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一、飲食習俗與服飾文化

(一)飲食習俗

馬(乳、肉)曾是人們的重要食物來源。在狩獵時代,人們獵取野馬的主要目的是為了獲取食物。進入畜牧業社會,馬的肉食功能雖然有所減退,但仍存在食馬之俗。特別是馬乳,成了遊牧民族的主要飲料,有些民族還形成了許多與馬乳有關的習俗慣製。

1.馬肉

早在原始時代,馬還沒有被馴服以前,就已經成了人們的食物。我國舊石器時代早期的一些文化遺址中多有馬骨相伴。元謀人遺址、西侯度文化遺址、藍田人遺址相伴的動物化石都有野馬、牛、羚羊和各種鹿類動物等,可見當時人們已經與馬共處,並開始獵取馬,以馬為食。

從北京人開始到舊石器時代晚期,馬一直都是人們的重要食物。在山西陽高許家窯人遺址(距今約10萬年),考古工作者發掘出數以噸計的動物骨骼,據測定動物種類有20多種,尤以野馬、羚羊為最多,其中馬的牙齒就有360個。這裏發掘出的動物骨骼均已破碎,完整的骨塊很難找到,說明這些動物已經被烤吃得相當幹淨。山西丁村人、北京新洞人和山頂洞人等舊石器時代中晚期遺址中也常常見到類似的情況。

新石器時代,雖然有了原始農業,畜牧業也已經開始出現,但野生動物仍是人們的重要食用對象。新石器時代早期和中期的文化遺址中,也有許多馬骨相伴,這些馬骨也主要是初民食剩下的遺物。

在我國邊疆地區發現的一些原始岩畫上,有許多獵取野馬的圖像。這也表明人們曾以野馬為重要的狩獵和食用對象。後世的一些遊牧民族,也以野馬為食。《黑韃事略箋證》:“(蒙古人)食肉而不粒。獵而得者,曰兔、曰鹿、曰野彘、曰黃鼠、曰頑羊、曰黃羊、曰野馬、曰河源之魚。牧而庖者以羊為常,牛次之,非大宴會,不刑馬。火燎者十九,鼎烹者十二三。”可見,野馬等獵物仍是蒙古等遊牧民族的重要食物來源,但如果不是重要盛大的宴會,一般不殺馬為食。

馬被馴服後,主要用來作為乘駕的工具,一般很少用來作為肉食,但也能見到關於食用馬肉的零星記載。

《禮記?內則》:“牛夜鳴則疣,羊冷毛而毳?……馬黑脊而般臂漏,雛尾不盈握弗食。”意思是,夜裏好叫的牛,肉臭;毛稀少而打結的羊,肉膻;黑脊而前脛毛斑的馬,肉如螻蛄般臭;尾巴用手還抓不滿的雞不能吃。這是人們的飲食禁忌。但從這個禁忌裏可以看出在周代人們還是把馬肉當做食物的。

秦漢之時,食用馬肉之俗尚存。據學者們研究,秦漢時長安及其周圍各地的重要城市街市極其興旺,鬧市上擺滿了各種菜類、肉類和其他類食品,其中就有馬肉。東漢桓寬著有《鹽鐵論》,內中記載了許多著名菜肴,有枸豚韭卵、羊醃雞寒、?馬等。馬?,就是用馬鞭肉製成的特殊菜肴。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了大量珍貴的文物,墓中的食品也很豐富,獸類有牛、羊、馬等,可見馬當時仍是人們的肉食來源之一。

今之漢族地區一般不以馬為肉食。馬屬役使類大牲畜,主要功能是駕車、騎乘和耕地。在廣大農村,一般百姓家很難養得起成群的馬匹,有的農民家甚至連一匹馬也沒有,他們養得更多的是牛。牛有耕牛、菜牛之分,耕牛用於役使,菜牛用於食用,而馬則沒有“菜馬”之說,主要用於役使。隻是在極其困頓以及馬衰老、傷亡等不得已的情況下,人們才食用馬。所以食用馬肉作為一種飲食習俗在漢族地區是不普遍的。

食馬肉之俗在今哈薩克族中仍有保存。哈薩克族民間有一種傳統的肉食――馬臘腸。其做法:將晚秋時節宰殺的馬匹之肉切碎並拌以五種作料灌在長約三尺的馬腸子裏,熏製後即可煮食。味道香美,為哈薩克族待客上品。

2.馬?

