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六、西方、東方、北方均有虎跡

1923年在甘肅馬家窯發現原始彩陶,屬於新石器晚期,分布於甘肅臨洮,大夏河和青海湟水流域,約前3000-前2000年。後被命名為馬家窯文化。最先由瑞典人安特生在甘肅獲得三件人頭虎紋彩陶器蓋,有的蓋紐塑成人頭形,張目,直鼻小嘴,臉扁平,滿臉畫垂直的虎麵條紋,嘴下有虎須,頭上凸起兩個虎耳,腦後有向上攀的虎尾。另有一件麵部基本塗黑,隻鼻梁部分留白,外觀像一隻黑貓。“此外,在青海樂都柳灣出土人頭陶壺兩件,其中一件似人非人,似虎非虎,器口作成傾斜式,如虎張嘴咆哮,而其腦後部位畫中脊,加小嘴,很像人麵,卻又左右滿布橫條虎紋,一似老虎後腦,可稱它‘虎人’裝。”“另一件確是作人頭,眉目耳鼻清晰,但頭上微微凸起兩角,似貓科類的兩個耳朵;這個人麵的雙眼及嘴下,畫了幾根豎道,好像流著眼淚與口水,是一張哭泣中的臉譜。”

“又《青海彩陶》收錄人頭像彩陶壺一件,人頭捏塑,麵部流著眼淚與口水,似在號啕哭泣;頭下連拉蛙肢紋,作八字分岔,又繞至後腦部位”。《山海經?大荒西經》說:“大荒之中,有山名日月山,天樞也。吳姬天門,日月所入。有神,人麵無臂,兩足反屬於頭上,名曰噓。”日月山在青海,這件“人麵無臂,兩足反屬於頭上”的彩陶,卻是崇虎部族尊崇的神靈。

“據此,馬家窯文化的哭泣人麵形彩陶裝飾,可以得到同樣的解釋,它們在噓啼中,被哭泣的對象便是那些人頭虎裝的彩陶壺,這是一套歲祭秋神的祭器。說明馬家窯文化的先民們,秋祭白虎,以示冬半年白虎星巡天,祭祀應有向天噓啼儀,並向老虎哭泣,猶如哭祭先祖亡靈,西王母的形象也應由此誕生”。

馬家窯的虎文化,是古羌人文化,距今起碼有5000-4000多年。羌人在這裏生息繁衍,又從這裏出發,逐步向隴東、陝西推進。也許在隴東和陝西停留一個時期,然後再向中原和華北遷徙,這絕非無根據的假說,如在寶雞地區的薑姓部族,在渭河流域休養生息,不一定是他們最初的初生地。又如在甘肅隴東有很多黃帝和岐伯的傳說,在陝北也有很多黃帝部落的足跡,他們到處流動,沒有固定的基地,這是遊牧部落的特點。也許有的東進後成為炎、黃集團,有的各自獨立,互不相屬,成為北方的戎狄國家。

另有半山型馬家窯文化彩陶,上麵繪著人身形紋飾,手和腳似虎爪,身上似有毛,於1973年在甘肅武山出土,可能是又一支虎部族的遺物。

在北方大漠南北的草原上、黃河河套和陰山以南地區,有葷粥部族與夏王朝為鄰,到殷商時,這裏便出現了?方、土方、鬼方等方國,居住在今日的山西、陝西北部和內蒙古的西部,商王武丁和他的王後婦好,就曾多次出兵征伐,也是商王朝的勁敵。

到西周時期,北方草原最活躍的是?狁部族,經常對周朝進行侵擾和擄掠,周宣王曾多次用兵抵禦。到春秋戰國時,北方部族稱為戎狄,他們由互不相屬,逐漸聚集起來,成為強大的部落聯盟,被稱之為東胡、林胡、山戎、白狄、匈奴等,其實,與葷粥、?狁、東胡、白狄、匈奴都是同一的部族,隻是在不同時期、不同地域,他們的稱呼有所不同。

春秋戰國時,在燕的北方有山戎(又稱天戎)部族,就是在北京市的延慶縣,他們“各分散溪穀,自有君長,往往而聚者百有餘戎,然莫能相一。”“逐水草遷徙,無城郭常居耕田之業,然亦各有分地。無文書,以言語為約束。兒能騎羊,引弓射鳥鼠,少長則射狐兔,肉食。士力能彎弓,盡為甲騎。其俗,寬則隨畜田獵禽獸為生業,急則人習戰攻以侵伐,其天性也。其長兵則弓矢,短兵則刀?。利則進,不利則退,不羞遁走……自君王以下鹹食畜肉,衣其皮革,被旃裘。”

山戎在戰國時是秦、燕、趙三國的勁敵,山戎曾越過燕國攻打齊國,齊?公與之戰於齊京的郊區。四十年後,山戎又進攻燕國,齊桓公曾北伐山戎,山戎敗走。

東胡與山戎是同一部族,因在匈奴的東邊而稱東胡,也稱北戎、山戎。春秋時分布於山西太原一帶,後遷到河北的東北玉田縣無終山,無終又成了他們的族名。東胡除畜牧外,也從事農業生產。齊桓公伐東胡時,得到他們種植的冬蔥和冬菽,並帶到山東種植。

東胡在前209年,與匈奴爭“甌脫外棄地”而大敗,有的殘部撤到黑龍江的鮮卑山,成為後來的鮮卑部族,東胡另支殘部退到烏桓山(今內蒙古阿魯科爾沁旗),成為烏桓族。三國時曹操曾征烏桓。後變為契丹族,北宋時建立了遼國。

