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二、觀念形態中的虎

遠古洪荒的原始人類,尚處於人類的幼兒時期,幾乎與獸類沒有多少差別,抵禦不住任何自然力的侵害,尤其對虎類的猛獸十分恐懼,他們唯恐躲避不及,隻能藏匿在山洞中,棲息在樹幹上。維持生命的食物僅僅是采摘的野果和挖掘的植物塊根。因此,他們對世上的一切都視為神靈,處處都不敢冒犯。

當人類不斷地進化,特別是發明了用火,能夠製造使用簡單的工具,增強了人類的力量,靠集體進行捕獵,甚至可以捕到很凶猛的老虎。雖說是人類很了不起的躍進,但對虎依然懼怕,對虎漸漸產生了敬畏的心理,產生了對虎的崇敬。

因為發現虎是百獸之王,地上的獸類無不懾服於虎的威力。原始部族有的把虎奉為世上最高的神靈,有的奉為部族的祖先。他們祈願“虎祖”保佑本部族和部族的後代子孫,並借助“虎祖”的神威,戰勝其他對立的部族,使自己發展強大起來。至今彝族中有一個支係,自稱“羅羅”,這也是對虎的稱號,又是民族的稱謂,自認為是虎的後代。

當人類進入文明的初期,祖靈型的圖騰崇拜日趨淡薄,伴隨而起的是巫覡原始宗教,人們對天體感到神秘,認為天上有主宰世上一切的最高神靈。於是,虎和龍便成了巫術活動中上通天體、下降吉祥、納福驅邪的使者,或是天神有力的助手。

人類對虎由自然形態的認識,進入到觀念形態的認識,經曆了很長的階段。觀念形態屬於人們對客觀事物的思想認識和辨別,是精神世界的產物。當這些認識成為更多人的共識,便形成了社會觀念,並反映在一定的政治、法律、道德、哲學、藝術和宗教信仰等方麵。而且,社會觀念形態是建築在社會物質生產基礎之上的,又表現為不同的發展階段。人類的認識不可能超越相應的曆史階段。

(一)原始社會的神虎和神徽

以畜牧為主的西方遊牧民族,他們要逐水草而居,養成不斷遷徙的習慣。大概從7000年前,便分批遷到中原、華北,有的遷到現在的湖南省的湘江流域。在長沙南沱的大塘農耕遺址中發現7000年前的土陶器上繪有太陽紋、鸞鳥紋、長獠牙人麵紋()。對後一種紋樣,有人分析是炎帝神農氏“圖像符號”,並認為:“圖像中部為抽象的鳥紋、以鳥喙象征長舌……”對此,本人不敢認同。理由之一:古籍記載黃帝部族在5000餘年前從甘肅隴東和陝西西部遷徙到華北地區。炎帝早於黃帝500年遷於中原地區。炎黃為爭奪華北和中原,在河北涿鹿進行了慘烈的血戰,結果炎帝失敗,部族被迫遷往兩湖地區。7000年前大塘農耕遺址是否是炎帝的文化遺存,很值得思考。長獠牙人麵紋也許是南方崇虎部族的徽記。

理由之二:長獠牙人麵紋,隻繪出人麵的大嘴、長舌及上下兩對長獠牙。這種獠牙,隻有虎、豹才有。春秋時期楚地虎的造型多是吐長舌。唐代鎮墓獸的造型也吐長舌。因此,不能將吐長舌認為是鳥喙。這種“長獠牙人麵紋”,應是人麵虎頭紋。

在河南省的濮陽市西水坡原始墓葬中,發現部族首領的骸骨兩旁,用蚌殼堆塑虎和龍。從原始人驚人的藝術創造中,顯示出對神秘的天體的關注。他們認為天上也有神靈,想象空中瞬息出現的雷電,與地上的虎相似,兩腿粗壯,能在空中奔跑,隻是嘴巴長一些,尾巴粗一些――這便是人類最早對龍構想的物化,也是龍圖騰的創造。但是,虎居左龍居右,古代以左為首位,龍的神格排在虎的後麵。

再看西水坡第三組墓葬蚌殼擺塑中,首次出現了人騎龍虎的形象,虎居北向西馳奔,龍居南向東馳奔。“說明仰韶時代已有東龍西虎的觀念,而蚌塑虎的頭部……又塑造了一個角,可名‘虎角’,這是觜宿之為角的最古寓意”。天文學家認為濮陽西水坡“發現迄今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圖……屍體間隔擺放蚌塑龍虎,符合古代中國用龍虎代表星座的慣例”。

更令人思考的是,第三組蚌塑人駕馭龍虎,飛行於蚌塑的雲際和星宿之間,也說明當時的古人類已出現原始的巫術信仰。那位在龍虎蚌塑中間的部族首領,很可能就是所謂駕馭龍虎、能夠通天的半人半神的大巫師。他死後,族民們便按他生前施法術的規格,用蚌塑擺出來,象征天體龍虎星象圖。

雖說西水坡的神靈觀,已不是單一的陸上神虎,開始出現了天上的神龍。但從墓葬第二組虎龍鹿和蜘蛛的蚌塑中看到,虎竟然是蚌塑的主體,龍、鹿、蜘蛛僅僅處在虎的尾部最不顯眼的部位,大概尊崇神虎依然居於重要的位置。

6500年前的濮陽市西水坡原始墓葬,比傳說中炎帝從陝西寶雞地區東遷的年代要早,比黃帝東遷更早。古籍載河南濮陽是黃帝孫顓頊建都之處,比西水坡文化更晚了。

人類的原始信仰漸漸由獸的神和獸的祖先,變為半人半獸的祖先和神靈。這個過程延續了數千年之久,到浙江餘杭5000餘年前的良渚文化時期,又進入新的發展階段。

良渚文化與浙江6500餘年前的河姆渡文化同屬於古越人文化。當時,古越人已會種植水稻,能建幹欄式的住房。他們傳統的信仰是崇蛇、崇鳥,習慣文身,身上刺蛇紋,據說是為了避水中蛟龍的侵害。但是良渚的古越人則是很熾烈的崇拜虎神。由於史稱“百越”的支係很多,崇虎的古越人支係在史籍中未見記載,而是在良渚古墓中發現並取得了大量的實證。