馬?,即馬乳飲料。馬乳是北方民族重要的食品之一。據《史記?匈奴列傳》記載,匈奴人喜飲馬。這種習俗很早就傳入漢族地區。漢族今日雖然很少飲用馬乳,但古時確實存在過。秦漢之時,長安及其周圍的城市就有銷售馬乳的。《漢書?禮樂誌二》:“其七十二人給大官桐馬酒。”顏師古注:“李奇曰:‘以馬乳為酒,撞桐乃成也。’……飲之亦可醉,故呼馬酒也。”《漢書?百官公卿表上》有“?馬令”。應劭曰:“主乳馬,取其汁擱治之,味酢可飲,因以名官也。”如淳曰:“以韋革為夾兜,受數鬥,盛馬乳,?取其上肥,因名曰?馬……今梁州亦名馬酪為馬酒。”食用馬乳之風在唐宋時猶存。杜甫《謝嚴中丞送青城山道士乳酒一瓶》:“山瓶乳酒下青雲,氣味濃香幸見分。”宋虞儔《有懷廣文俞同年》詩有句:“客來愧乏牛心炙,茶罷空堆馬乳盤。”牛心炙就是烤熟的牛心,在古時被視為上等食品。據說王羲之年輕時不為人所識,在一次去周頡家做客時,主人以牛心炙敬之,令在座賓客大為震驚,後人遂以此為典入詩。馬乳盤與牛心炙相對,說明馬乳也是一種重要飲料,因為詩中雲“茶”罷空堆馬乳盤。

我國的蒙古、哈薩克等遊牧民族,飲用馬乳之風極盛,與馬乳有關的民俗事象極為豐富。

蒙古族是一個騎馬民族,其飲食習慣與遊牧生活有著密切的關係。他們的飲食一直以肉類和奶類為主,肉類有牛羊肉,奶類有馬乳、牛奶、羊奶等。蒙古族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飲料就是馬奶。史料中多有關於蒙古人飲用馬乳的記載。柏朗嘉賓在其遊記中寫道:“如果他們有的話,就大量飲用馬奶……在夏季,由於他們擁有充足的馬奶,所以很少吃肉。”馬可波羅在他的遊記中說:“馬乳是他們的飲料,製作得味道像酒一樣美好。”趙珙《蒙韃備錄》:“韃人地饒水草,宜羊馬,其為生涯,隻是飲馬乳,以塞饑渴。凡一牝馬之乳,可飽三人。出入隻飲馬乳。”《黑韃事略》中說:“初到金帳,韃主飲以馬奶,色清而味甜,與尋常色白而濁、味酸而擅者大不同,名曰黑馬奶……隻此一次得飲,他處更不曾見,玉食之奉如此。”可見蒙古人從普通牧民到貴族帝王都以馬乳為飲食。

蒙古人取馬奶的過程,魯布魯克在其遊記中有詳細記載:

馬奶於是用下述方法製造:在地上拉一條長繩,拴在兩根插進地裏的樁上。這根繩子上他們把要擠奶的母馬的小馬係上三個時辰。這時母馬站在小馬附近,讓人平靜地擠奶。如有一頭不安靜,那有人把小馬牽到它跟前,讓小馬吸點奶,然後他把小馬牽走,擠奶人取代它的位子。當他們取得大量的奶時,奶隻要鮮,就像牛奶那樣甜,他們把奶倒進大皮囊或袋裏。

