,不可以上。有蛇名曰長蛇,其毛如彘豪,其音如鼓柝。”

4.白蛇

《山海經?北次三經》:“神?之山,其下有白蛇”。《中次十二經》說:柴桑之山,“其上多銀,其下多碧,多泠石、赭,其木多柳?楮桑,其獸多麋鹿,多白蛇飛蛇。”

5.玄蛇

《山海經?大荒南經》說:“黑水之南有玄蛇,食麈。有巫山者,西有黃鳥,帝藥,八齋,黃鳥於巫山,司此玄蛇。”麈是駝鹿,玄蛇能吞食駝鹿,也應當是一種大蛇。《海內經》又說:“北海之內,有山名曰幽都之山,黑水出焉,其上有玄鳥、玄蛇……”不知這兩處的玄蛇是否為一類。

6.黑蛇

《山海經?海內經》:“有朱卷之國,有黑蛇,青首,食象。”郭璞注:“即巴蛇也”。

漢代以後,亦有關於黑蛇的傳說。唐初虞世南編撰的《北堂書鈔》卷一五八引《壬子年拾遺記》說,禹鑿龍門時到了一處洞穴,裏邊幽暗,禹無法前進。有一條長十丈,頭上長角的黑蛇,銜著一顆夜明珠,在前邊為禹照亮。

7.青蛇

《山海經?海外北經》:“北方禺?,人麵鳥身,珥兩青蛇,踐兩青蛇。”是說北方的大神禺?兩耳以青蛇為裝飾,又踩著兩條青蛇。而禺?為鳥身,大概是上古時期崇拜鳥圖騰的氏族、部落信奉的神。“踐兩青蛇”可能是該氏族、部落曾經與奉青蛇為圖騰的人們發生過衝突的反映。

《大荒北經》又說:“有大人之國……有大青蛇,黃頭,食麈”。這裏的大青蛇也吞食駝鹿,與上麵的玄蛇食性相同。

8.赤蛇

《山海經?大荒北經》:“北海之渚中有神,人麵鳥身……踐兩赤蛇,名曰禺?。”前麵我們提到禺?踐兩青蛇,在這裏又踐兩赤蛇。兩種說法當源於兩種稍有差別的傳說。

9.黃蛇

《山海經?大荒北經》說:“東北海之外,大荒之中,河水之間,附禺之山……有……黃蛇……”。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成都載天。有人珥兩黃蛇,把兩黃蛇,名曰誇父”。

10.育蛇

《山海經?大荒南經》說:“有宋山者,有赤蛇名曰育蛇。有木生山上,名曰楓木”。

11.肥遺

《山海經?西山經》:“太華之山,削成而四方,其高五千仞,其廣十裏,鳥獸莫居。有蛇焉,名曰肥遺,六足四翼,見則天下大旱”。郭璞注:“湯時此蛇見於陽山下。”《北次三經》說:彭?之山……“肥水出焉,而南流注於?水,其中多肥遺之蛇”。肥遺形狀為一首雙身,也是預示旱災的不祥之兆。

12.虎色蛇

《山海經?海外東經》說:共工之台在相柳東。“台四方,隅有一蛇,虎色,首衝南方。”這裏的虎色蛇,可能是共工之台的保護神。

13.蝮蛇

《山海經?海內西經》說“開明南有樹鳥,六首,蛟、蝮、蛇、?、豹,鳥秩樹”。蝮即蝮蛇,又名反鼻蛇,是一種自然界存在著的毒蛇。不過,它的毒性往往被人們誇大,在傳說中成了異蛇。晉張華《博物誌》卷九:“蝮蛇秋月毒盛無所蜇,蜇齧草木以泄其氣,草木即死。人采樵,設為草木所傷刺者,亦殺人”。《山海經》中又多次出現“蝮蟲”名稱,也是指蝮蛇。郭璞注:“蝮蟲,色如綬文,鼻上有針,大者百餘斤,一名反鼻蟲……”。

