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三、馴化地理學:誰先養豬

豬在各種家畜中是爭議頗多的一種。盡管豬同其他家畜一樣早在史前時代就已進入了人類的生產和生活,但絕不是所有的文化都能像對待雞和狗那樣一視同仁地對待豬。中國文化傳統把豬作為人的屬相之一,反映著我們這個食豬大國特有的價值觀,但這並不是其他文化所能夠完全理解和無條件認同的。考察豬在不同的社會中的不同境遇,自然免不了要碰到一個溯本求源的問題:在地球上是哪個地方、哪個民族的祖先率先開始養豬的呢?

盡管現代考古學已經提供了不少證據和線索,但目前對此一問題的解答尚有相當的爭議,距離客觀的定論還有一定距離。美國學者伊薩克寫道:由於豬的野生祖先生活區很廣,在不久以前,地方性的馴化豬和野生豬又很相似,所以很難確定馴化起源的地區。筆者相信,從現在可用的證據來看,最好的假說是豬的馴化起源於西亞。馴化的起源地不在歐洲,這一點似乎是肯定的,因為馴化豬在那裏出現得相當突然,而且是和其他馴化動物一起出現的。東亞的渭河及黃河流域,即中國文明的發祥地,大概既不是馴化起源地,也不是一個獨立的馴化中心。那裏的許多早期遺址內都發現了馴化豬,但它們的骨骼特征都不像是中國的野生種類。雖然有些學者認為:東南亞是豬的馴化起源地一部分的原因是那裏有許多不同的養豬方法(其中包括畜養半馴化的豬),和馴化豬與野生豬之間常有密切的接觸,但是還沒有使人相信這一說法的考古學證據(盡管人們已對東南亞的文化遺址做了大量的調查研究)。在鬆朗-森(Somrong-Sen)文化中,馴化豬僅僅出現在公元前二千年左右。該文化從恒河下遊向東南方延伸,橫過整個印支半島,遠達雲南高原和台灣。它最初是逐漸出現於西部,並且同西方的其他文化有聯係;但到東部,它得到了充分發展;所有這一切都使人覺得它的起源地是西方,而且養豬的方法,也是和與其有聯係的文化一起從外部引進的。伯特格提出:可能是鬆朗-森文化把養豬法傳播到東南亞及中國。

伊薩克寫道:“在安納托利亞和庫爾德斯坦發現的考古學證據,都有助於說明近東是豬的馴化起源地。因為在公元前七千年中期,那裏似乎已有了馴化豬的活動。後來豬在美索不達米亞地區成為很重要的家畜。在以前,印度常被認為可能是馴化豬的一個起源中心,現在人們不再這樣看了,因為在第一批馴化豬在那裏出現以前,存在著一段將近四千年的間斷時期。不管最初的近東馴化中心究竟是在哪個地區,養豬的做法必已廣泛傳播到整個西亞及其以外的區域,野生的和引進的豬同樣得到人們的飼養。”這種西亞起源說在西方學界有較多的信奉者,但仍有相對的意見,比如說東亞起源說,不過其影響力似不若西亞說那樣流行。

從理論方麵看,野生動物的人工飼養同農業的發明與發展有著密切的聯係。因而,結合農耕文化的起源來探討家豬的起源,也是一條行之有效的途徑。奧地利人類學家和曆史學家革爾登、門金等人提出:新石器時代遍布全球的最古老的農業生產經濟是所謂“圓柱形鋤文化”,其特征在於使用一種橫斷麵成圓形的石斧作為最早的鋤。該文化的發源地在亞洲中部以南,有可能即現在的中國。其傳播的跡象則北至歐洲,南至太平洋區的美拉尼西亞等地。德國人類學家利普斯指出:“圓柱形鋤文化的農業經濟雖然因地而異,總是常常和豬的培育和飼養聯係在一起。這意味著隻要可能便將野豬活捉加以飼養,常常是把它們關在柵欄中,直到需要吃它為止。這就是為什麽很多發掘地點中發現的野豬骨多於家豬的緣故。”與這一觀點相呼應的一種看法是:開始實行動物馴化的是農民而不是獵人。主要理由可以舉出以下三點:

第一,大多數已被馴化的野生獸群以前生活在古代農業區內;而生活在獵人活動區內的野生獸群則很少被馴化。許多原始的狩獵民族尚不知使用狗;而利用鷹、獵豹等動物進行狩獵的卻是農業民族。

第二,歐亞大陸草原地帶的遊牧民族總是處在定居農業民族邊緣地區,農民和遊牧者擁有相同的馴化動物。而像豬這樣的家畜更顯然是農民而不是遊牧者飼養的。

第三,隻有在一個能夠生產多餘的和穩定的食物的社會裏,飼養被捕獲的動物才是行之有效的。

基於上述認識,有些學者甚至斷言,農民是介於獵人和牧人之間的過渡和中介。沒有從狩獵社會直接發展而來的遊牧社會。澳大利亞的草原便是一個例子。那裏沒有農民,獵人也從未成為牧人。

初民古樸的神話傳說也為農民發明養豬技術提供了可資參考的旁證。一則台灣排灣族神話講道:古時有二兄弟,無父無母,難以維生。田間一位老人秘密傳授給他們耕種之方:用木棍翻土後種下骨頭和葫蘆種子。不久之後,老人讓他們到田間去看看。結果發現葫蘆種變出粟,骨頭成了豬。於是乎兄弟倆在田裏殺豬做飯,好不快活。剩下的豬被趕回村裏,村人笑他們把烏鴉當祖父。老人聞說後就吹著口哨說:“穀物和豬都消失吧!”於是什麽都沒有了。兄弟倆恢複原狀,因饑餓而啼哭。

從排灣族以農為主的生產方式看,此則神話作為某種性質的民族記憶,曲折地反映了農耕經驗與養豬活動的同步發生曆程。穀物與家豬不僅是由同樣的人在同一時間培育而成的,而且就連二者的培育方式也被說成是同樣的,隻是播種時埋下的種有所不同。這樣的神話表現一方麵說明農耕文化同時開啟了動物馴化與植物馴化這兩扇經驗之門,另一方麵也表明在這兩種馴化經驗中更為根本的是植物的馴化。唯其如此,神話思維才會用播種與收獲的農耕經驗來解說家豬的產生。植物生命的再生產的奧妙被追溯到神奇的葫蘆種子,而動物生命的再生產卻有賴於骨骸。支持這種神話推理的經驗基礎就在於,古人看到動物死後肉身腐爛化為烏有,長存下來的隻是骨頭。可知這個種骨得豬的情節隱約透露著骨為生命力之原的神秘信念。

從兩兄弟獲得豬與粟的偶然性著眼,神話並未把馴化作為人的有意識的生產革新行為來加以表現,這恰恰反映了馴化本身有一個從自發到自覺的演進過程。在尚未獲得自覺意識的情況下,豬和粟的得而複失也就在所難免了。美國人類學家哈維蘭指出:“顯然,植物種植者和動物的馴化者所追求的隻是想把他們可以得到的食物資源增加到最大的極限。他們並沒有意識到他們的行為所將帶來的革命性後果。但當這個過程繼續進行時,這種馴化種屬的產量,相對於野生種屬,就增加了。這樣,它們對於他們的生存就變得越來越重要,結果導致對馴化的興趣和馴化管理的進一步加強。不可避免地,其結果將是生產力的進一步增大。”

根據已有的資料,現在所知道的最早從事自覺地、有一定規模的動植物馴化的是約九千年前的中東地區居民。“這些遺址出現於從約旦河穀向東橫跨托羅思山脈兩側進入敘利亞北部和伊朗東北部,然後向南順著紮格羅思山脈兩側多山地帶進入伊拉克和伊朗這一地區之中。這些遺址包含有栽培的大麥、小麥,及馴化的山羊、綿羊、狗和豬的遺跡。”這也是地球上最早的定居農民公社村落的所在。值得注意的一點是,豬是稍晚於羊、狗等家畜在那裏被最早的農民們馴養的,在後來的發展中,該地區豬的飼養又受到抑製,遠不如羊和牛那樣普及流行。至於這些早期農業居民的人種歸屬,一般認為是本土血統,也有學者認為是歐洲石器時代的尼安德特人(Neanderthal)之後裔遷移到西亞來的。