1986年,在北京延慶玉皇廟村發掘山戎墓穴600餘座,距今約2800年,出土大量青銅器、兵器、陶器、鬆石、瑪瑙、銅牌及很多金器。

其中有一墓穴,死者可能是個酋長,約25歲。在他的墓穴內有青銅用器,兵器,還有金項鏈、金耳環。最令人矚目的是,在他的上體發現一個金虎。由此說明,金虎是權力的象征,也是信仰尊崇的圖騰。

匈奴主要活動區域在黃河河套和陰山一帶,他們也是“食畜肉,飲?酪,衣皮革,被氈住穹廬”,逐水草遷徙遊牧。大約在前3世紀末,建立了奴隸製政權,政治中心在頭曼城,即今日內蒙古巴彥淖爾盟五原一帶。匈奴經常與漢王朝血火交兵,有時又和睦往來,和親共市。自從漢武帝任用衛青、霍去病為主將,向匈奴發動了三次戰爭,平定了河西走廊,匈奴的主力不得不退出河套以西。再加匈奴內部爭權而分裂,有的占有漠北地區,有的臣服西漢,有的向西方歐洲地區遷徙。

當年強大的東胡、山戎、匈奴,像曆史的過客,匆匆地離開了這個舞台,而後,又有幾個民族交替成為北方的主體民族。

據史書記載,“匈奴俗,歲有三龍祠,常以正月、五月、九月戊日祭天神。”“歲正月,諸長小會單於庭,祠。五月,大會龍城,祭其先、天地、鬼神。秋,馬肥,大會?林,課校人畜計”。

傳說,匈奴人是人與狼交合而生,以狼為圖騰。然而匈奴人祭天神和先祖,把單於駐紮的地方又稱為“龍庭”,又該是崇龍。但是,作為匈奴人勇敢頑強精神象征的倒是狼和虎,鹿在工藝裝飾中是被吞噬的對象,龍的飾物則很少見。

1973年在內蒙古西部阿魯柴登,發現兩座戰國晚期的匈奴墓葬,出土有金冠,大型虎咬牛金飾牌,虎紋、馬紋和羊紋銅牌和飾件。其中的金冠,可能是單於的王冠。

金冠上有一隻展翅的金鷹,傲然站在由四狼咬四羊的半球體上,並配有三件黃金冠帶,由三條半圓形金條組合而成,在靠近部分,每條金冠帶兩端鑄有半浮雕的金虎,金盤角羊和金馬的造型。

匈奴墓中還出土兩件虎咬牛金牌,造型是牛居中間,身體平臥,被四隻猛虎從兩方咬住牛的頸部及腹部。牛雖被捕殺於地,仍然頑強的反抗,以銳利的牛角刺穿了虎的耳朵。造型生動,具有生命搏擊的震撼力。這兩件金牌造型相似,可能是綴在衣服上的飾物。

另有12件鑲寶石金飾牌,造型都一樣,正麵是虎,張牙露齒,四肢前屈,身上鑲嵌紅綠寶石。在虎身上及尾部,有群鳥圖案。

出土的兩漢時期匈奴銅牌飾,有虎銜羊,主體為一斑斕猛虎,嘴銜一隻角羊,羊被咬住脖頸,前兩腿搭在虎頭前,後半部搭在虎頸上,似乎虎將角羊拖到遠處吞噬。還有兩豹奪鹿銅牌。出土的短劍和刀的握柄處,有的還鑄有虎頭。匈奴的銅牌和刀劍的造型,紋飾,與東胡的山戎幾乎相似,隻是東胡的年代較早,鑄造工藝較粗糙。

從出土的匈奴金器、銅器、兵器的造型看,他們雖不以虎為圖騰,但崇敬虎的強悍和勇於搏擊,並以此作為民族精神的象征。
更多

編輯推薦

1大羅金仙在星際
2屍人
3墨龍變
4洪荒青蓮聖卷
5八神異界遊
6鬥神狂飆
7全係修真大法師
8近戰召喚師
9魔法通行證
10逆龍道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獸戰天下

    作者:胡不歸  

    工具百科 【已完結】

    一個野獸橫行,掠食者和獵物以無窮的手法演出變化多端的二重奏或多重奏的欲望世界。一個從小被恐怖組織訓練成殺人機器,為了自由從而不得不戰鬥及殺戮的冷血殺手。就是關於這個堅忍冷酷,但不失血性的勇悍男兒...

  • 幻神

    作者:雲天空  

    工具百科 【已完結】

    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大聖獸的名字,想必大家已經耳熟能詳了,可是有誰知道,四大聖獸到底為什麽會成為僅次與神的存在?他們是經過怎樣的努力,最終成為聖獸的?他們各自擁有著什麽樣的神奇本領呢?有誰...

  • 活金

    作者:逐沒  

    工具百科 【已完結】

    靈脈為生命之脈,為免靈脈不被破壞也就有了‘護靈人’。林寶駒的先祖是‘護靈人’中的奇才,擁有逆天造勢的才能,曾強行降伏金馬,讓金馬成為白馬山的靈脈之主,用來守護靈脈。白馬吸水,養活一方。靈脈若散,...

  • 傳奇之縱橫瑪法

    作者:星星辰  

    工具百科 【已完結】

    在網吧裏激戰了三天三夜的星辰,終於完成了統一沙巴克的偉大霸業,但是由於勞累過渡,居然暈倒在地。當他醒來後,卻發現自己來到了一個神秘奇妙的世界,而這個世界赫然是他所玩的傳奇遊戲裏的瑪法世界,這究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