14.化蛇

《山海經?中次三經》說:陽山“陽水出焉……其中多化蛇,其狀如人麵而豺身,鳥翼而蛇行,其音如叱呼,見則其邑大水”。是傳說中預示水災的不祥之兆。

15.鳴蛇

《山海經?中次二經》說:“鮮山多金玉,無草木,鮮水出焉,而北流注於伊水。其中多鳴蛇,其狀如蛇而四翼,其音如磬,見則其邑大旱”。

鳴蛇與化蛇都是長著翅膀的飛蛇,一個預示旱災,一個預示水災。

16.飛蛇

前麵介紹白蛇的時候,已經提到了《山海經?中次十二經》中的飛蛇。郭璞注:“即?蛇,乘霧而飛者。”?蛇即騰蛇,能騰雲乘霧,與鳳凰齊舞,顯然象征著吉祥,與化蛇、鳴蛇這些不祥的飛蛇大不相同。

17.兒蛇

《山海經?海內經》說:靈山“有赤蛇在木上,名曰?蛇,木食。”郭璞注:“言不食禽獸也,音如?弱之?。”

神話傳說中的麒麟是“仁獸”,隻食落在地上的樹葉而不食正在生長中的植物。螟蛇不食禽獸,隻食草木,也應該是神蛇中的“仁者”了。

18.??

《山海經?東山經》說:獨山“末塗之水出焉,而東南流注於沔,其中多??,其狀如黃蛇,魚翼,出入有光,見則其邑大旱”。

19.琴蟲

《山海經?大荒北經》說:“有肅慎氏之國……有蟲,獸首蛇身,名曰琴蟲”。郭璞注:“亦蛇類也”。

20.?窳

《山海經?海內西經》說:“貳負之臣曰危,危與貳負殺?窳”。“開明東有巫彭、巫抵、巫陽、巫履、巫凡、巫相,夾?窳之屍,皆操不死之藥以距之。?窳者,蛇身人麵,貳負臣所殺也”。

21.雄虺

屈原《天問》:“雄虺九首,倏忽焉在?”王逸注:“虺,蛇別名也。倏忽,電光也。言有雄虺,一身九頭,速及電光,皆何所在乎?”《楚辭?招魂》:“雄虺九首,往來倏忽,吞人以益其心些”。

九首雄虺隻見於《天問》、《招魂》,別無可考。是一種九頭怪蛇,行動疾速,喜吞人(或吞人魂魄),以益其心。

22.鉤蛇

《水經注?若水》載:博南山有鉤蛇,“長七八丈,尾末有歧。蛇在山澗水中,以尾鉤岸上人牛食之。”是傳說中的怪蛇,尾巴分叉,鉤取人畜為食。郭璞《江賦》說:“爾其水物怪錯,則有潛鵠魚牛、虎蛟鉤蛇。”也以鉤蛇為惡猛的水物。

23.髯蛇(蚺蛇)

《淮南子?精神訓》說:“越人得髯蛇以為上?。”注:“髯蛇,大蛇也,其長數丈。”髯蛇能夠吞食鹿一類較大的動物。《酉陽雜俎》說蚺蛇吞食了鹿之後,要“繞樹出骨養創”,說明大蛇吞鹿也不是一件輕鬆的事情。《水經注?葉榆河》載,髯蛇長十丈,圍七八尺,常在樹上伺鹿獸。鹿獸過,便低頭繞之。有頃鹿死,先濡令濕訖,便吞,頭角骨皆鑽皮出。山夷始見蛇不動時,便以大竹簽簽蛇頭至尾,殺而食之,以為珍異。”清代陳尚古《簪雲樓雜談》記載:沈公某“明萬曆間巡撫滇南。初至,文武來謁。有參將安,貌甚醜怪,厥首僅存白骨,絕無額?輔頤,唯目光爍爍騰注。公大驚,獨留問故。自言:‘此地蚺蛇,千歲以上者高數丈,亙四五裏,或七八裏。恒宵遊,遇豺虎諸獸,則吸而吞之,其於人亦然。某曾夜歸,覺為風攝去,蹶趨而入,如坐丹爐中,萬火齊發,腥穢且逼人。某疑入蚺蛇腹矣,亟抽刀剖之,約厚五六寸。任此蛇撼天搶地,奔躍數十裏外,經時才出,而此蛇已死。某通體殷經,頰上皮肉俱盡,倦而寐,及寢始疼,閱半載方愈。此蛇約長五裏,山中人競取之燃燈,今其骨尚存,鱗大如笠。’”蛇長五裏,自然不足信。看來,髯蛇(蚺蛇)雖是客觀存在的動物,但在傳說中,它的長大和習性也不免被渲染、誇大。不知底細的人們也就把髯蛇看做異蛇了。

