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記》開篇即有“道德仁義,非禮不成;教訓正俗,非禮不備;分爭辯訟,非禮不決;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禮不定;宦學事律,非禮不親;班朝治軍,蒞官行法,非禮威嚴不行;禱祠祭祀,供給鬼神,非禮不誠不莊。是以君子恭敬樽節退讓以明禮。”
“太上貴德,其次務施報。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人有禮則安,無禮則危。故曰:禮者,不可不學也。夫禮者,自卑而尊人。雖負販者,必有尊也,而況富貴乎?富貴而知好禮,則不驕不淫;貧賤而知好禮,則誌不懾。”
禮是幾千年封建統治的基石,也是儒教文化的精髓。我國傳統文化的諸多習俗,都建立在禮的基礎之上。禮在精神層麵約束著人們的行為,規範著人們的追求,連接著人們的交往,維係著人們的情感。禮是個人和社會溝通,乃至存身立命,建功創業的必備學問。禮所追求的境界就是“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即使在今天,我們倡導以德治國,構建和諧社會,傳統文化中的禮儀,仍然有其積極意義。
中國自古就被尊為“禮儀之邦”,中國人在娘胎裏就感受著禮的熏陶,一生的經曆都是與禮同行,我們就循著人生軌跡來追尋黃陵地方的禮儀習俗。
第一節 初涉人世
一、孕育
萬事皆有始,十月懷胎就孕育著一個生命的起始。現代人講求胎教,其實,我國很早就注意到培植和嗬護一個生命的問題。拋開擇配的諸多因素不說,就僅新媳婦娶過門,家人乃至公婆對其的百般嗬護和關懷,就是在塑造和關注著一個物質和精神都處在最佳狀態的母體。她們的起居作息、飲食寒暖都受到倍加優厚的照顧。經濟條件允許的家庭都要由公婆給兒媳婦饋贈戒指或鐲子。這其實是一種不言而喻的溝通。因為,舊時認為婦女的經期是汙穢的,當然也不便言表,媳婦平時不戴戒指,月經來潮便戴上戒指,以期引起家人的重視和關注。細心的婆婆觀察到這一細微的暗示,則倍加關懷和照料,尤其不讓洗冷水,吃冷食或辛辣之物。婆婆由此便大概可以掌握其月經周期,從而發現和判斷是否懷孕。一經確定,就更加注意其飲食的營養調劑和生活的嗬護料理了,並生發出求神許願燒香拜佛的虔誠來。婆婆的和顏悅色較之平常要多出許多,並邀約一些小媳婦大姑娘與媳婦家長裏短、談天說地拉家常、諞閑傳。一方麵為了和同鄉同輩鄰裏之間拉近距離,融洽關係,疏通隔膜,了解村情。更重要的就是愉悅心境,開闊胸襟,給媳婦創造一個良好的心理氛圍和健康的保胎育胎環境。農活家事自然是做不得的,免得動了胎氣。凡事都隱忍恭讓,婆婆則主動地為小生命的降生做著各方麵的準備。
佩戴鐲子,在舊時是農村已婚婦女的必備物品。這種鐲子和戒指一樣,雖然質地不同,價值迥異,但通常無論大家、小家、富家、貧家都還是要有的。據說腕部集全身脈絡之大匯,佩戴鐲子是會通經活血,調和氣息的。鐲子、戒指有金銀器、玉器,翡翠、瑪瑙等就更加珍貴了。雖然其功效主要還是裝飾,但其擔負著婆媳溝通的信息,卻是民俗的產物。
黃陵地方有“催月”之俗:即孕婦臨產的當月初一,娘家人用裹肚包袱或衣服的前襟,俗稱“撩撩”。包裹蒸的或烙的兔兒饃、老虎饃等,並在饃中包藏紅棗、花生、鋼針之類,帶上衣料等前來探望。進門後不說話,先把饃包袱放在門檻上,讓孕婦掰開饃,若先看見饃中針尖,兆示必生男孩,若看見針尾,認為必生女孩。有的人進門後不說話,徑直走到灶前倒在鍋裏看針尖針尾的朝向而定順產、難產。娘家人一般不留宿,當天去當天回。新媳婦到家頭一年,收倒自家麥子到場之後不碾即回娘家,謂“麥上場女歇涼”,娘家即派人來叫。頻繁地熬娘家,既保持著新嫁的難割難舍,聯係著兩邊的情感與信息,又使新婚的迷惘得以引導,對新生活有所教益,對新生命有所保護,對新角色有所適應。新媳婦熬娘家還是有著很大的自由空間。
二、生產
所謂“十月懷胎,一朝分娩”。這是一個小生命的誕生,一個新家庭的拓展,一個血統的延續,然而,舊時農村醫藥事業不發達,大夫很少,女醫生就更微乎其微了。接生都是由該村或附近村裏比較細心且有經驗的婦女承擔。俗稱“接生婆”或“老娘婆”。預產期,就由公婆預約,臨產時就去請到家裏。胎兒落地,也叫“臨盆”,助產是由老娘婆一手進行的,剪臍帶、包紮、帶裹肚、穿衣服、裹娃。舊時,物力有限,農村小孩是很少穿褲子的,僅以裹肚、肚兜護體,為的是不讓肚子著涼。俗語有“小孩有三年鐵尻尻(káo):P股,臀部。子”,意思就是小孩子在三歲以前不需要穿褲子。胎兒降生後,產婦不能平臥,隻能背靠被褥,半仰半臥在炕上,俗稱“坐月子”。並立即給喝一碗紅糖水,據說紅糖屬破性,可以破除產婦產後淤血不盡,髒物不絕。也有的會讓醫生給開些“掃膛藥”,除陳腐、補氣血,促進子宮收縮。給嬰兒要灌甘草水,因甘草是藥中王,可除邪臭、解胎毒。一兩天之內不停,嬰兒便出黑膠糞,才是胎毒外瀉的征兆。產後產婦開始揉乳房擠奶,等奶汁下來之後,把先擠出的奶汁倒掉,再讓嬰兒吃奶。第二天,婆家人就給娘家、姑家、姨家等親戚報喜,以使其放心,並邀請娘家媽或嫂妹前來探望並侍候月子婆,一般是十天半月。娘家人來時攜帶餅幹、紅糖、雞蛋等營養品與嬰兒衣被等。第三天,行“洗兒禮”。宋代大文學家、詩人蘇軾,在其兒子的洗禮上還賦詩一首,曰:“人皆生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唯願孩子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有講究一些的人,還是要請人看一看、算一算的,按“生旺死絕”表合一個長生、沐浴、冠帶的日子,才給娃正式地行“洗兒禮”。黃陵地處西北旱塬,氣溫偏低,幹旱缺水,故將洗禮改作“燎□”。也就是生一盆旺火,火內放一些食鹽,將嬰兒抱於手上,在火上來回晃動,以求驅除穢邪之氣,保障小兒的健康成長。小兒出生的第七天,也叫“小滿月”,說是嬰兒開始有了魄,雖不舉行儀式,但本家是要稍事慶賀的。到第十天媳婦的娘家攜禮來給女兒“做十天”。攜帶的禮品包括女兒的一條褲料、補品、外孫的衣物等,還有給親家的禮品,以示慶賀添喜。
產婦的產房外人是不許擅入的,這一點也十分講究。所以產婦臨盆,即在產房的門簾上綴有一塊紅布條和懸掛一麵籮,一方麵為了驅除和隔阻外邪內侵,另一方麵也明示人們,這是產房,禁止入內,即便是自家人,也禁止晚歸,避免驚動與衝撞。
三、滿月