良渚文化最大的特點是在玉製的神器上雕刻出獸麵神像,實為神虎的造像。玉製的神器有玉琮、玉璜、石鉞、三叉形器、冠狀飾、首牌等等。以甲型玉琮上雕刻的紋樣最突出。

甲型玉琮雕刻的獸麵神像的造型,綜合描述是:臉麵是倒梯形的人麵,寬鼻,闊嘴,戴帽,帽上有放射狀的羽毛冠,上肢聳肩、平臂、彎肘、五指平張叉向腰部,雙腿盤坐,腳像虎爪。在胸部飾有大型的獸麵,重圈為眼,寬鼻,鼻翼外張;闊嘴,嘴中有三角形的牙齒,兩側各外伸一顆獠牙。在玉冠、三叉形器和玉璜、玉牌上同樣雕有羽冠的神像和重圈眼、闊嘴、獠牙的獸麵像。前幾年,良渚文化考察隊進一步在瑤山、反山兩地發掘,又獲重大收獲。兩個考古隊的報告中稱玉製神器的雕刻是“獸麵神”、“神人獸麵”,兩隊共同認為是良渚部族崇拜的“神徽”,“是良渚人主要的崇拜神”。所謂“神徽”,便是古人類製造的神像,也就是他們主要崇拜的圖騰。這種神徽既不是龍,也不是南方民族崇拜的狗,從麵部結構看應該是虎。

有的學者認為玉製神器上的獸麵,是巫師作法時乘坐的“□”――乘坐虎上天的工具,使人間與天神進行交流。“玉琮的產生,說明巫政相結合的,高度集中的政權”,也就是王權神權統一的統治已經出現。

有的學者認為良渚的玉琮和玉璧是“通天的法器”,玉琮上的“神徽”是“神祖動物複合像”。這種“神祖”既是部族的虎祖,又是部族的人祖,說明良渚時期的神靈,已演化成半人半獸的形態。

從良渚墓葬中巫師身上和周圍玉製神器的布置看,很難想象良渚原始部族的軍事首領兼大巫師,手執石鉞,頭戴羽冠,胸披虎頭獸麵神徽,登上祭壇,放置好玉琮,在玉琮中間插上通天柱,舉行通天祭神的盛況。也難想象原始族民們狂熱的場景。

近年在江西新幹縣大洋洲的商代大墓中,出土了罕見的青銅雙尾虎,虎足除少量麟紋外,通體飾雷紋。“老虎齜牙咧嘴,左右各露一獠牙,兩眼有神,雙耳豎立,呈半蹲欲起之狀……背上還馱一隻尖嘴小鳥。奇怪的是它有兩條外形相同的粗壯美觀的大尾巴,生動而怪異。”“大洋洲商墓不少出土青銅器的造型和紋飾都能見到虎的形象。虎紋成了主題圖案之一,看來當年這裏的主人是崇尚虎的。”

大洋洲青銅雙尾虎的造型,與中原地區不同,具有自己的文化特色,而虎身上飾的雷紋和麟紋,則受北方商文化影響很大。商王朝與南方的古越部族聯係較多,早在商朝建國初期,商大臣伊尹曾受湯王的命令,通知浙江和嶺南地區的古越人國家和部族向王朝進貢土特產。大概江西一帶也屬於商的方國,商文化的傳入和影響是很自然的。

青銅雙尾虎不僅有兩條尾巴,再仔細觀察,在虎頭的上端,還有一個虎頭。雙頭雙尾的虎,顯然是兩虎相交。可能還有很多的含義,現在不得而知了。青銅雙尾虎是商代的遺物,較浙江的良渚文化晚一千數百年,而它與5000餘年前的良渚文化都是古越民族創造的文化。良渚文化延續了近千年突然中斷了,成為曆史研究的謎。近來有人考證,良渚文化中斷是因洪水的災害所造成的。古越民族的支係中曾發生過往返的遷徙,說不定良渚的越人為避水害,南遷到相鄰的江西北部,虎文化便在江西地區越人的後裔中承繼下來。

江西新幹的商墓中同時還出土了玉雕羽人,用晶瑩剔透的青田玉精雕而成。玉人呈側麵蹲坐的形狀,臂屈於胸前,握拳,下體有小羽翼,腦後有掏雕的三個緊扣相連的鏈環。但玉人的上唇突出而彎曲,加上下巴向前撅的胡須,構成了一副鳥喙的樣子;頭上的高冠又似鳥冠,所以很像鳥人。但是,玉人卻是粗眉,目字形的眼,嘴上有獠牙,玉人的腳和手,又與雙尾虎的虎爪相似。顯然是以鳥和虎的特征綜合成了玉製羽人的形象。這進一步說明,古越人崇鳥是他們的文化傳統,同時也崇虎。商墓青銅雙尾虎,大概就體現了鳥虎兩種文化的並存;玉雕羽人便是兩種文化的融合,塑造了鳥虎形的神人形象。

根據許智範的報道,江西新幹縣大洋洲還出土了六件方鼎,以臥虎方鼎為最大,高97厘米,重49.2公斤,耳高18厘米,耳上各伏一虎。鼎的四壁除中間素麵外,上部及四隅飾八組窄線條帶獸麵紋,方目,展體,尾上卷。四條圓柱形鼎足,飾高浮雕式羊角獸麵。

與新幹縣相鄰的樟樹市三橋鄉還出土了扁獸足圓鼎,上麵有一對豎耳,也各臥一虎,虎齜牙咧嘴,尾上卷,身飾卷雲紋。鼎的中部為三棱,以棱為中心,飾三組由變體雲雷紋組成的饕餮紋(實為獸麵紋或虎頭紋)。三條鼎足呈扁體獸形,長身卷尾虎,突目,高冠,尖嘴似鳥,全身也飾雲雷紋。“虎鳥形飾同樣與原始先民騰崇密切相關”。

