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猿猴傳說中,搶婚型傳說是占有較大比例的部分。除此之外,還有不少其他方麵的內容,它們涉及對猿猴多種習性的說明與解釋。如果說,神話中的猴所展現的是一種光明磊落、坦蕩無私的高大英雄形象,搶婚型傳說中的猴主要是以異類麵目出現的一種敵對者形象,它們的形象均表現出一種類型化的特征,那麽,其他各種有關猴的傳說,則已經開始從多方麵描繪猿猴豐富多樣的個性特征、並表達人們對於猿猴認識的複雜性了。我們先來看一個早在南北朝時期就已經被記錄的猿猴傳說:
東晉時,大將軍桓溫率軍入蜀,途經三峽,部下有一個人捉獲了一隻幼猿。當他們乘船繼續前進時,母猿沿著江岸一路哀號,追趕船隻。一百多裏之後,母猿竟然從岸邊懸崖跳上船來,立刻便氣絕而亡。眾人用刀剖開母猿之腹一看,但見其腸全部斷裂成了一寸一寸的小段!桓溫聽說了這件事,十分憤怒,當場下令廢黜了那個捉幼猿的人。
這則傳說,便是“肝腸寸斷”這一典故的來曆。它為我們所揭示的,是在作為獸類的猿猴中間所存在的、令人震撼的母愛。在母猿的身上,我們可以看到一種絲毫不遜於人類母親之慈愛的偉大精神。與這種母愛相對應,另一則以說唱形式來講述的傳說故事,又表現了猿猴之子對於母親的孝順之情:故事開頭講,王禪老祖讓徒弟孫臏看管桃園。有一天老祖發現仙桃缺了數,便氣憤地打了孫臏一頓。孫臏再次來到桃園,終於捉住了偷桃的“猴白猿”,手持寶劍便要把它斬首。
……
猴白猿跪下連把孫老師喊:
“你要讓我說句話,死後不屈冤;你要是不讓我說句話,死後有屈冤。”
孫大仙用手擎住了斬仙的寶劍,說道:你上一回偷桃這一個,挨得我恩師拳打腳踢這一番。
我就是讓你說句話,你有什麽理由對我談;
我就是讓你說句話,我再斬你也不遲晚。
孫老師我家裏倒有九十的母,大病臨身在身間,她一心地倒要用仙桃餐,我萬般到了無極奈,我偷桃到了你桃園。
我母親吃了仙桃這一個,病體好了一邊邊(一半)。
她一心地還要用仙桃餐,我萬般到了無極奈,二番偷桃到了你桃園。
你要殺了白猿他,母親洞中盼兒還;
要是白猿死在桃園裏,母親死在洞裏邊。
叫聲孫老師你要是饒了俺,俺一輩子忘不了你的好心田。
孫臏聽了猴白猿的話,覺得它是個孝子,於是為它鬆了綁,又摘下一對仙桃,要猴白猿拿回去孝敬老娘,並且叮囑它:
……你母親吃桃好了病,你永遠別上我的雲蒙山,你母親吃桃病不好,複返身子進桃園。
你上一回偷桃這一個,我挨了恩師拳打腳踢這一番;這一回給你摘上桃一對,豁上挨恩師這一頓。
猴白猿接過仙桃這一對,萬寶囊裏來盛好,磕起頭來好比雞啄米:
“永遠忘不了俺孫老師的恩情重如山。”
說道白猿你趕緊離桃園。
要是我的恩師來到了,你想逃走萬裏難。
白猿聽了這句話,一陣子輕風鑽了天。
上麵這段敘述,提到白猿時以“猴白猿”相稱,反映了民間對猿與猴並無明確區分的一種認識。白猿偷桃的細節,則涉及人們認為猴喜食桃的普遍觀念。我們在前文已經介紹過,猿猴大都為雜食性動物,且其食物多以野生植物為主,它們喜吃包括桃子在內的各種果實,應該屬於自然的習性。但是,猴的這種自然習性,又被人們同桃所具有的象征內涵相結合,賦予了更為豐富的意義。在民間傳統觀念中,桃曆來被認為是具有辟邪、喜慶意義的事物。據王充《論衡》引《山海經》載:“滄海之中,有度朔之山,上有大桃木,其屈蟠三千裏,其枝間東北曰鬼門,萬鬼所出入也。