《黑韃事略》及其補注中也有類似的記載。馬奶分生馬奶和熟馬奶兩種。生馬奶蒙古語中稱“循”,熟馬奶蒙語叫做“額速克”。這在《元朝秘史》等文獻中都有記載。

魯布魯克在其遊記中還詳細記載了蒙古人製作馬奶酒的方法及其性味:

他們把奶倒進大皮囊或袋裏,開始用一根特製的棍子攪拌它,棍的下端粗若人頭,並且是空心的。他們用勁拍打馬奶,奶開始像新釀酒那樣起泡沫,並且變酸發酵,然後他們繼續攪拌到他們取得奶油。這時他們品嚐它,當它微帶辣味時,他們便喝它。喝時它像葡萄酒一樣有辣味,喝完後在舌頭上有杏乳的味道,使腹內舒暢,也使人有些醉,很利尿。

魯布魯克還提到了黑馬奶(哈刺忽迷思)的釀造方法,與上述方法大同,隻是後期工序有別。這種馬奶酒大概是比較高級的馬乳飲料。《道園學古錄》卷二三《句容郡王世績碑》:“奉馬以供玉食,馬?尚黑者。”《元史?土土哈傳》:“色清而味美,號黑馬乳。”前引《黑韃事略》中稱黑馬奶為“玉食之奉”。魯布魯克在其遊記中也說這種黑馬奶是“供大貴人使用”的。

蒙古人宴飲之時少不了馬奶酒。不論是宮廷還是民間都是如此。元人王惲(秋澗集)卷五七(呂嗣慶神道碑)中說:“國朝大事,曰征伐、曰搜狩、曰宴饗,三者而已。”宴饗被列為“國朝大事”。《元文類》卷四十中也載:“國有朝會,慶典,宗王、大臣來朝,歲時行幸,皆有燕饗之禮。”元朝皇帝每年都要在大都或上都舉行大規模的宴饗活動,如經常為史學家所提及的質孫宴等,就是一項規模盛大的君臣宴飲集會活動。此外,蒙古宮廷宴飲活動還有“馬奶子宴”。每年夏曆八月,元朝皇帝離開上都之前都要舉行宴會活動。飲馬奶酒是宴會的主要內容。宴會的規模可從元人楊允孚《灤京雜詠》之詩中略見一斑。詩雲:

內宴重開馬?澆,

嚴程有旨出丹霄。

羽林衛士桓桓集,

太仆龍車款款調。

在民間,則形成了傳統的民間節日――馬奶節。

馬乳被尊為“蒙古八珍”之一。陶宗儀《南村輟耕錄》卷九:“迤北八珍……謂八珍則醍醐,?沆、野駝蹄、鹿唇、駝乳糜、天鵝炙、紫玉漿、玄玉漿也。”所謂八珍即用於高級宴席的八種佳肴。八珍之中,多為野味食品,還有幾種是飲料。其中的玄玉漿即馬奶子。直到今天,蒙古人中還盛行飲馬乳、喝馬奶酒的習俗,並且用它來招待來訪的客人。

(二)服飾文化

服飾文化與馬的關係主要表現在騎乘生活對服飾的影響上。我國許多遊牧民族長期生活在馬背上,這一特點決定了他們所著的服飾必須適應騎馬遊牧生活。而漢族廣大地區因為長期從事農耕,其所著服飾主要是為了適應農業生活方式及其相關的禮儀。隨著遊牧文化與農耕文化的碰撞,兩種文化的交流已經成為必然。在中國文化史上,胡族服飾習俗對中原華夏族係以及後來的漢族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1.胡服騎射

華夏族係與羌戎狄夷等一直有著密切的聯係。夏商周三代都曾與周圍各部族、各方國有著或戰或和的關係。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也都與周邊民族保持密切的往來。秦國的祖先曾長期與戎人共處,其文化中融合了許多戎族的成分。這一時期匈奴強大,與中原時戰時和,中原文化中的胡族因素也越來越多。胡族文化對華夏服飾的影響,最有名的曆史事件就是“胡服騎射”。