新幹縣大洋洲出土的方鼎,在大的形製上,與中原地區商代方鼎相同。但是這裏的方鼎鼎耳上加上了臥虎,鼎身鼎足都加上了獸麵紋,說明新幹地區的民族,按照自己的信仰和尊崇,將商鼎的紋飾進行了改造。尤其是樟樹市出土的扁獸足圓鼎的鼎足,飾長身卷尾虎,高冠,嘴似鳥,與新幹大洋洲出土的“玉雕羽人”,可以說是異曲同工。我分析“玉人”是虎的變體,而扁獸足圓鼎的鼎足紋飾,同樣是高冠,鳥形的嘴,隻是形體變成了“長身卷尾虎”。羽人形和虎形,應是神虎造型不同的變體。由此更進一步證明,江西北部的古越人,崇鳥又崇虎,青銅禮器和玉器上出現虎鳥綜合造型,不是隨意所為。

(二)殷商禮器禮儀中的神虎

3500餘年前,中原地區出現了燦爛的殷商青銅文化,令世界人民所矚目。這種青銅文化早在商代之前的河南偃師二裏頭時期就已見端倪,大概是夏代的晚期。到商代更趨成熟而達到新的高峰。它跨商、周兩代,達千餘年之久。

這種青銅器雖然有的是飲食器和酒器,但不是一般的生活器皿,而是當時的國王、諸侯、奴隸主和貴族們權勢和地位的象征;是祭祀天神地?和先祖的神器;是莊嚴隆重的禮儀中的禮器;又是政治標誌的重器。這在世界上是罕見的。

青銅器上都鑄有精美的雷紋、雲紋和獸紋、龍紋、鳳紋、蟬紋和蠶紋等。占主導地位的紋飾為宋代定名的“饕餮紋”,是宋代金石家沈括命名的,一直沿用到現在。他的定名根據是戰國時期呂不韋門客們所撰寫的《呂氏春秋》中《先識覽第四》的一段話:“周鼎著饕餮,有首無身,食人未?,害及其身,以言報更也。”到底饕餮是什麽,過去有很多人注釋,有的說是被黃帝殺的蚩尤,有的說是遠古惡人“四凶”,有的說是龍生九子中最小的一個。近代有人對商代青銅龍虎尊和司母戊大鼎上的“虎吃人”紋樣,解釋為對奴隸的鎮壓和威嚇。總之,饕餮紋是考古界長期爭論的問題。

1984年,上海博物館館長馬承源先生,對商周青銅器上的紋飾進行了全麵而縝密的研究,寫有《商周青銅器紋飾綜述》一文,擯除“宋代金石學家觀察不夠縝密所致”的“誤說”,將“饕餮紋”重新定名為“虎頭紋”和“獸麵紋”。馬先生為慎重起見,把有角的虎頭定為“獸麵紋”。我認為仍是“虎頭紋”。有角的虎《說文》注釋為“?,委虎,虎之有角者也”。民間也傳說,“虎生角更厲害”。

商代的紋飾具有綜合性造型,使之更神秘,如龍紋,有的加鹿角,有的加鹿茸角,有的加花冠,有的加象鼻,依然稱龍紋。

馬承源先生對青銅器上的“虎頭紋”和“獸麵紋”分析道:“這與當時的宗教思想有密切的聯係……反映了人們對自然崇拜而產生的神秘而肅穆的氣氛”。“這些形狀奇特的紋飾,大多數是借想象以征服自然和對自然力量的幻想的形象化。在當時的自然條件下,大自然的風霜雨雪,人世間的休咎禍福,除了求庇於上帝及其所祠的百神外,不可能有別的選擇。”當然,商代青銅器上的神虎及其他神靈,在巫覡社會中,具有“通神民,協上下”的神聖地位。

虎頭紋和獸麵紋是商周青銅禮器上的主體紋飾,龍紋和夔鳳紋多作虎頭紋的配置,或作條紋裝飾帶,雖然在有的器物上作主要紋飾,而大型的鼎和尊,龍鳳都屈居下位,形成虎顯龍隱的格局。

宗廟祭祀的酒器名叫“宗彝尊”,上麵的紋樣便是虎和長尾猴樣的。為什麽名稱上不提虎?唐代孔穎達曾作過解釋:“宗彝者,謂宗廟彝尊之飾,有虎二獸,虎有猛,有避,故象之,不言虎,而謂之宗彝者,取其美名。”虎紋的酒器稱“宗彝”,可見地位是很高的。

商代所謂“虎吃人”紋飾的青銅器多有出土,如湖南安化出土的“虎食人銅卣”,造型是一個蹲坐的虎,抱著一個男子,男子的頭恰在虎嘴的下方。這個人驚恐地回首,似乎有什麽東西追捕他,他投身虎的懷抱,感恩於虎的保護。河南安陽出土的司母戊大鼎,據說是商王武丁為他的母親鑄造的。大鼎的耳部鑄有兩隻直立的虎,兩隻虎的嘴對著一個人頭。安徽阜南出土了“龍虎尊”,四川廣漢三星堆也出土了“龍虎尊”,屬於殷商的早期,兩地的“龍虎尊”上都鑄有雙身虎,虎口下蹲一個彎臂屈腿的人,表情毫無恐懼感。而三星堆雙身虎下的人,卻是虎麵人身,兩條虎身又像他頭上的裝飾。

何駑同誌認為“有人解釋‘虎食人卣’為人與神性動物合二為一,以取得該神對人的保護。然而其潛在意義絕非如此膚淺……這就意味著人們將虎視為死者的圖騰,或具有再生功能的神獸,讓它吃掉死者,進入圖騰(神獸)體內,一俟尋找到合適的母親,便讓他投胎轉生”。他的根據是,澳洲人認為人死後,靈魂便依圖騰,依附於女體,孕育轉生。認真觀察“虎食人卣”的造型和上麵的紋飾並非如何駑說的那麽簡單。看投入虎懷抱中的男人,雖然到了很安全的地方,依然驚魂未定。再看這個人沒有腿,僅以兩條蛇代替,可能象征蛇圖騰或龍圖騰的部族,得到虎圖騰部族的保護。再看這隻虎,雖然將人緊緊地抱住,人首也置於它的嘴中,但卻是很親昵的樣子,像母獸銜幼獸時,輕輕地叼住幼獸頸後皮似的,絲毫沒有損傷。再看安徽出土的商代“龍虎尊”,雙身虎頭下的人呈微笑狀,若將人的下巴與虎頭連起來看,虎頭恰恰是人的頭,即虎首人身,與四川廣漢三星堆“龍虎尊”上的人物相同。或者虎的雙身是他的裝飾;或者雙身虎象征雌雄兩虎交合,產下虎的後代部族。