與中東的農業文化發源地區遙相呼應的是東亞農業文化的興起。黃河流域與長江流域均在約八千年前出現小米(黍稷)和稻穀的人工種植,馴化的動物也隨後出現。與西亞不同的是,中國境內考古發現的最初家畜不是牛羊,而是豬。關於我國史前農民開始把野豬馴化為家豬的具體時期,從考古學的發掘看,似乎略晚於農作物的大規模馴化。在新石器時代遺址出土的豬骨經過比較、鑒定,如山東大汶口、福建閩侯曼石山、內蒙古赤峰藥王廟夏家店、遼寧寧城南山根、河南淅川下王崗、陝西西安半坡、浙江餘姚河姆渡等地都發現了相當數量的家豬骨骼。這些農業文化的遺址分布在北自內蒙古南至東南沿海的廣闊地區,彼此間的距離一般在700-1300公裏內外。據專家們推測,在當時那種森林覆蓋,山河阻隔,道路未暢,且無交通工具的情況下,家豬的馴化工作,很可能是各地的居民分別就地進行的,且進行的時間也不會一致。從世界的史前文化範圍來看,像我國這樣如此大麵積地出現家豬飼養的地區尚不多見。還值得一提的是距今六七千年前的我國的河姆渡遺址出土了一隻人造陶豬,從其腹部明顯下垂,前軀和後軀的比例幾乎相等的體形特征來看,與現代家豬較為接近。這說明河姆渡人的養豬實踐已有相當悠久的傳統積累,在世界畜牧史上占有較為領先的地位。

從我國家豬飼養的情況看,也清楚地體現了豬的馴化和原始農業有密切關係。高式武先生對此的論證說:“因為第一,豬不同牛羊等家畜,不能遠距離放牧,隻有在人類開始定居下來以後,才有可能圈養,而人類開始定居是以從事農業生產為前提的;第二,隻有農業相當地發展了,才能給養豬事業提供必要的飼料。我國新石器時代考古發掘的資料表明:凡已出現原始農業的地方,都有養豬的遺跡出現,反之亦然,說明了養豬與農業,一開始便結下了不解之緣。甲骨文中的‘家’字,也反映了這種情況,家字從;宀;從;豕,說明豬;豕;是在人類居室之下飼養的,反映出養豬與定居生活的密切聯係。”
更多

編輯推薦

1心理學十日讀
2清朝皇帝那些事兒
3最後的軍禮
4天下兄弟
5爛泥丁香
6水姻緣
7
8炎帝與民族複興
9一個走出情季的女人
10這一年我們在一起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綠眼

    作者:張品成  

    文學小說 【已完結】

    為紀念冰心獎創辦二十一周年,我們獻上這套“冰心獎獲獎作家書係”,用以見證冰心獎二十一年來為推動中國兒童文學的發展所做出的努力和貢獻。書係遴選了十位獲獎作家的優秀兒童文學作品,這些作品語言生動,意...

  • 少年特工

    作者:張品成  

    文學小說 【已完結】

    叫花子蛻變成小紅軍的故事,展現鄉村小子成長為少年特工的曆程。讀懂那一段曆史,才能真正讀懂我們這個民族的過去,也才能洞悉我們這個民族的未來。《少年特工》講述十位智勇雙全的少年特工與狡猾陰險的國民黨...

  • 角兒

    作者:石鍾山  

    文學小說 【已完結】

    石鍾山影視原創小說。

  • 男左女右:石鍾山機關小說

    作者:石鍾山  

    文學小說 【已完結】

    文君和韋曉晴成為情人時,並不知道馬萍早已和別的男人好上了。其實馬萍和別的男人好上這半年多的時間裏,馬萍從生理到心理是有一係列變化的,隻因文君沒有感覺到,如果在平時,文君是能感覺到的,因為文君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