胡服騎射,肇始於戰國時期的趙國。趙武靈王為加強軍事,防備周圍的“三胡(樓煩、林胡和東胡)”及秦、韓諸國,決定建立自己的騎兵組織。但趙國傳統的服飾不適合於馬上作戰,所以才下令實行“胡服騎射”。胡服騎射與“左衽界乘”的意思是一致的。《史記?趙世家》就把趙武靈王的“革政而胡服”與“左衽界乘”相提並論。左衽,即衣衿向左,為北方諸多遊牧民族服飾的主要特征;界乘,又作“介乘”,介即甲的意思,介乘即“甲乘”。為學習胡人的騎射技術,必須脫掉傳統的不適應騎射生活的服飾,所以趙武靈王下令“胡服騎射以教百姓”。盡管這一做法受到了一些人的反對,但最終還是得以實施。趙國通過學習胡族的騎術,並著上適於騎射的胡服,建立起了自己的軍隊,實現了興國強兵。胡服騎射是中國文化史上具有深遠影響的一件大事,開後世中原地區接受胡族文化影響之先河。

胡服在漢魏六朝及隋唐時期仍對中原服飾文化產生重要影響。漢代,胡服已影響到上層統治者,“文帝代服(胡服)……襲氈帽,騎駿馬……馳射狐兔。”“靈帝好胡服”,引得京城貴戚紛紛效仿。南北朝對峙時期,北方政權主要由鮮卑等胡族掌握。北來諸胡族帶入中原許多新風氣。騎乘之風在中原盛行主要是在此時。北朝的胡服不僅對當時而且對隋唐的服飾和社會風氣都有著至深且巨的影響。

胡服與漢服在功能、倫理、審美、政治、禮儀等方麵都有不同的特點。漢服具有強烈的政治等級意義和濃厚的社會禮儀功能,胡服則比較缺乏政治等級意義和社會禮儀功能,而更重實用功能。其實用性表現在保暖、遮蔽風沙、便於騎射等等。

胡服的樣式是多種多樣的,其特點很難用一兩句話來概括,但總體上都是為了適應北方的自然環境和騎射生活,如緊身窄袖、長褲皮靴,利索幹練,與騎射正相適應;小口袖、小口褲、皮靴,利於冬季保暖;合?、皮靴便於春夏之時行走於茂盛的草叢中;穿短衣和長皮靴在草原多雨時節也能減少衣褲受濕。胡族服飾適應騎乘這一特點對於盛行騎乘之風的隋唐人來說可謂一拍即合。非但男人廣著胡服,就連女子也身著胡服騎馬出行。此處僅以??和帷帽為例說明適應騎乘生活的胡族服飾對中原女子服飾習俗的影響。

??與帷帽,原本是吐穀渾男子所戴,《晉書?吐穀渾傳》:“其男子通服長裙帽,或戴??。”吐穀渾等遊牧民族常年生活在馬上,跋涉於風塵之中,所以用麵紗類服飾來遮蔽塵沙。北朝後期及隋初這種服飾傳入中原,成了女子騎馬出門(按女子騎馬也是受胡族影響的結果)用以自蔽身影的工具。《舊唐書?輿服誌》:“武德貞觀之時,宮人騎馬者,依齊隋舊製,多著??。”可見自北朝至初唐,女子騎馬皆著??。武則天以後,又盛行帷帽之製。一直到宋代還存有此俗。??與帷帽即麵衣、麵帽之類。五代人馬縞在《中華古今注》中稱,??“類今方巾,全身障蔽,繒帛為之”。宋人高承在《事物紀原》中稱:“今世……又有麵衣,前後全用紫羅為幅下垂,雜它色為四帶,垂於背,為女子遠行乘馬之用,亦曰麵帽。”新疆阿斯塔那出土的唐代紙本屏風畫《樹下人物圖》和騎馬女俑中,就著有??和帷帽。