大概殷商時期崇虎的部族占優勢,或者崇虎的信仰占優勢,所以在青銅禮器上的紋飾出現了虎顯龍隱的格局。當時也出現了綜合性的神?紋樣造型,如虎頭紋上加牛角,或用小龍、小鳳來配置成虎頭,依然沒有改變虎的固有形態結構。

由於宋代金石家錯誤地將商代青銅禮器上的虎頭紋、獸麵紋定名為“饕餮紋”後,使古史的研究陷入迷霧之中,也割斷了曆史的聯係,謬誤達800多年之久。馬承源先生的貢獻,便是驅散了謬說的迷霧,恢複了中國虎文化曆史的真麵目。

現今,有的學者仍沿用宋代的“饕餮”說,或懷疑饕餮紋就是虎頭紋和獸麵紋,或閉而不談中國曆史上曾有過虎文化。如在報道宣傳6400年前河南濮陽西水坡原始墓中蚌塑時,隻說“發現了中華第一龍”,偏偏不提蚌塑中還有占重要地位的中華第一虎。

商代的虎文化不是突然產生的,早在殷商之前就出現了。在遼寧省的昭烏達盟敖海旗大甸子便出土了夏家店下層文化彩陶,上麵彩繪卷雲紋,也繪有虎頭紋,屬於仰韶文化的晚期。在山西晉南襄汾縣夏墟出土的夏代彩陶上,繪有“……變體動物圖案可視為商代青銅器上的獸麵紋,夔龍紋一類紋飾的前身。放射性碳素測定為前2500-前1900年前後……早期略早於夏,中晚期在夏內”。除西北外,山西、遼寧及河北省的北部和西部,都有過崇虎的部族,當時稱他們為戎狄。

郭沫若先生很注意古代的紋飾,他說:“就花紋去研究,某一種花紋在何時始出現,某一種花紋在何時始廢棄了,一種花紋的演變經過了怎樣的過程,花紋的社會背景和寓意,都同樣可以追求,在這一方麵可以豐富美術史的內容。”

郭沫若先生所說的社會“背景和寓意”,其中包括當時的社會經濟政治製度和社會的信仰,以及民族的文化傳統。殷商王朝是以東夷部族和西方部族共同建立的奴隸製國家,在不同的部族中有的崇虎,有的崇龍,有的崇鳥。而且殷商崇尚鬼神和祖先,祭祀是國政大事,時時都要占卜問神,是巫覡宗教很濃厚的社會。所以他們把各種動物神靈的形象熔鑄於國家的禮器、神器、重器上,是有原因的。

殷商不僅在青銅禮器上禮儀上,而且在生活的各個方麵,處處都有虎和龍的紋飾和雕刻。如在住宅的門口,便立上神虎的立體石雕,造型是虎首人身虎爪,呈跪式,張著大嘴,露出尖銳的牙齒,樣子凶悍可怖,大概是讓虎神保護住宅的安全。這種住宅起碼是奴隸主所居。住宅的玉石雕刻的神虎,在河南省的安陽侯家莊大墓中發現。

在喪葬的棺槨上也雕虎或用漆繪虎,大概是讓神虎保護死者的靈魂。如在湖北省黃陂縣盤龍李家咀,發掘兩座商代前期中型墓,在木槨的板上有陰刻雙鉤的虎紋和雷紋,並塗上朱色,陽刻部分塗黑色,剛出土時色彩還很斑斕。虎身旁刻雷紋或雲紋,是表示虎是天上的神虎。在安陽侯家莊甲種大型墓中,也發現木槨上繪有虎紋和龍紋。虎紋占據木槨的主要部位,造型是側麵的全身虎,屈腿,拖尾,可惜虎頭已殘。幾條小龍紋飾在木槨的裝飾帶上,龍口對著圓球,不知是何物。

恰恰在商代玉製樂器玉磬上,也刻有側麵全身的虎,與安陽木槨上繪的虎規格相似,刻有怒目張口露齒頭部凶相,正好彌補了木槨虎頭的殘缺。

商代已經用漆繪製家用生活器皿,有的也漆繪虎的紋飾。在河北省槁城縣台西商代前期房基外發現散落的漆器殘片,有的上麵還保留虎頭的造型。因年代久遠,漆胎已毀。說不定商代的服飾上也繡虎,隻是當時繡花的絲麻製品難以保存,至今尚未發現實物;好在現存商代玉雕人物的胸部,發現刻有虎頭紋,可作為我這一推論的證據。這可能反映了商代服飾紋虎的時尚。

商代虎的造型並非都猙獰可怖,有的也很稚趣可愛,充分說明了當時的審美情趣。如在商王武丁妻子、女將軍婦好在安陽的墓中,出土了大量小型玉雕,品種有虎、鳳、龍、鹿、龜等,有的可能是佩在身上的吉祥物、保護神,有的可能陳設在住室內。

其中的小型玉虎雕刻各式各樣,有的頭大身體小,腿也很短,雖然頭部張口露齒,仍十分稚氣可愛,像是剛剛學爬的嬰兒。有的玉虎造型軀體拉得細長,像是出生不久的胎兒。有的玉虎雕成蹲坐型,身上刻著翅膀,形態憨厚可掬,也逗人喜愛。

假若懷疑商代青銅禮器上省略式的虎頭紋,(因為造型是從俯視角度表現的虎頭,不可能看到虎的下巴,正是宋代命名饕餮“食而未咽,害及其身”的形象依據)當我們仔細看看商代出土的玉磬,建築上的石雕,木槨上的刻繪,小型玉雕上種種虎的造型,便會毫無疑問地認為,幾乎都是全身虎,誤傳便可以消除。

殷商王朝對奴隸殘酷統治,對外征伐又是他們經常的事業,所以在青銅禮器上的紋飾造型,無論是虎頭紋、獸麵紋,都極力誇張其凶猛,令人可怖。這倒不是對國內的奴隸進行恐嚇,因為奴隸們整日戴著枷鎖,在武裝監視中做苦役,或隨時被殺戮當做祭品,或被逼去殉葬,已用不著恐嚇;而是以此來增強統治者至高無上的威儀,震懾周圍的方國,使之臣伏在他的統治下。

