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問民間藝術家們,為什麽虎繡繪成這個樣子?他們會毫不猶豫地回答:“這是老輩子傳下來的樣子!”若再問傳了多少代,他們最多能追溯到三四代,再往前就無人知曉了。如果說民間藝術家參考了古代紋樣造型,但他們生活在封閉的農村,而且老輩的婦女多不識字,有的連名字都沒有,有的數十年沒有出過村,沒有進過城,哪會知道有圖書館和博物館,更不可能借到有關的資料。但是數千年前虎的造型與今日民藝虎的造型相對照,又會發現很多淵源關係。
中國數千年的文化所以沒有中斷,便是通過教育以及語言、文字的傳遞和繼承,或通過代代師承,而民間主要靠家族的傳承。民間藝術創造,多是外祖母傳女兒,女兒再傳女兒,一代代傳承下去,或者是農村女友之間相互學習或傳授,即所謂“母係傳承”。
若拿北京的布老虎與西周晚期的青銅虎尊(現藏美國華盛頓裏奧博物館)相對照,兩者竟然如此相像:圓圓的眼睛,豎起的雙耳,寬大的嘴露著利齒。也有不同之處,西周的虎尊鼻子上鑄“王”字,北京民間的布老虎的“王”字貼在額頭上。
筆者在陝西關中考察時,購得一件民間傳世的雙身虎小兒帽圈,一個虎頭,兩個虎身。在其他地方也發現過相似的虎頭帽,民間俗稱“二虎爭頭”。考古學家認為古代紋樣中,凡是雙身一頭,或一身雙頭的獸和鳥,都象征兩性交合。安徽阜南月牙河出土早商青銅龍虎尊,突出的紋樣便是一個虎頭的雙身虎,虎腿為蜷臥形狀,虎頭下有一個人,蜷臂屈腿。四川廣漢三星堆出土的早商青銅龍虎尊,也有雙身虎的紋飾,不過中間的虎頭,卻像人體的頭部,雙虎又似人的虎皮裝飾,人物也是蜷臂屈腿。
現今小兒雙身虎帽圈下沒有蜷臂屈腿的人,倒是戴帽圈的娃娃,豈不像三星堆雙身虎那樣,娃娃的頭就是虎頭,帽的兩旁各有一條虎身,後麵拖一根老虎尾巴。小兒戴雙身虎頭帽,也像安徽阜陽的龍虎尊,虎頭下遮住人物半個頭部,娃娃不也是遮住頭頂嗎?
河北涉縣的小兒虎頭鞋,與商代武士胸甲相似。陝西鳳翔六營彩塑虎頭掛片,若刪除外加的吉祥紋樣,其虎的耳眉眼鼻嘴的造型,幾乎與商、周青銅禮器上的虎頭紋、獸麵紋相似。這種民藝虎頭,屬於商周型。另有種民藝虎頭造型,屬於良渚型。其根據就是浙江良渚出土的玉器上的神人獸麵紋樣造型。特征是兩眼渾圓,有雙圈,雙眼之間有的有過橋,鼻子上細,鼻翼寬大,嘴部扁闊。有的民藝虎頭造型,又近於夏代二裏頭虎頭造型,虎眼橢圓,無嘴,或嘴很小。
馬承源先生在《商周青銅器紋飾綜述》一書中,提到虎頭紋和獸麵紋有配置式、簡略式、整體展開式等等。在民間也有這幾種形式,如民間繡片中沒有虎頭的輪廓,隻做虎頭上眉眼嘴鼻耳造型的零件,再配上花朵、艾葉和蝴蝶等組合到一起,這便是配置式。有的民藝虎隻作虎頭,虎身、虎四肢全都沒有,便是簡略式。有的民藝虎在刺繡中,將虎的全身平麵展開,隻是突出虎頭,虎身和四肢均縮小,這便是整體展開式。以上這些形式,多用在刺繡和服飾造型中。在民間剪紙、繪畫中,虎的造型多是全身的虎。
商、周青銅虎頭紋的虎鼻上,多加“◇”形紋,在青銅器上單獨的虎鼻配飾上,有的也加“◇”形紋。民間各種虎頭虎鼻的造型上,有的也加“◇”形紋,有的改成“□”錢貫女紋,由此推論“◇”形紋可能是女性的標誌。
陝西關中地區做的布老虎和有些小兒虎頭帽,虎頭多吐舌,受戰國楚墓和漢唐墓葬冥器鎮墓獸的影響。虎吐舌使虎的形象顯得平和,減少了凶相。
福建地區的虎頭帽,虎的麵部多加直線斑條紋,是受楚國立體漆器虎的造型影響,楚國虎的造型,虎麵也有直線斑條紋。但是,民間對古代紋飾和造型的繼承也是有所選擇的,如周代四虎鋪上如鼠的虎,戰國時期虎爪如彎月形,在民間虎的造型中則很難見到。而商代玉器中的虎的造型便在民藝創造中被廣泛應用,如頭大,身軀小,或細長,腿很短,像出生不久的嬰兒。不可否認,民間對古代造型和紋飾也有發展和創造,如小兒虎頭鞋上繡的雙身虎,便有各式各樣的造型。民間繼承古代造型尚是個謎,因時隔數千年,又經無數的戰爭和自然災害的破壞,很多地上的文化遺存慘遭破壞而至泯滅。值得慶幸的是,其中的一些造型,竟然通過家庭的世代傳承而延續到今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