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慶偉 春光 紅春 雙喜 春梅
具有戰略眼光的黃陵人,站在高原望世界,腳踏實地圖富強,他們把基礎設施作為致富奔小康的突破口,並取得了長足發展。10年來,他們在地委、行署的支持下,在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堅持抓通路、通電、通信建設不動搖。尤其是在程安東省長親自抓延安“三通”建設以來,黃陵“三通”建設更是高潮迭起。在這塊軒轅黃帝長眠的神聖土地上,11萬英雄的黃陵人,發揚艱苦奮鬥的延安精神,創造了高原“三通”建設史上令世人刮目相看的奇跡:1992年,黃陵縣率先在全省實現了村村通電,成為全省農村通電“狀元”;1995年,黃陵縣12個鄉鎮有8個鎮都鋪上了黑色的柏油路,191個行政村全部通汽車,提前實現了程安東省長提出的村村通公路的目標。黃陵縣好路率連續4年名列全區前茅;黃陵是陝北高原上第一個開通移動電話的縣,從而實現一機在手、漫遊天下的夢想。
“三通”興,百業興。“三通”建設的迅猛發展大大促進了全縣經濟的繁榮。據統計截至1995年底,全縣國民生產總值、工農業總產值、財政收入、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較“七五”末增長和增加了78.5%、25.5%、107.38%和427元。黃陵縣早已率先在全區摘掉了吃補貼的帽子,今天正大步向我省經濟強縣行列邁進。
十年磨一劍,劈一條致富路。黃陵縣是如何發展“三通”事業的呢?他們成功的經驗在哪裏?帶著這一個個問題,頂著高原8月的驕陽,穿過那豐收的田野和機聲隆隆的工廠,記者踏上了這片神奇而生動的黃土地。
一
發展“三通”建設,領導是關鍵。這是記者在黃陵采訪“三通”建設找到的第一個答案。黃陵縣“三通”工作之所以能取得如此輝煌的成就,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領導重視。10年來,領導班子換了一茬又一茬,但發展“三通”建設的大戰略始終未變,而且一屆接著一屆幹,每屆都有新成果。現任縣委書記張棠棣、縣長薛光明發展“三通”的認識更明確,信心更大。黃陵縣領導班子經過艱苦實踐形成了一個共識,經濟要發展,要再上新台階,就必須鞏固財政扭補成果,必須培植新的經濟增長點和財源;經濟要發展,還必須加快基礎設施建設步伐,創造一個良好的投資、建設、發展環境。他們經過論證,確立了立足縣情,著眼長遠,以大魄力、大動作、大投入,狠抓路、電、通信等基礎設施建設。縣級六套班子統一思想,提高認識,做到了思想上有位子、工作上有點子、計劃上有盤子,做到了級級有人抓,層層有人管,對已確定的交通、通信、電力等建設項目,各主管部門和有關單位、鄉、村全力以赴,密切配合,各司其職,各負其責,加快了工程進度,保證了施工質量。在工程建設中,薛光明縣長、賈永錄副縣長等縣級領導還經常親自深入建設工地,督促檢查,現場辦公,及時研究解決建設中出現的問題和困難。項目辦的同誌跟蹤工程建設、檢查資金使用情況和工程質量及工程進展情況。各鄉鎮主動出擊,積極配合。為了讓各級領導幹部對“三通”建設在思想認識上有一定的高度,縣上還多次組織學習考察團,不遠千裏赴山東學習,學習山東發展“三通”致富奔小康的成功經驗,具體感受山東“三通”建設迅猛發展給當地經濟帶來的巨大益處。縣上一位領導對記者說:“一進入山東境內,那寬展、平坦、四通八達的公路,真讓人心情舒暢,假如我是投資者,也願意到那裏去投資做生意。”山東的成功經驗,更加大了黃陵人對“三通”建設的信心。由於各級領導認識統一,行動一致,使基礎設施建設在“八五”計劃第一年就完成總投資500萬元,修路100公裏,建橋17座,架電線百餘公裏,城區和煤城店頭程控電話一次到位,橋山、侯莊、龍首、康崖底、隆坊、倉村、阿黨等鄉鎮當年就甩掉了“搖把子”,用上了程控電話。