殷商青銅禮器上還出現了半人半獸的紋飾,如禾大方鼎的腹部鑄有很大的人麵,其半人的形象可能象征殷王。其獸的一半便是虎。這個人麵沒有突出的表情,但雙目怒視,臉繃得很緊,兩旁配虎目和虎爪,上麵又配曲折形的羊角,像是兵器中的戈矛利刃,顯得十分威嚴而又充滿殺機,的確令人恐怖。

再如獸麵紋大鉞上的人形獸麵,與禾大方鼎上的人麵很相近,隻是誇大了寬嘴和利齒;實為虎麵的變形。大鉞有玉製和銅製,不是戰場上通用的兵器,主要用於大的禮儀活動,由勇士執鉞警衛。鉞還用於喪葬,為護衛亡者的魂靈。神話中西方白虎神蓐收執鉞,因為他是刑神,有殺戮的權力。

由此說來,殷商青銅禮器上的紋飾不僅是信仰和尊崇的反映,而且還是王權威儀的展現,軍事實力的威嚇。

如果說商代的甲骨文,是形成我國文字的基礎,而商代青銅禮器上的虎頭紋,軍士頭上戴的虎頭帽,玉佩中的玉虎雕刻造型,對中國文化的影響也很大,曆經三千多年,直到今日,民間依然承繼著商代和良渚時期的造型,為孩子縫製虎頭帽、虎頭鞋、布虎玩具,在民間的刺繡、剪紙中,也有商代的文化“基因”,對於延續中國古老的虎文化,其貢獻也不亞於甲骨文的貢獻,在世界上是獨一無二的。後麵另有論述,不贅。

(三)周王朝時期的神虎

生活在我國西方的周部族,聯合西方的國家和部族,推翻了殷商的統治,建立了周王朝,基本上承繼了殷商禮器的形製,青銅器上的紋飾變化不大,依然將虎頭紋作為禮器上的主體紋飾,這與西方部族傳統的尊崇有關。同時,西周禮器尊彝中出現了以虎型為主的青銅虎尊,和綜合鳥及其他獸的虎尊。除商代南方的越人和西南方巴蜀地區有這種獨立的青銅虎尊外,在殷商本土很少見到。

西周帝王崇拜天神和祖先,認為上帝是主宰自然界的主神,每年都要按時進行祭祀,從不廢祀。他們按五行五色和天圓地方說,選用各種顏色的玉石雕琢成璧、琮、圭、璋、琥、璜六種禮器,統稱“六器”,平時藏於玉府,供祭祀時使用,祭畢仍要歸還。

祭禮時,以蒼璧禮天,祭昊天上帝;以黃琮禮地,祭昆侖之神;以青圭禮東方,祭春帝太?;以赤璋禮南方,祭夏帝炎帝;以白琥禮西方,祭帝少昊;以玄璜禮北方,祭冬帝顓頊。

祭西方的玉琥是用白色的玉石雕成的,在春秋晚期的楚墓中便出土一對玉琥,造型誇張。虎的頭部和尾部,腿彎曲,虎身呈弧狀,似乎很馴服的樣兒。在戰國的中山國王墓中也出土過玉琥,造型的虎頭突出,腹部雕雲紋。這種雲紋直到現在民間藝術依然應用,名叫“雲雲”。

帝王祭祀西方時,還要祭蓐收神,傳說他是白帝,秋神,又是白虎神。在《國語?晉語二》中有段記載,說虢公做了個夢,見到一個神,人麵白毛虎爪,手執鉞,立於西方。他醒來後召史占卦。史說:“如君所說的樣兒,這是蓐收,天上的刑神。”蓐收又是西方白虎金正之官。

古代還有“立秋節”。西周時“天子親帥三公、九卿、諸侯、大夫以迎秋於西郊”,並祭祀少?、蓐收。“立秋節”延續到漢代,“立秋之日,迎秋於西郊,祭白帝、蓐收。車旗服飾皆白。歌《西皓》,八佾舞《育命》之舞。”

每年的年終,曆代帝王都要祭祀農田諸神,祈求來年豐收,不降災害。《周禮?明堂位》記載“夏、秋嚐、冬?、春社、秋省,而遂大蠟。天子之祭也”。“夏曰嘉平,殷曰清祀,周曰大蠟,秦曰臘。”

大蠟祭祀以田獵祭先祖,還要祭八神。八神是“先一、司二、農三、郵表四、貓虎五、坊六、水庸七、昆蟲八”。

其中所說的“先”是田間的房舍。據說虎吃糟害農田的野豬,貓吃田鼠,能保護農業生產,所以也享祭祀。堯帝時的後稷――周部族的先祖。“坊”是蓄水的地方,“水庸”是泄水的溝,“郵表”和“司”,是最先從事農業生產的神農炎帝,再就是其中大蠟祭祀的“蠟”,和臘、拉、羅、勒,彝族的語意都是虎。宋代陳祥道的《禮書》說:“蠟之為祭,所以報本反始,息老送終也。”曆史學家劉堯漢先生分析這句話“即返回原始母係氏族時代對虎(臘)圖騰的祭祀。”他的分析是有根據的。如唐代年終臘祭時,因唐太宗的祖父名叫李虎,為避諱,將臘祭虎改為祭“菟”。楚人稱虎為餘菟,隻是改了語音,語意沒有改。到宋代宋仁宗天聖三年,臘祭時便改變唐諱,仍然以虎為五方的祝文。

西周宮廷內國王的居室門外畫虎圖,《周禮?春官》記載:“師日居虎門之左,司王朝。”所以路寢之門又稱為虎門。《公羊傳?慶公三年》解釋:“路寢者何?正寢也。”古代宮廷最裏層的門,即君主處理政事的宮室。將虎畫於正寢的門外,便是有神虎保佑。

