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原始社會,各個部族都有自己崇拜的圖騰,或龍、或虎、或鳥、或犬、狼、牛、鹿、蛇等等,均各自相屬,互不相約。當部族漸漸融合之後,各自的圖騰便聯結到一起,如兄弟般從不分離,反映了部族聯合體中各自的文化共存,而不是肯定一個否定一個,尤以龍虎文化之間的關係最密切,最突出。
6000餘年前浙江的河姆渡文化,主要圖騰是鳥,5000餘年前的浙江良渚文化,主要圖騰是虎或獸類。都各自存在,沒有附合型的圖騰物。而在河南濮陽西水坡的文化中,便發生了變化,從墓室蚌殼擺塑中,反映了6000餘年前西方崇虎的部族已東徙到中原地區,與崇龍、崇鹿的民族融合,各自的地位雖然沒有很大差異,而虎的地位卻較高些。
到了三千數百年前的殷商時期,青銅禮器上的紋飾――神器上的神像便複雜多了,其中有虎、龍、鳳、牛、象、蛇、羊、魚、蟬、蛙等等,表明殷商王國是多部族多文化的融合體,而以虎居主體的地位,鳳次之,成為諸神物的統帥。龍紋有時在器物上單獨出現,更多則是配置在虎紋飾之中,或作周邊的裝飾條紋,依然不太顯著。“龍虎尊”雖然是龍虎相配,龍紋在上,虎紋在下,而相互的地位卻是平等的。
在商代喪葬的木槨上,一麵畫虎,一麵畫龍。西周時帝王有龍旗有虎旗,出使的旌節,去山國有虎節,去水國有龍節,龍虎的地位也算是平等了。所謂“麟鳳五靈,王者嘉瑞也”,又所謂“麟、鳳與龜、龍、白虎神靈之鳥獸,王者之嘉瑞也”。相互的地位亦是平等的。在四方神位中,龍虎分居東西兩方,亦與朱雀、玄武的地位相同。
在傳統的成語中,“虎踞龍蟠”、“龍吟虎嘯”、“龍騰虎躍”,這些成語反映了龍虎兄弟般的相伴、地位顯赫的曆史事實。春秋時,天子、諸侯和庶人共用金屬的螭虎紐(“尊卑用之”)。螭是古代傳說中沒有角的龍,和虎的形象一起,作為印章上雕刻的造型。在商、周巫覡原始宗教中,龍虎都是通天的使者,溝通上帝與人間的聯係。
傳說道家煉龍虎大丹時,有龍虎在爐旁圍繞,有所謂“龍虎交媾”便可成大丹的說法。道教做道場時,有龍矯、虎矯。道教的聖地是江西省貴溪縣的龍虎山。古代的科舉發龍虎榜。自古喻龍為君,喻虎為王、為臣。總之,龍虎如陰陽、如上下、如日月、如乾坤不可分離的宇宙觀念,是兩種剛柔相濟、相輔相成的文化觀念,也是中華民族數千年來的文化傳統,又是完整的民族文化體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