從胎兒降生,到滿一月的這一天,叫滿月。為這一天慶賀準備的酒席叫做“過滿月”“滿月酒”“滿月宴”,是“一天事”,即客人來賀不隔宿,一天的招待即可。黃陵地方講究男孩的“過滿月”要提前一天過,屆時要給嬰兒剃第一次頭發。如是女孩則在滿月的當天剃第一次頭發,剃掉的頭發要揉成一個小團綴於小孩的枕頭上,說是為了避免驚悸,並舉行慶賀滿月宴席。滿月的喜宴來客是要下書的,下書也就是主人要登門通知應到的客人在什麽時間、什麽地點辦什麽事,當然也少不得一些家況瑣事、祝福慰勉的寒暄。稍微講究或條件允許的,也有用帖子的,也就是請帖,寫明事由、日期等項,其實這才是真正意義的下書。下書是要攜帶禮物的,舊時都是要專送蒸饃的,下書的人帶上一包袱饃,給每家兩三個、三五個不等。空手是不行的,否則所邀的客人會認為你不懂禮數,或許還會因為你看不起人而不接受你的邀請。現時隨著物質的富足一般都是點心、副食等禮品盒和酒。來客的多寡,要看主家下書的多少。這頓席,因為一般情況下都是些親戚,俗稱的“嫡親”或“底親”,所以席次坐第還是應該有所講究的。當然鄰居、朋友也還是有一些,這部分人被稱做“朋親”,屆時,會被安排在除了上席之外其他座位上,也就是俗稱的“圍旁席”或“圍幫席”。席次坐第的安排,基本上是:首席的上席由男方的長輩陪女方的長輩,若女方到席的是兄弟,則男方也以相應輩分的人陪之;其次二席三席則依次安排雙方的姑姨、姐妹等,滿月宴一般女客較多,都是由夫妻雙方先依席敬酒,主家也要向來賓敬酒的,以示答謝。舊時,嬰兒舅家要贈送帶牌鈴的銀項圈及衣物等,其他親友鄰裏則多是送一些鞋帽、布料之類。主家一般也適當回贈一些毛巾、手帕之類,以示答謝。舊誌雲:“鄉黨朋友多贈銀鎖、銀牌、項圈、衣服、鞋帽為賀。而外家特備一大餅作環形,印以花紋,俗稱曲欄,祝子將來圓滿也。主人則設宴酬客焉。酒菜五,取五子登科意,飯菜十三,俗稱‘十三花’,祝生子多也。”
四、過百天
嬰兒降生後滿百天,其舅家和戶家近鄰也會攜帶適當禮品前來祝賀,主家設一餐賀宴招待酬謝即可。俗稱“過百天”“過百□”□(zuī):嬰兒滿百日或滿一歲之稱。
五、過生日
嬰兒降生滿周年,稱“過□”,也是一天事。其他禮數過賀如同“滿月”“百□”,隻是舅家必須給孩子饋贈“長命鎖”。過去,有專事金銀製作的工匠,俗稱“銀匠”,主家就請他們打製一些金銀簪子、首飾、冠帽飾品、佩飾、小用具、項圈等。其中的項圈,是圓銀條綰成可以伸縮的係於脖頸上的圓圈,通過幾根造型各異的銀絲軟鏈,吊垂著一個華貴別致的大型古代鎖型裝飾物,鎖體鏤刻精美,圖案考究,內涵豐富,且中間必定鐫鑄著“長命百歲”“吉祥富貴”等字樣的銘文。就是期望孩子健康長壽,富貴榮華。這種“長命鎖”也有玉器製品等其他種類,但用途是一致的。
過周歲還有一個重要的講究,就是在孩子麵前擺放一些小農具、筆硯和一些食品之類,讓小孩自己去抓,用抓到的東西來預測孩子的將來。若抓到農具,則認為長大愛幹農活;若抓起筆硯之類,則認為小孩將來有出息,是可造就的材料;若是抓了食品,就是好吃嘴了。這種風俗,被稱為“抓周”。這種風俗在《夢粱錄》中記雲:“至來歲得周,名曰周□,其家羅列錦席於中堂,燒香秉燭,頓果兒飲食及父祖誥敕,金銀七寶玩具,文房書籍,道釋經卷,秤尺刀剪,升鬥戥戥(děng):亦作”等“,一種稱量金銀、藥品等的小秤。子,彩緞花朵,官楮錢陌,女工針線,應用物件,共兒戲物,卻置於周小兒於中座,觀其先拈何物,以為佳讖,謂之拈周試□。”當然,所放的東西,定是吉祥的物件,象征不吉祥的東西,是不會放上去的。
六、入學
黃陵地方長期處於農耕經濟的禁錮,治家的最高境界就是“耕讀傳家”。但是舊時“讀”也隻是有錢人的專利,對於一般家庭來說,要想讓孩子讀書,確非易事,首先是沒有可供孩子讀書的學校。有的隻是私塾,也就是有錢人自己出錢聘請先生而設置的私家塾學,最多教一些自己的子女或自己族內的子女,沒有學製之分,隻學一些“三字經”“幼學”“百家姓”,再長一些就是“四書五經”之類了。民國初年,倡導新文化,各鄉也都辦了一些學校,黃陵的最高學府也僅至完小,再高一些就要到蒲城、西安去求學了。當然,一般的家庭是承受不了的。新中國成立前夕,原□延師範遷至橋山,洛川、宜君、□縣也都有學生在這裏就學,為黃陵培養了一大批文化人和新中國的行政人才。農村人送娃到縣裏讀書,開始時一般采取在城裏找戶人家每月給三鬥麥子作為費用,謂之“幫”或“幫吃”。後來學校有灶,也分“水灶”和“夥灶”,水灶是隻給熱饃供水,學生須從家裏背饃,拿鹹菜。“夥灶”可交錢,也可交麵、米,也叫“搭灶”,費用相應高一些。家長稍通文墨的,自己在家教孩子能認幾個字兒就可以了。大多數農村孩子是沒有這份禮遇的,他們小的時候,基本上都是熱天隻有一個裹肚護著肚子不著涼即可,赤身光腚,男女皆然。男孩子頭上留有“囟門角”,稍大一些,兩邊各梳一個發髻,稱之為“抓角”或“髽髻髽髻(zhuājì):挽束於頭頂兩旁的頭發。”。女孩子的髽髻的發束垂至耳下,再大一點的梳成辮子,一條或兩條,直至結婚,才開始盤頭,稱之為“垂髫髫(tiáo):古時小孩的下垂的頭發,引申以指童年。”。小孩子們不諳世事,七八歲,乃至十歲以前一般都幫襯家務。砍柴,放牛羊之外,就是男女一塊玩耍了。如有入學的,都盡可能整肅衣冠,在家長的陪同下,覲見先生是要行“拜師禮”的,要攜禮物,禮拜孔聖人,跪叩先生,登記注冊,有的還要先生給起名字,俗稱“學名”“大名”“大號”。不管以前叫貓呀狗呀的,這一刻就有了自己正式的名字,從此便要全身心投入到學業中去,家裏的雜活基本再不要動手了,穿著舉止便要有些學生的模樣,平時見了先生都要整衣肅冠,立正鞠躬的。把先生稱作老師也就是新中國成立後的稱呼,其實敬意依然,有道是“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無論是學生,還是其家長,甚至村鄰鄉親對先生、老師還是畢恭畢敬、尊敬有加的。這也是尊師重教的鄉風民俗了。
七、成年禮
成年禮就是向社會宣布,此後,該人就是成人了,能夠行使其社會權利,同時也必須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和義務。後來,有些學校,組織年滿十八歲的學生舉行成人儀式,作成人宣誓,勉勵一個剛步入成人行列的學子必須遵守社會規範,承擔社會責任,正確行使社會權利,成為合格的社會成員,努力為社會作出貢獻,是有其積極意義的。
古時的男子成年禮,稱為“成丁禮”“冠禮”。《禮記·曲禮上》:“二十曰弱,冠。”《儀禮·士冠禮》規定為十九歲,古代漢語中“冠”表示男子的年齡段,童時不束發,垂髫。少年時束發為兩結,稱髽鬏,可上學,語雲:“束發受書。”冠禮後就可結婚。