在黃陵“三通”建設發展史上,應當記住薛光明縣長這個人物,他為黃陵縣的“三通”建設立下了汗馬功勞。在全省還沒有掀起“三通”建設熱潮之前,他就在深入調查研究黃陵經濟狀況後,提出了首先要發展水、電、路、通信建設的構想。他在資金緊缺、認識不一致的情況下,硬是把這些大膽的構想變成了行動。他的一位同事對記者說,為了黃陵“三通”事業,薛縣長頭發都稀了,但他信心不倒。他常說,當一個領導幹部,不是會說幾句大話就行,要為老百姓辦幾件實實在在的事,辦幾件對人民群眾有益的事。黃陵是個山區縣,雖然地下有一定的資源優勢,但從長遠看必須培植新的財源,必須築巢引鳳,大力發展基礎設施建設。他常說,沒有一個好的基礎設施,強縣富民、奔小康,那都是紙上談兵。
也正是由於黃陵縣各級領導對“三通”建設認識明確、措施得力,從而在黃陵四鎮八鄉形成了幹群齊心抓“三通”,萬眾合力做奉獻的大幹局麵。
二
抓落實得力。這是記者在黃陵采訪中找到的又一個答案。黃陵人抓“三通”不是喊在口號上,而是落地有聲。若要富先修路,公路通百業興,這在黃陵已成為群眾的口頭禪。修路,是黃陵“三通”建設中的當務之急。黃陵地下有著豐富的礦藏,但道路不暢,嚴重影響了煤的開發和外銷,造成了黃陵抱著“金元寶”討飯吃的被動局麵。縣委縣政府發出修公路、興交通的號召,得到了全縣幹部群眾的一致擁護。首先擺在黃陵人麵前的是店頭公路老大難問題。店頭,自古是出煤的地方。店頭地區的山川底下蘊藏著27億噸煤炭。這裏的煤因發熱量高且低灰硫而享受出口的免檢,具有極大的開發價值。但店頭公路的惡劣狀況,大大製約了這個聚寶盆的開發。在修店頭路之前,黃陵至店頭之間的27公裏道路連三級公路的標準也達不到,而且到處是臥牛坑,煤車順利通行也需要3個多小時,道路不暢使不少煤礦的煤因運不出去而發生自燃現象。嚴酷的現實告訴黃陵人,交通已成為製約該縣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之一。於是,縣上下決心,決定改建黃店公路,在上級的支持下,縣上又從財政拿出一筆錢投入到該項工程中。
黃店公路是全縣公路改造的第一炮。這項工程的好壞直接關係到黃陵“三通”建設的全局。縣上組織了強有力的領導班子,組成了善打攻堅戰的築路大軍開進店頭。經過近兩年的奮戰,臥牛坑填平了,路麵修平展了,一條標準的三級公路改建成功,車日流量可達3000輛次。南川有車村煤礦、紅石崖煤礦、還有一批批村辦煤礦,國家還將在這裏進行大規模的煤田開發。靠眼下這樣的公路是不能適應市場經濟需要的,修建一條二級公路已迫在眉睫了。但錢從何來?縣上的決策者們經過數次上北京、赴省城,最後敲定了“貸款起步、集資修路、收費還貸、滾動發展”的修建南川二級公路的方案。
南川公路於1987年9月破土動工,受益礦和省、地、縣共集資387萬元,貸款813萬元,經過築路大軍16個月的艱苦奮戰,於1989年1月1日正式建成通車。從此,腰坪到店頭,汽車運行隻需20分鍾。南川人說:“晴天‘揚灰’路,雨天‘水泥’路,今天變成了平滑如鏡的大道,這全憑改革開放的福。”
