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以上諸章中,我們全麵地敘述了牛在人類社會生活中的價值和社會作用,表明牛是人類的朋友,是社會生產力的一部分,正是牛,為人類提供了肉食衣皮,它翻耕土地,負重致遠,協助人類創造了大量的物質文化,從而引起人們對牛的重視、愛護。不過,人類對牛的認識是有一個過程的,起初牛是一種洪水猛獸,對人類有很大威脅,由恐懼產生迷信。牛曾是人類膜拜的對象之一,即屬於動物崇拜的範疇。進而,人類的智力發展了,征服自然的手段增加了,對牛的信仰也淡化了,開始獵牛,吃肉拔毛,以實用的態度處之。但是人類在曆史的進程中又發現,牛不僅可吃肉,衣其皮,還有更多的用途,於是對牛珍惜起來,開始把牛養馴起來,愛護備至,以至不僅民間愛護耕牛,上層官吏也愛護耕牛。《漢書?丙吉傳》講過一個故事,西漢時有一名宰相丙吉,在一次出行時,看見有人鬥毆,死傷遍體,他不管不顧,還是前行。又看見一人趕牛,牛垂舌急喘,丙吉下令停車,派人問牛為何急喘。屬下不解,認為丙吉所問失當。丙吉說,百姓廝殺,是長安令、京兆尹的事,等著審案處理就是了,宰相不必過問地方小事。現在正是春季,如牛走不遠而急喘,氣候不該熱而熱,節氣就失常了,危害農業較大,事關全局,因此要過問此事。所以,從人類對牛的態度看出,牛的價值是逐漸被發現的,也是一步一步為人類所利用的。現在就讓我們具體追溯一下人類愛惜牛的曆史吧!
在有關愛護耕牛的藝術品中,就數《不吃牛》版畫最為突出了。這是一種民間印製的木版年畫,流行於鄉間。該畫高56厘米,寬100厘米,紅底白字,以字盤成牛的形象,其上的字從“凡人聽我說根由”讀起,到“冤冤相報幾時休”結束,皆為七言,共34行,238字,具體內容如下:
凡人聽我說根由,世間最苦是耕牛,
春夏秋冬宜用力,四時辛苦未曾休。
犁耙肩上千斤重,麻鞭百萬肩上抽。
惡言惡口諸般罵,喝聲快走敢停留。
田土堅硬耕不動,肚中無草淚汗流。
指望早晨來放我,誰知耕到午時頭。
饑餓口吃田中稻,全家大小罵瘟牛。
一年都是吃的草,種得田禾你自收。
秈朱白米做飯吃,糯米做酒請親友。
麥粟棉花諸般有,芝麻豆穀滿園收。
娶媳嫁女做喜事,無錢又想賣耕牛。
見我老來無氣力,賣與屠行做菜牛。
捆縛就把咽喉割,剝皮殺肉有何仇。
眼淚汪汪說不出,破肚抽腸鮮血流。
剝我皮來鞭鼓打,驚天動地鬼神仇。
賣我之人窮得快,吃我之人結大仇。
仔細思量你設者,冤冤相報幾時休?
從《不吃牛》木版年畫看出,作者以善良的心,熾熱的感情,生動具體地述說了耕牛的辛苦一生,肩負著千斤犁耙,從早到晚,耕耘不止,吃的是草,生產的是糧食,一旦餓了吃點田邊稻,也會遭來打與罵。牛衰老了,耕不動田了,又轉賣屠行,慘遭殺害,肉被吃,皮蒙鼓,沒有一點廢物。在這裏,不僅指出牛渾身是寶,也說明最後被充分利用的結局。從而勸誡世人應該愛惜耕牛,不要宰殺耕牛。乍看起來,這是發善心,“牛道主義”,實際上反映了廣大農民愛牛之心,是為保護農業生產力的一種呐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