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講到牛耕時,必然想到古代的耕織圖,這是當時推行農耕和紡織技術的科學普及讀物,文圖並茂,既可傳授農業生產技術,又有實踐指導作用。
耕織周,從史前時代就有一些零碎記錄,如岩畫中多有反映,東周時期的青銅器,陶器上的紋飾也有不少狩獵圖、采桑圖,漢魏時期有不少反映農耕紡織的畫像石、畫像磚,這種風俗一直保留到唐代。但是上述形象都是分散的,不成係統,到了宋代才形成完整的耕織圖。
(一)宋代耕織圖
在北宋的宮廷壁畫上,已出現我國最早的《耕織圖》,可惜此圖早已亡逸。南宋時才出現了著名的樓?繪製的《耕織圖》。樓?字壽玉,浙江鄞縣人,享年72歲。樓?初為婺州幕僚,後任於潛令,紹興中累官至朝儀大夫。樓鑰《攻愧集》稱,“伯父(指樓?)時為臨安於潛令,篤意民事,慨念農夫蠶婦之作苦,究訪始末,為耕織二圖。耕,自浸種以至入倉,凡二十一事,織,自浴蠶以至剪帛,凡二十四事。事為之圖,係以五言詩一章,章八句,農桑之務,曲盡情伏。雖四方習俗,間有不同,其大略不外於此。”後來樓?孫樓洪、樓深曾據家藏原圖副本,將其配詩,仿刻於石,而流傳後世。
樓?《耕織圖》原本及刻石均已散失,其五言詩45首留傳至今,從詩的題目看,原圖計有:浸種、耕、耙耨、耖、碌碡、布秧、淤蔭、拔秧、一耘、二耘、三耘、灌溉、收刈、登場、持穗、簸揚、礱、舂碓、篩、入倉等耕圖二十一幅;浴蠶、下蠶、喂蠶、一眠、二眠、三眠、分箔、采桑、大起、捉績、上簇、炙箔、下簇、擇繭、窖繭、繅絲、蠶娥、祀謝、絡絲、經、緯、織、攀花、剪帛等織圖二十四幅。
由於樓?《耕織圖》係統而又具體地描繪了當時農耕和蠶織生產的各個環節,反映了宋代農業技術發展概況,所以它被人譽為“我國最早完整地記錄男耕女織的畫卷”、“世界上第一部農業科普畫冊”。除樓?耕織圖外,還有傳為梁楷所繪耕織圖,美國格利普蘭美術館藏有殘卷,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藏有摹寫本。
(二)元代耕織圖
元人趙孟?《鬆雪齋文集?外集》:“延?五年(1318)四月二十七日,上禦嘉禧殿,集賢大學士臣邦寧、大司徒臣源建呈《農桑圖》,上披覽再三,問作詩者何人?對曰‘翰林承旨臣趙孟?’;作圖者何人?對曰‘諸色人匠提舉臣楊叔謙’。”此圖在國內至今尚未發現,唯趙詩24首尚存。
程?《耕織圖》畫目如下。耕圖有:[1]浸種,[2]耕,[3]耙,[4]耖,[5]碌碡,[6]布秧,[7]淤蔭,[8]拔秧,[9]插秧,[10]一耘,[11]二耘,[12]三耘,[13]灌溉,[14]收刈,[15]登場,[16]持穗,[17]簸揚,[18]礱,[19]舂碓,[20]篩,[21]入倉。織圖有:[1]浴蠶,[2]下蠶,[3]喂蠶,[4]一眠,[5]二眠,[6]三眠,[7]分箔,[8]采桑,[9]大起,[10]捉績,[11]上簇,[12]炙箔,[13]下簇,[14]擇繭,[15]窖繭,[16]繅絲,[17]蠶娥,[18]祀謝,[19]絡絲,[20]經,[21]緯,[22]織,[23]攀花,[24]剪帛。
1973年美國華盛頓佛利爾美術館,曾出版托馬斯?勞頓所編《中國人物畫》一書,將程?的《耕織圖》收入其中,並附耕圖、織圖各二幅。耕圖、織圖均為水墨設色的紙本卷軸畫,尺寸為耕圖長1034厘米,寬32.6厘米,織圖長1249.3厘米,寬31.9厘米。出自程琳曾孫程?之手的耕圖有21幅,織圖有24幅,共45幅。各有標題及篆書五言詩一首。可知現存美國華盛頓佛利爾美術館的程?《耕織圖》,就是1860年英法侵略軍從我國劫走的珍貴文物。
(三)明代耕織圖
明代耕織圖較多,有仇英的《耕織圖》、宋宗魯翻刻的《耕織圖》、鄺?的《便民圖纂》。
《便民圖纂》的編者是鄺?,字廷瑞,任丘人,明弘治癸醜進士,吳縣知縣,曆官河南右參政。鄺氏雖係河北人,因在江南做官,故書的內容是以江南種植水稻為主業,蠶織為副業編寫的。
《便民圖纂》耕織圖畫目如下:
農務圖:[1]浸種,[2]耕田,[3]耖田,[4]布(播)種,[5]下壅,[6]播蒔,[7]耥田,[8]耘田,[9]車戽,[10]收割,[11]打稻,[12]牽礱,[13]舂碓,[14]上倉,[15]田家樂。
女紅圖:[1]下蠶,[2]喂蠶,[3]蠶眠,[4]采桑,[5]大起,[6]上簇,[7]炙箔,[8]窖繭,[9]繅絲,[10]蠶蛾,[11]祀謝,[12]絡絲,[13]經緯,[14]織機,[15]攀花,[16]剪製。
該書反映了明代江南農桑生產的過程,也反映了廣大農民辛勤耕作的勞動情景。
(四)清代耕織圖