要徹底解決黃陵店頭煤炭外運問題,僅靠黃店公路是不行的,必須在倉村源上另辟一條道路,這就是黃店原區複線二級公路。黃陵人修建原區複線二級公路的方案,很快得到了省上領導的支持。省政府召開了省長辦公會議,發出33號紀要,並作出了按修南川公路的辦法籌資修建黃店複線二級公路,以加快黃陵煤炭開發步伐的指示。此公路全長24公裏,1992年12月破土動工,1993年底主體工程建成,1995年交付使用,1996年2月正式通車。這條公路的修通,標示著黃陵公路建設躍上了一個新台階。自此之後,通往店頭的公路可滿足萬輛車次的通行,公路炭煤運輸能力可達到1000萬噸。
公路建設為煤炭事業的騰飛插上了翅膀。煤城店頭的煤礦達150多個,出現了曹家峪、集賢、張灣等5個產值過100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超過3000元的行政村。以煤炭為主體的鄉鎮企業蓬勃發展,全縣12個鄉鎮都有煤礦,少的辦一兩個,多的三五個。各鄉鎮煤礦年創利潤少則20多萬,多則百萬元。煤炭的開發又帶動了運輸、服務業的發展,僅店頭鎮每天流動人口達兩三萬。該鎮建起各類商貿市場七八個,從業人員數以千計。全縣從事煤炭運輸的車輛不下500輛。無論是黃店路、原區複線,還是南川公路兩側,都形成了經濟開發帶的雛形。飯店、商店、旅店、修理部、加油站應有盡有,公路兩側的高效農業開發方興未艾。
有了公路就更有希望脫貧致富。大路大富,小路小富,無路不富,這已成了黃陵的共識。在抓好通往煤城店頭公路建設的同時,縣上還采取得力措施狠抓縣鄉道路和鄉村道路建設。按4:4:2的比例,縣、鄉和群眾籌集鄉村道路建設款,一些比較貧困的鄉村和一些控製工程由縣上投資。此舉極大地調動了各方麵修建公路的積極性,形成了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的可喜局麵。據不完全統計,從1990年到1994年,全縣共投資1825萬元,新修、改建鄉村道路31條,共233公裏;建橋35座,使全縣191個村都通了汽車。1992年至1994年,縣財政投資530萬元,使侯莊、田莊、阿黨三個鄉鎮通了油路。
在黃陵,你到處可以看到,縣上把修公路和產業開發緊密結合起來抓。黃(陵)直(羅)路橫穿隆太原,黃(陵)石(堡)路跨侯莊原,桐(樹底)店(頭)路穿越隆太原連倉村原。縣鄉道路已呈網狀化分布。在興建公路的同時,公路兩側產業也在形成。這些原區恰恰是高效農業開發區,全縣5300多公頃蘋果、667公頃烤煙全在原上。沿沮河川從店頭到秦家川,黃店公路和210國道的近50公裏道路兩旁,是1000棚大棚菜和萬畝蔬菜基地。縣城所在地是旅遊商貿區,黃帝陵一期整修工程已竣工,中華萬歲祭園已進入招商引資階段,一批為旅遊配套服務設施已建成。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隨著四通八達的公路建成,必將全方位推動黃陵旅遊業的發展,為黃陵旅遊業帶來美好燦爛的前景。
公路的興建,交通的繁榮為黃陵縣經濟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1995年與1990年相比,全縣工農業總產值由134940萬元增加到139917萬元,縣財政收入由2121萬元增加到4722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由621元增加到1168元。
