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四、端午辟邪的神虎

夏曆五月初五,是我國傳統的“端午節”,又稱“端陽節”。唐代因玄宗八月五日出生,為避皇帝諱,將端五的五字改為午字,便叫“端午節”了。

每逢端午節這一天,人們要吃粽子,劃龍舟,傳說紀念楚國愛國詩人屈原。有的學者認為端午節競龍舟源於遠古三代的“蘭浴”。有的說為了紀念吳國的伍子胥,他被吳王夫差殺死拋屍於江中,化為濤神。

古時,五月五日原為巫節,又稱五月為“惡月”。東漢應劭在《風俗通義》佚文中記有“五月五日,以五采絲係臂……辟兵及鬼,命人不病溫。”晉朝人宗懍在《荊楚歲時記》中記有“五月五日並踏百草,采艾以為人,懸門戶上,以禳毒氣。”因為夏初天氣已暖,病疫開始盛行,門口插艾和菖蒲,就是用氣味來驅逐病毒,淨化空氣,並可以主灸百病。傳說菖蒲“利以殺鬼,醉婆娑,老魅亦當退辟。”

宗懍所說晉代荊楚地區“采艾以為人,懸門戶上”,不知用艾草紮成什麽樣的人。宋代人的記載中便明確說用艾草紮張天師的形象。因為宋朝統治者崇奉道教和道術,道教因此十分盛行。道士們借東漢五鬥米教創始人張陵之名,到處傳播張天師鎮妖的巫術,便使張天師與端午節祛病瘟、鎮五毒的風俗結合到一起了。人們給張天師造像時,神虎便成了他的助手或坐騎。也有將神虎懸於門戶上,單獨執行鎮妖驅五毒的任務。

南宋京城臨安(杭州)“以五月五日佩赤靈符掛心前……以艾與百草縛成天師,懸於門額上,或懸虎頭白澤。或仕宦之家以朱砂於午前書:五月五日天中節,赤口白舌盡消滅”。端午節京城內有人製張天師像出售,“都人畫張天師以賣,又合泥做張天師,以艾為頭,以蒜為拳,置於門戶之上”。

南宋宮廷也很重視端午節,宮內“意思局”專門備有節日風俗用品:“內司意思局以紅紗彩金?子,以菖蒲或通草雕刻天師馭虎像於中……又雕刻百蟲鋪於上,卻以葵、榴、艾葉、花朵簇擁。內更以百索彩線、細巧鏤金花朵及銀樣鼓兒、糖蜜韻果、巧粽、五色珠兒結成經筒符袋,禦書葵榴畫扇,艾虎,紗匹緞,分賜諸閣分,宰執,親王。”

以上說明,在南宋臨安京城內,端午節時專有民間藝人繪張天師像或用泥捏塑天師像出售。宮廷內製作的節日用品較民間精美,用材講究,品種多樣,並裝在紅紗彩金盒子裏,隻有朝中的重臣和親王才能享用。

端午節的艾虎,有的自己製作。北宋英宗駙馬、著名山水畫家王晉卿在端午詞中寫道:“偷閑結個艾虎兒,要插在秋嬋鬢畔”。他親手為公主紮個小艾虎,既為時尚的節令之物,也為了表達夫妻之間眷戀之情。

端午節又是道教的浴蘭令節,臨安的僧人和道士也紛紛走出寺院的山門,拿著經筒、符袋、卷軸、小粽子、夏橘等物,饋贈官宦人家和施主們,道士們的卷軸少不了張天師馭虎畫像。

南宋節令衣服也隨時尚,從宮廷到民間,家家都要穿有艾虎紋樣的染織夏裝,不然兒女們便不高興。劉克莊在《己卯端午十絕》詩中記述了這一習俗:“兒女需京?,經時買來歸,似嫌無艾虎,不肯換新衣。”

明、清兩代,端午節飾艾虎的風俗不僅延續下來,而且更盛,艾虎的形式和品種也增多了。明人永昶《端午食賜粽》詩中寫道:“蓬萊宮中懸艾虎,舟滿龍池競簫鼓”。京城市民家端午節懸朱砂畫的符,插蒲草紮的龍和艾虎,窗牖上貼紅紙剪的吉祥葫蘆。

除京城外,清代各地端午飾艾虎的風俗也十分普遍。如山東、福建的縣誌均有記載,摘錄五則:

“端午……人載艾虎”。

“婦女妝艾虎,簪艾葉”。

“端陽自五月一日始,門懸蒲艾,婦女小兒係續命絲,五色絲絨,佩符簪艾虎”。

“兒童佩艾人艾虎”。

“書門符,懸艾虎”。

《清嘉錄》記載:蘇州“編線為虎形,係小兒胸前,謂之老虎花”。江蘇省婦女還愛用新繭製成艾虎,簪到頭上。

《江鄉節物詞》記敘:“杭人午日製老虎頭,係小兒襟帶間,示服猛也”。浙江出售各種絨綴成的老虎花出售。

北京城內有專製紅色絨花的作坊,其中便有絨花艾虎和絨花“艾虎震五毒”,插於婦女的頭上。現今北方各地端午節給娃娃手腕上紮五色線、綴五色小粽花,身佩艾虎香包,用雄黃酒在娃娃額上寫王字,名叫“虎頭紋”。端午節家家用大紅紙剪“艾虎鎮五毒”剪紙,或剪“老虎葫蘆”剪紙,表明五毒已收入葫蘆,被艾虎吃掉了。有的剪“公雞吃五毒”,剪“刀剪蠍子”,貼門上辟邪。江蘇海州地區端午節家家門口貼虎符,就是用朱筆在黃表紙上畫虎頭辟邪。山東蓬萊、黃縣等地,端午節在一扇門上貼剪紙艾虎,另一扇門上貼剪紙葫蘆,當地稱為“收毒葫蘆”、“消災葫蘆”。這裏還給娃娃製作繭虎玩具,將繭從中間剪開,內裝兩丸小泥球,再連接上,在繭的兩端作成小虎頭樣,放到有斜度的板上,小繭虎就往下翻滾,很受孩子喜愛。黃縣還用大顆黃豆連接起來,做成小虎,綴於綠錦做的艾葉上,簪於姑娘的發鬢上,顯得十分靈巧。