而女子的成年禮叫“笄笄(jī):婦女用的簪子,特指女子可以盤發插笄的年齡,即成年。禮”。於十五歲時行之,屆時女子盤發於頂成髻,用笄也就是用簪子插住,就表示成年了,在古漢語中有“及笄”“未笄”“已笄”等的笄都是表示這個年齡段的。
過去的成年禮儀式,其實也不很流行,但是留髽鬏、束發、及冠、及笄這些過程的形式卻普遍被接受並延續下來。
舊時男子的及冠還是有些講究的,所謂“冠而後字”就是行冠禮時,召集賓客,由長輩加冠(也就是帽子),然後賜字。“字”也稱“表字”。“表字”,即男子入學則請先生給起的名字,也就是正式對外的名字,乳名則除了家人和比較親近的人還繼續稱用之外,基本上已經不用了。到成人禮後,在名之外又多一個表字,而五十歲以上又有賀號之說,謂之別號,在表字之外,又多了一個號,所謂姓、名、字、號就全都齊了。這些繁禮,雖然沒有在人生禮儀中形成一個特定的禮節,但在鄉俗之中還是沒有被忘記。
現代人雖然沒有這麽多的繁禮,但是,對將要成年的學子做一些成年的教育,舉行成年儀式,對於他們步入社會將會是有積極的現實意義的。
八、結拜
也叫“結義”“換帖”“拜八字”“拈香弟兄”“結拜弟兄”“金蘭之誼”。就是結交異姓兄弟,或異姓姐妹。這是過去人們走入社會,擔家理事後,所追求的一種交往空間的拓展,是誌向、情趣和友誼連接的紐帶,是相攜相幫的依托。它是超越了地緣、血緣和姻緣之外的一個精神層麵的組合。我國曆史上的“一諾之交”的結義的典範是大有人在的,也流傳著諸多的流傳恒遠的故事,戰國時的管仲、鮑叔牙之交就是這種結義的典範。三國時劉、關、張的組合更是把這種結合張揚得家喻戶曉,發揮得淋漓盡致。也正因為如此,一般“拈香結拜”時都供有劉、關、張的畫像或是僅寫上他們的名字。這種結拜,皆由一人或幾人發起,聯絡和選定人選,擇日預約聚會在一起,共覽庚帖,即排八字,就是各人寫出或報上自己的生辰八字,然後排定倫序。拈香時,設置香案,供起劉、關、張的畫像,置香爐、黃表紙、一把香、一碗酒或水。參與結拜的人共同跪在香案前,按倫序依次焚香,同時異口同聲地祝禱一些祈語,如“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有福同享,有難同當”“寧學管鮑分金,不學孫龐鬥智”“恪守信義,互相協作”等誓言。禱告天地,磕頭叩首。對著供奉的神位叩頭焚化黃裱,將紙灰捧落於酒碗或水碗中,傾注於地上,共念“一碗酒水一張紙,誰賣良心誰先死”的結義咒語。更有甚者,把自己的中指刺破,將血滴於酒碗中,按倫序逐一喝完,謂之“歃血為盟”。禮畢,往往共進一餐酒宴,席間免不得交談一些情誼約定之類,從此,就結成了互幫互助、生死與共的異姓兄弟,而承擔起一份責任與義務。他們相互的妻子則互以姐妹相稱,子女則將她們互叫“幹大”“幹媽”。
結拜幹姊妹,也稱“拈香姊妹”“金蘭姊妹”“巾帕姊妹”,這種結拜在中青年婦女中還是有些流行的,與男子的結拜相比少了一些程序上的繁禮,多了一些誌向與情趣上的默契,往往一經說合便成定事,其情感的交融較男同胞更為密切。其丈夫對於妻子的結拜姊妹則稱為“妻姐”“妻妹”,孩子們稱她們為“姨”。
九、認子
俗稱“義子”“螟蛉之子”等,認子的行為作為一種血緣親情之外的補償,其中摻雜了一些功用的、利益的組合,或許還有感情的補充,情況也比較複雜,最常見的就是:一、結拜兄弟之間的子女都是義子女。二、托附明白人教養自己的子女,以期使其成為可用之材,如三國時關平的父親托囑關羽帶自己的兒子。三、封賜,這當然是指皇家或有權的人,如薑尚為周武王的相父,範曾為項羽的亞父等。四、徒子,一日為師,終身為父。師父雖未生身,卻是授業托命的長者,所以有的也叫父。另外就是無嗣的人收養,繼養等等,其中除了結拜弟兄之子和師徒之子不再舉行收納和拜認的程序儀式之外,其餘的認子都要舉行相應規模的儀式,為的是向公眾、向社會、向親友做一個交代,並取得認可。其禮儀除設壇上香,禱告天地,尊親以外,還要約請同門長者或鄉紳名士為中,以為見證,當然也要言明父子之間相互承擔的權利和義務,以便各自珍惜。
十、請幹大(dá)
黃陵方言把父親稱做“大”,那麽請幹大就是給兒子約請“義父”。請幹大的情況基本上都是有其功用目的的,最普遍的就是自家人丁不旺,或者育兒不成,或是聽信江湖巫術所言,小兒命舛,或命犯相克等等,總之都是為了讓孩子健康、安全、順利地成人。請幹大的形式很多,根據其不同的需求大約可分為:一、約請子女多,所謂福身重的人,為的是給自己也帶來多子多福的命運。二、請三姓人,也就是說給孩子多請幾個“幹大”,有的也按諧言約請多人,比如“劉”“寇”“黨”,就是為了“留”住,“扣”住,“擋”住孩子,不要讓鬼祟勾了去。這對於多次生子不順或中途夭折孩子的人家來說,還是比較有吸引力的。希望把孩子保住,保佑其長命百歲。另有一說是取宋時“狸貓換太子”之典,戲劇中有寇珠保太子事而借以保孩子長遠。三、碰幹大,也稱“撞道”,即是當事者或其托請的戶家鄰裏的長者婦女選一個吉祥的日子,清晨早起,備酒菜盛盤設在大路上,人則藏於暗處,最先遇到的一個或幾個人,擬或是豬、狗、牲畜也算是娃的幹大。如果是人,則敬酒獻菜,約請回家,設席,請來宗老相陪。幹父幹兒女見麵,叩首認親,幹父即解下腰帶給兒子做長命鎖,取回帶子後在門斬門斬:舊式門在門疆中腰有橫板用以固定門扇,而鎖定這塊橫平板是用兩個雕刻的木段作穿透榫結,再以木鉚釘鎖緊,這兩段木頭黃陵稱其為門斬,雕作花形露在門平麵外,可以掛物。上掛一下,給兒子做成衣或鎖舊時人們都有在外衣上係腰帶的習慣,其腰帶為整幅布,長約2米,可用來製作衣服。在方便一些的街鎮,則給幹兒子買一身布料、玩具、吃食之類。鄉間則給幹兒子衣料錢,有的主家還讓給兒子起名字。主家要給回禮並因此而結為異姓兄弟,此後便多了一些往來,尤其是幹兒女過□,幹父母必至。如果是遇著了家畜,雖沒有了這些禮節,及至兒女的生日,也還是要給該家畜一些特殊的待遇,以示敬意。四、救身者,如孩子遇難獲救,施救者不管是人是畜,為表感激之情,也是敬為幹大的。五、指物為幹大,一般被指認為孩子幹大的物件,都承載著父母對孩子的關愛和希望。比如,高大的樹木,堅硬的石頭,清澈的泉水等等,也要依禮施敬的。因為這些神聖的物件是兒子賴以生存的寄托,也就是“寄命”的。
十一、寄鎖
也是為保全孩子、安慰家人所采取的一種人與神靈溝通的寄托。尤其對於體弱多病,難抓養的孩子,父母在求醫問藥的同時而采取的安撫家人的行為。一般由父親提籃備供獻香表酒具等,到就近的廟宇向神靈祈求跪拜,訴說事由和期望,許諾陳願。所許諾的“願”往往是以自己能夠兌現為原則,隨後從給神靈焚燒的香燭上,把自己在家準備的紅線繩繚繞幾遍後帶回,再編串起和孩子歲數相等的銅錢,係掛於孩童的頸胸前。俗稱“寄活”“寄命鎖”或“保命鎖”,隨身佩帶,不得離身,以後孩子每長一歲,即給鎖上加一枚銅錢,戴至滿十三歲取掉。也有“贖身”說,即給寺廟捐錢捐物以贖回孩子的真身。一般到孩子長大成人或結婚時,由父親帶領孩子依約還願。這可是馬虎不得的。因為有了神靈的庇佑,孩子才得以長大成人。
