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凡前兩天拿來他多年來留心搜集、精心編輯的《少年智慧宮》,我倆在探討中讀完。近兩天我老在想智力的開啟問題,有些事不謀而合。前兩天和孫子小溪一塊閑聊,他說他想學文,問他何因?“文學一個問題有多種回答,而數學隻有一個答案”。是的,智慧是用多種形式思維的。兒童智力的開啟需要廣泛的想象空間,開啟智慧並非是一個號令“稍息、立正、向後轉、起步走”,也不是“樹上有十隻鳥,一槍打死一隻鳥,還剩幾隻鳥?”回答隻能是“一隻鳥也沒有了”。為什麽不讓他們去廣泛思維,作出多種回答?好多問題可以讓孩子從不同角度去考慮、探討、研究。一凡的《少年智慧宮》正是探討問題、研究問題的啟迪。
看過一凡的《少年智慧宮》後,我聯想到“三個和尚沒水吃”的問題,是三個和尚懶惰嗎?非也。試想求佛養性的和尚,連勤勞的根本都沒學到,那佛的經到底是什麽?可想而知佛的“機製”是否有問題。我們不在“機製”上去找問題,而在行為上找問題,隻在皮毛上撓癢癢。佛經不灌輸“勤勞”而隻去“修行”,人怎麽生存?人連最起碼的勤勞都沒有,哪還有什麽可言?近年來急功近利的教育方法所導致的種種社會問題難道不發人深省嗎?“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我們傳統的教育法,成才先成仁,不成仁,才難以妥用。近年來我們的教育大講特講“人才”,為啥不講講“仁才”?對少兒的教育遠、大、空、抽象、教條,一個小小的孩子能知道啥是個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熱愛“黨”,這些對他們來講那真是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我們為什麽不由近及遠,由小到大,由淺入深,由具體到抽象入手。孩子從小認識的是媽媽,然後是爸爸,其次是爺爺奶奶,以及周圍的其他人。試想不愛母親的人能愛祖國嗎?兄弟姐妹間不友善,能團結別人嗎?要不為什麽會出現少兒唱著《學習雷鋒好榜樣》的歌,卻不給老人讓座的怪現象呢?這難道是孩子的錯嗎?是要“人才”還是要“仁才”諸如此類的問題能不發人深省嗎?社會的道德教育、智力教育必須從幼兒期潛移默化地進行。一凡同誌的《少年智慧宮》,恰好用這種形式在啟迪他們。
黃河原生態文化保護發展協會會長
馮山雲
2006年11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