24.九頭蛇

共工之臣相柳九頭蛇身,是人麵蛇身的神靈,所以不應算做九頭蛇。雄虺是九頭蛇的一種。另據清代陳元龍《格致鏡原》卷九九引《鳥獸考》記載:“真臘王宮之中有金塔,王夜則臥其上,土人皆謂塔之中有九頭蛇精,乃一國之土地主也”。

25.人蛇

《格致鏡原》卷九九引陳鼎《蛇譜》說:“人蛇,長七尺,色如墨。蛇頭蛇尾蛇身,尾長尺許,而人足人手,長三尺。人立而行,出則群相聚,遇人輒嬉笑,笑已即轉噬、然行甚遲,聞其笑即速奔可脫。”看來傳說中不僅有笑麵虎,而且有先對人笑,笑過就吃人的笑麵蛇。好在它的動作慢,聽到它笑就逃走還來得及。

26.喚人蛇

清代俞樾《茶香室叢鈔》卷二三引《蛇譜》說:“喚人蛇長丈餘,至數仞,廣西近交趾山中有之。伏草莽間,遇行旋過,輒大呼曰:‘何處來?哪裏去?’隻此六字,甚清楚,音同中州。不知者誤應之,雖去隔數十裏,蛇必至。至則腥風擁樹,排撻而入,吞應者去,人莫能製也。”

27.量人蛇

唐代裴?《傳奇?鄧甲》:“甲立壇,召蛇王,有一大蛇如股,長丈餘,煥然錦色,其從者萬條,而大者獨登壇,與甲較其術。首隆數尺,欲過甲之首,甲以帽拄其杖而高焉。蛇首覺困,不能逾甲之帽。蛇乃踣為水,餘蛇皆斃。倘若蛇首逾甲,即甲為水焉。”

這是一種爭強好勝,要與人比高低的蛇。比不過人,自己化為水,比過了人則人化為水。故事中的鄧甲用手杖挑著帽子,總算比蛇高一些,用機智戰勝了蛇。

這種故事長期流傳,達千餘年。清代梁紹王《兩般秋雨庵隨筆》卷四載:“廣東瓊州有量人蛇,長六七尺,遇人輒豎起量人長短,然後噬之。土人言此蛇於量人時鳴聲曰‘我高’,人亦應聲曰‘我高’,蛇即自墜而死”。

28.九尾蛇

清代袁枚《續子不語》卷八記述了一個九尾蛇的故事:“茅八者,少曾販紙入江西。其地深山多紙廠,廠中人日將落即鍵戶,戒勿他出,曰山中多異物,不特虎狼也。一夕,月皎甚,茅不能寐,思一啟戶玩月,瑟縮再四。自持武勇,尚可任,乃啟關而出。行不數十武,忽見群猴數十,奔泣而來,擇一大樹而上,茅亦上他樹遠窺。旋見一蛇從林際出,身如?柱,兩目灼灼,體甲皆如魚鱗而硬,腰以下生九尾,相曳而行,有聲如鐵甲。然至樹下,乃倒植其尾,旋轉作舞狀。每尾端有小竅,竅中出涎如彈射樹上。猴有中者,輒叫號墮地,腹裂而死。乃徐啖三猴,曳尾而去。茅懼歸,自是昏夜不敢出。”

29.四蛇

《山海經?海內東經》載:“漢水出鮒魚之山,帝顓頊葬於陽,九嬪葬於陰,四蛇衛之。”是說顓頊葬在鮒魚之山南,他的九位嬪妃葬於山北,有四條神蛇為他們守衛陵墓。

30.擔生

《水經注?濁漳水》載:“人有行於途者,見一小蛇,疑其有靈,持而養之,名曰擔生。長而吞噬人,裏中患之,遂捕係獄。擔生負而奔,邑淪為湖,縣長及吏鹹為魚矣。”