十二、養子
收養別人的孩子,對於沒子嗣的人來說是一種安慰和寄托,但對於宗法觀念比較濃厚的地方,收養也還是有一些禁忌和約定的,因為這種事情牽扯到繼承和分割財產等諸多問題,收養的雙方情況也是比較複雜的,我們就以下幾種情況來看鄉俗所表現的收養類別:
1.過繼 過繼是給沒有子嗣的人家,過戶一位本宗族或親族的同輩中的孩子繼承家業,養老送終,延續香火的行為。一般自己提出要求,由本宗長者在同宗族中擬定人選,最好是本家兄弟。然後,方才協調同宗他家或親族中人,一經說合,即擇日約請宗老、親鄰,甚至要請出影軸,簽訂文書,過戶為繼方能成立。
2.要娃 就是對於無子女的家庭,憂慮自己祖業無繼,香火隔斷,老無依靠而采取的無奈之舉。當然一般是在產子無望、過繼不成的情況下,即使是這樣,也要征得宗族的首肯。這種情況一般都是要他姓別人的孩子,舊時也有娃多家窮,實在養活不了,主動送人的;也有圖財的;也有為孩子有一個好前程的。至於窮困潦倒,生活不濟,也有賣兒賣女的,把這種行為,看成是一種解脫,既為他人解了急,也為自己解了困,還為孩子謀了福。
3.收養 也有如下情況:撿拾來的孩子。即有的人家出於不同的原因和目的,把才出生的小孩拋之於道旁,而讓別人撿去撫養,自己在隱蔽處觀望,或給被單裏寫明生辰八字或其他寄言之類,也有幹脆什麽都沒有,省去了抱養者的多心,也了卻了自己的牽掛。有意的撿拾者便會自己撫養,恩愛有加,當親生子女一樣,別人不說孩子是不會知道事情原委的。未婚先孕的孩子。因不諳世事,延緩至不便做掉,隻得生產,但事先都先約好了過戶主家,產後即抱走。有的為了掩人耳目,在還未露形的情況下,即由願意抱養的人家供養於異地。待產後康複,各自相安,皆大歡喜。還有一種俗稱“碰娃”,即碰見生活無著的乞丐、浪流兒、或無人照管的孤兒,收為己養,也不失為一種義舉。但一般這樣的孩子年齡都偏大,自己的根底都很清楚,未免給收養人形成一種壓力,害怕收不回孩子的心,同樣使自己老無所依。於是就多出一些優厚恩遇和必要的防範,有的也是要有中間人和保人的。
在舊時的宗族禮俗中,對於過繼、要娃、收養、帶來的異姓子嗣還要例行“合戶”手續,以取得宗族的認可。
第二節 成家立業
十三、婚姻
所謂婚姻,古義有二,一是嫁娶。《毛詩·鄭·豐·序》孔疏雲:“論男女之身,謂之嫁娶;指其好合之際,謂之婚姻。嫁娶、婚姻,其事是一。”二是親家。《爾雅·釋親》:“婿之父為姻,婦之父為婚……婦之父母,婿之父母,相謂婚姻。”有婚姻關係的親戚稱之為姻親或姻戚,姻親中的同輩,可互稱姻兄弟,親家的雅稱也可謂姻兄弟。由此可見,婚姻是構成家庭、家族並產生親族的基礎。在人類社會中,家庭、家族、宗族的構成和延續,親族的擴展和聯係也都源於婚姻。
人們的原始媾和肯定是生理的需求和繁衍的需要,但當婚姻形式隨著物質的豐富與積累進入到有剩餘價值可資占有和掠奪的時候,婚姻的形態也和剩餘價值的分配與再分配一樣上升為精神層麵的東西了。婚姻的形式也就不可避免地以財產的紐帶而維係,舊時婚姻的構成形式無不打上財產的烙印。其原因就在於男子的求偶必須回避血緣,不能在自己的氏族裏去找,必須到別的氏族去找對象。那麽,其他氏族的姑娘是他們辛辛苦苦養育大的,憑什麽要讓別人娶走呢?要想娶,就拿出相應的身價來。這就形成了買賣婚、交換婚、掠奪婚、服役婚、轉房婚、表親婚等等諸多的婚姻形式,由此也就產生了諸多的婚姻習俗。
黃陵自古民風淳樸,卻又長期禁錮在封建思想的束縛中,人們追求多子多福、家大業大、早婚早育、四世同堂、樂享天倫的農耕生活方式。大多數的婚姻都是以買賣婚的形式結合的。指腹婚、童養婚、交換婚、表親婚、入贅婚、搶婚、典婚、招夫養夫婚的現象也都時有所聞,極少數的官宦富紳也曾有一夫數妻、娶小的、納妾的醜惡觀象,當然窮漢家也有終生未娶的終老光棍漢。
舊時受“三綱五常”的壓抑和夫權的製約,婦女的地位低下,“一女不嫁二男”,隻有丈夫“出妻”“休妻”的,沒有妻子主動離異的。在重婦節,佳節婦的倡導和理學思想的渲染之下,把“再婚之女”和“犯法之男”相提並論。一個一個節婦烈女的匾額、牌坊建立在苦難婦女的血淚之上,而又成為一代代女子們的榜樣,同泯滅人性纏足裹腳一樣摧殘著女子的身心,而使她們自甘沉淪、自我愚弄以至於爭相效仿。這一習俗隨著封建王朝的覆滅也永遠退出曆史舞台。
男大當婚,女大當嫁也是倫理綱常所必然給予關注的,無論以什麽樣的形式而結合的婚姻都關聯著家庭、家族、宗族、親族、乃至社會。
黃陵地方的婚姻觀念,一直講究“郎才女貌”“門當戶對”,遵從“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婚姻雙方的男女當事人不能自己做主,還有一些特殊的行業歧視、氏族歧視的殘餘。比如,俗有“一不嫁宄宄(guǐ):原指作奸犯科的人,黃陵人用來貶稱樂戶為宄子。也有稱樂人為龜子。子二不嫁戲,三不嫁待召把頭剃,”有不和××行業的人當親,“不和××姓”的人當親等等。至於買賣婚姻也早已從身價而轉換為“財禮”或“彩禮”而見婚姻的儀程中,也許是身價說的延續,但多以“添彩”“饋贈”的方式出現,並至今猶存。過去一般男女多在十五歲左右議婚定親,十七八歲前後結婚成親,有所謂“寧讓男大十,不讓女大一”的說法。也講究親戚之間五服之內不得結親,要親上加親,必須是同輩。姑家女不能嫁舅家男,謂之“返回”等。總之隨著國民素質的提高和社會文明的進步,一個良好的婚育習俗正在形成。現代人已經不再囿於舊時落後的觀念,正以理智的人生態度麵對生活、構築家庭,一些陋習也逐漸退出曆史舞台了。
十四、議婚
俗稱“說媳婦”。一般孩子長到十五六歲時,家長們就張羅給娃說媳婦,也有自己相中的,委托媒人也稱“月老”去說合,或全權委托“媒人”或“介紹人”去為自己的孩子尋找合適的對象。這些“媒人”一般都是農村能說會道、交際廣泛的人充當,也有一些是半職業化的。在這一過程中,婚配的男女當事人是不能見麵的,全由家人和媒人穿梭,往來牽連,從中撮合。一旦雙方有了意向,則雙方家長向媒人交遞“庚帖”。所謂“庚帖”,也就是各自孩子的生辰八字即屬相,生日,也就是出生年、月、日、時的天幹地支的八個字的組合。由雙方的家長各自請先生,也就是“算命先生”或“陰陽先生”對屬相合八字,不外乎一些“相生相克,相衝相刑”之類的迷信的陋俗,其中還有“破月”“屬相犯衝”就更顯重要而列入必須考察的範圍。這一過程,舊時是被分為幾個步驟進行的,即“納采”,男方請媒人到女方去表示意向,當然媒人是不能空著手去的,就是所謂“納采”。“問名”,即第二次派媒人去女方了解姑娘的名字,實際上是盡可能全麵了解姑娘的情況,討八字。“納吉”,即將雙方的“八字”交先生推算也叫“合婚”。“納徵”,即正式訂婚。“納”即是納財禮,“徵”者“成”也,隻有納了錢財,才算締結婚約已經告成。這種婚約在當時是受法律保護的,任何一方悔約,除了要受到社會譴責外,往往還要受到法律的製裁。