山東和江蘇的婦女們,過去用蓋有印符的彩綢,以金銀線製成騎虎的小人,端午節插於髻上,名叫“健人”,傳說可辟災祛病。這種風俗很古老,唐詩中便有“鬆涼夏健人”之句。明人王屋《辛酉端日》詩中寫“醉憐霜鬢短,還插健人符”。山東微山湖的漁民,為防船上的小兒落水,端午節用紅布做“老虎絆子”,繡虎頭的一端係於小兒的腰間,另一頭係於船上。

葉又新先生生前在膠東調查,當地端午節曾用綢布和絲絨做虎頭小人。有的用桃木削成,有的用加吉魚(真鯛)骨做小人的四肢,用布和棉花做頭,名叫“桃木人”、“加吉孩”、“包布孩”,端午節縫到孩子衣服的雙肩或背後,小人表示有力量,虎頭用以辟邪。

山西、陝西、河北等地,端午節要給娃娃做艾虎兜肚、艾虎帽圈、老虎枕頭。姥姥或姨家給娃娃送老虎鞋和虎頭鞋,有的送艾虎串串,綴到娃娃的衣襟上。艾虎的造型別於一般的虎的造型,或在虎頭的腮部裝飾兩片綠色的艾葉;或讓虎站在一片艾葉上。還有艾虎麵塑禮饃,有的在虎的腰部裝飾兩片艾葉,像展翅的飛虎,有的在麵塑虎身上裝飾一朵大紅花,或讓虎背著石榴和靈芝。

清代官府之家,五月初一,將“神符朱判兒”和“張天師五毒圖”貼到大門正上方,到端午節的中午,用雞血點鍾馗的眼,俗稱“朱砂判”。門下貼張口向下的剪紙葫蘆,名曰“倒災”。宮眷內臣要穿五毒艾虎補子蟒衣。

北京俗曲《端午節》描述了京城端午節的習俗:“五月端午街前賣神符,女兒節令把雄黃酒沽……一枝枝艾葉菖蒲懸門戶,孩子們頭上寫個王老虎,姑娘們鬢邊簪五色淩福。”

總之,端午節以各式各樣的艾虎最多,它不僅有保護娃娃的喻意,而且還是婦女們時尚的裝扮。端午節又是婦女們顯示藝術才能的節日。她們用剪紙、刺繡、麵塑,編製出各種辟邪祛災的艾虎,營造了濃厚的節日氣氛。

艾與愛兩字同音,艾虎成為人們心目中的“愛虎”。後世對神虎的崇拜信仰已消失,人們也不會相信虎能吃五毒、驅瘟疫、驅惡鬼妖邪,但形成一種習尚後,便會千百年的延續下去,這絕非是迷信活動,而是反映了人民扶正壓邪的心理,反映了人民崇尚陽剛之美和保護幼兒健康成長的願望。

端午節原本是祛災辟邪的節日,在長期的民俗演化中,漸漸變成愛(艾)的節日――熱愛生活,熱愛新的生命,連“獸中之王”的猛獸,也成為人們喜愛的“艾(愛)虎”了。
更多

編輯推薦

1大羅金仙在星際
2屍人
3墨龍變
4洪荒青蓮聖卷
5八神異界遊
6鬥神狂飆
7全係修真大法師
8近戰召喚師
9魔法通行證
10逆龍道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獸戰天下

    作者:胡不歸  

    工具百科 【已完結】

    一個野獸橫行,掠食者和獵物以無窮的手法演出變化多端的二重奏或多重奏的欲望世界。一個從小被恐怖組織訓練成殺人機器,為了自由從而不得不戰鬥及殺戮的冷血殺手。就是關於這個堅忍冷酷,但不失血性的勇悍男兒...

  • 幻神

    作者:雲天空  

    工具百科 【已完結】

    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大聖獸的名字,想必大家已經耳熟能詳了,可是有誰知道,四大聖獸到底為什麽會成為僅次與神的存在?他們是經過怎樣的努力,最終成為聖獸的?他們各自擁有著什麽樣的神奇本領呢?有誰...

  • 活金

    作者:逐沒  

    工具百科 【已完結】

    靈脈為生命之脈,為免靈脈不被破壞也就有了‘護靈人’。林寶駒的先祖是‘護靈人’中的奇才,擁有逆天造勢的才能,曾強行降伏金馬,讓金馬成為白馬山的靈脈之主,用來守護靈脈。白馬吸水,養活一方。靈脈若散,...

  • 傳奇之縱橫瑪法

    作者:星星辰  

    工具百科 【已完結】

    在網吧裏激戰了三天三夜的星辰,終於完成了統一沙巴克的偉大霸業,但是由於勞累過渡,居然暈倒在地。當他醒來後,卻發現自己來到了一個神秘奇妙的世界,而這個世界赫然是他所玩的傳奇遊戲裏的瑪法世界,這究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