上有二神人,一曰神荼,一曰鬱壘,主閱領萬鬼。惡害之鬼,執以葦索而以食虎。於是黃帝乃作禮,以時驅之。立大桃人,門戶畫神荼、鬱壘與虎,懸葦索以禦。”可見,早在先秦(或更古)時期,桃木就已經被視為可以辟邪的神物了。直至今天,在許多地區的民間信仰活動中,這種情況也仍然有所保留。同時,桃甜美豐茂、色澤鮮豔的果實,也在很早就被認為具有增福、益壽的功效,如《神異經》雲:“東方有樹,高五十丈,葉長八尺,名曰桃。其子徑三尺二寸,小核味和,和核羹食之,令人益壽。”有關西王母的神話則講:王母每做壽,即在瑤池設蟠桃會宴請眾仙,而蟠桃是可以延年益壽的神物。與此相關而形成的用桃祝壽習俗,在民間流傳久遠,長期盛行,作為福壽象征的壽桃,始終是祝壽活動中常見的重要吉祥物。如此富於象征意味的桃,同猴相聯係的時候,便往往使得猴形象也具有濃烈的喜慶意義。民間常說的“靈猴獻壽”或“金猴獻瑞”,主要就是指猴獻仙桃的意象,這種意象,也是民間年畫、剪紙等藝術中常常表現的內容。在人們的觀念中,猴既喜食桃,又靈巧機智,它們必然是生活在仙桃遍野的環境裏,從祈福求壽的心態出發,人們設想著猴一定能夠獻來神話中具有長生不老功用的仙桃。這樣,猴形象與桃相結合,便構成了一個祥瑞、喜慶的象征。而在有關猴的話題中,隻要涉及祥瑞的主題,也常常會出現桃的形象。
在上引傳說中,“猴白猿”為了孝敬病重的老母,冒險偷桃,表現出的完全是一個孝子的形象。在它以及前一傳說中的母猿身上,都體現出了一種濃厚的人情味。這使得作為獸類的猿猴,由於具有為人類所崇尚的美德而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人的認同——桓溫被母猿感動因而廢黜捉幼猿之人,以及孫臏感於白猿的孝順而贈之仙桃,都說明了這一點;同時,人類社會的倫理與親情,也借助一種比擬的方式得到了一次強化式表達。
以上兩則傳說所表現的,都是猴受人尊敬和喜愛的正麵形象。與此相反,還有不少傳說,則表現的是猴被人嘲弄或嫌惡的行為特征。例如,傳說《猴的額頭為什麽凸出來》講道:
傳說猴子和螞蚱都是莊稼人的敵人。猴子掰玉米,踏穀地,勒穀穗。螞蚱吃菜葉,啃瓜藤,都不得人心,莊稼人就罵它們是壞東西,罵得多了,猴子與螞蚱都向人們表白自己,把所做壞事都推給對方。慢慢地它們之間就有了矛盾,經常吵罵,甚至大動幹戈。
一次,它們各自準備了三天三夜,數百名猴子在猴王的率領下,很早就提著木棒氣勢洶洶地來到了草坪……隻聽得“嗖嗖”、“刷刷”一陣聲響,數千隻螞蚱從草叢裏鑽出來,一齊飛到猴子的腦門上、鼻尖上、眼皮上。猴子一驚,急忙揮起木棒,“劈劈啪啪”地舞打起來。機靈的螞蚱不斷地飛舞、跳躍,猴子也把木棒舞得團團轉。螞蚱飛到哪,打到哪,直打得猴子兄弟鼻青臉腫,全身青一塊紫一塊的。猴王看到這樣打下去不行,就心生一計,馬上向螞蚱求饒認輸,收兵回營了。但暗中猴王派一隻猴子跟蹤螞蚱行動,見螞蚱鑽進草堆過夜了,就放火燒了草堆,一下子就把這群螞蚱全部燒死了。猴子在猴王的指揮下把燒死的螞蚱從灰裏翻出來全部吃光。
誰知,過了好一會兒,猴子的肚子就咕嚕咕嚕翻騰起來,接著就嘩啦地拉起肚子,一連幾天都是吃進去的少,泄出來的多。幾天不見好轉,猴王無法,隻好派出兒孫們四處尋藥醫治。
因為猴子平常無法無天,欺弱傷小,周圍動物都恨它們……猴子又去求農夫。農夫……看到猴子這種可憐相,認為它們也是天底下的一種動物,不能讓它們死光,便把知道的藥方告訴了它們。