十五、訂婚
“訂婚”是在議婚活動的基礎上進行。即要有一個相應規範和相當規模的儀程和形式,使締約意向更趨穩固。這一形式是由男方出資,約請媒人及女方的各主要親戚、自己的主要親戚,在自己家裏或酒樓、飯館之類地方聚集的一次會餐,俗稱“會親”。其目的就是要使這種締約擴大影響範圍,也使雙方的親友們互相認識,起到見證和監督的作用,促進雙方的溝通和了解。俗言:“一家養女百家求”,通過這種形式避免有人再來說事,外界人也知道某某家的姑娘已經有了人家。在這一過程中男方要把議定“財禮”的部分或大部兌付給對方,再給未過門的媳婦一些衣物、首飾等。女方也適當給未來的女婿一些禮物。
十六、請期
訂婚也隻是確定了婚姻的意向,取得了雙方的認可。而要完成男女雙方的結合,還有一段路要走。這一過程,或長或短,一則過去訂婚一般十四五歲就議定婚事,結婚則相應要晚幾年等孩子成人之後。二則也留有繼續觀察和考驗的餘地,也可增進了解,培養感情。當然,也有連訂帶結的。在這一過程中,男方若有意要結婚,也由其父母商議好,再約請媒人轉告女方父母商磋,如女方不同意,則由媒人從中斡旋或推遲再議,或有所妥協,然後,再找陰陽先生卜占吉日。有以下幾種合婚方法:1.男女配宮合婚法:就是根據雙方的生辰八字,尋找各自所占宮數,從書籍資料中找出宮數占位比對:分為上、中、下三等婚合結論。如男一宮,女四宮,則合成一四宮,為生氣,是上婚。一、八為天醫,也是上等婚。一六宮合成遊魂,是中等。一七則合為五鬼是下等婚;如此而已,全憑書上查出,然婚姻之事,理難十全,得中平即好,如果遇下等之合,按八字中神煞相敵又有另外克避之法,倒也無妨,過去對於先生所言,百姓們還是看得很重的,這些先生也不知妨礙了多少美滿姻緣。2.根據“不將圖”擇日(即天幹、地支比和為不將日),依女子屬相找出大利月、小利月,大利月最好,小利月次吉,因女子出娘家進婆家而換家門,所以選擇吉日,以女子為主,擇出大利月的不將日,即為嫁娶日。3.根據女子命相,避開當梁勾絞,即如女命子相,即自子起數至第四位是卯,為平是當梁,到第十位是酉,為收是勾絞,所以子相人卯酉二日不可用。4.根據所選定的日子,再推嫁娶周堂圖,所謂嫁娶周堂圖共八個字,曰“夫姑堂翁,第灶婦廚”,按大、小月初一順逆而數,擇堂、第、廚、灶日而用之;如遇翁姑,而無翁姑者亦可用。5.推完嫁娶周堂圖後,再推白虎周堂圖,白虎周堂圖也是八個字,曰“堂、床、死、睡、門、路、廚、灶”。也是從初一按大、小月份順逆而數,擇死、睡、灶、廚日用之,若遇門、堂、床、路日要斬牲而禳之。6.看翁姑禁忌,即翁忌天罡,姑忌河魁,天罡是子年虎、馬,寅年牛、羊;辰年猴、虎;午年雞、兔;申年龍、狗;戌年蛇、豬;陽年翁必忌,陰年無妨。河魁是子年雞、兔;寅年龍、狗;辰年蛇、豬;午年鼠、馬;申年牛、羊;戌年虎、猴。7.以上各項都擇定後,在寫婚書時必須寫明娶、送女客所忌三相,也就是男方的迎娶女客,和女方的送嫁女客中禁忌有三個屬相的人,這三相的禁忌分別是申、子、辰年蛇、雞、牛;巳、酉、醜年虎、馬、狗;寅、午、戌年豬、兔、羊;亥卯末年龍、鼠、猴。8.指明天狗方法,就是根據四季如天狗頭,春酉方,夏子方,秋卯方,冬子方;天狗尾;春卯方,夏子方,秋酉方,冬午方;天狗口:春寅方,夏巳方,秋申方,冬亥方。天狗腹:春午方,夏卯方,秋子方,冬酉方;天狗背:春子方,夏酉方,秋午方,冬卯方;天狗前足,春戌方,夏未方,秋辰方,冬醜方;天狗後足:春辰方,夏醜方,秋戌方,冬未方。天狗者妖星有形狀者,故分頭、尾、口、腹、背、足。新人以踏腹、背最好。9.寫婚書,先在書皮正中靠上一點寫“萬福之源”“福壽雙全”等吉祝,下寫乾選×年×歲×月×日×時健生;坤造×年×歲×月×日×時健生;第二頁選擇嫁娶吉期。
吉日擇定之後,男方家長會同月老前往通知女方,同樣商議嫁娶諸事,征詢女方其他要求和條件,包括酒席供給、彩禮、零碎瑣事,商定後移交婚書,一式兩份,各執備查。凡約定諸事,雙方需擇吉日通知各親戚鄰友,亦即“下書”。並立即著手準備一應物事,下書須攜禮,下書對相為給外家(孩子的舅家)、老外家(家長的舅家)的,應由家長親自去;其他的親戚兒子去亦可。親戚家孩子小的,隻給家長下書,如有已婚並和家長分居另處的,還須分別下書。
婚前的準備工作至此全部結束,“月老”“媒人”也就完成了自己的曆史使命,隻等著新婚之時“謝大媒”了。俗稱“新娘娶進房,媒人撂過牆”即指此,當然也是戲說之謔了。接下來就是結婚的嫁娶送迎了。
十七、嫁娶
新婚大喜,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婚禮,其實,也隻是狹義的婚禮,而廣義的婚禮還包括“回門”“廟見”“滿月”等諸多的程序。就婚禮當天而言,有著諸多的繁文縟節,豐富多彩,熱鬧異常,然其意義不外乎①向社會展示婚姻的進程,以求得見證;便於對婚姻的狀況進行社會監督,對該婚姻的不道德行為進行譴責,以維護社會公正。②昭示親族接納新成員,並祝願新人與親族中其他成員關係融洽,尊卑有序,互敬互愛。③祝賀新婚夫婦感情篤厚、白頭偕老、生活幸福、家業興旺、多子多福、後世昌盛。④驅邪,即驅除對新郎新娘不利的邪惡鬼神。這一主題,在古代和舊式的婚禮中較多,在文明的現代婚禮中逐漸剔除和轉化。例如,放鞭炮,過去是為了驅邪,而現在是為了營造喜慶的氣氛。
當天的過程大致是:
太陽剛冒紅時,男方家準備迎親的花轎子,古時有專製的花轎,沒有專轎時,則把方桌倒置,四腿朝天,紅藍布包蒙,大紅新被子蓋頂,彩花裝飾,轎門口懸掛彩色綢布門簾,用兩頭毛驢駕車(禁忌用騾子,因騾子絕後)。當然,也可用人抬。其行進間的順序是,有樂人的,則樂人引路,隨後是花轎、娶親的婦女,後隨娶親的男賓。啟程時,新郎要坐轎前行幾步名曰“壓轎”,轎內拴置一隻大紅公雞,同時在轎內四個角壓藏四個油饃,轎頂也壓一個。帶去又帶回意為去時不空轎,所用牲口要掛紅,帶鈴鐺。一切停當,迎親隊伍吹吹打打、熱熱鬧鬧地出發了。