黃陵縣的公路等級,每平方公裏擁有公路裏程都遙遙居於全區前列。在黃陵縣的公路建設上,除了縣委、縣政府及各級領導的重視,還傾注了一批“老交通”的心血與汗水。原縣交通局局長寇保珍,在交通戰線上幹了30多年,他任交通局長10多年,正是黃陵縣公路大發展時期。修建黃店原區複線公路時,銀行貸款到不了位,為了落實貸款,他一個月跑過10趟西安。他為修路籌資不知吃了多少閉門羹。每年臘月二十五以後,人們普遍關心的是如何過好年,但寇保珍卻更忙了,他到省交通廳、公路局及有關銀行單位匯報工作,聯係項目。他是一個有遠見的領導,在他任職期間,投資數10萬元,組建了一支機械化施工隊。這支施工隊成為黃陵“三通”建設隊伍中的一支勁旅。
縣交通局副局長宋乃榮,今年48歲,是一名工程師。或許是長年接受太陽紫外線照射的緣故,他臉色黑黑的。他22歲就當了養路工人,靠著勤奮,成了一名技術人員。黃陵縣管公路的測繪都沒離開過他。店頭南川公路就是由上級部門委托他帶著局裏的技術人員搞的設計。這條公路和黃店原區複線公路及黃石路的建設,他都擔任技術總監,每天堅持在工地工作10多個小時,從沒有星期天和節假日。在修築店頭南川公路時,他斷斷續續拉了一個多月肚子,但他沒有休息一天。工人們說,老宋的夢想在公路上,公路就是他的命。
地方道路管理站站長侯本華,這位52歲的山東大漢,與公路整整打了35年交道。他當了站長以後,仍然成天泡在公路上,還經常和道班工人們同吃同住。公路三分修七分養,老侯成年累月工作在第一線,由此掌握了路況也掌握了道班工人們的思想狀況。黃陵縣好路率連續5年以兩個百分點遞增,去年已達74%,多年居全區之首。應該說,這裏麵也有老侯的一份功勞。
現任交通局局長劉清元,是一位有抱負的實幹家。他曾當過鄉鎮領導,對公路建設的重要性,也許認識得更為深刻。他一上任,就一心撲在公路建設上,搞調查,跑項目。他有著更為宏偉的構想。他說,要繼續抓好已定下的項目,要在公路的高標準上狠下工夫,一定要使黃陵的公路建設與它所處的曆史地位相一致。
三
電是現代社會經濟發展的命脈之一。電力水平的高低幾乎決定了當地經濟建設的發展。黃陵縣在“三通”建設中,始終把電作為重中之重來抓。
黃陵縣電力局是個老先進單位,該局廣大職工曾為黃陵的電力發展事業作出了巨大貢獻。1992年,黃陵縣率先在全省實現村村通電,成為聞名全省的農村通電“狀元”。該縣綜合供電能力也處在同行業領先地位。該局曾多次受到西北電管局及省、地領導的表彰獎勵。截至“八五”末,該縣除擁有地區管轄的35千伏、110千伏三條輸電線路外,縣上還建成6-10千伏配網線路9條,總長488.8公裏,建成35千伏變電站4座、110千伏變電站1座,變電容量達1500X2千伏安,使農網布局趨於合理,供電能力不斷提高。1995年,售電量達2456萬千瓦時,銷售收入達638.77萬元,分別是“七五”末的175%、200%,供電可靠率達96%,設備完好率達98%,創連續安全運行530天的曆史最高水平。電力事業的發展,大大促進全縣經濟的發展。黃陵縣政府領導對記者說,黃陵縣的經濟發展,其中有著黃陵廣大電力職工不可磨滅的功勞。
