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文我們說過,新石器時代到漢代出土的鼠,多是以食物作為陪葬品出現的,在這以後,考古出土物中出現了鼠的形象,而且常以十二生肖之子鼠神的身份出現,充當驅邪納吉、安魂引魂鎮墓的角色。同樣是為亡魂準備的陪葬品,如果說,新石器時代出土的鼠隻是一種食物,一種文化物的話,那麽,此後出土的子鼠神便是一種藝術品,一種象征物了。作為藝術品和象征物的子鼠神在漫長的曆史發展中,經曆了從寫實、鼠首人身到象征形態三個發展階段的演變。
1.寫實階段。最早的子鼠神是以動物形態出現的。上文所介紹的山西太原北齊婁睿墓十二辰壁畫中的子鼠神,便是純粹的鼠形。據研究,漢代的銅鏡背麵的裝飾圖紋中,已經出現十二地支的銘文,但隻有文字,沒有出現作為表征的動物圖像。從隋代開始,在銅鏡圖紋中出現十二生肖的動物形象,在鏡的外區飾以十二種動物組成的環形紋飾,“子”就是尖吻長尾體態靈活的鼠。這種寫實的十二生肖形象,也出現在墓誌蓋的邊飾上。
2.鼠首人身階段。鼠首人身的十二生肖俑開始出現於隋代。1982年在湖北武漢東湖嶽家嘴發掘的隋墓中,已有獸首人軀的十二生肖俑隨葬,其中的子鼠為灰陶,鼠頭人身,寬衣博帶,拱手盤膝而坐。胎上塗粉後施朱紅色,色多脫落,僅衣褶中稍有保留。俑高29.5厘米,底座為29.3厘米。
到了唐代,這種從寫實到象征的過渡形態日益明顯。唐墓中隨葬的十二生肖俑大都是半人半獸形,在身著袍服的人的身軀上,長著一個生肖的腦袋。其中的子俑就是鼠首人身,尖尖的嘴巴,細目小耳,或拱手直立,或正襟端坐。上文我們所談到的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出土的鼠首人身俑便是這一階段的產物。
3.象征形態階段。宋遼時期,墓內隨葬的十二生肖俑,有的仍依隋唐舊製,獸首人軀;但隨地域不同,在材料、質地方麵顯示出不同的特色。如江西製瓷業發達,故十二生肖俑也有瓷俑,1988年從江西德興香屯宋紹定三年(1230)葬蘭文蔚墓出土的瓷俑,是袍服持笏立像,體態比唐俑顯得靈活些,獸首與身軀的比例加大,表情也比較生動。
這一時期開始出現完全人形的十二生肖像,作為十二生肖表征的動物,以小小的形體,或捧於人像手中,或置於冠帽頂端,是一種象征而已。如山西晉城玉皇廟的元代虛日鼠塑像,就是一位貴夫人,隻是在右手上塑一蹲伏之鼠以標明其身份。這種用手托鼠以表明其身份的造像,出現在寺廟中,是否受佛教北方多聞天王手托鼠鼬造型的影響,還有待進一步研究。佛教多聞天王手中的鼠是作為財寶、財神的象征,或者作為多聞天王的化身出現的(詳見本書第七章)。
1974年河北宣化下八裏村清理了一座遼金壁畫墓,其墓頂穹頂中央懸銅鏡一件,鏡周用紅黑二色繪重瓣蓮花一朵,蓮花外繪黃道十二宮圖,十二宮外用紅彩繪二十八宿星圖。二十八宿以婁宿始向南排列,最後以奎宿終。星圖中在尾宿外用紅色繪太陽,昴宿外用黃色繪月亮。星圖外輪繪一周十二生肖像,十二生肖均為人形,身著寬袖長袍,雙手執笏舉於胸前,不同的動物置於頭頂以表明其生肖身份。專家認為,這一組天文星圖有很高的學術價值。1979年從北京大興縣出土一組人形十二生肖木雕像,是遼代遺物。其中的子神以柏木圓雕,為冠袍持笏之人物立像,隻在冠頂伏有表征子神之小鼠。這些十二生肖像雕工精致,可視為冠頂動物的人形十二生肖像的代表。
中國古代的十二生肖圖像,還東傳到日本和朝鮮半島。據研究者介紹,日本正倉院寶物中,就藏有麻布上繪的十二生肖圖像,圖像為動物形,可惜隻殘存龍尾、雞首、犬足、豬尻等,子鼠已缺失。據說這是日本聖武天皇遺物,是天皇即位儀式時用。在韓國發掘的新羅時期的古墓中,也發現有模擬唐俑的十二生肖俑,袍服人軀獸首。在慶尚北道慶州郡花穀一裏出土的一組泥俑,供手坐像,造型頗為精致。上述造像反映了中國古代與古代日本、朝鮮半島諸國密切的文化交往。
現當代民間信仰中的生肖鼠,一方麵繼承了傳統的鼠首人身造型,如北京的民間泥塑玩具生肖鼠;另一方麵,也有所發展,昔日置於帽冠頂端或托於手上的生肖,如今卻置於人的?下,作為人的坐騎,陝西神木的一幅民間年畫《新繪十二屬》就是例子,說明生肖的信仰功能日漸減弱,娛樂的功能日漸加強,玉皇大帝定下的十二生肖,如今已經完全聽從眾人的調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