清代的《耕織圖》是較多的,其中既有宮廷禦製的,也有地方自製的。就內容說,既有綜合描繪耕織的,也有專門宣傳蠶桑和棉業的,就形式說,既有繪畫作品,也有石刻、木刻等。這是與當時皇帝的重視分不開的。自康熙帝開始倡導後,雍正、乾隆、嘉慶、光緒幾朝均有《耕織圖》問世,借以宣傳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重要地位,勸民努力本業,從而鞏固封建政權。
1.康熙《禦製耕織圖》
該圖是康熙三十五年(1696),清聖祖愛新覺羅?玄燁命宮廷畫師焦秉貞繪的,由於康熙帝親撰序文並題詩,故名《禦製耕織圖》。焦秉貞所繪《耕織圖》是據南宋樓?《耕織圖》增減而成,並非全部照搬,也有他自己的創見。其畫目如下:
耕圖:[1]浸種,[2]耕,[3]耙耨,[4]耖,[5]碌碡,[6]布秧(播種),[7]初秧,[8]淤蔭,[9]拔秧,[10]插秧,[11]一耘,[12]二耘,[13]三耘,[14]灌溉,[15]收刈,[16]登場,[17]持穗,[18]舂碓,[19]篩,[20]簸揚,[21]礱,[22]入倉,[23]祭神。
織圖:[1]浴蠶,[2]二眠,[3]三眠,[4]大起,[5]捉績,[6]分箔,[7]采桑,[8]上簇,[9]炙箔,[10]下簇,[11]擇繭,[12]窖繭,[13]練絲,[14]蠶蛾,[15]祀謝,[16]緯,[17]織,[18]絡絲,[19]經,[20]染色,[21]攀花,[22]剪帛,[23]成衣。
康熙《禦製耕織圖》的內府刻本,在藝術上堪稱是清代殿板畫中的一部優秀作品。《禦製耕織圖》刻印之後18年,即1714年(康熙五十三年),在製墨中心皖南徽州開始陸續出現了幾種《禦製耕織圖》墨塊,其中以曹素功、汪希古所製最為著名。曹、汪兩家所製康熙《禦製耕織圖》縮小臨摹,然後刻製印模以精料精工製成。有特製的囊匣包裝收藏,已成為一代名墨,為收藏家所珍視。
2.雍正《耕織圖》
雍正年間也繪有《耕織圖》,作者待考,現存圖分耕織各23幅,畫目如下:
耕圖:[1]浸種,[2]耕,[3]耙耨,[4]耖,[5]碌碡,[6]布秧(播種)[7]初秧,[8]淤蔭,[9]拔秧,[10]插秧,[11]一耘,[12]二耘,[13]三耘,[14]灌溉,[15]收刈,[16]登場,[17]持穗,[18]舂碓,[19]篩,[20]簸揚,[21]礱,[22]入倉,[23]祭神。
織圖:[1]浴蠶,[2]二眠,[3]三眠,[4]大起,[5]捉績,[6]分箔,[7]采桑,[8]上簇,[9]炙箔,[10]下簇,[11]擇繭,[12]窖繭,[13]練絲,[14]蠶蛾,[15]祀神,[16]緯,[17]織,[18]絡絲,[19]經,[20]染色,[21]攀花,[22]剪帛,[23]成衣。
該書畫麵、畫目與康熙《禦製耕織圖》大同小異,隻是排列不一樣,又刪掉樓?的五言詩,每圖都有雍正禦題五言詩一首。
3.乾隆《禦題棉花圖》
該圖是清乾隆三十年(1765)直隸總督方觀承主持繪製的一套從植棉、紡績直到織染成布整個過程的圖譜,共16幅。每圖除附有文字說明及方觀承的七言詩外,還有乾隆帝親題七言詩一首,故名《禦題棉花圖》。圖目如下:
[1]棉花播種圖,[2]棉田灌溉圖,[3]棉田耘鋤圖,[4]摘尖圖,[5]采棉圖,[6]曬棉圖,[7]棉花收販圖,[8]軋花圖,[9]彈花圖,[10]拘節圖,[11]紡線圖,[12]挽經圖,[13]布漿,[14]上機圖,[15]織布圖,[16]煉染圖。
《禦題棉花圖》以圖為主,圖文並茂,通俗易懂,每圖前均有一段文字,簡明扼要地說明該項技術的要求,是當時倡導和推廣植棉和棉紡技術的優秀科普作品,是研究我國農業科技史,特別是植棉史、棉紡織史,以及清代前期冀中地區農業經濟的可貴資料。
4.光緒《耕織圖》
該圖是1978年在河南省博愛縣鄔莊一農家門樓牆壁上發現的,計耕、織各10幅,共20幅。分別刻在四塊長200厘米,寬30厘米的青石上,係減地線刻。從畫麵看,10幅是描繪水稻從種到收的生產過程。包括:[1]耕地,[2]運苗,[3]插秧,[4]澆水,[5]收割,[6]運稻,[7]碾打,[8]揚場裝袋,[9]運糧歸家,[10]慶豐收。另10幅是描繪棉花從播種到最後加工織成布的過程,其內容包括:[1]整地,[2]中耕除草培土,[3]摘棉歸家,[4]軋彈棉花,[5]紡紗繞線,[6]漿線,[7]絡線,[8]經線,[9]梳線,[10]織布與量衣。
博愛《耕織圖》石刻生動地展現了清末豫北人民男耕女織的形象,為我們研究當時使用的農具和紡織工具,以及農業科技史等提供了形象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