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是野牛的原產地,有黃牛、水牛和犛牛多種。我國遠古居民已經獵取野牛,這種獵技一直保留在民族學資料中。貴州苗族傳說,很早以前野牛眾多,凶猛異常,常常威脅人的生存。氏族頭人對牛災束手無策,號召氏族成員去戰勝野牛,有功者賞。有一勇士岩紮挺身而出,甘當此任,去降服野牛。岩紮手持長矛,衝向牛群,殺死許多野牛,但是還有兩頭白牛、一頭黑牯牛和一頭黃牯牛依然同岩紮搏鬥。後來岩紮的同夥將黃牯牛刺死,又紮傷了黑牯牛,這時兩頭白牛向岩紮猛撲過來,萬分火急,岩紮舅舅射一冷箭,把一頭白牛射死,另一頭白牛見形勢不妙,向北逃竄,從而苗族戰勝了野牛。氏族頭人為了表彰岩紮,召開氏族大會,對歌、跳舞,模擬鬥牛,進行鬥牛表演,後來的苗族鬥牛就是由此產生的。
在清末民初台灣還有獵牛風俗。原來台灣沒有牛,是從大陸和印度輸入的,有些跑到山林,繁衍滋生,出現不少野牛。鄭成功治理台灣時,寓兵於農,提倡牛耕。江日?《台灣外紀》卷十一:“有警則荷戈以戰,無警則負耒而耕。使野無壙土,而軍有餘糧。”其中有一條措施,就是“插竹為社,斬茅為屋,圍生牛,教之以犁”。這裏所謂的“圍生牛”,就是獵牛活動,主要有兩種方法:
一種是套牛。此法與牧民套馬相似。《番社采風圖考》:“以長竿係繩為圈,合圈束期頸,牛曳繩怒奔,則縱其所往,伺其力盡,繩勢稍緩,徐徐收係於木,餓之,漸進草食。”在東寧陳氏《番俗圖》上有一幅《捕野牛》,三個高山族男子赤臂上陣,乘馬疾追,以長繩套住野牛脖子,牛拖繩奔跑,獵人緊隨。其詩曰:
捕牛有新術,長繩係修竿;
牛行寧勝馬,隨處圍遮攔。
駭顱入環纏,臾致諒匪難,
野村雖未訓,芻秣編皂槍。
另一種是設陷阱。《台灣使槎錄》引《居易錄》:“台灣多野牛,千百為群。欲取之,先置木城四周,一麵為門。驅之急則入,入則為局,閉而饑餓之,然後徐施?,豢以芻豆,與家牛無異。”使用這種獵牛方法一次可捕捉若幹頭牛。
捕到野牛後,經過“饑餓”方法馴育之,逐漸可以役使,高拱乾《台灣府誌?風土誌》:“深山中多野牛,教而馴習,可用以耕田,駕車。”為此必穿牛鼻子,戴籠頭,以便駕馭。
在雲南獨龍族、普米族、西藏珞巴族地區也有獵牛風俗。由於野牛凶猛,體大力足,一般不個人出獵,而是集體圍獵。所用工具有弓箭、圍欄等。其中除手持弓箭外,還有一種地箭,實際是弩,即先在地上搭一米高的架子,其上張弩,在機關上拴一繩,引到前麵的樹枝上,當野牛觸及伏繩時,機發箭射,正中牛身,由於箭頭上塗有烏梅膏或“咪樹”根毒汁,牛過百步即倒地而死。另一種方法是“梭戈木”,即圍欄的意思。每年五月、十月時節,人們常在野牛群經常通過的山坡上,留一通道,其他路口攔死,在通道處拴有若幹套索,當牛頭伸入即不能出來,而且越勒越緊,獵人伺機前來刺牛。
過去獨龍族獵牛是集體狩獵,共同消費,這是民族的原則。近代則是誰狩獵誰參與分配,並且突出了個人的作用,如每個獵手的箭頭都是不一樣的,或尖鏃,或圓鏃,或者箭翼有別,射中野牛後,首先檢查箭頭特征,決定獵物歸屬。野牛的頭、頸歸獵中者所有,其他由全體均分,雖路人見之也“見者有份”。這種分配製度是私有觀念產生後才有的,突出了個人的作用,講究技藝高低。當地一個英雄的獵手,往往把牛頭和其他獸頭拴在門楣上,少者幾個,多者數十,其用意有二:一是顯示主人的勇敢、智慧和高超的獵技;二是具有避邪作用,鬼魂看到主人如此善獵,自然也就敬而遠之。
關於牛的馴育,所知資料甚少。《淮南子?本經訓》:“拘獸以為畜。”由於牛的野性,力量較大,可能是把幼牛留下來,以繩索拘之,逐漸養大、馴育的。我國是野牛的產地,遠在七八千年前的史前遺址裏已出土黃牛、水牛遺骨,當時可能已飼養耕牛。最初的飼養可能發生在長江流域。廣西毛南族傳說他們的祖先三界公是水牛的馴育人,原來他們以火耕田,生活艱難,後來三界公把野牛馴化為家牛,代人耕田,種植水稻,後來毛南族祭祀祖先時,必須殺牛,認為三界公喜歡吃牛肉。布依族民間馴育小牛,還采取捆綁小牛四蹄,在家飼養,久而久之才放開喂養的方法。傣族有一種竿放法,即在地上插一木樁,木樁套一竹竿,能夠轉動,竿端係一長繩,繩頭係著牛角或牛鼻環,牛可在方圓幾十米的地方移動、吃草。這種竿放法也是從“拘畜”演變來的。不過,最初控製牛是很難的,可能是在牛角上拴繩,甲骨文中的牛字上,牛角上有一橫木,就是見證。這樣比較容易控製難以駕馭的牛。《說文》中也說“牛觸人,角著橫木,所以告人也”。後來才實行穿牛鼻子。關於穿牛鼻子的起始,有人說始於商代,有人說始於戰國。在山西渾源出土的戰國銅器上已有穿牛鼻子的形象。戰國時期稱牛鼻環為?,《呂氏春秋?重已》:“使五子豎子引其?,而牛恣所以之,順也。”當時的牛鼻環是以桑條製成的。《淮南子?主術訓》:“若指之桑條以貫其鼻,則五尺童子牽而周四海者,順也。”至今在民間還有穿牛鼻子的習慣,一般都是在小牛時穿孔,套一木環或鐵環,作為拴係韁繩的地方。民諺說:“牽牛要牽牛鼻子”,這種駕馭方法正抓住了要害,使牛更易於使用,這是馴育野牛的重大進步。
民間所保留的牛環,起初還是以木為之,然後拴有牛皮韁繩,如彝族過去就利用木牛環,古代繪畫上就繪有這種形象。作者在民間調查時,還曾看見有些地區仍使用木牛鼻環。南方的壯族、苗族的牛環比較簡單,僅僅利用一根繩索穿係而已,並從牛角後拴一繩,形成簡易的牛籠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