西周帝王和王後外出祀望山川時,要由春官司服備好禮帽和禮服,稱為“毳冕”,這種冕服上自天子下至子爵男爵都可服用,冕服的顏色是玄色(黑色),上麵繡虎,虎為西方的瑞獸。國王出巡“乘輿則畫為白虎,取其義,而有威信之德也。魏朝有青龍幡、朱鳥幡、玄虎幡、白虎幡、黃龍幡五,而以詔四方……今晉朝唯用白虎信幡”。

早在夏代的早期,帝王的旌旗便用稱為“虞”的虎旗,《說文》解釋“虞”字:“白虎黑文,尾長於身。仁獸,食自死之肉。”後來改為龍旗。西周時,國王出巡“前有執獸,則戴貔貅”,就是在前邊舉貔貅旗警眾。貔貅,古時所謂的猛獸,又比喻勇猛之士。《晉書?熊遠傳》中說:“……命貔貅之士,鳴檄前驅,大軍後至,威風赫然”。

西周時管理征調“野民”出征打仗,舉行田獵,放牧祭祀用的六畜,冬天燒製薪炭有專門的官員負責,官名叫司常。為了役使人民,使用“熊虎大旗”,“其不用命者誅之”。就是對不服從命令或怠慢的人處死。熊虎旗既顯示王權的威儀,也代表誅殺的權力。

帝王派出國的使節,去水國執龍節,土國執人節,山國執虎節。到宋朝派出國的使節,有司仍然要配備龍虎旗和豹尾旗。

古代還用虎進行胎教。西周的王後和後妃懷孕後,為了企盼生個健壯而勇敢的男孩,在孕婦的住室內掛虎鼻,用虎進行胎教。《爾雅翼》記載:“古者胎教,欲見虎豹勇士之物。虎子才生三日,即有食牛之氣,其不能搏攫者,輒殺之,為墜武也。”這種勇猛而善於搏擊的虎的形象,通過母親的所見所想,教育未出世的胎兒,盼望他將來成為勇猛善戰的武士。胎教在室內掛的“虎鼻”,可能是畫的虎圖畫,這種圖畫才會讓孕婦有形象的感受。“虎鼻”應是虎祖的含義。

由於受中國的影響,不產虎的日本,古代也有進行胎教的習俗,也讓孕婦看《虎躍圖》,仍然是企盼生個健壯的男娃娃。日本還喜歡為男孩取“虎之助”或“虎太郎”之類的名字。

用虎進行胎教的習俗一直流傳到現在,雖然已不多見,而陝西華縣還有遺存,隻是在形式上有些變化。華縣婦女懷孕後,娘家在端午節到集上買“全歡人”做的“娃娃圈”,掛在孕婦的住室進行胎教。“娃娃圈”是用竹篾彎成圓圈,糊上紅紙,圈上掛小布娃娃和小布老虎,還掛各種瓜果形狀的布香包。嬰兒出世後,“娃娃圈”上的瓜果布香包取下來送人,小布娃娃和小布老虎要長期保藏在家中。華縣的胎教,同樣是企盼生個小老虎似的健壯的娃娃。

西周喪葬中同樣讓虎神來保護亡人,要在墓地種柏樹,立石虎,防止精怪罔象的侵害,它的名字又叫“無傷”。據說“罔象好食亡者肝,而畏虎與柏,故墓上列柏樹,路口置石虎為此也”。

周代墓地植柏立石虎的葬禮和風俗,一直傳到漢、唐。後石虎為石獅所替代。如漢代張騫墓樹石雕神虎為他守陵。因張騫奉漢武帝之命,出使西域,為反擊匈奴的勝利奠定了基礎,並開拓了“絲綢之路”,促進了中國與西方經濟文化的交流。漢宮規定,誰立了大功,死後在墓前樹石獸旌表政績。又如西漢名將霍去病的陵墓在陝西興平縣,以堆土為墳構成一座小山,象征河西走廊的祁連山。為表彰他大破匈奴,解除西漢邊患威脅的戰功,在他的墓上豎立了十餘座巨形石雕,其中便有一座巨大的石虎,雕刻呈隱伏的狀態,虎視眈眈地注視著前方,沉著而又機警,像伺機撲過去搏擊的樣子。充分體現了霍將軍生前的軍威,也是霍將軍陵墓的保護神。

在唐高祖李淵的獻陵,也豎有石虎,因死者是唐朝的開國皇帝,便豎立了四座猛虎石雕,機警地守住陵區的四門,像隨時對入侵的妖魔進行搏鬥,顯示出保護神的赫赫威嚴。

似乎墓地豎石虎還不夠安全,還要把亡人扮成虎樣。如西周至春秋時期,人亡故後,用一塊黑麵紅裏的方形棉墊將臉部蒙起來,然後用帶子拴好。墊子名叫“瞑目”。在瞑目上按人的眉眼鼻口的部位縫上玉塊,又名“玉麵罩”。縫在嘴邊的玉塊雕成雙唇和獠牙,似虎的形象。又如蘇州春秋墓葬出土的亡人麵部葬玉中,眉的部位擺的是虎形的玉飾,製作很精美。

早在6400年前河南濮陽西水坡原始墓葬的蚌塑中,當時的人便有東方龍、西方虎的觀念。在三千數百年的殷商前後,便有專門觀測天象的觀星台和官員,他們將東方的星星想象為一條龍,西方想象為一隻虎,南方為一隻鳥,北方為一個龜形。當二十八宿天文理論形成後,將二十八宿一分為四,每七宿配一動物形象。春秋戰國時流行五行學說,配上金木水火四象,又配五色,便形成了東方青龍,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既代表四方的星宿,又稱為四神、四靈、四方神。

西方白虎星座是奎、婁、胃、昴、觜、參、畢七宿。在湖南馬王堆西漢早期的墓室器物上,便繪有四方星宿圖。在河南南陽東漢的畫像石上,便刻有形象的白虎星圖。在雕刻的猛虎前方,刻有祥雲和六顆星,即橫三連星和豎三連星。《史記?天官書》說“參為白虎”。參是七宿中最後一宿,恰恰處在虎首的位置。橫三連星為“衡石”,豎三連星是參宿的輔星,名謂“伐星”,畫像石上刻一隻猛虎,配上衡石和伐星,便表示白虎星座。漢代不僅在墓室畫像石上刻四靈四方神,在建築上以及在屋簷的瓦當上,亦有青龍白虎神。