這條名叫擔生的蛇雖然吃人,但對自己的主人卻很忠心。主人被捕入獄,它救出主人逃走,也算是不忘其本了。《舊小說?乙集三?廣異記》也記載了擔生的傳說,而且比較詳細,說一位書生在路上遇到一小蛇,持而養之,常常擔著它,所以叫它擔生。後來擔不動也背不動了,便把它放到範縣東大澤中。過了四十多年,蛇粗大得像一隻翻過來的小船,被人稱為神蟒。書生也老了,經過澤畔,聽到有人“說澤中有大蛇吃人,你不要去”。當時是隆冬天氣,天寒地凍,書生認為這時的蛇該冬眠,便穿過大澤。有一條蛇從澤中竄出追趕書生,書生還能記得它的形態顏色。書生遠遠地對蛇說:“你不是我的擔生嗎?”蛇就低下了頭,很久才走了。書生回到範縣,縣令知道他見了大蛇卻沒有被吃掉,以為怪異,就將書生抓起來關入監獄,判了死罪。書生自己發怨言說:“擔生,養了你反讓我送了命,也太慘了。”當夜,蛇攻陷了範縣,一縣都成了湖,唯有監獄沒有陷下去,書生得救。

31.率然

《神異經?西荒經》載:“西方山中有蛇,頭尾差大,有色五彩。人物觸之者,中頭則尾至,中尾則頭至,中膘則頭尾並至,名曰率然。”並說“會稽常山最多此蛇。《孫子兵法》‘三軍勢加率然’者是也。”《孫子兵法》中講的意思是:三軍應該像率然一樣,各部分相互照應,密切配合。

(二)蛇形神靈

在本書第一章中,我們知道了伏羲、女媧、黃帝、炎帝、共工等在有些傳說中,都是人首蛇身的神靈。隨著神蛇、異蛇的發展演化,蛇形神靈也有了新的發展。一方麵,伏羲、女媧的形象更加常見,說明其更加深入人心,而他們的事跡也日益豐富。另一方麵,有一些地位較低的蛇形神靈演化為山神等地方神?。

1.伏羲女媧

伏羲和女媧在先秦文獻中並無太多的事跡,漢代以後,他們的功績越來越多地出現在神話傳說中。伏羲畫八卦、“師蜘蛛而結網”,女媧補天等傳說都是漢以後出現的。人首蛇身的伏羲女媧石刻畫像,屢見於漢墓之中。

禹治水的傳說中,也有了伏羲的參與。晉王嘉《拾遺記》卷二說:“禹鑿龍關之山,亦謂之龍門。至一空岩,深數十裏,幽暗不可複行,禹乃負火而進。有獸狀如豕,銜夜明之珠,其光如燭。又有青犬,行吠於前。禹計可十裏,迷於晝夜。既覺漸明,見向來豕犬變為人形,皆著玄衣。又見一神,蛇身人麵,禹因與語,神即示禹八卦之圖,列於金版之上,又有八神侍側。禹曰:‘華胥生聖子,是汝耶?’答曰:‘華胥是九河神女,以生餘也。’乃探玉簡授禹,長一尺二寸,以合十二時之數,使度量天地。禹即持此玉簡,以平定水土。蛇身之神即羲皇也。”

羲皇就是伏羲。漢代以後的傳說中,伏羲是三皇之一,在神界的地位很高,而且常以蛇身人麵的樣子出現。

2.西漢彩繪帛畫上的人首蛇尾神像

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了一件彩繪帛畫,畫的內容可分上、中、下三部分。上部是天上,中央繪有一位人首蛇尾的神,右邊是太陽,左邊是月亮,下有對坐的神人和相對的神龍。中部是人間,下部為地下世界。在整個畫麵中,人首蛇尾的神位置最高,而且居中,顯出他“天上地下,唯我獨尊”的至高無上的地位。這樣至聖至尊的蛇身神?是前所未見的。關於這位尊神究竟是誰,研究者們曾有過不同的推斷。有人認為他就是伏羲,有人認為他是日神羲和,有人認為他是神話傳說中“人麵蛇身而赤”的燭龍,還有人認為他代表“陳地一個部落的主神,或竟是一個以蛇類為圖騰的氏族的傳說祖先”。總之,都認為此神具有非常顯赫的地位。