迎親隊伍到得女方家,女方家則有“一湯一席”的禮遇。“一湯”即一餐□□或掛麵、麵條先行墊襯,隨後“一席”就是較為豐盛的聚餐宴席,席麵大多為十碗,講究一些的有十二啟、十三花、十五觀燈,依各自能力而有所不同。這個席的席次坐第為首席是來娶的男客頭上坐,新娘的舅舅陪(因為送女一般是由新娘的舅家兩口子去送)其他娶親的男賓圍坐幫席。二席是送女的。另有一女席由新娘的妗子陪娶親的女賓,和新娘在一個席上,其他親友便可各隨其意,依尊卑各自入席了。開席前,娶親的客頭和送女的客頭要行一轉過書參拜禮,隻作揖首。兩人身穿禮服並排麵對酒席宴桌行三揖禮,互相麵對麵再三揖,兩人手臂相參調換位置,麵對酒席再三揖。在這個過程中要切防對方下跪,一方若有下跪的預備動作,另一方趕緊拉扶。然後娶親的向女方遞上邀約送女出嫁的紅書劄,沒有書劄的用話說明即可。然後,入席開宴。
宴席一畢,娶親者拿出所帶禮物,表示相贈,但女方家不收。娶親女賓拿出“□衣”(新娘子上轎時所穿戴的衣服)等交於女方家,並及時催促新娘及早梳妝打扮,準備上轎啟程。女方家包裝好給女子的陪嫁衣物和“添箱”。但仍找種種借口,遲遲不肯行動發轎,娶親者隻好苦苦催請。這中間當然有依依不舍、真情難割的情愫,但也不排除借故多要一些財物的雜念。
這期間,新娘必須坐在男方家帶來的毛氈或床單上,由娶親的婦女給梳發、盤頭,使發髻在腦後形成一個“圓餅”形的發髻,並用笄插住,所謂“笄髻”。也有的講究女方在娘家不梳頭,隻留自然發卷,有辮子的,也要解開,留待第二天的“梳頭飯”後,同樣由娶親女客為其梳發盤髻。新人走時不能帶娘家的土,免得帶走了娘家的福氣。新娘上轎前要離開父母必須啼哭,即使婚姻再如意,也須假意哭泣幾聲,一方麵,從此便是別人家的人了,歎惜不能再侍奉父母的悲哀和難分難舍的愁苦。另一方麵,也為了不使別人笑話,“××家的女子想男人,忘父母,沒家教,負恩義”。女方家陪嫁的諸多添箱,也是要勞動娘家人送上車或毛驢上的,於由是也多出了一些戲謔,娘家親朋拖著不動,娶親的必須苦苦求情,或發紅包策動,這是一個漫長而熱烈的索要與催請的過程。
新人上轎後,娘家人事先在大門口設置桌椅,煙、酒、茶及兩碟菜,送飯人告別女方家長,女方家長男女一起送至大門口,讓娶親的坐在席口上,女方家長和送的女客頭給客人一一敬煙、看茶、斟酒,這叫“餞行”。相互回敬謙讓,寒暄客套一番。送女客要向娶新的拜一拜,然後讓娶親的先上驢。啟程前,娶親的在酒宴結束後,須向廚子幫忙的人倒酒、作揖,以謝“出力的”。
從女方家啟程時迎送隊伍的排列依次為:鼓樂前導、花轎、娶親的送女的先女後男,約走出一半路程後,娶親的主動讓送女的走在自己前麵,這也是禮節,否則就招人笑話。路途中,若對麵遇到另一支迎娶隊伍則有爭先搶道之俗,誰家先行,預示所娶媳婦聰明、勤快、利索、幹練。因此爭鬥的現象時有所聞,然而黃陵自古民風淳樸,崇禮厚德,一般情況下,這種情況雙方隊伍都停下,由雙方客頭下馬,拱手行禮,兩個轎裏的新人則掏出自己的手帕交給客頭,由客頭行禮交換,以結友好,互相謙讓,同時各自起行。過去迎親隊伍若遇見縣老爺出巡,則縣老爺下馬或下轎恭立路旁讓道,娶親的客頭則將轎簾搭起,告知情由,新人則跪於轎內,轎子照行。轎過縣老爺麵前時,縣老爺則一邊拱手一邊說:“小登科,與民同樂,恭喜恭喜。”待迎親隊伍過後,方才上馬或進轎離去。迎親隊伍將近自己村子時,就要有一個人(一般為迎親客頭)策馬揚鞭,前邊跑去,通知家人,男家即著手準備迎接新人新客了。
迎接新人,男方家要在大門前準備桌椅,放好酒菜、香煙、茶水等,安排燃放鞭炮的人架好鞭炮做好準備。拉棗刺的人也要準備。這種棗刺,是稍帶一些根須的完整的酸棗樹,在各枝杈、棗刺上紮掛一些核桃、棗、小型的兔兒饃和小動物造型饃等備用。還要準備一個小鬥或升子,盛裝些穀子、豆子之類,還需攪拌一些牲口槽內吃剩下的幹草節。意為驅除三煞,其典出於《事物紀原》:“漢世京房之女,適翼奉子。奉擇日迎之,房以其日不吉,以三煞在門故也。三煞者,謂青羊、烏雞、青牛之神也。凡是三者在門,新人不得入,犯之損尊長及無子。奉以為不然。婦將至門,但以豆穀與草禳之,則三煞自避,新人可入也。由是以來,凡嫁娶皆宜製草於門閫內,下車則撒穀豆,既至,蹙草於側而入。今以為故事也。”此俗流傳甚廣。這時還要準備好鑼鼓樂隊等。
新郎新衣新服新長袍,頭戴禮帽佩飾黃金帽花,肩披紅綢,身掛古大銅鏡,在姐夫或姑夫的陪同下,滿麵春風,騎馬或步行至村口等待新人的到來。娶親隊伍一行快到村口即燃放爆竹。等於告訴家裏人隊伍已到村口,此時,新郎緊步迎上,娶親隊伍暫停並揭開轎簾,新郎麵對花轎作揖,三叩首起身再作一揖後返回(有的鄉鎮隻作三揖,不叩首)。娶親的隊伍繼續前行。此謂之“迎轎”。娶親隊伍到達男方家大門外下騎落轎,鼓樂齊鳴,鞭炮爆響,主家急忙迎接。送女客由迎親客頭和家主熱情款待於所陳酒席桌上,遞煙敬茶,問寒問暖,也謂之“接風洗塵”。新娘頭頂蓋頭由娶親女賓和迎接女客攙扶下轎,新郎的姐或嫂子急忙送上“米麵鬥”,米麵鬥為兩個,一個盛麵,一個盛米,這種鬥是專製的一種小鬥,容量約為三升三合。同時送上在鬥內放的用五色彩線包紮著的剪子和尺子及新郎的護心鏡等。並且招呼兩名童男童女,忙給新娘“搭彩子”,即一條用竹竿挑著的紅橫幅。新娘與兩個童男童女共提米麵鬥,在拉棗杆人的引領下,款步入院,提鬥的人也隨即將鬥內所備的穀豆幹草之類不斷地灑向新娘,俗稱“撒憨頭”或“打憨頭”,新娘隻能隱忍躲避,不得有半點嗔惱之態。提鬥和拉棗杆的也大都是能耍得著的姑夫、姐夫之類,也就趁機多占些便宜,這大概就是打憨頭的謔趣所在。拉棗杆的人,一般都很能隨即說唱些戲謔甚至挑逗的順口溜,招惹得一群小孩和愛熱鬧的人們爭相蜂擁。拉棗杆人則愈見精神,口無遮攔,信口說開去,大家也都跟著起哄,這一過程可從新娘下轎一直說到入洞房止,其內容也緊密配合儀程的各個程序和新郎新娘的穿著打扮,行動舉止,心理活動等。拉棗杆者麵對新娘,倒退行走,邊走邊說,比如在新娘下轎之初即有“桌子綁轎腿朝天,紅布藍布圍三邊,大紅被子把轎頂蓋,花花轎穗四角戴”;麵對剛下轎的新娘,即調侃道:“棗刺上邊紮棗棗,伢娃穿的紅襖襖;棗刺上邊紮兔兔,伢娃穿了個紅褲褲;棗刺上邊紮核桃,伢娃兒女一笸籮。”在拜天地的花堂,麵對夫婦雙方戲謔道:“女婿在前把香燒,媳婦後邊偷的摸(mào)。女婿前邊把表吊,媳婦後邊偷的笑。女婿前邊把酒奠,媳婦後邊偷的看。女婿前邊把揖作,媳婦後邊把頭磕……”