傳說白虎不是一般的虎,而是一種毛色純白的虎,虎五百歲時,毛色才會變白。所以古代視白虎是世間少有的神獸,唯有帝王具備“德政”的時候才會出現。古代帝王認為“麟鳳五靈,王者之嘉瑞也”。孔穎達疏:“麟鳳與龜龍白虎者神靈之鳥獸,王者嘉瑞也。”

古代稱頌神虎,給虎起了很多名字和綽號,如山君、李父、李耳、伯都、封使君、斑子、寅客、黃公,甚至還稱虎為“當朝一品”,總稱便是神虎。

西周時期除承繼殷商青銅禮器上的虎頭紋、獸麵紋外,又有所發展,出現了以龍、鳳為主體紋飾的禮器。如西周中期四虎?上的虎型,完全改變了殷商傳統造型,樣子像小鼠。到春秋時期,禮器和器物紋飾日趨自由,虎的造型生動活潑,又十分稚氣可愛,凶猛的氣勢也減少了。

其實,血祭僅是祭祀的初步,潑灑牲畜的鮮血,先讓神靈聞到血的氣味,而後將牲畜的肉埋於地下,或將牲肉沉於水中,來祭祀山林和川澤,又用劈開的牲肉祭四方萬物神靈。看來當時祭祀的神靈,是啖噬牲肉的猛獸――虎神。雖然古籍總是加以隱諱,不便明言,而謎底卻亮得清清楚楚。現今崇虎的民族祭虎祖時,有的尚保留著“血祭”。值得注意的是,西周的祭祀中,“以血祭社稷、五祀、五獄,以狸沉祭山林川澤,以辜祭四方萬物”。

(四)秦漢以來的神虎

隨著周王朝的衰亡,作為王朝精神支柱的巫史文化也下降了,隨之而起的黃老道家、陰陽五行、方技術數家、神仙家在社會上風行起來。他們與社會的上層結合,並利用曆屆帝王喜好黃老學說,好方術和神仙家的讖言,為中國的道教形成準備了充分的社會條件。秦漢時期,也是造神運動的時期。

漢代的神虎,已由獸類的祖神演化為人神,虎雖然已在神格上定位西方的白虎神,同時,虎與龍一起又降格為給神仙在空中駕雲車、雷公車的工具。以後漸漸世俗化,神虎要為帝王、貴族、平民保護宅院,看守門戶,還成為百戲遊藝中的角色。統治者甚至利用神虎來恐嚇人民。

《山海經》中記載虎演化成了人神:“滄海之中,有度朔之山,上有大桃木,其屈蟠延三千裏,其枝間東北曰鬼門,萬鬼所出入也。上有二神人,一曰神荼,一曰鬱壘,主閱領萬鬼。惡害之鬼,執以葦索而以食虎。”這段話是說神荼、鬱壘兩個神把守鬼門,檢查發現有害人的惡鬼,便用葦條做的繩索捆起來喂虎。

其實,神荼、鬱壘就是虎,古時楚地稱虎為餘菟,餘與鬱同音,菟與荼同音,將虎的名稱分成了神荼、鬱壘兩個神人的名字。既然動物的神變成了人神,便不能吞噬惡鬼,隻能捆綁起來再由虎吃掉。聽起來很滑稽,這便是自戰國至秦漢以來造神運動的成果。

在漢代墓室的畫像石上,多雕刻神荼、鬱壘的形象,或者是袒露上體,著大?,赤腳,手持長矛或鉞,做刺殺、砍戮狀。或者是頭束高髻,馬步弓腿,右手亮掌,左手執鉞,麵貌凶悍。或者是身著長袍,雙手執鉞,形象十分猙獰。這兩位神人總是和猛虎一起,守衛著墓門。大概一方麵是防止妖邪侵入傷害亡人的魂靈,另一方麵也嚴防墓中的鬼魂跑出來害人。

在民間,每當新年時,神荼、鬱壘的名字便書寫在兩塊桃木板上,與繪製的虎頭和葦索掛在住室的門外,保護民家的安全。

傳說,神虎還能撲滅旱魃,因旱魃專給人間製造荒饉的災年。傳說旱魃也是天上止雨的女神,黃帝大戰蚩尤的時候,蚩尤請來風伯雨師助戰,祭起滂沱的大雨。黃帝很難招架,便請來天上的女魃將雨止住,將蚩尤殺死。但是女魃由此回不了天庭,隻能在陸地上巡遊,她到哪裏哪裏就鬧旱災,成了處處喊打的災神。

洛陽61號西漢墓室壁畫中,便繪有“羊和神虎吃旱魃圖”,將早魃畫成婦人的樣子,發髻散開,驚恐地奔逃,神虎從她身後撲過來。在神虎的上方繪一隻羊頭。在漢代,羊祥兩字同意,畫一羊頭,即象征吉祥。畫麵寓意神虎撲滅了旱魃,給人間送來了吉祥。

南陽漢代畫像石上也刻有“虎吃旱魃圖”,虎的造型是生翅的“飛虎”,它受天帝之命下界為人間消災除禍。旱魃的形象則是個穿裙子的小婦人樣,倒在虎口的下麵。

漢代都城中的未央宮中建有白虎殿,白虎殿的大門叫白虎闥。唐代宮廷仍建此殿,因避李虎諱,殿門改稱白獸闥。杜甫在詩中曾寫道“淒涼大同殿,寂寞白獸闥”。早在漢朝之前,宮廷、宅地和陵苑的門前都建一對高高聳立的樓,名叫闕,上麵可以住人警衛,又可以登高遠望,故此又稱為觀。闕上畫雲氣、仙靈、奇禽、怪獸,“以昭示四方”。“蒼龍闕畫蒼龍,白虎闕畫白虎,玄武闕畫玄武,朱雀闕畫朱雀二板。”由四方神守衛四門,白虎便是西門的守護神。

漢代,將虎的形象置於生活器物上,便是吉祥的象征。

玻璃製作的鏡子未問世之前,古代普遍使用銅鑄的鏡子,正麵磨得很光亮,可以照人。當時還專有磨鏡的行業。鏡子的背麵鑄有各種不同的紋樣,除雲紋和花草紋飾外,也鑄有各種動物的紋樣,有的鑄有吉祥內容的文字和韻語。有的鏡子還可以對著太陽取火,名謂“陽燧”。

