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雲南省西北美麗的玉龍雪山下,有納西族麗江自治縣,30餘萬人口。除麗江外,納西族還分布於雲南的永勝、寧蒗、永寧和四川省的木裏、鹽源等縣。他們原來遊牧於青海省的湟水和黃河流域,由於民族間的矛盾和戰爭,被迫南遷到四川和雲南。
納西族的“納西”一語,意為“尊貴的人”,或“偉大的民族”,四川的納西人又自稱“納日”。古籍上把他們寫為“?牛夷”、“摩西”、“麽些”、“越?羌”,漢族又稱他們“摩梭人”。
納西族保留原始巫教性質的東巴教,巫師亦稱東巴。他們有古老的象形文字,為中外學者們稱為“活著的象形文字”,至今保留著千餘種用象形文字書寫的經書,記載著納西族古老的文化。
在雲南寧蒗、四川的鹽源、木裏三縣納西女人,多以虎作名字,如稱“喇木”者數以萬計,意思是“虎女”、“神女”,表示尊貴。木裏縣有一個大溶洞,名叫“角屋尼可”,洞寬敞高大,其中有許多泥塑的虎像,據說是納西族的象征。另有一尊納日女神像,是一塊自然石,形若女性,具有發辮和乳房的特征。每年三月,三個縣的納西青年婦女們,紛紛到這裏朝拜。女神稱為“巴丁喇木”,納西語意為“西番地上的女神或母虎”。這也是普米族、藏族共同信仰的女神……
+崇虎祭賢是納西族古老的習俗,東巴經有一本《當恩?拉統貝》,有兩個意思,一是“超薦能人”,一為“虎的曆史”。虎是賢能的象征。貴族死了要祭賢,以虎為賢,要念誦《虎的曆史》。東巴經有《祭賢者道場接伏麻法神》,這個法神的造像如虎,如人,一手持鋼叉,一手持長刀,似武士樣。《祭賢者道場接魂經》,字形如人穿有尾的獸皮。《祭賢者道場經?虎之來曆》,字寫成形如戴花冠,披獸皮的女人形狀。又寫成武士樣,頭上有旗,手中也持旗。納西族的東巴經中,記載了納西族的祖先經六次遷徙,遭受了種種的艱難險阻和敵人的阻截、搶掠,才到達雲南的麗江地區。
納西族的原生圖騰是虎,他們的圖畫文字“太古的時候”,便寫成虎頭的形狀。他們祭祀祖老“勞阿普天神”,象形文字寫成上麵是天,下麵坐一位虎頭老翁,讀虎聲,字形是,納西族傳說他是人類始祖從忍麗恩的嶽父,“故每年祭天以報之”。傳說洪水後僅存人類始祖從忍麗恩,形象文字把他寫成人形,頭上有牛角,字形是。
納西婚禮的對歌中便唱門神犛牛和老虎。如男方接親到女方家門口,女方緊閉大門,媒人拍著門框唱喊門歌,女方的人在門內答唱:“白鶴一樣吉祥的媒人呀,我家的金門交給犛牛神看守了,銀門托給老虎神守護了。白鶴一樣富有的媒人呀,給犛牛和老虎門神馱來什麽金貴禮物?”媒人在門外唱道:“馱來吉祥的紅鹽巴,吉祥的紅鮮肉,門神寬恕了。”門內又唱答:“詢問了左邊的犛牛,門神點頭跳了,詢問了右邊的老虎,門神點頭笑了。白鶴一樣大方的媒人呀,請把彩雲一樣吉祥的迎親隊領進門洞。”女方主人便把門打開了。
東巴法師開壇誦經時,請犛牛和老虎守衛坊門,就是在掛神像的兩邊,張掛犛牛神和虎神的畫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