猴子們聽了農夫的話,就去剝掃把苗的芽尖吃,隻吃了三次,就全好了。
我們現在看到的猴子凸起的腦門,凹進去的眼窩,據說都是拉肚子變成的。因此,猴子恨透了螞蚱,直到現在,隻要一見到螞蚱就“吱吱”嘀咕著撲打。
這則傳說反映了猴同農業民族之間直接的利益關係。在現實生活中,對以農業生產為主的人群來說,如果其生活環境周圍有猴子生存,便難免要常常受到它們的騷擾,如上引傳說所講,猴子會踐踏、攀折生長中的農作物,給農業生產造成較大的危害。從這方麵說,猴子可以稱得上是莊稼的敵人,農業人群要不斷地與它們做鬥爭,以防止更大的破壞。因此,人們自然會對猴子有一種怨懟乃至憎恨的情緒,這就導致形成了以上這類以反麵形象出現的猴子傳說。但另一方麵,猴子頑皮靈動的性格、酷肖人類的形貌舉止,又往往使人難以對它們產生“不殺之則不甘心”的徹底仇恨,相反,在對它們懷著惱恨的同時,卻總是抱著一些仿佛對待頑皮兒童的不為已甚的情緒,這正是上述傳說中的猴子既讓人感到氣惱、又有些哭笑不得的原因所在。
流傳在台灣魯凱族的《猴子與穿山甲的故事》,則諷刺了猴子在能力和智力方麵的局限,傳說講:一天,一隻猴子和一隻穿山甲因為無聊,便比賽挖地瓜,結果穿山甲挖到很多粗大的地瓜,猴子卻什麽也挖不到。它按穿山甲教的方法“打打手指頭再挖”,卻直到把手指頭打腫也沒有用。結果它們烤地瓜時,穿山甲自己吃的是粗大的地瓜,而把小的給猴子吃。後來它們又去摘果子,猴子爬上樹,挑好的果子吃,穿山甲爬不上去,就叫猴子摘一顆給它。猴子把一顆果子在自己胯下擦了擦之後,才扔給穿山甲,還暗中嘲笑穿山甲:“你在吃我的大便。”接著它們決定玩互相放火的遊戲。穿山甲先玩,它鑽進一個茅草很密的地方,然後向下挖,藏在地底下躲過了大火。換猴子玩時,它問穿山甲怎樣躲過大火,穿山甲騙它說:“躲在茅草裏,爬伏在地上,就不會有問題,火是向上燒的。”猴子按這種方法去做,結果被穿山甲放火燒死了。故事在結尾加上了對猴子與穿山甲習性的解釋性說明:“因為玩火,穿山甲逃得過,而猴子逃不過,被燒死了。所以,猴子的後代與穿山甲的後代到現在還彼此仇視著對方。”
有的傳說,講某些人由於品行不好而受到神異力量的懲罰,最終變成了猴子。例如,海南島黎族流傳的《猴子的故事》講道:有一個奧雅(相當於漢族的地主之類)養有一個女工仔。女工仔每天從早到晚幹著沉重的活,卻經常受奧雅的虐待。一天她挑水時坐在河邊哭泣,驚動了一位老仙人。老仙人用法術把她變成了一個十分美麗的姑娘。奧雅見了女工仔的新相貌,格外羨慕,向她追問出了事情的緣由。於是奧雅兩公婆也扮成打水的工仔,坐在河邊假裝哭泣。老仙人來了,給他們施了同樣形式的法術。等奧雅兩公婆回到家裏時,卻發現兩人都變成了猴子。後來女工仔又遇見老仙人,老仙人教給她趕走奧雅兩公婆的方法。於是,她把兩塊石頭燒紅放在奧雅兩公婆經常坐著吃飯的地方。兩隻猴子往上一坐,立刻燙得咿咿呀呀暴跳著逃到深山裏,再也不敢回來了。相傳猴子P股上兩塊硬硬的紅繭,就是那時候留下的。四川阿壩州的羌族傳說《猴兒坡》則講:茂縣光明鄉鄉政府對麵的半山一帶,叫做猴兒坡,那裏有一座岩石,很像一隻猴子蹲在那裏,它的來曆,同早年間住在這裏的兩弟兄有關。這兩弟兄,老大心狠又好吃懶做,老二善良又勤快。他們分家時,老二隻分到一畝地和孬種子,因此,盡管他很勤快,播種之後,田裏卻隻長出了一棵玉米苗。在老二精心照料下,到秋天時,玉米苗結出了一包粗大的玉米。