現出土的有春秋早期的“螭虎紋鏡”,鏡背麵的中央鑄有兩隻猛虎,一上一下,似環繞旋轉,鏡邊飾一圈螭紋。螭是古代傳說中沒有角的龍,是想象中的圖像。在這麵銅鏡上虎為主體,螭龍僅處於配置的位置。春秋晚期有四虎銅鏡,紋飾有晉國風格。

此外,在楚地還出土有秦代的“鬥獸銅鏡”,鏡後紋飾是兩個武士執劍蒙盾,正在與二虎進行搏鬥。其中一隻虎正揚起四肢,像正在搏擊,另一隻虎為背麵,像是受了傷,但又回過頭來準備再與人搏鬥。戰國中期,銅鏡興盛起來,常見的紋飾有虎紋、山字紋、龍鳳紋,以及花葉紋、卷雲紋等。

漢朝初年,製造了大型四神規矩鏡,用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分布作主要裝飾,始於漢武帝時尚方官工製造,到王莽時便普遍流行。有的鏡後鑄七言韻語,祈願個人和全家幸福。由四神規矩鏡發展成神人龍虎鏡,有的銘文鑄有“左龍右虎辟不祥”。

陝西西安市文物商店征集到一件西漢四乳連弧龍虎銅鏡,鏡的背麵鑄有龍虎各一對,龍的形象似獸。銘文是“見日之光,長毋相忘。”

漢代銅鏡還是救月的工具,發生月食或不吉的天象時,要夫人擊鏡、孺人擊杖,庶人之妻楔搔,鼓噪祈禱以“救之”。

大概因秦始皇受方士的蠱惑,派徐福帶三千童男女駕船赴東海尋找長生不老仙藥失敗後,後世的帝王和貴族們,便轉過來向西方尋找。傳說西方的西王母――母虎女神,能製作長生不老的藥,嫦娥就曾服王母的藥升入月宮,所以漢代非常尊崇西王母。東漢時期貴族墓室的畫像石雕刻中,都必須刻上三界圖。三界圖的上方是天上的神仙界,在中間坐著雍容華貴的西王母,兩旁排列著諸神。在王母的身邊,除九尾狐和小青鳥外,總有一個玉兔在搗藥,製造長生不老的仙藥。畫像石上雕刻的西王母形象,有時是貴婦人樣,但又不能回避虎的原型,有的畫像石便刻成長著虎須,披獸衣,有長尾的樣兒。但總的形象是人型的虎神。新莽時期有的墓室壁畫中,還把四方神的形象進行了改造,除東方的句芒神是鳥身外,南方的祝融神,北方的顓頊神,與西方的蓐收神相似,都是虎身,僅僅頭部變成了人的頭,大概是造神中將獸神轉化為人神的必經階段。

人們無論在觀念上怎麽尊崇虎神,而虎依然是世上的猛獸,而不像龍神那樣是虛無的,是人想象中的神靈。猛虎殘害人的生命,攫掠家畜,震懾百獸的本性是難以改變的。但是,虎的凶猛的特性卻又為曆代統治者利用,以虎的聲威和形象來恐嚇人民。

如帝王的衛土稱“虎賁”,將士稱“虎將”或“虎士”。官員們出巡用虎旗、虎頭牌在前頭開路。公堂正中畫虎,公堂內令人肅靜的是虎頭牌。衙門口也擺虎頭牌,喝令“閑人免進”。

軍事議事廳名為“白虎堂”,監獄的死牢叫“虎牢”,牢門畫狴犴,樣子是虎頭魚身。殺人的刑具叫“虎頭刀”、“虎頭鍘”。

元朝時有虎頭金牌,官員們拿著這種牌到各地可以“便宜行事”,如有違令的人,有立即處死的權力。

統治者為什麽要利用虎的形象和聲威呢?管子說得好:“虎豹,獸之猛者也,居深山廣澤中,則人畏其威而載之。人主,天下之有勢者也,深居則人畏其勢。故虎豹去幽而近於人,則人得之而揚其威。人主去其門而迫於民,則民輕之而傲其勢。故曰:虎豹托幽而威可載也。”

簡單地說,統治者可以利用虎豹的聲威來揚自己的威風,便是俗話說的“狐假虎威”。
更多

編輯推薦

1大羅金仙在星際
2屍人
3墨龍變
4洪荒青蓮聖卷
5八神異界遊
6鬥神狂飆
7全係修真大法師
8近戰召喚師
9魔法通行證
10逆龍道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獸戰天下

    作者:胡不歸  

    工具百科 【已完結】

    一個野獸橫行,掠食者和獵物以無窮的手法演出變化多端的二重奏或多重奏的欲望世界。一個從小被恐怖組織訓練成殺人機器,為了自由從而不得不戰鬥及殺戮的冷血殺手。就是關於這個堅忍冷酷,但不失血性的勇悍男兒...

  • 幻神

    作者:雲天空  

    工具百科 【已完結】

    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大聖獸的名字,想必大家已經耳熟能詳了,可是有誰知道,四大聖獸到底為什麽會成為僅次與神的存在?他們是經過怎樣的努力,最終成為聖獸的?他們各自擁有著什麽樣的神奇本領呢?有誰...

  • 活金

    作者:逐沒  

    工具百科 【已完結】

    靈脈為生命之脈,為免靈脈不被破壞也就有了‘護靈人’。林寶駒的先祖是‘護靈人’中的奇才,擁有逆天造勢的才能,曾強行降伏金馬,讓金馬成為白馬山的靈脈之主,用來守護靈脈。白馬吸水,養活一方。靈脈若散,...

  • 傳奇之縱橫瑪法

    作者:星星辰  

    工具百科 【已完結】

    在網吧裏激戰了三天三夜的星辰,終於完成了統一沙巴克的偉大霸業,但是由於勞累過渡,居然暈倒在地。當他醒來後,卻發現自己來到了一個神秘奇妙的世界,而這個世界赫然是他所玩的傳奇遊戲裏的瑪法世界,這究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