在黃陵采訪,黃陵電力職工的服務給記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他們不以自己的行業優勢而高高在上,他們始終堅持“人民電力為人民,黃陵電力為黃陵”的宗旨,開展優質服務。哪裏有機聲隆隆的工廠,哪裏就有電力職工忙碌的身影。他們除經常組織廣大職工學習有關電力知識外,還組織廣大職工深入工廠、農村與工人、農民交朋友,了解用戶情況。該局負責人說,製度上牆容易,但如何真正落實才是根本。他們讓廣大職工真正從感情上、思想上參與到黃陵火熱的經濟建設中去。讓職工認識到工廠和農村的事就是自己的事,那樣服務才能趕上去。他們還根據該局的具體情況,出台了一係列獎罰製度。遇獎、遇罰,看製度,不用上會研究。黃陵縣電力局的這些行之有效的作法,大大推動了該局各項事業的全麵發展。
黃陵電力局工作走在全省、全區同行前列,但他們並不滿足,有關負責人充滿信心地說,黃陵電力事業的前景是光明的。黃陵地下有幾十億噸優質煤,煤轉電已成為未來黃陵電力事業大發展的突破口。對這一點,我們充滿信心。他還說,如今有的煤轉電工程已經開始實施,有的還在論證中。黃陵的明天,不但自己能全部解決自己的用電問題,還將在不遠的將來,把來自民族聖地的電流,傳遍神州大地。
黃陵迅猛發展的郵電通信事業,令世人刮目相看。在“八五”期間,黃陵郵電實現了電話交換數字程控化、長途傳輸光纜化,同時在陝北率先開通無線尋呼及移動電話業務。到“八五”末交換機總容量達到5742門,是“七五”末的3.4倍。目前電話普及率達每百人2.8部,超過全區乃至全省平均水平,並出現了電話村。僅農村電話裝機達1300多戶。“八五”與“七五”末相比,郵電固定資產達1290.28萬元,增長6.9倍,郵電業務收入達到449萬元,增長3倍,職工人均業務總量達3萬元,增長2倍,市話用戶達1768戶,增長了6倍,農話用戶增長4倍。到目前全縣共有農村交換點10個,具備了村村通電話的條件。GSM用戶和無線尋呼實現零的突破,分別達到47戶和300多個。郵政儲蓄餘額達到2174.63萬元。郵政快件、特快專遞、禮儀電話等新的業務迅速發展並形成一定規模。高速發展的郵電通信業務大大縮短了黃陵與外麵世界的距離。
黃陵縣郵電通信事業的發展,凝聚著黃陵廣大郵電職工的心血。近年來,黃陵郵電局始終把通信能力建設作為一項重要任務來抓,局領導重視,全局上下齊心協力,加快了通信建設步伐。1994年,在全區通信建設會議之後,該局決策者進一步解放思想、轉變觀念,樹立超前發展意識,把建設的側重點轉向農村通信建設,堅持高起點、高標準、適度超前、一步到位的原則,依靠科技進步向能力要效益的指導思想,製定了通信“一網兩化”的戰略目標,促進了農村通信建設的發展。為了全麵落實省長辦公會議指示和全區農村“三通”會議精神,黃陵縣郵電局及時成立了以張立平局長為組長的農村通信建設領導小組,進一步明確了職責,把各項任務、目標落到實處。縣政府主管縣長竇建民,多次深入各基層郵電所了解情況,掌握進度,現場辦公解決了許多實際問題。今年,全區通信建設工作會議之後,地區局把該縣農村通信“兩化”建設作為全區試點之一。為了加快工程進度,節約資金,該局組織了5個精幹的施工隊,在施工中湧現出許許多多感人的事跡:市話施工隊在劉西平副局長的帶領下,頂風雨,戰酷暑,投入市話工程中。劉副局長以身作則,學著爬杆、滑板、接電纜,兩個多月的工程使他成了爬杆、接線能手。大家都說他人曬黑了,累瘦了。他笑著說,黑怕啥,黑說明咱健康。為了加快工程進度,連妻子生病也顧不上回家。在他的帶領下,市話班上半年完成了市話配線電纜延伸2.5皮長公裏,放配線電纜46條,接分線盒67個,整治用戶線1420對,發展用戶425戶,出色地完成了任務,受到用戶和群眾的好評。