胡服對隋唐服飾影響的實例有很多,如辮發、胡帽、渾脫帽(用整張皮或氈製成的囊形或椎形的帽子)、小袖襖、合挎(滿襠褲)、靴、蹀躞帶(一種腰帶)等等,舉不勝舉。唐代的時服(日常服裝)就是胡服。唐人張守節在為《史記?趙世家》“正義”時釋胡服為“今時服也”。可見唐服受胡服的影響,是唐人自己都承認的。宋人顧文薦《負暄雜錄》中雲:“漢魏晉時皆冠服,未嚐有袍、笏、帽、帶。自五胡亂中華,夷狄雜處。至元魏時,始有袍、帽,蓋胡服也。唐世亦自北而南,所以襲其服製。”魯迅先生也認為“唐室大有胡氣。”更重要的是,因為受胡族服飾的影響,至隋唐時,漢族的傳統服飾由“上衣下裳”(裳,類似於後世的裙)之製變為“上衣下褲”之製,並且一直延續至今。張守節釋胡服時還說:“(胡服)今時服也,廢除裘裳也。”宋人沈括《夢溪筆談》卷一故事一雲:“中國衣冠,自北齊以來,乃全用胡服。”王國維先生在《胡服考》中認為“張守節廢裳之說,殆不可易矣”。關於魏晉北朝時期的胡族文化對隋唐的影響,呂一飛先生在《胡族習俗與隋唐風韻》一書中有著詳細的論述,此不多言。

2.馬褂馬靴

馬褂、馬甲、馬靴之類也是騎乘生活的產物。

馬褂是一種套於長衫之外的短褂,長袖,對襟,齊腰。本為滿族男子騎馬時穿著,故稱“馬褂”。清趙翼《陔餘叢考》卷三十三:“凡扈從及出使,皆服短褂、缺襟袍及戰裙。短褂,亦曰馬褂,馬上所服也。”馬褂原為滿族人的戰服,後演化為常服,且流傳於其他民族中。馬褂之袖有長袖、短袖、寬袖等,襟有對襟、大襟、琵琶襟等。馬褂細分還有多種,如得勝褂、黃馬褂等。得勝褂是一種對襟方袖馬褂,本為騎馬作戰時所服,故名得勝褂,後為清代上層人士之常服,《清稗類鈔?服飾》有載。黃馬褂為官服,清製,凡侍衛內大臣、侍衛班領等皆服黃馬褂,皇帝巡幸之時,扈從乘輿,以壯威儀。《清會典事例?侍衛處?儀製》:“後扈前引大臣、一二等侍衛升級新補者,歲於十二月行文內務府……支領黃馬褂。”對待有軍功之人,亦賞賜黃馬褂。

馬甲本為馬穿的護身甲。古代戰馬多在背上著有甲衣,以防馬傷。人穿的背心、坎肩之類與馬甲形似,故名“馬甲”。馬甲至清代已經普及,有一字襟、琵琶襟、大襟、對襟等樣式,衣襟領緣飾以紋飾。《清稗類鈔?服飾》:“京師盛行巴圖魯(英雄之意)坎肩兒,各部司員見堂官往往服之,上加纓帽。南方呼為一字襟馬甲。例須用皮者,襯於袍套之中,覺暖,即自探手,解上排紐扣,而令仆代解兩旁紐扣,曳之而出,借免更換之勞。後且單夾棉紗一律風行矣。”與馬甲類似的還有“坐馬衣”,是一種無袖長衣。明清文學作品中經常提到坐馬衣,徐渭《雌木蘭》曰:“坐馬衣,嵌珊瑚,掉馬鞭,這行裝不是俺兵家辦。”蒲鬆齡《聊齋俚曲?窮漢詞》曰:“東頭邋遢雖是窮,還有一身新坐馬。”