拜堂是很有些講究的。鼓樂鳴響,禮讚唱酬,花堂雅陳,賓朋雲聚。司儀一聲高唱,喜曲悠長,家尊隨引讚者入站主桌兩側,再引新婚夫婦男前女後以紅帳相牽,緩步並排站立於紅氈或蘆席之上,賓朋看客合圍喧鬧。司儀高唱“拜花堂”開儀,鞭炮震響,鼓樂齊奏,一曲終了,炮靜煙消。司儀唱曰“一拜天地”,讚畢樂起,新郎上香、焚表、奠酒,四揖三叩首,新娘隻跪在原地,隨司儀唱禮而作。這些過程都在司儀的禮讚引導下完成。在桌上靠裏正中另設一台,上奉“天地至尊神位”,其下再置“×門列祖列宗神位”。儀程依序而行“二拜列宗”。“三拜高堂”,此時健在的男方家長可坐於桌側椅上受禮。“四拜親鄰”夫婦轉身叩謝眾賓。“夫妻對拜”,這五拜各不相同,但禮數要做到極致,比如作揖,男的右手半握,左手搭包於右手之外,上舉至額,雙臂盡展自上向下劃弧,腰隨臂動,彎腰至於拳齊腳腕,動作徐緩舒展而行。女的則手執絲帕,握手齊腰側,躬身即可。然後,屈膝至地,後坐直身,而後前傾,雙手拄地,低額至地,反複三次,起身再揖,謂之“四揖三叩首”。這些程序過完,則“天地尊親”及友鄰鄉裏都見證了這個結合,在過去有了這場婚禮,婚姻示為合法遵禮。就是所謂的“三媒六證”鐵定了的合法家庭。然後,新郎就以中間綰著一個“同心結”的長紅綢子牽著新娘子,這一條長綢子或紅綾,被稱做“通心錦”或“合歡梁”,意思是新婚夫婦從此心心相通,架起了合歡共度的橋梁。前後緊隨,步入洞房。
隨著新婚夫婦的進入洞房,能玩得著的客人們,尤其是小孩、同學、同事則爭先恐後,蜂擁而入。新郎方才揭開新娘的蓋頭布巾來,得見廬山真麵目。大家在一片歡呼聲中,開始了漫長熱鬧的戲耍,俗稱“鬧洞房”,或“騷房”。在耍房的人都走了之後,新娘要給新郎穿上她自己親手做的新鞋,這雙鞋叫作“靸靸(sà):即拖鞋,也讀tà,即穿鞋時將後跟壓倒,拖著走。帳鞋”。另有一條腰帶,現今一般也就是現買的皮帶了,男的則要給女的見麵錢。在新郎新娘入洞房前,公公要給燒柴煨炕,其中必有一塊棗木根柴墩,謂之早懷得子。婆婆要給兒子媳婦各做一碗拌湯,令弟、妹送來,一定要喝完,謂之“子女湯”。新郎新娘開始就寢,退出洞房的一幹人等,則三三兩兩、偷偷摸摸潛到窗下、門前偷聽、偷衣物甚至用辣椒煙熏房,生出許多惡作劇來。
在這一冗長而繁複的婚禮中,還有些行進中的小禮節,在整個活動中雖不算什麽大事,卻是不能或缺的。比如男方娶親時要準備若幹小紅包,以備給在裝運嫁妝時抬搬東西的小孩子,有些小物件,也得幾個人搭手,便有幾個小孩索要紅包、香煙、糖果等,還不能拂了他們的意思,一旦哭鬧起來,掌握紅包的人臉麵上是很有些掛不住的。同樣的道理,送女的也得準備一些紅包、手帕,屆時,以新娘的名義贈給布置洞房的、拉棗杆的、迎親的、搬東西的,以示謝意。
第二天清晨,送女客的嬸或嫂給新娘、新郎梳頭,並把兩個人的頭發攏在一起梳一梳。新郎若不蓄發,則把新娘的頭發搭在其頭上梳,此即為“結發夫妻”的由來。新郎家要專設一席飯相謝,謂之“梳頭飯”。此宴皆由新郎的姑夫、姐夫向上端送。他們便以各種手段索要紅包和手帕之類。
十八、追節
新媳婦過門後的第一個節日前,比如三月結的婚,就是端午,六七月結的婚,就是中秋。娘家的父母親要攜帶一件或一身衣服去已出嫁的女兒家為已過門的女兒追節。追節不外有三種意思,一是取王維“每逢佳節倍思親”之意,女兒出門後的第一個節日,父母親倍加思念,故趕來看望女兒。二是取節製、節約、節用的意思。父母在節日的時候,趕來看望並囑托女兒居家節儉、節用有度之意,或許還有敦誡女兒要講求禮節,以及待人接物之禮儀。三是在節日之時強調要重節操、重氣節,尤其在過去,崇婦節、佳節婦的時代,娘家最擔心的是在貞節和氣節上出問題,於是鄭重告誡。也許諸意全有隻取其“節”而用之,也可謂難為父母了,可憐天下父母心。婚禮早已成往,居家持節日久,女兒雖已成他人之婦,仍無時無刻牽動著父母的情懷。
十九、交往
一個新的家庭隨著婚俗諸禮的結束而獨立麵對社會,榮辱成敗係於一身。承擔起忠國、奉孝、悌兄、育子、敬業、交友、謀事、聚財、光宗、耀祖的一切責任和義務。以一個新立門獨戶的家,與宗族、親族相聯係而活動於社會之中。苦苦勞作幹事,惶惶待人接物,善德惡行,勤懶富貧,興衰毀譽皆在自身調理。以理行之,以禮處之,往來進退,也要講求一個度,自己的行操規範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在謀求物質生活富裕發達的同時更要講求誠信明禮,人生的大部分時段是自己一步一個腳印地走出來的,我們循著這條軌跡來審視人生交往中的禮。
黃陵人崇尚勤儉持家,不以貧富論成敗。巧取豪奪為世俗所不齒,勤勞厚憨得鄉裏所傳頌。溫、良、恭、儉、讓的傳統美德在這裏得以發揚光大。
日常相處,盡可能以自身的能力而為之,粗茶淡飯,禮讓必恭;助困救難,好義必勇;敬老攜幼,扶弱必至;交朋處友,來往必誠;所謂“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人品、家聲、村風、鄉情,一個禮讓和睦的氛圍,也同樣在精神上限製和約束著人們的行為舉止。而審視和檢驗個人行為的優劣,平常不怎麽明顯,而一旦“遇事”,這種“事”,並不一定就是壞事,而是每個家庭與日常生活之外的一切事,俗說的“大行小事”,就成為一種無形的標尺。
自身的事莫過於創業,各人的能力有限,總免不了尋求外界的“扶幫”,謀劃籌措,往往非一人力所能及,扶幫的多寡好壞,非在他人,全賴自身的日常行為在親友中獲得的威信高低而寫。有思謀良久,借錢無門的;也有稍有動議,送捐資助的;“寸有所長,尺有所短”,遇事而能檢點自身行操的不是癡人,一意孤行、我行我素的,豈算智者。所以,一般人很重視一件事情的起始慶典,一方麵圖個吉利,紅火一番;另一方麵也是對大家相扶相幫的酬謝。對於開業大典,街坊鄰裏、三朋四友也都要聚餐,行“分子”。當然多寡就更是各取其便了。
修建作為人生的大事,是每個家庭傾囊追求的,這樣的事從動議、擇址、策劃、備料、請工、施建以至竣工都不是自己所能辦到的,都要“央及”他人,當然也要以禮敬人。對待工匠黃陵人還是尊敬有加的,一方麵是出於對百年大計的修建工程質量的保障,另一方麵在黃陵民間流傳著諸多關於工匠搗鬼受到懲戒的故事。所以,在立木、上梁、合龍口結工時,都相應有一些工錢之外的豐厚待遇。比如,合龍口時要給工匠們辦一席酒菜,為每個工人辦一份諸如背心、毛巾、手套、香皂或其他禮品。鄉坊鄰裏也都是一瓶酒或一條煙的禮品,稍重一點的也有提隻雞的。在動土、上梁及竣工時都要以香表敬祀神靈,祈求其佑護。搬家時,一般也是要請客的。俗稱“暖房”或“暖窯”。主家要事先請先生看好日子。然後“下書”通知應到的客人以及鄰裏朋友。屆時主家按照先生交代的時分開始生火,俗稱“動火”。貼上喜慶喬遷的對聯,燃放鞭炮。在過去是應先安放灶君神龕和祖宗牌位。現在一般開門迎客即可。過去一般在家裏待客,現在一般都在食堂飯館包席待客。來賀的客人,提一隻雞、一斤酒為禮,當然也有送現金的,意在為主家的修建費用幫襯幫襯。席後都要到新房巡視一番,評說道賀,以示關心。