在這5支隊伍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由局管理幹部組成的施工隊,職工們稱之為“第三施工隊”,這支隊伍由老、中、青三個年齡段組成,有局長、管理幹部和駕駛員,由電信、郵政和後勤服務人員組成的臨時施工隊。其主要任務是承擔全縣農話交換點集鎮杆路、電纜、交換機、傳輸設備、機房和照明設施安裝、持續、發展用戶、調測等。這支施工隊雖然不是專業施工隊,但大家心裏有一個共同目標,那就是保證完成任務,創全區一流施工水平。在局長張立平同誌的帶領下,工程的速度和質量是眾所周知的,集鎮杆路和電纜接續兩天一個點。在施工中,張立平局長自始至終參加工程建設,早出晚歸,還要處理日常工作,他既要當指揮員,又要當戰鬥員,和大家一起抬杆、拉線、搬設備、運材料,髒活、重活、險活搶著幹,用自己的行動影響職工。工程開始時,他還在醫院住院治病。他放心不下,就帶著口服藥上了工地。到工地後,他早出晚歸,甚至幾天都不進家門。局辦公室主任劉永斌同誌在妻子出差的情況下,為了不誤參加“三通”建設工程,將正在發燒的孩子托給他的姐姐照料,自己一頭紮進了工地。
這就是我們平平凡凡的郵電職工,這就是我們黃土地上英雄的綠衣使者!有這樣的郵電職工,黃陵郵電通信事業必然會一年上一個台階,通信事業必然會更加興旺發達。
黃陵縣在抓好“三通”建設的同時,還下大決心,不惜資金,解決了黃陵農村水質差、群眾飲水困難的問題。
水的問題是長期製約黃陵農村經濟發展和人民群眾生活、健康水平提高的突出矛盾。為了解決好這一矛盾,在中央、省、地各級政府和領導的重視支持下,該縣從1985年起在全縣開展了大搞以實現自來水為主的農村改水工程。經過10年努力工作,到1995年底,全縣共完成工程總投資1546萬元,其中縣財政投資400多萬元,建成農村飲(改)水工程164項,其中世行貸款工程103項。工程主要是泉水、深井、淺井、水窖工程四種類型,建成農村水廠164個,使全縣12個鄉鎮的142個行政村用上了安全、衛生、方便的自來水,受益戶達15307戶,其中龍頭入戶1.1萬戶,受益人數達7.6萬人,占全縣農業人口近95%,結束了祖祖輩輩長期缺水的局麵,使廣大農民群眾的吃水問題基本得到解決。黃陵縣還大興水利工程,全麵推動了農業產業化的進程。
黃陵縣“三通”工作取得了輝煌的成績,得到了省、地各級領導的一致肯定和表揚。最近,延安地區領導帶領地區“三通”辦、郵電局、電力局、交通局等單位領導,就該縣“三通”工作進行檢查驗收。大家一致認為,黃陵縣“三通”建設整體規劃科學合理,部署細致周密,資金到位高,工程質量良好。
英雄的黃陵人並不滿足所取得的成績,他們給自己立下了更高的目標,要繼續完善“三通”工程管理,加強重視環境建設,力爭成為陝北地區“三通”典型示範縣。開放開發的熱潮正在黃陵掀起,通向富裕的康莊大道正在拓寬。黃陵的今天是火熱的,黃陵的明天將會更加燦爛、輝煌。
選自1996年9月7日《陝西日報》
作者簡介:
艾慶偉,安塞人。現任《陝西日報》社延安記者站站長。
紅春,原名蔡紅春,陝西省黃陵縣店頭人。原任黃陵縣委通訊組組長,現已退休。
春梅,1963年生,陝西省延川縣人。中共黨員,大學文化程度。先後在延川縣農機局、黨史辦工作。1992年調入黃陵縣委通訊組從事新聞工作,現任黃陵縣委外宣辦、政府新聞辦主任。在從事新聞工作10多年間,采寫的新聞稿件和拍攝的新聞圖片多次獲省市好新聞獎。
雙喜,1964年出生,陝西洛川人。現供職於黃陵縣人民政府辦公室。
春光,吳起人,1955年出生。現任《延安日報》社記者部主任。