騎乘生活還影響到了一些服飾的局部,如馬蹄袖之類。馬蹄袖,又稱“箭袖”,袖端上長下短僅覆手,以便射箭,因其形似馬蹄而得名“馬蹄袖”。

馬靴,本為乘馬用,也是因騎乘生活而產生的服飾,後演變為朝服。《金史?輿服誌》、《元史?禮樂誌》中的“皂靴”即馬靴,為朝服。至今,在北方一些民族中冬季還流行穿馬靴之俗,甚至影響到了一些城市的服飾習俗中。

3.馬鬃帽?馬尾繡

以上所言都是馬上生活對服飾文化的影響。馬與服飾文化的關係還有其他內容,就是人們有時還利用馬的鬃、尾、皮之類製作服飾,比如馬皮可以用來做靴子,馬鬃可以用來編帽子,馬尾可以用來做繡帶等。

蒙古人以馬鬃編的帽子,古人稱“?笠”。鄭所南《心史?大義集》絕句十首其八雲:“?笠氈靴答護衣,金牌駿馬走如飛,十三門裏秋光冷,誰夢朝天喝道歸。”答忽,是元代蒙古人所服的一種皮襖。?笠,就是用馬鬃編的帽子。

貴州的都勻、安順等地,則有用馬尾編帽子的習俗。馬尾帽選用黑色馬尾作材料,以手工編織,狀如瓜皮。盛夏時節戴此帽,涼爽透風,為當地人所喜愛。

以馬尾做繡帶(背帶),是水族的傳統工藝。製作方法是:用手工將白色絲線纏繞在馬尾上,然後將纏好的馬尾盤在事先設計好的花紋上,中間的空隙再用彩線填繡,其圖案有蝴蝶和象征梯田的幾何圖形等。馬尾繡是貴州三都、都勻、荔波等地的水族服飾中一種獨特的藝術。至今,當地水族人仍然喜歡製作、穿戴馬尾繡。
更多

編輯推薦

1大羅金仙在星際
2屍人
3墨龍變
4洪荒青蓮聖卷
5八神異界遊
6鬥神狂飆
7全係修真大法師
8近戰召喚師
9魔法通行證
10逆龍道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獸戰天下

    作者:胡不歸  

    工具百科 【已完結】

    一個野獸橫行,掠食者和獵物以無窮的手法演出變化多端的二重奏或多重奏的欲望世界。一個從小被恐怖組織訓練成殺人機器,為了自由從而不得不戰鬥及殺戮的冷血殺手。就是關於這個堅忍冷酷,但不失血性的勇悍男兒...

  • 幻神

    作者:雲天空  

    工具百科 【已完結】

    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大聖獸的名字,想必大家已經耳熟能詳了,可是有誰知道,四大聖獸到底為什麽會成為僅次與神的存在?他們是經過怎樣的努力,最終成為聖獸的?他們各自擁有著什麽樣的神奇本領呢?有誰...

  • 活金

    作者:逐沒  

    工具百科 【已完結】

    靈脈為生命之脈,為免靈脈不被破壞也就有了‘護靈人’。林寶駒的先祖是‘護靈人’中的奇才,擁有逆天造勢的才能,曾強行降伏金馬,讓金馬成為白馬山的靈脈之主,用來守護靈脈。白馬吸水,養活一方。靈脈若散,...

  • 傳奇之縱橫瑪法

    作者:星星辰  

    工具百科 【已完結】

    在網吧裏激戰了三天三夜的星辰,終於完成了統一沙巴克的偉大霸業,但是由於勞累過渡,居然暈倒在地。當他醒來後,卻發現自己來到了一個神秘奇妙的世界,而這個世界赫然是他所玩的傳奇遊戲裏的瑪法世界,這究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