老二便又在旁邊搭了個棚子來看守它。八月十五的晚上,老二依然睡在棚子裏守著玉米。半夜,他被一陣吵鬧驚醒,發現地裏坐著老熊、野牛、野豬等動物。老熊掰下那包玉米放在地中間,念了兩遍“玉米大仙快顯靈”,結果出現了一桌酒席。動物們高興地飽餐了一頓。月亮快落坡時,老熊把那包玉米放回到玉米稈上,然後,都上山了。天亮後老二把那包玉米拿回家,照著動物們的做法,也變出了酒席,還有金銀財寶。老大從老二那裏問明了事情的經過,便也去長滿野草的地裏胡亂種出了一棵瘦小的玉米苗,並在八月十五的晚上去地裏看守。半夜過後,動物們又來了,它們怨這年的玉米沒有種好,因而玉米大仙不拿東西給它們吃,於是決定教訓老大。老熊拖過老大,說:“你這麽懶,幹脆變個懶猴算了。”然後對他吹了一口氣,老大馬上就變成了一隻石猴。
這些傳說都表達著這樣的觀念:即人如果在道德品行方麵過多偏離了社會的規範,那麽他就會變成猴子。顯然,猴子是被看做同人類在貴賤高下方麵存在著絕對差別的獸類,是非但不能為人類社會所認同、甚至反而要被擯棄的異類。在這裏,猴子成為道德品行醜惡或墮落者的貶義的象征,它與人在外形上的相似,則成為一種對立鮮明的諷刺,從而使得把人從本質上與獸區別開來的道德倫理準則得到了進一步的強調。
也有一些傳說中,猴子充當的是主持正義者或人類幫助者的角色。例如,傳說《猴子觀海》講:黃山美景“猴子望海”中的石猴,相傳是孫悟空由石猴煉成活猴後遺下的原身石頭。很久以前,大海、小海兩兄弟逃難來到這裏。他們不辭勞苦,辛勤開荒,吃苦耐勞的勁頭,感動得山坡上的一些小猴子也來幫他們幹活。十年下來,他們開了許多田,種上了大片的水稻,豐收之後,便常常周濟窮人。貪心的大財主臧員外妄圖霸占這些田地和茂盛的稻穀,謊稱那些地全是皇上封給他的,還抓走了小海,要大海用數千石的米來“交租換人”。一籌莫展的大海在傷心萬分之際,石猴托夢給他,說在自己身邊的石頭底下可以挖出金子。大海依言去做,果然得到了金子,便拿著去交給臧員外。臧員外從大海口裏問清了金子的來曆,便放了小海,和管家拿著钁子、麻袋來到石猴身旁,從它腳邊的石頭下,拚命地挖出了很多很多黃金。結果他們的行為激怒了石猴,它站了起來。一時間飛沙走石,把兩個貪心的家夥砸成了肉餅,還淹沒了臧員外的房屋田園。而大海兄弟和其他人的田地房屋卻絲毫沒有受到損害。又如苗族史詩《溯河西遷》講:當年苗人的祖先在向西遷徙的途中,遇到了種種的困難。有一次,他們走到一個斷崖腳下,那裏的山口被老樹古藤封鎖纏繞,擋住了去路。這時候,他們看見崖頂枝頭和古藤上攀緣著一群猴子,便解下自己的頭巾和綁腿。猴子跑過來幫忙,用這些頭巾和綁腿把他們拉上了山崖頂。
可見,各種有關猴子的傳說,從多方麵、多角度表現了人們對於猴的認識和態度,其中的猴形象也因而呈現出一種豐富複雜的特征。它們或者具有與人類相通的情感,或者體現著古神話時代神奇英雄的氣質,或者是自食其果的可憐蟲,又或者是品行不端者的化身……而這種狀況的形成,又正是人們傳統觀念和現實經驗多種因素發揮影響的結果。
總之,作為一種被講述者和聽眾都認為具有較高真實性的口承文學,關於猿猴的各類傳說,集中反映了人們力求探明與自己具有很大相似性、在生活中十分熟悉、並在古老神話中具有極高地位的猿猴的各種性情、特征及其來曆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