黃陵人固守本土,富不涉遠,貧不離鄉,深知離鄉背井的艱辛,所以,厚待外鄉來客,食宿禮周,言語柔和。一般無論生熟客至,必執掃除塵拍掃灰塵,打水洗漱後,請到炕上就座,隨後沏一壺釅茶,提一把暖壺,隨喝隨沏,遞煙敬茶即是常禮。過去,鄉人喜喝陝青磚茶,用鐵壺熬著喝。煙是自產的旱煙或是水煙,現在一般都是香茶和香煙了。黃陵人喜食麵食,飯時,席炕而坐,客人上首,家常時鮮小菜放置方形盤中,中間空出炒換熱菜的空間,隨炒隨上。待客主食,便是雞蛋臊子麵,一般先盛一碗湯的,再盛一碗幹撈麵,隨後自便,在上飯的同時,必有一盤饃端上,供客自選。在菜碟之上通常都要放一碟切碎的青辣子或是調和的辣子麵,是為吃饃用的。菜肴都是滿碟子滿碗,且要把菜堆放成寶塔形,頂部尖尖。客人們夾菜一般不動頂尖,而從周邊取食。招待客人的飯菜,講究不上“四碟”和“七碟八碗”,認為是對客人的不敬,因為鄉俗給行業歧視的“宄子”吃這樣的標準。平常一般是三五個菜,吃饃總是要掰開,吃其一塊,另一塊放於盤中,吃完再取,不可抓起一個饃就吃,以為不雅。出門坐席,要自帶手帕,聽從襄□安排後,要禮讓他人入席,席間要等上席的人拿筷子方才能拿,且筷子隨吃隨放,不可一直拿在手中,夾菜端茶端酒,都要環顧左右而禮讓,不得隻顧自己享用。有長者或小孩在側,還要給夾菜送到臨近的碟中或口碟之中,夾菜夾饃給別人時須將自用的筷子倒轉。入席離席都要等上席人坐定或起身後再動。若自己坐上席,要等全席客人都食用完畢,再答知眾人離席。出門、進門也都要禮讓他人先行,且要搶先撩起門簾,待客人通過。見麵的稱謂一般視年齡親疏,“叔家”“老哥”“老弟”“嫂子”“妹子”等,不可白搭話,別人以為不敬。
到別人家裏,一般不貿然直入,龍門若是關著的,可輕撞門環,靜待回音。若是開著的也不要徑直進去,而要“搭聲”,先問清情況,決定進退。靜待回音了。若是鄰裏之間互相借用東西,必是“好借好還,再借不難”。用具之類,須擦拭幹淨,保持完好,若是糧米吃食必須欠借豐還。鄰裏之間的相互幫忙,要主動殷勤,若確因故不便出勤,須講明原委,承諾後補。田頭小憩,村裏紮堆,一般不家長裏短地涉及別人的隱私。所謂“靜坐沉思自己過,閑談莫論他人非”,一些微小的生活細節不是耿直所能遮蔽的。黃陵人的淳樸民風在日常交往中得以弘揚和承襲。
第三節 敬老尊賢
二十、祝壽禮
祝壽禮一般是在六十歲以後才開始過的,也就是滿一個花甲,算是人生基本圓滿了。過去有“人活七十古來稀”之說,能活到七十歲已經很不容易了。六十歲以後,就又是一個甲子,算重生了。當然值得慶賀。也有五十歲就過壽的,對於過去,“五十而知天命”,也已年過半百,加之生活、醫療條件的限製,過個壽也無可厚非,七十八十過壽就更見稀罕和重要了。所以祝壽作為人生的大禮是備受重視的。
祝壽禮的日期一般都在壽誕之日,也有在當年大年初一過的,大約是為圖方便。壽期一般有“作九”,也就是在壽星五十九歲時過六十大壽,在六十九歲時過七十大壽,大約是取“九”“久”諧音,希望長者活得更長久一些,也有“過一”的就是逢六十一歲、七十一歲時過。本地一般都是“作十”,也就是滿十之年在誕生日慶賀。另外,對於有高堂父母健在的,自己再大,也不能過壽,可給父母過壽,自己則在父母都不在了,才能過壽。其禮儀也是相當隆重的。
過壽作為一種禮儀,一般是兒女為自己的父母親盡侍孝道,揚名聲,顯父母的,當然要視自己的社會地位和經濟能力而定。祝壽禮的規模、型製、請客的多寡等也懸殊較大。有的不願張揚,邀約三親六朋,在家小聚而已;有的則動樂請賓,廣邀親朋、設棚起灶、鄰裏遍請、唱堂會、演大戲,不惜耗資勞神,其實,也無不可。
過賀壽典禮的事同樣首先要請襄□,也就是召集同族長者及村裏的襄□頭等商議壽禮的準備過程、規模等。一應事宜商定後,依據過事的具體情況,製備請柬,寫明於××年×月×日×時在什麽地方辦什麽事,指派專人持帖攜禮去各親戚、朋友處下書,尤其是重要的親戚一定要帶禮物的。請柬可以壽星本人具名謹邀,也可以壽星子、孫具名敬請,隻是稱謂行文簽款不同,以壽星的名義則為:
×××兄台鈞鑒:
×年×月×日,愚弟忝壽七序,敢乞鈞駕光臨寒舍共進桃觴,不勝榮幸之至
×××謹邀
×年×月×日
而其兒子的請柬則為
×××先生台鑒
茲定於×年×月×日(古曆×月×日)星期×,×時,在原籍村舍下,為家尊七十大壽誕誌慶。謹治桃觴,恭候屈尊。敬請
光臨
×××頓首
×年×月×日
請柬一般沿用古製,為豎寫,下書的人應討個回話,能來與否,以備陪壽賓座次和席口安排。一般情況下,嘉賓親戚會在壽誕吉期前一天下午前趕到。
屆時,已經通知到的襄□和請來的禮賓先生,將召集所有已到賓朋到棚下用餐,也是一湯一席,這頓湯就叫“齊客湯”,一般也是□□,或湯麵叫長壽麵之類。飯後在專設的壽棚內祭拜列祖列宗和由壽翁子女們從祖塋請回的“三代祖宗”牌位,壽棚的布置與陳設是比較講究的,棚底布有深紅色、墨綠色底幕,正中高掛壽星圖或三星高照圖,也可單掛一個“壽”字,或五福捧壽圖案等。兩側可粘貼合和二仙或恭喜童子圖案,外側垂吊壽聯,壽聯可依情自擬。稍下方供放壽樓,壽樓內安放列祖列宗神位,上寫“供奉××邑××村×門列祖列宗之神位,×門後裔敬祀”字,也可供奉宗族祖影。壽樓外則可供其家族三代祖宗牌位,即顯高祖諱××府君,顯祖諱×××府君,顯考諱×××府君之神位,因為自己年齡再大,在先人麵前仍是小輩,不敢妄自尊大。所以,先敬先人,才敢給自己過壽。供桌為八仙桌帶黃色桌裙,裙飾五福捧壽圖案。棚側可掛八仙慶壽圖畫或二十四孝圖畫,棚頂可陳掛四五道壽貼吊簾若幹,五色紙書以慶壽吉語即可。棚口上懸壽額布幔,可寫上“龜齡鶴壽”“鬆鶴延年”等吉語,也可寫“××父××翁×十壽誕慶典”兩側紅布對聯至地,也有的在棚口或大門口搭建鬆柏枝彩門的,張燈結彩,喜氣濃鬱。在搭建布置好的壽堂上設有供桌、香爐、燭台等一應祭器,屆時,先生和襄□將招呼眾人準備“祭祖”“暖壽”。
當晚,樂人隨先生的唱禮,奏響大祭祖的旋律。壽翁攜妻率子、親族戚眾齊聚於供案前燃燭焚香、化表,尊爵行三拜九叩大禮,先安了自己宗族的祖神和家族的先祖,向人們展示宗族的綿續和族權的威儀及崇祖尊老的傳統,也使壽翁謙和明禮的家風得以彰顯。在兩側設有幾個連靠的條桌,後設座椅,主家請到的宗內旁係長者、外家、老外家、幹親等底親中長者列上首順序就坐觀禮,老同事、老戰友、老同學、老朋友之類的朋親則在下首一列就坐觀禮。一般安放神位坐北麵南,則東一列為上,西一列為下;若因壽棚搭建方向不明,則麵對主神位,禮拜者右手為上,這個常識在貼對聯敬酒遞茶等尋常生活中也要注意,免得招來笑話。敬獻陳供的獻品,皆在禮賓先生的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