長沙在戰國時為楚地,楚地多湖澤,草木茂盛,適於蛇的生存。人與蛇的接觸自然會多一些。楚墓中常常出土鎮墓神,手中握蛇。上述帛畫中的大量動物形象裏,蛇和奇形怪狀的蟲占有一定比例,說明楚文化的重蛇傳統影響深遠廣泛。而人麵蛇尾的神尾部盤結得自然靈活,形態端莊而生動,畫家如果不是對蛇有細致的觀察,是不能將這位大神表現得這樣栩栩如生的。

漢代的蛇形神聖雖然具有很大的神秘性和權威性,但與上古時期的蛇圖騰與蛇崇拜相比,蛇神的靈光隻是一種異樣的?光。神話在傳說過程中發生了種種變化。馬王堆漢墓帛畫中的蛇形神靈,不僅是人首,而且上身也是人形,穿著藍袍。而下身還是蛇體,將上體環繞在中間。可以看出,半人半蛇的神靈漸漸減少了蛇的成分。到唐代,伏羲女媧一類的神終於完全變成了人形。人性、人格等因素,在神話傳說中的逐漸增長,是社會發展、文化演進的結果。原始文化中的諸神要經過變形,才能保持一席神位。

3.其他人麵蛇身神靈

戰國至漢代,人麵蛇身的神靈眾多,他們本來是上古時代原始思想自然崇拜和圖騰崇拜的產物。漢初,這些神靈憑借神話傳說而廣為人知。《山海經》中,這類神靈甚多,一般無名,地位不高,如《北山經》說:

凡北山之首,自單狐之山至於?山,凡二十五山,五千四百九十裏,其神皆人麵蛇身。

凡北次三山之首……其十神狀皆彘身而八足蛇尾。

這些蛇身或蛇尾的神靈,當時已成為諸山的山神。山神進一步人格化,到後來鍾敬文:《馬王堆漢墓帛畫的神話史意義》,《中華文史論叢》1979年第一輯。已不見蛇的痕跡。

因為山高林密的地方往往多蛇,上古的先民們很容易把山與蛇聯係起來。最初的山神中可能有一些是蛇神,形態完全與自然界的蛇一致。當文明時代到來之後,山林川澤也都為統治者所有,由官吏管理,人間的現實影響了人們想象中的神界,蛇神中的一部分轉變為半人半蛇的神靈。此後這些神靈身上的蛇成分不斷減退,人的成分逐漸增加,最後完全成為人形。

《海內北經》說:“鬼國在貳負之屍北……一曰貳負神在其東,為物人麵蛇身。”

貳負與被他殺死的?窳都是人麵蛇身。因為貳負被稱為“貳負神”,所以我們把他歸入蛇形神靈。
更多

編輯推薦

1大羅金仙在星際
2屍人
3墨龍變
4洪荒青蓮聖卷
5八神異界遊
6鬥神狂飆
7全係修真大法師
8近戰召喚師
9魔法通行證
10逆龍道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獸戰天下

    作者:胡不歸  

    工具百科 【已完結】

    一個野獸橫行,掠食者和獵物以無窮的手法演出變化多端的二重奏或多重奏的欲望世界。一個從小被恐怖組織訓練成殺人機器,為了自由從而不得不戰鬥及殺戮的冷血殺手。就是關於這個堅忍冷酷,但不失血性的勇悍男兒...

  • 幻神

    作者:雲天空  

    工具百科 【已完結】

    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大聖獸的名字,想必大家已經耳熟能詳了,可是有誰知道,四大聖獸到底為什麽會成為僅次與神的存在?他們是經過怎樣的努力,最終成為聖獸的?他們各自擁有著什麽樣的神奇本領呢?有誰...

  • 活金

    作者:逐沒  

    工具百科 【已完結】

    靈脈為生命之脈,為免靈脈不被破壞也就有了‘護靈人’。林寶駒的先祖是‘護靈人’中的奇才,擁有逆天造勢的才能,曾強行降伏金馬,讓金馬成為白馬山的靈脈之主,用來守護靈脈。白馬吸水,養活一方。靈脈若散,...

  • 傳奇之縱橫瑪法

    作者:星星辰  

    工具百科 【已完結】

    在網吧裏激戰了三天三夜的星辰,終於完成了統一沙巴克的偉大霸業,但是由於勞累過渡,居然暈倒在地。當他醒來後,卻發現自己來到了一個神秘奇妙的世界,而這個世界赫然是他所玩的傳奇遊戲裏的瑪法世界,這究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